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陈桥兵变是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陈桥兵变是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5-05 06:19:50

① “陈桥兵变”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烂塌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孝历圆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巧塌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② 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涉及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缓毕赵迹哪册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后登基的宋太祖(赵姿宏匡胤)

③ 赵匡胤陈桥兵变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于武官家庭,祖父当过营、蓟、涿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的一名禁军军官。赵匡胤生于洛阳,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与他父亲有旧交的防御使王彦超缓源,但未被王彦超收留;后来,他又投奔随州刺史董本,因为董本的儿子瞧不起他而离开随州。这时,赵匡胤已身无分文,连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天,赵匡胤投宿在一所庙中,庙中和尚见他如此贫困潦倒,但举止谈吐又颇具雄才大略,便开导他说:“我给你一点路费,你向北走,会有好运的。”传说,当赵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时,见到一个占卜者,便凑上去,问讯自己的前程。他先问能否当一名小兵,卜显示“不吉”;又问能否当一名刺史,卜又显示“不吉”。他不解,再问能否当皇帝,卜上显示:“吉”!于是,他向南投到后汉枢密史郭威的帐下,郭威见赵匡胤气质不凡,便留在军中。

公元951年,赵匡胤与一批将领拥立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在推翻后汉的过程中,赵匡胤因为作战有功,后来被提拔为禁军军官,这激发了他继续往上发展的勇气。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又因智勇双全、连战连胜,先后被提升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卫军的高级将官。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赵匡胤随驾南征,又立下大功,占领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赵匡胤部下捉到一百多名百姓,指认他们为盗匪,准备斩首示众。新来滁州上任的军事判官赵普却不同意全杀,他说:“你不审问清楚就一律处死,如有被诬陷者,岂不误伤人命?”赵匡胤说:“这里的百姓,都是俘虏,我将他们全都赦免无罪,已经够仁义了。可他们这些人还要做盗匪,不动刑罚,就不能儆戒他人。”

赵普不同意赵匡胤的说法,反驳道:“南唐虽属敌国,但百姓有什么错?你既然想一统中原,为何要把这里百姓看作俘虏?”赵匡胤无言争辩,只好说:“你若不怕辛苦,就烦请代为审理这些人吧!”赵普对这一百多平民认真查问,绝大多数没有作盗匪的证据,除个别有物证定罪外,其余无罪释放。百姓们非常高兴,称赞赵普英明。赵匡胤由此对赵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

周兵攻占滁州,南唐国主李璟害怕了,向柴荣求和未果,便命齐王李景达为帅带6万兵马直奔扬州。扬州当时的守将是韩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赵匡胤率兵来到六合,准备去支援扬州,但韩令坤已撤出扬州,赵匡胤闻讯,捎信批评了韩令坤。韩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扬州,与唐将张孟俊遭遇。周兵各个勇敢善战,唐兵大败,张孟俊被活捉。

过了几天,唐兵主帅李景达发兵攻周。赵匡胤率兵迎战。赵匡胤发现有几位兵士畏惧不前,便用剑在他们的皮笠上砍出痕迹,作为记号。这一仗,双方不分胜负。收兵后,赵匡胤将皮笠上有剑痕的兵士斩了,通报全军。第二天再战,周兵以一当十,杀得唐兵一败涂地,最终平定南唐。

周军节节胜利,直逼幽州,但柴荣大病卧床,不能继续指挥作战,只好撤军。赵匡胤随柴荣皇帝征辽有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卫军,兼检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归德(今河南商丘)军节度使一职,权力越来越大凳裂。

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训年幼。这时的赵匡胤由于屡建战功,声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军外,还兼宋州归德节度使(今河南商丘),负责防守京师。于是,当年占卜时得来的一颗当皇帝的心愿,便开始萌发,并很快膨胀起来。

此时,赵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后,便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赵匡胤调兵遣将,大造声势,像是真要去抵御大敌。其实,这是赵匡胤等人设下的圈套。当大队人马开进到大梁城北40里的陈桥驿时,天色已晚,便驻扎下来。夜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按照赵匡胤的预先部署,进行了紧张的活动。他们派人到将士中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将士们很快地议论开了。大家扰粗态说:“现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亲理政事,我们为国出生入死,有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不迟。”赵匡义和赵普见将士们行动起来,立即派飞骑回京,与留在汴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秘密约定,待赵匡胤回师时作为内应。这天夜里,在陈桥驿的将士们都没有入睡,赵匡胤假装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时分,赵匡义、赵普和诸将闯进卧室,个个手拿兵器说:“诸将无主,我们愿立太尉(赵匡胤)做天子!”众将士一边叫喊着,一边团团围住正打着哈欠的赵匡胤,并把早准备好的龙袍强行披到赵匡胤身上,随后叩头便拜,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说的来由。这一年,赵匡胤34岁。

④ 中国上下5000年里的陈桥兵变主人公是谁

赵匡胤。
赵匡胤,即宋太祖,宋朝开国皇帝。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公元960年在陈桥驿兵变中,被众将士拥戴,即帝位。即位后,他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对付割据政权,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选用将领长期驻防北面要地,加强对契丹的防御,统一了除北方以外的大部分国土。他接受前代的教训,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外出,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另遣使臣分管地方财政,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权力。他的渗罩政治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结束了唐朝后期至五代以来混战割据的局面。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后周猛喊纳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登基称帝。
在这之前的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群臣正在庆贺新年元旦,镇、定二州使者飞驰前来奏报,辽国军队南下进犯,与北汉军队会合,后周恭帝柴宗训命令赵匡胤率领宫禁值宿警卫的众将抵御来敌。赵匡胤执掌军政六年,深得士卒之心,经常随从后周世宗柴荣征战,屡次建立功绩,已为众望所归,到这时君主年少、国家动荡,将士们密谋推举拥戴赵匡胤为帝。
初二,殿前副点检、镇宁军节度使太原人慕容延钊带领先头部队首先出发,初三,大队人马继续进发。当时京城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说道:“将要策立点检为天子。”军中知晓星相的河中人苗训,望见太阳下面又有一个太阳,黑光冲天激荡,便指着太阳、黑光对赵匡胤的随身官吏楚昭辅说:“这是天命啊。”当晚,在陈桥驿驻扎,将士们相互密谋说:“主上年幼弱小,我等出生入死拼力破敌,有谁知道!不如先拥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上征战枝没。”都押衙李处耘将密谋之事全部告诉赵匡胤之弟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赵匡义和归德节度使掌书记蓟人赵普,话语未完,众将士拔剑露刃冲进来,大声说道:“军中已经商定,准备策立太尉为天子。”赵匡义乘此晓谕众将说:“异姓兴立为王,虽说是天命,但实际是人心所向。你们倘若各自能够严格管束军士,不让他们抢劫,都城人心安定,那么四方就自然平定,你们也可以同保富贵了。”众将答应,于是共同部署各军。深夜,派遣衙队军使郭延赘飞马告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琪。石守信、王审琪都是早已归顺赵匡胤的人。将士们在驿馆周围环绕排列等待天亮。
赵匡胤醉酒卧睡,开始一点也不知道。初四黎明,众将身穿铠甲手执兵器,直接敲击寝室门扉说:“众将无主,情愿策立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惊醒起来,没来得及回答,立即被披上黄袍,众将围着下拜,口呼万岁,搀扶赵匡胤上马向南行进。赵匡胤推辞不过,就勒住马缰绳诫谕众将道:“你们贪图富贵,拥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你们能够奉行吗?”众将下马说:“惟命是听。”赵匡胤说:“太后、主上,我北面以臣侍奉他们;朝廷大臣,都是我的并肩同僚。你们不得惊扰冒犯皇宫重地,侵侮欺凌朝廷权贵和闯入内府大库。执行命令有重赏,违反命令就满门抄斩。”众将士答应:“是。”于是整好军队从仁和门入城,将士秋毫无犯。第二天,先派遣客省使大名人潘美会见朝廷执政大臣说明来意,又派遣楚昭辅安抚平民百姓。
当时宰相范质、王溥,上早朝还未退下,听说事变,范质走下殿堂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之间派遣将帅,是我们的罪责啊。”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太原人韩通,从宫禁内廷仓皇急奔回家,打算率领部众准备抵抗。散员都指挥使洛阳人王彦升在路上遇见韩通,就快马加鞭追逐他,冲进他的住宅,杀死韩通和他的妻子儿女。
众将护送赵匡胤登上明德门,赵匡胤命令武装士兵返回军营,自己返回办公署所,脱下黄袍。一会儿,众将簇拥范质等人到达,赵匡胤低声哭泣,流下眼泪说:“我蒙受世宗大德厚恩,但被六军将士所逼迫,今日竟然到达如此地步,愧对天地,该怎么办?”范质等人没来得及回答,散指挥都虞候太原人罗彦瑰握剑厉声说:“我们没有君主,今日必须得到个天子!”范质等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王溥走下台阶先行拜礼,范质不得已也行拜礼。于是请赵匡胤前往崇元殿举行禅代帝位之礼。召集文武百官,直到太阳偏西,排定班列次序。翰林学士承旨新平人陶谷,从衣袖中取出后周恭帝的禅让诏书,宣徽使高唐人昝居润引导赵匡胤到雕龙阶,面朝北拜受诏书。宰相扶持赵匡胤登上崇元殿,穿龙袍戴皇冕,正式就皇帝之位。群臣跪拜庆贺。改奉后周恭帝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到西宫居住。根据原来所领节度的州名,诏令国号为宋,改年号,实行大赦。京城内外骑、步兵军士按级别给予丰厚供养。命令有关官员分头祭告天地、社稷之神。
派遣宫中使者乘坐驿传车马携带诏书告谕天下,其余各道节度使,另用诏书赐告。
华山隐士陈抟听说太祖取代周帝,说:“天下从此安定了!”

⑤ 陈桥兵变发生在那个朝代,讲述了谁的故事

发生在北宋之前。唐末,中国进入游碰五代十国,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郭威族芦死后,没有子嗣,就传位给了养子柴荣,柴荣是个很有抱负和伟大的君王,他要是兆磨带不死,中原肯定会建立一个很强大的皇朝。可惜死得早。柴荣手下最能打的大将之一,就是赵匡胤。柴荣死后,小皇子即位。于是,赵匡胤手握重兵,在陈桥发动兵变。废后周,建立宋朝。

⑥ 陈桥兵变成就了哪个人,他在陈桥兵变时都有哪些战绩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所发动的,也有人说是他被迫发动的,因为当时有人逼他,有人黄袍加身,所以说使得他不得不发动兵变,进而建立了北宋王朝,也建立了一个非常强盛经济文化空前大发展的一个朝代。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陈桥兵变的故事,公元959年当时的周世宗驾崩之后呢,殿前都点检和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和当时的高级将领石守信。

现在的皇帝实在是太弱小了,他不可能把持得了朝政,所以说我们为国效力也没有人知道,所以说我们不如先拥立赵匡胤,然后再向北出征,然后所有的人就开始拥护赵匡胤,这也就是着名的陈桥兵变。

⑦ “陈桥兵变”是由谁发动的

赵匡胤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这是一个典故,即赵匡胤策划启亩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庭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民间相传,在陈桥驿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元帅帐内,赵匡胤正一个人喝着酒,喝着喝着,他突然起身向掌书记赵普的营帐走去。

来到赵普营帐,他随意看了一眼帐内,问道:“赵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谢将军关心。”赵普暗暗揣测着这位顶头上司深夜造访的含意。

赵匡胤谦虚地说道:“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大人。”

“将军请说,普一定知无不言。”赵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汉高祖刘邦本是一市井无赖,为什么却得了西汉两百年天下?”

“将军,刘邦本人并无特别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刘邦的成功是他驾驭人才的成功。”

赵匡胤诧异道:“哦?你说刘邦手下有什么人才?我读书不多。”

赵普道:“文有萧何,曹参;武有韩信,张良。”

赵匡胤道:“萧何这名字倒挺熟悉的。”

赵普道:“萧何乃刘邦手下第一大谋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得不到天下,”

赵匡胤看着赵普,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中简嘴里连连说着“ 不错”,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只剩赵普还在苦苦思索这句话。

赵匡胤又接着来到了其弟赵匡义的营帐内。

赵匡义道:“不知兄长驾到,可有何事?”

赵匡胤一脸无奈,叹道:“近来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点检将做天子,这是满门抄斩之罪啊!为兄担心要连累弟弟了。”

赵匡义气愤地说道:“着一定是有人陷害,咱们行得正,没什么可怕的!”

赵匡胤又叹了一声:“唉,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赵家就要多灾了。”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他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他们在朝中卖旁裤享福,不尽不发兵饷,还要疑来疑去。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

赵匡胤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

赵匡义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兄长,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无辜受死,赵家就会绝后,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

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么办啊?”

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只要你点头答应了,余下的事就交给我去办,不会叫你为难的。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

赵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营帐,回到自己帐里大喝好酒而睡。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韩通把持拒不发饷。因主帅赵匡胤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

第二天,当赵匡胤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忽被一阵“万岁”声惊醒,大将高怀德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批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军高呼万岁,响彻云霄。赵匡胤推辞再三,众人以死相胁,最后赵匡胤依刘邦故事约法三章,大军向东京进军。城内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已恭候多时,此二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接下来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的,赵匡胤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他即宋太祖)。

⑧ 列与“陈桥兵变”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陈桥兵变是公元960年2月3日赵匡胤雀逗敏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指亮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公元960年恭帝年幼政局不稳,赵匡胤假借抗敌为名率大军出城。行军至陈桥驿赵匡胤煽动士兵发起兵变。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改国号为“顷枝宋”,定都开封。

⑨ 赵匡胤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大宋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而成为宋太祖,这一基本史实并不存在疑点。而令人不解的是此次政变过程中,有关史籍的一些细节方面描述充满着矛盾,主要围绕赵匡胤是完全被动接受黄袍加身,还是其集团进行的一次早有预谋和准备的政变?有关的史料与素材矛盾百出,使这一事携汪好件的进程变得扑朔迷离。

赵匡胤像五代末,显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接到镇、定二州的军情急报,说北汉勾结契丹,大军声势甚盛,南下侵入边境,形势十分危急。宰相范质、王溥等商讨后奏准太后,立即派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诸将领兵出征。大将慕容延钊简选精锐,率前军先行启程。赵匡胤调集各路人马,领大军也即将北征。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诸将聚谋,以为主上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有谁知道?也为国家着想,不如立太尉为天子,然后北征也不晚。乃找匡胤之弟、时任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和掌书记赵普商议。光义以为:哥哥忠赤,不会同意。赵普认为:外寇压境,大敌当前,应先御敌,战归再议。而众将坚持,说:“若太尉不受命,六军难以向前。”此时,赵匡胤却醉酒卧营不省,众有拥立之意的将士便环立待旦。次日黎明,军营四周呐喊声起,震动原野。光义与赵普入营告知,而诸将士也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惊起披衣,未及应酬,便被扶到议事厅,有人把皇帝的黄袍加披到他身上,众人都罗拜庭下,口称万岁。匡胤要推辞,众人不答应,并相与扶匡胤上马,拥逼南行。赵匡胤在马上说:“你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那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不然我就不做这个皇帝。”众将下马回答:“惟命是从。”然后赵匡胤严肃颁布了有关入京以陵备后士兵秋毫无犯的约法,并令众立誓,这才率军返回开封城,遂取代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

上述故事情节,主要意译自宋代最具权威的史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其他重要史料记载也所差不多。从其具体过程考察,此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似乎是一次偶发事件,是遵循五代将士拥立主帅的旧例行事,赵氏集团事先并不知情,赵匡胤完全是被动接受众将的请求,不得已才同意做皇帝。然而从其他相关史料分析,却使人感到其描述是大有疑问的,黄辩铅袍加身应是一次有预谋有准备的政变,所谓“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岳蒙泉《绿雪亭杂言》)。

赵匡胤出身将门,22岁时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效力,因战功卓着,30岁就升至殿前都指挥使。他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团聚了一批生死与共的高级将领铁哥儿们,号称“义社十兄弟”,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显德六年(959),33岁的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执掌碟军最精锐部队。六月,周世宗去世,恭帝即位,时才7岁,太后也年轻少谋,孤儿寡妇无能力执政,几位宰相也较懦弱。而这时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可以说一场政变在如此成熟的条件下已开始酝酿,问题只在于找一个怎样的契机发动而已。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说:“时都下欢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说明此事,早在政变之前已于京城一带传得沸沸扬扬,且能断定政变将发生于“出师之日”,此绝非普通民众所能猜测和指定的。所谓只有“宫中未之知”,应指宫廷中后周皇帝的孤儿寡妇还被蒙在鼓里。不能判定的是:这些传言是赵氏集团为政变故意所做的舆论准备,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有关征兆的预见中所做的推测?大军在开拔途中,一个号称谙知天文的军校苗训,也指点了当时“日下复有一日”的天象,是即将改朝换代的“天命”。这一宣传与京城传闻相配合,使人有故意做舆论准备之感觉。

此传闻在京城造成民众如此的恐慌,应该说绝大部分人都会听说,那么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是否知晓呢?如果知晓,他们仍派赵匡胤率军出征,是否与赵氏集团同谋呢?不过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范质与王溥似乎又不知情。据有关记载,兵变消息传到京师,范质受到太后的谕责,退出朝门,握住王溥的手道:“仓促遣将,竟致此变,这都是我们的过失,为之奈何?”王溥听了发愣而无法回答,忽口中呼出呻吟声来,原来范质握手之指甲已掐入他的手腕,几乎出血。赵匡胤入城后,还对范质等人“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范)质不知所措,乃与(王)溥等降阶受命”(《宋史·范质传》)。等到赵匡胤诣崇元殿行禅代礼之时,召文武百官就例,班定礼仪程序之时,独缺周帝禅位制书,这时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出诸袖中,进曰:“制书成矣。”遂完成此禅位之礼,使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其中,像翰林学士之类的官员已早有准备,而宰相范质等居然一点也不知情,似乎又很难说得过去。

《宋史·杜太后传》载,杜后得知其子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脱口说道:“吾儿索有大志,今果然。”依然谈笑自若,没有任何惊诧之表情。《涑水纪闻》也载,杜后说:“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据说,匡胤年轻时,杜氏劝他好好读书,匡胤奋然回答:“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世事扰乱,愿习武艺,安邦定国。”杜氏笑道:“儿能继承祖业,便算幸事,还想什么大功名哩。”匡胤道:“唐太宗也不过一将门之子,后造成帝业,儿想与他一样干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母亲以为如何?”杜氏怒道:“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后来往往没用,还是读书去罢!”而这时,连年老的母亲都变得如此胸有成竹,遇事不惊,说明赵氏集团对这事的准备已相当充分。所以后人以诗讥讽道:“阿母素知儿有志,外人反道帝无心。”

一些宋人笔记记载,赵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庙算卦,占卜功名前程,据说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卦皆不应,最后唯剩“天子”时,一掷而得此卦。这事真伪已无法考定,然而从其为当时广为流传的轶闻而言,也或是赵氏集团所作的舆论准备,至少说明赵匡胤自己早已对此事有所谋划。而政变发生之际,赵光义和赵普马上派快骑入京,通知其死党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他们在京城做好改朝换代的接应准备。有意思的是,此时赵匡胤居然醉酒卧营不省,而使将士们环立等待,直到次日黎明。这一情节是真实的,还是故意做作,抑或后人编造?也令人颇感困惑。

大军返回京城,城门早在石守信诸将的控制之下,不但入城顺利,整个京城也没有因此发生大的动乱。时正早朝,副都指挥使韩通闻讯,还没来得及集结军队应变,就被入城的殿前司勇将王彦升追杀,并诛灭其全家。这是后周将相中惟一的罹难者,他还没来得及组织起反抗,就被迅速剿灭,如没有事先布置安排,怎么会如此周全。当然,事后还要演饰一番,将韩通以礼葬之,并嘉其临难不苟,赠中书令之职。有意思的是,后来宋太祖幸开宝寺,见壁上供有韩通的画像,立即令涂去,应是内心有愧吧。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因边境军情告急,这才令赵匡胤率军北征,为何黄袍加身后便率军回京,而不用去抵御强敌了呢?有所谓“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查初白《敬业堂集》)。一般认为,镇、定二州是在谎报军事,以配合此次政变。这样,镇、定二州节度使也理应是赵氏集团的成员了。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镇、定二州军情并没有谎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契丹国志》诸重要史籍都有相关军情记载。而二州节度使郭崇和孙行友,据《宋史》两人的传记所载,宋初,郭“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密奏:“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同时,孙“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归山,诏不允。建隆二年,乃徙其帑廪,召集丁壮,缮治兵甲,欲还狼山以自固。”被人告密,令举族迁赴都城,审问后削夺官爵,勒归私第,并严惩其部下。可见,两人不可能属于赵氏集团成员。那么,为什么北汉与契丹入寇之军队没有长驱南下,确实令人不解。其后,郭崇曾来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遁。”为什么会自动撤退呢?难道是其趁后周“主少国乱”之机起兵入侵,得知政变后“宋立国安”,就自动退兵了吗?

五代诸帝多由军队拥立,如唐废帝李从珂、唐明宗李嗣源、周太祖郭威等,它是唐代藩镇割据后军人擅废立之权而留下的遗风,自然为儒家正统思想所不齿。所以在宋代官方文献中,都把陈桥兵变说成赵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内情,以洗刷其篡夺王位的千古骂名,由是在有关文献中遮遮掩掩,弄得历史记载矛盾百出,整个过程疑团丛生。再如邵伯温在《闻见录》中引证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认为赵光义压根儿就没参与陈桥兵变,那时,他正留在开封城里陪母亲杜氏。而有的史书(《太祖实录》新版)却说,陈桥兵变后军队入城,秋毫无犯,是光义叩马而谏,才有太祖约法立誓之举。这里是乘机烘托宋太宗的高大形象,亦可见官方在有关文献记载中所做的手脚。实际上,赵匡胤后来的开国措施结束了五代动荡和中原分裂的政局,拉开了经济与文化都颇为繁荣的宋代序幕,是有功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人们对其如何取得政权的细枝末节已不太在意了。

阅读全文

与陈桥兵变是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你的爱情与婚姻是什么类型的 浏览:164
辅导员属于省直事业编工资怎么算 浏览:433
乐俊凯爱情怎么样 浏览:840
异地夫妻如何维持婚姻知乎 浏览:572
男的会因为什么而放弃爱情 浏览:936
黑豆吃多少才健康 浏览:698
健康证带什么办理 浏览:791
美女你为什么这么卑微 浏览:41
机场哪个岗位美女多 浏览:620
办个健康证到哪里去 浏览:382
旧版故事会哪里能买到 浏览:464
铭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浏览:948
山东省事业单位住房补贴怎么算 浏览:149
经济落后房价低怎么表述 浏览:820
健康卡怎么办理下来 浏览:634
男1987年属兔是什么命女婚姻 浏览:748
夫妻婚姻是什么 浏览:285
虎牙直播怎么会有美女直播 浏览:245
业主委员会经济问题向哪里投诉 浏览:522
幸福联盟是个什么公司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