① 调虎离山的故事简介不少于20字长
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
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
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虞诩渣岩拆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
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
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1)调虎离山的故事怎么写扩展阅读:
调虎离山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个调字。虎和山都是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坚固的城池等。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就如龙在潭、虎在穴,威力可得到最大的发挥。
此时我方不可硬攻。若硬攻,则如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死。所以,孙子认为攻打坚固城池是下等策略。
我方正确的方法应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设计把敌人调出坚固的据点,引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然后消灭它们。
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大叔段出封邑京城,然后克之,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如枣带兵出城,然后生擒。
虞诩引诱羌敌离开陈仓崤谷,予以全歼,等等都是高招。调虎枣指离山计,不仅常用于军事,而且有时也用于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② 调虎离山的成语故事
调虎离山的成语故事:
秦将白起为了引诱赵括离开长平关,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后退走。赵括求胜心切,轻易杀出长平关,出城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白起将赵括的40万宴帆大军断成两段,分而制之。
赵括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援兵。其实援兵早被白起悉数全歼。赵括在营垒里苦等了40余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稿祥旁时秦军故意网开一面,引诱赵括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轻易离开营垒,再次进入秦军的埋伏圈。这一次赵括回天无力,全军覆没。
在这里,秦军三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第一次用反间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键橡攻的长平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③ 调虎离山成语故事简
调虎离山_成语解释
【拼音】:diào hǔ lí shān
【释义】: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故事】④ 调虎离山的故事
孙策想要夺取江北卢江郡,但是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只能智取。孙策便送给刘勋送了一份厚礼,用计让他前去降服上缭,自己趁机夺取卢江。刘勋果然中计,带着精兵前往上缭,孙策趁此机会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调虎离山》的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歼世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弊瞎,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租改空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⑤ 调虎离山的故事简介
1、调虎离山的故事简介
郊师不除,终为祸患。田忌打算率军进攻魏国。孙膑去找邹忌让他将功补过。邹忌想再次返朝为官,答应了孙膑的要求。邹忌来到魏国边城,告诉郊师,齐王的伤势越来越重,不久将入祖庙,田忌、孙膑正在物色继位者。他联络了一些先王手下的老臣,意欲拥戴郊师回国执政。郊师闻此十分高兴,他手下的谋士劝他要小心行事。
郊师派高将军秘密回国问太后,太后亲自去看望齐宣王,齐宣王故作不久人世的样子,太后将此情链拍橘告诉了高将军。太后也期望公子能速速回国。
公子郊师悄悄回到齐国,被钟离春活捉,才知上当。
2、调虎离山(成语信息)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计”中的一计。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才可以取胜。在政治斗争中,这一计用得最多,且亦渐神化。从其应用中可见,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例子: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3、《调虎离山》出处
《调虎离山》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着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贺铅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棚团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