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如何设置故事波澜

如何设置故事波澜

发布时间:2023-05-02 08:44:14

⑴ 故事情节怎么设计

漫谈故事的情节设计——悬念

在我们展开探讨故事情节设计的有关问题之前,我们先将故事和小说的区别给大家简单地梳理一下。故事和小说在古时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的古人区分文学作品只有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小说属于散文类。“盖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表明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它的产生要追溯到宋元时期的话本。所谓话本其实就是今天我们的故事员(当时称为“说话人”)说讲故事的底本。“说话”之事在当时盛极一时,以至文人墨客竞相仿效,模拟话本创作的拟话本便应运而生了,至明大盛,集大成者当数明人冯梦龙的“三言”和其后凌蒙初的“二拍”。我们从话本到拟话本的发展可以看出白话小说体制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如今故事和小说虽已成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体裁,不过若论出处,仍可谓同宗同族。源于故事口耳相传,小说以笔代言的缘故,造就了二者在题材选择、情节处理和人物刻画方面各有千秋。
一,题材选择
由于故事与小说表述的方式不同,前者用口,后者以笔;流传的方式以及传播对象也不同,前者口耳相传,对象是听众;后者需借助一定的载体,对象是读者。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故事有着不同于小说的尺度和标准。一般来说,故事要求题材具有鲜明、曲折的故事性,表现为主要情节的传奇性、趣味性和连贯性,要有利于故事讲述者进行曲折化、紧凑化等一系列情节处理,因此最忌平淡和陈旧,所以它和讲究内涵深刻,蕴意隽永的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情节处理
情节处理得当与否是故事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故事基于口耳相传,因此为了抓住听众使他们能够听下去,故事员就得使故事本身能够吸引人,因而他们尽可能地采用误会法、喜剧式、矛盾式、三叠式等一系列情节处理的方式,来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大悲大喜。这些方式在日长天久的实践中日渐完善,成为今日故事情节处理的一大特色。相对而言,小说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和人物性格的超常,往往花雕琢于平淡之处,以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见长。事实有时是这样的:一个好听的故事可以改写成一篇很好读的小说;但是一篇很好读的小说未必能够改写成一则很好听的故事。其中情节及其处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人物刻画
故事主要以情节取胜,以情节吸引人,但是对于串联起情节的人物的刻画,故事有它独到之处。
首先它强调通过人物的行为或事件的进程来写人,提倡动而反对静,这和故事传播受时间和空间条件限制有关,所谓故事要三分钟入戏。这一特点表现在人物刻画上也和小说截然不同。小说作者可以静下心写上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活动,但这种静态式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却是故事创作之大忌。
其次,故事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方面的特征,强调典型化处理,这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营造气氛,产生效果,抓住听众。而小说往往注重人物性格的立体化表现,强调人物形象的丰满,通过人物去描写事件,展开情节,不温不火,不急不噪。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本同宗同族的故事和小说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或将形成一种新兴的“新故事”、“轻小说”的样式,成为大众读物发展的一种趋势,这里不作探究。我们主要从故事体裁出发,谈故事情节设计的一些基本技法,和故事作者切磋这方面心得。
好的故事一定是记叙文,所以故事说来主要有记事和记人两种。记事都以所要记叙的事件为主,事件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都需要在文中交代清楚,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或者说事件需要有不一般的地方;记人都以所记叙的人物为主,人物的言行举止,形象刻画,突出的是人物本身,或者说人物要有不一般的地方。不过故事记人也需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展开,所以说,不管是记事还是记人,故事作者最终落笔都会在事件上面,而构思则应围绕着如何不一般来做文章。这种不一般,在故事创作领域归纳起来就叫“新、奇、巧、趣”四要素。新:就是创作题材要新颖,一是题材本身新颖;二是对原有题材元素的创新;奇:就是题材的奇特,奇思妙想,不同凡响,不入窠臼;巧:就是巧妙,巧合,无巧不成书,解决的是偶然和必然的关系;趣:就是生动有趣,妙趣横生,趣味盎然。运用并结构好这四种要素,这就是情节设计的问题了,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制造悬念。悬念运用得当,在情节设计中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提起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大家都知道他是位了不起的悬念大师,由他执导的影片总是悬念迭起,让人欲罢不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非常叫座。其实我们每一位故事作者都应该是制造悬念的高手。因为故事的传播要受时空条件限制,要想让听众坐得住,听得下,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钓住他们的胃口,制造悬念就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之一。
一,悬念的构成因素
1,人物命运
众所周知,故事中的很多戏都做在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上,原因很简单,故事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要给人看的,为了使故事能打动人、吸引人,引起读者的共鸣,把握好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安排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结构故事时,可以将人物的命运作为制造悬念的重要因素去考虑。读者为了探究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常常会不得不随着你的结构安排看下去,直到你最终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结果,悬念消释。
2,扣人心弦的事件结果
按逻辑分析,事情的发生发展以至结束,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你有了某种打算,在一定条件下实施这种打算,然后再是实施的结果。但故事却不能那么“老实”地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去创作。流水帐似的、自报家门式的故事现在已很少被故事作者运用。他们变得越来越“狡猾”,往往把因果颠倒,先果后因,这个“果”是怎么结出来的?没人告诉你,要想知道的话只有看下去,看下去就知道了。如果你构思的不是一般的“果”,可想而知读者对这个“因”的探知欲该有多强。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其实这是我们故事创作最丰富的源泉所在。
3,事件的奇特起因
我们将扣人心弦的事件结果作为制造悬念的因素,先果后因,以驱动人们的好奇心。现在我们谈事件的奇特起因,先因后果,如果处理得好,同样能产生强烈的悬念效果。当然,由于事件起因直接导致事件结果,因此你抛出一个事件的奇特起因之后,必须立刻加以抑制,所谓引而不发,人们的好奇心才会被钓起来。读者不会满足只知道事件的奇特起因,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去猜测这一起因会催生出怎样的结果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不能让读者猜透,要尽量和他们捉迷藏,要使他们上你的当,让他们跟着你的感觉走而不是跟着他们自己的感觉走。那样的话,读者会佩服你,佩服你结构故事的本领。但是,如果读者对你所设置的事件起因不感兴趣,那么他就不可能去关心你故事的结果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这个事件起因的“奇特性”非常重要。
4, 蕴含机密的道具
“道具”原指在戏剧舞台上被用来实施或表现某种思想或行为的用具,能否借用到故事创作中来做为设置悬念的因素呢?当然能。不过道具的选择应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某种机密关联,道具因此也就富有悬念的色彩了。有的还可以直接将道具作为篇名以突出悬念效果,如《一双绣花鞋》,读者一眼便知这双绣花鞋肯定不一般,“绣花鞋”的悬念效果也就被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4种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以构成悬念,诸如人物的特殊身份。《故事会》前些年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故事叫《喜宴上的来客》,写的是省长微服私访。开篇就写两个言行奇怪的陌生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吃不透,难以捉摸。这两个陌生人是谁?随着事件的一步步发展,读者心头的疑团越来越大,兴趣被作者紧紧地抓住了。
也有可以利用人为的误会。不过采用这种因素设置悬念的故事篇幅不宜过长,这样故事可以在解开悬念进入高潮后马上结束。
还有可以利用某种社会上广受关注的问题或现象来设置悬念。你要让你笔下主人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读者关心的问题,那么读者也会不知不觉被你牵着鼻子走。
总之,悬念的构成因素来源于生活素材,但不必拘泥于生活素材,要求我们在故事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处理使之高于一般的生活。
二,悬念几种表现形式:
悬念构成的几种因素明确了,但怎样在具体创作中表现呢?
悬念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是隐密式,第二是显露式,第三种是半隐半露式。现在我们先来谈第一种隐密式。
1,隐密式
“隐密式”也就是把读者完全蒙在鼓里不辨东西,云遮雾罩,让他一点光线都看不到,凭你袖里干坤。这种方法现在看来比较粗糙,因为读者不太情愿完全被动地接受你的安排,他们喜欢你透露一些东西好让他们去猜,如果你把“底”完全隐藏起来,有时会打击读者的阅读兴趣。
隐密式悬念的特点是悬念性强,然而要把故事结局捂得死死的,一点风也不透,其实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旦有个闪失,露出马脚,那就要前功尽弃。
2,显露式
“显露式”就是将事件的结局全部抖露出来,这样做似乎已经没有悬念可讲了,但事情往往并不这么简单。故事作者没有那么傻,他肯定后面藏有一手,会耍一点鬼花招。读者也没有这么笨,他们还要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产生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技巧。
技巧在于你抖露结局的同时,对产生结局的原因只字不提,或点到为止,或有意疏忽,为下文埋下伏笔。作者要给自己以后的编排留有余地,俗语说,“留条尾巴掸苍蝇”。这个余地越是宽裕、合理,下面的故事就越能编得游刃有余。相反故事作者将事件的结局抖露出来之后不留任何余地,后文就再无戏可做,故事就算编砸了。当然这个余地要留得恰如其分。
3,半隐半露式
有了隐密式和显露式就有半隐半露式。它使事情的真相在故事中隐露参半,既不想让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抛给你一点信息,令你产生想了解更多一点的兴趣。这种悬念往往多见于破案故事或一些中篇故事,它的特点是适合于篇幅较长的故事,因为故事作者不断有新东西写进来,抛点出去,加点进来,步步为营,让你知道一些,再迷茫一点,再想知道一些,好比牵住了牛鼻子,诱之深入直至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还有个将读者“引入歧路”的技巧,也就是在透露给读者的那些信息中要存有假相,诱使读者上当,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兵法上讲“兵不厌诈”。这样读者就猜不到你的下文,也就不得不照文读下去了。
我曾经编辑过的一篇故事,叫做《甜井村奇案》。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一个小小的甜井村不到几天工夫,一个男孩失踪,一个男孩被害,而线索一断再断,从而使案情迅速朝着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下去。作者就是这样先抛出一个线头,然后主动掐断,然后再抛出一个线头,再主动掐断,真相时隐时现,结果似是而非,读者心头的疑团越来越浓,再加上一而再三的猜不出真相,他们的阅读兴趣陡然强烈起来。
上述这三种形式各有千秋,隐秘式在故事揭底后让人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显露式会因作者的余地充分而使情节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半隐半露式则使读者的心悬而不决,以至于追随情节,欲罢不能。
三,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形式我们以上讲到了,现在我们来谈如何设置悬念。因为任何理论的研究其关键都在于怎样运用而不限于如何认识。
做人要诚实,写故事则要“圆滑”。写故事不能一杆子插到底,也不能竹筒倒豆子。你把豆子倒完了,读者听众也跑光了。有很多故事不“抓”人,关键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悬念的设置。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我们逐一来剖析。写故事的人习惯上称悬念为“结”,也称“包袱”、“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扣方法。
1,套结法:
所谓套结法就是指总“结”中套了诸多个小“结”,也就是总的悬念中包含许多个小的悬念。这种打结的方法往往是在故事的开头先设下总的悬念,挽上一个总结,目的是先抓住读者,然后随情节的发展一步步、一环环去设置分悬念,系小结,直到最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总结自然解开。
这种套结法的特点在于能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曲折,产生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因此,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内容比较丰富的故事,作者大都采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
2,连环结
所谓连环结就是指故事作品中一个悬念还没有被消释的同时再设置一个新的悬念。它和套结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第一个悬念为整个故事总的悬念,统领着之后一系列的分悬念。而后者第一个悬念不会覆盖以后出现的悬念,各个悬念之间有着相互的独立性,或递进、或重复。这种打结法能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读者脚下忽暗忽明,令其产生渐入佳境的感受。
我们以故事《王奶奶的枕头》为例。故事通篇说的是一只貌似普通的枕头。第一个悬念作者写道,孤身一人的王奶奶生前不允许任何人碰她那只油腻腻的枕头。为什么?不知道。接着王奶奶临死前把这只枕头郑重地留给了一对好心赡养她的夫妇。一只破旧的枕头值得老人如此郑重,为什么?不知道。第三个悬念是该夫妇的小孩偶然发现这只枕头里藏有四颗夜明珠,好家伙,什么样的夜明珠?不知道。哪里来的?不知道。再接着,男主人翁把其中的两颗送去鉴定,被人一语道破天机,“此珠要么不出现,一出现就应该是四颗!”语气如此肯定,为什么?不知道。就这样,作者运用连环结法,将故事一层层推进,犹如抽丝剥茧,读者被紧紧地引导着走向故事的结束。
3,重复结
重复结在悬念设置中用的比较少,因为重复结指的是一个悬念在开篇设置之后,下文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在程度上都较前一次更为强调。但作者有时很难把握几个悬念之间程度上那些细微的变化,而且较难找到既能重复几次设置而又不至于被读者识破的悬念素材。
运用重复结应注意一个问题,一个悬念的重复出现,要尽量使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不能为重复而重复,导致人为痕迹过重,让读者产生被欺骗的心理。
在谈了以上几种悬念设置的常见方法后,在实际创作中还有两种手法值得大家参考。
一是故弄玄虚。
生活中有些事情貌似平常,但由于当事人的故弄玄虚,往往可以使这些貌似平常的事情引起人们不平常的关注。古人就很会“故弄玄虚”。看过一些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人都知道,在每一回结束的时候,作者常不忘添上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他这般不厌其烦的目的就是想让你再听他说下去。每一回结束后,在你心中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省略号,把真相层层包裹起来,然后逐一解开。欲知后事结果,必须要听下回。我们的古人的确聪明,但他们觉得还不过瘾,每当情节进展到紧张的时候,你急他不急,非但不将实情直率地描述出来,而是来个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到底怎样一个“如此”,哪样一个“这般”,读者无法得晓,必须顺着作者的思路看下去。作者故弄玄虚,读者雾里看花,心中的疑团自然就消释不了,故事抓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现在故事作者似乎也学会了这一招,行文关键之处,往往机关重重,常常让读者心痒难抓,心中那种急切期待的心理被全部诱发出来。
二是巧设迷魂阵。
迷魂阵。望文生义,让你魂迷,让你莫名奇妙。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往往能令读者猜不透你下面的结局。作者有想法,读者也一样,他们会不断地将他们自身的想象力糅合到阅读过程中来,在文学原理上这叫做读者的二次创作。最常见的二次创作就是猜,瞎猜,猜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的谜底叫他猜破了,他会说你没水平,对你的故事不屑一顾。如果没让他猜破,他就会说你有本事,居然把他“耍”了。
设迷魂阵的关键一步就是“巧”。巧就巧在貌似往东实则往西,声东击西造假象,并且让这种假象一直维持到故事结束,维持到悬念的消释,这样会使悬念的气氛加强。读者一次没有猜破,按理在他心中的疑团就会加深一层。如果你关键的情节都没让他猜破,那么他已是满脑子疑团了,到了非要你给他揭底不可了,否则他多难受呀。
我们有的故事作者可以说是布迷魂阵的老手,刚才讲的有篇叫《喜宴上的来客》的故事,作者成功地制造了假象,整则故事迷雾满天,两个陌生人的身份一直未被读者识破,作者把大家都耍了。这的确需要技巧,在具体故事创作中并无捷径,只有靠多练习。
但故弄玄虚也好,巧设迷魂阵也罢,我们都不应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它必须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讲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于生活讲的是艺术创造,不能简单地对生活琐事照单全收,需要我们进行包括如何设置悬念等在内的艺术加工。源于生活讲的是必须符合生活客观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如果我们随意故弄玄虚或乱设迷魂阵,反而会使读者倒胃口,兹事体就大了。这里有一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四,悬念的维持
有些故事作者不同意说写故事的关键是悬念设置,他认为悬念设置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维持它。的确,古人开弓就得放箭,开弓不放箭的人,想法和臂力一定异于常人。悬念一旦设置完成,要做到引而不发,悬而不决,写作技巧一样需要异于常人。如果你不能将悬念的作用维持下去,你就不能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你的故事就无法叫人读下去。下面我们来探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悬念维持下去。
1,抑制和拖延
悬念的抑制就是对悬念消释的控制,不能让它一泻千里,要懂得如何在奔腾澎湃的发展过程中驾御它。要学闺房小姐,“只听楼梯声,不见人下来”;拖延则是指延迟悬念的消释。二者的道理和作用是一样的,都要使故事通篇能够抓得住人。
2,间隔或穿插
就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把主线情节搁置起来,把辅线情节穿插进来,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把主线接回去。“花开两枝,各表一头”。迂回一下,钓一钓你的胃口,拖一拖你的兴趣,然后再把好戏抬出来,这个方法的确很“鬼”,也很灵。
我们中有些故事作者注意到了这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屡试不爽。不过戏法人人会变,各人招数不同。稿间隔或穿插有一个时机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把主线情节放下,插进辅线情节,然后又恰到好处地把主线情节接上去。你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不能让读者识破你在耍花招,存心拖延悬念,这的确是一种技巧,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习作练习去细细体会,慢慢琢磨。这里有一点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就是你在创作时,当写到兴头正浓,思如泉涌、踌躇满志的时候,你不妨放下笔,找一些你结构故事时的辅线情节,看看能否穿插上去,将主线情节置换下来。如果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接上了,你就成功了。如果接不上,那么你只能再找。千万不能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再想到找点什么来间隔或穿插,那样只能使你的故事变得臃肿、虚假,丝毫不能让你起死回生。碰到这种情况,你还是干脆赶紧揭开悬念,结束故事。
3,假设
假如有人说我找不到合适的辅线情节怎么办?这里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救救急,那就是假设。你要有意把读者的思路引入歧途,给读者造成错觉,使他们在错觉引导下不辨真伪,实际上也就使悬念得以维持下去了(具体做法可以参照前面谈的“巧设迷魂阵”)。有些故事的成功完全是借助于这种假设。譬如有篇叫《土瓦罐案件》的故事,说的是国家级文物“土瓦罐”失踪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下落,原因其实是出在那个博物馆的馆长身上。因为他是个外行,在整个寻找工作中瞎掺和、瞎指挥,弄得寻找工作一再陷入困境。作者这时弄来一个外行馆长,却对读者假设为内行,其实也是一种维持悬念的办法。
4,导入新因素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导入新因素,这和“间隔或穿插”有点相类似,这里就不再展开去谈。
五,悬念的消释
悬念设置后也要防止悬而不释,你不能老是把读者的心悬在那里,到了必要的时候你必须把悬念消释掉。任何“结”挽好之后都必须把它解开,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但是不要以为挽结难而解“扣”容易。扣子解得巧与不巧大有讲究,有些故事就是因为扣子解得不够艺术而导致失败。
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扣子的两种解法。
1,总解
所谓总解就是将整则故事的悬念到故事结束时一次性解开,一了百了,把事情的真相告白于天下。这种解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故事进入高潮,悬念被一次性解开之后情节发展嘎然而止,将故事的结尾收得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要知道故事创作最忌的就是在没有任何“包袱”(悬念)的情况下还在那里喋喋不休。
某种程度上讲,故事的结尾要比故事的开头更重要,因为你不再有机会了,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运用“总解”就有可能使你的故事尾巴“翘”起来。
2,分解
所谓分解就是指在整篇故事里,悬念是在叙述过程中逐一被消释的,这种方法常用于连环结的消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前一个悬念的消释,又构成下一个悬念的素材,循序渐进,丝丝入扣。

实际上我们说的悬念,归根到底是我们对细节、情节和场面如何进行妥善安排。有时候一篇很平淡的故事,只需将其情节的前后顺序稍加变动就能使它柳暗花明,这其实就是悬念的作用。当然这种对细节、情节以及场面等诸多因素的安排绝不能主观随意,它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平铺直叙,简单罗列并不难,但要使它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我们大量的理论探索和更多的创作实践。

⑵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像欣赏山峰一样,要奇势选出,忌讳平坦无起伏。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方能引人入胜。刊首:“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写作故事讲究波澜起伏、叠峰层出,切忌水静如镜,山平如砥。文章不曲折则不妙,故事无波澜则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个波澜起伏、妙趣横生的故事呢?怎样在一篇短小的故事里制造一重一重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波澜呢?本期,就让我们跟老师一起走进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课堂——“学写故事”吧!

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

——八下第六单元“学写故事”写作教学设计

文∕魏向青

【学情分析】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好的故事是孩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童年里最温馨浪漫的陪伴,孩子是听着故事甚至编着故事长大的。八年级的学生,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故事积累,甚至不满足于看别人的故事,很有可能创作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萌芽。此时,教给学生编写故事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一定会极大激起他们写作的热情。

【设计意图】

1. 本单元的写作是学写故事,通过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出情节完整、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3. 能够在故事中巧妙设置波澜,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我们都喜欢读故事,可是写好一个故事却不是那么简单。作家笔下的故事写遍了人间万象,记录了世间的阴晴圆缺,描摹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甚至让许多人都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写故事的人吧!那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怎样写就的呢?

一、故事引路,感受波澜。

故事一:蒲松龄《狼》(略)

故事二:《猎狮》

伊莉微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微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故事三:《心田上的百合花》(略)

故事四:《纪晓岚巧写祝寿诗》

大清干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二、解析故事,探秘波澜。

讨论:

1.这四则故事精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都有精彩的情节,故事中巧妙设置波澜,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结:它们的结构符合下面的公式:

故事=愿望+波澜+结局

2.分析一下,它们分别有那些波澜?填写下面表格。

学生讨论。

3.这些“波澜”是如何设置的呢?

教师小结:

它们分别代表了四种方法:

① 层层深入法。“遇狼”、“惧狼”、“御狼”三重波澜层层深入,形势愈来愈危急,愈来愈险恶,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

层层深入,关键在于制造愈来愈紧张的气氛,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剧情陡然反转,甚至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② 意外迭生法。巴布身死是一重意外,收到狮尸未收到巴布尸首又是一重意外,来电告知“巴布在狮腹内”则是第三重意外了,真是悬念迭起,意外丛生。

意外迭生,关键在于“巧”。所有的意外一一爆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矛盾冲突的强烈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急切心理,使文章情节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③ 制造障碍法。故事三中,百合“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是主观障碍,杂草嘲笑、讥讽百合,蜂蝶鸟雀劝告百合是客观障碍。百合花就在克服、战胜这些障碍的过程中实现愿望,开出花朵了。

制造障碍,关键在于合理想象,使障碍的产生顺乎理,使战胜障碍的过程合乎情。

④巧设误会法。首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是制造第一次误会,众人面面相觑时,他的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将误会解除;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是制造第二次误会,当满座石化时,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再次解除了误会。

制造误会,关键在于“故意为之”。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为行文推波助澜,使情节扑朔迷离,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

三、课堂练笔,巧设波澜。

1.文题展示: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请以《____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将标题补充完整。

2.确定一个主人公,为他设定一个愿望,再设计出几重波澜。

3.讨论,交流:

生1:题目《青蛙看海的故事》

生2:题目《上学的故事》

生3,题目《梅的故事》

……

3.小结:编写故事,其实是考查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只要我们巧妙构思,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里“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写就精彩的故事。

四、故事展示,尺水兴波

【学生习作1】

青蛙看海的故事

惠勇蕾

在一座高高的大山脚下,有一个浅浅的小水塘,里面住着一只无忧无虑的青蛙。

有一天,一只苍鹰落在了水潭边喝水,青蛙说:“朋友,留下来吧!你看我的水潭多好!”

苍鹰抬起头来,对着青蛙傲慢地说:“你这只青蛙,可曾见过山的那边的大海吗?”

“大海,那是个什么东西?能吃吗?”青蛙疑惑地问。

“能吃吗?哈哈哈——大海可不是吃的!那可是个大家伙!”苍鹰对着青蛙笑着说,“大海一望无际,广阔无边。无风的时候,它就像一面湛蓝湛蓝的大镜子,倒映着天空中白云的影子;起风的时候,它波涛起伏,卷起无数像雪一样洁白的浪花。”

青蛙听得入神了,脑海中不断想象着大海的样子。当他刚想再问问大海的事,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苍鹰已经飞走了。晚上,青蛙梦见了一片湛蓝的大海,碧波荡漾,美丽极了!

第二天醒来,青蛙就收拾行李出发了,他一定要去看看大海。半路上,遇见了低飞的苍鹰。青蛙冲着他大声说:“我要去看大海了!”

苍鹰大笑了起来,浑身的羽毛都抖动个不停:“你这一只小小的青蛙,竟然想去看大海!你看那山,你有没有和我一样有着巨大而有力的翅膀,能飞过那座山去?难不成你要爬过去吗?就凭你这短短的腿,那可真是太可笑了!”

青蛙抿紧了唇,继续往山上爬。

不知爬了多久,青蛙看见一只猴子正在树上打盹。

青蛙问:“喂!猴子,你好啊!你整天站在高高的树上,你可曾见过大海?”

猴子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说:“大海我没有看见过,只是我的爷爷对我说他看见过。他说大海里面有许多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五颜六色的鱼,白天,它们在海里游泳嬉戏;晚上,它们会在海面上开音乐会呢!”

青蛙坐在石阶上,随着猴子的讲述,双手捧着自己的脸,眼睛望向了很远的地方。他说:“我就要去看海了,要是我能早一天看见该有多好呀!”

猴子一听,笑得捂住了嘴,差点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嘲讽地说:“你凭什么去呀?那山高路远的,我又灵活又善于跳跃,却想都不敢想!你去?别开玩笑了!”

青蛙并没有辩解,而是沉默地离开了。

他继续沿着石阶一级一级地向上跳着,他在心里默默地说,你们不是不相信我吗,那我就证明给你们看,我一定会看见大海的!

一路上,开始,还有很多小动物们在嘲笑他;后来,大家都觉得他一定是疯了。这世界上,哪里会有一只青蛙能爬过大山,看见大海呢!慢慢的,再也没有人理会他了。

这只青蛙爬呀爬呀,不知道爬了多少天。一路上,渴了,他就在草尖上吮吸几滴露珠;饿了,他就在路边捕捉几只蚊子;累了,他就在大树下打个盹;冷了,他就往身上披一片树叶……

有一天清晨,青蛙浑身酸痛地跳上一块石头,突然听到了一阵哗哗的声音,他举目远望,原来,他已经爬到了山顶了。

山的那边,朝阳的万丈金光之下,他看到了大海!

老师点评:故事完整而形象生动。小作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编写故事,为青蛙设置了重重障碍,使情节一波三折。文中塑造了一个较为生动的形象,写作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形象。

【学生习作2】

上学的故事

郭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上学的小故事吧。

星期三放学后,妈妈带我到了鲁桥镇的爷爷家。妈妈要外出干活,所以让爷爷来接送我上学了。爷爷脸上布满了胡渣,一个锃亮的黄铜烟斗从不离手,他见了我眼睛里总是流出疼爱的眼光。

爷爷什么都好,就是做事有点慢性子。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一看时间已经六点半了。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手忙脚乱穿上衣服,慌里慌张就叫爷爷。爷爷不慌不忙地穿上衣服,坐在床上,点着了他的旱烟锅,准备好好享受他的“起床烟”。我飞速地刷牙洗脸,再看爷爷还是慢悠悠地吞云吐雾,我急急忙忙地说:“爷爷你快点呀!我上学要迟到了!”爷爷才加快了速度推出三轮车。我赶紧跳上车,心里不断祈祷着,千万不要迟到呀!

坐在车上,三轮车快速地向学校飞奔。可是我总感觉好像少了一个什么东西,就是想不起来。再检查了一下身上的书包,我才发觉忘了拿眼镜!爷爷急忙掉头回到家里,我跑进卧室取了眼镜,一瞄时间,冷汗瞬间就下来了,已经过了十五分钟了!

爷爷说不急不急,我们又一次出发,走到一半路程时,突然咯噔一下车不动了,爷爷下车检查,说车子没油了!好在不远处有一个加油站,我跳下车了,和爷爷一起推车。平时开起来如同风驰电掣般的车子此时却仿佛有千钧重!我在后面使出了浑身力气,爷爷也在前面将身子都要弯成一张弓,才将车推到了加油站。终于顺利加油了,一看时间,快七点了!我都要哭出来了。爷爷说来得及来得及,我再次跳上了车,只见车子就向学校狂奔而去。

终于到学校了,校园里除了个别在检查卫生的同学,基本上没有人了。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教室门口,听见同学们正在整齐地朗诵者课文。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喊了声“报告”,只见班主任从讲台上扭过头来,利箭一般的目光从我脸上扫过。我的心快跳到嗓子眼了,这下糟了,他一定要罚我了!谁知班主任打量了我几秒,只是说了一句:“下次来早点,还剩几分钟就迟到了。”我赶紧点了点头,说好,然后走进教室。

刚刚坐在座位上,只听广播里一阵悠扬的声音响起了:“同学们,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我终于松了口气,总算没迟到呀!

老师点评:这个故事可真是意外丛生,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想象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小作者一路飞奔,一路着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习作3】

梅的故事

赵辰雨

相传冬天是一个纯白的季节,没有艳丽的色彩,也没有花朵的芬芳,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在这纯白色的季节里,有一棵不会开花的树精灵,她只会在冬天到来的时候,给纯白的人间带来一点绿意。可是她却心中有一个梦想:像其他的树一样开花,即使不能结果,只开花,为世界增添一缕芬芳,那也是好的呀!

美丽的树精灵到处寻找能让她开花的人。她找到了土地神,土地神笑眯眯地捋着花白的胡子说:“我只管土壤是否肥沃,虽然有时也会帮助别人,但是我不会让你开花的方法。你去找四季女神试试吧,或许她能帮你的。”

树精灵告别了土地神,满怀希望地去寻找四季女神。当她找到四季女神时,只见她和她的一只纯白色的宠物小老虎——白胤一起玩。四季女神看到树精灵,脸上带着温暖的微笑,问道:“你怎么了?有什么事吗?”树精灵满怀期望地说:“女神,你可以让我开花吗?无论让我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可以!”女神的脸上有一丝凝重,她说:“我只掌管四季冷暖,却不管植物的。”听了她的话,树精灵心里顿时升起一股失落感。“或许你可以去找找花仙子碰碰运气,我会和她说一声的。”树精灵和女神告别,晚上带着笑容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树精灵一早就到了花仙子的住所——花海。那真是花的海洋啊!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好不美丽!半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花瓣,一阵阵微风送来醉人的芬芳。树精灵望着那些盛开的花朵,心里羡慕极了!可转念一想,今天就找到花仙子了,她一定能够让自己开花的!在花海的深处,花仙子正在修剪枝叶,看见了树精灵,放下了手里的东西笑着对她说:“你就是四季女神说的想要开花的精灵吗?”树精灵点点头:“求求您了!帮我开花好吗?”“好吧。我可以帮助你,但是三个季节都有花了,只剩下冬天了,所以你只能在严冬盛开,必须承受穷冬烈风的煎熬,你愿意吗?”树精灵听了,低下头来思考了一番,抬起头来,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说:“我愿意!”花仙子拿起一朵七彩花,向她轻轻地点了一点。说:“回去吧!以后你就在冬天开花吧!”

从此,在万物凋零的寒冬,总有一棵树独自盛开着一朵一朵又一朵晶莹剔透的花朵,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而在这样的冬天里,无论多么寒冷,人们都会冒着风雪、循着幽香,去寻觅这开在冬天的花朵。

人们送给她一个美丽的名字——梅。

此文故事结构完整,意义明确。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引人入胜。

心田上的百合花的原文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留言: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

参考资料

⑶ 怎样把作文写得有波澜

如何使记叙文写得有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可以运用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以运用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可以设置悬念。“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设置故事波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龙江健康吗怎么获取 浏览:650
美女什么时候当尼姑了 浏览:626
经济师可以评审哪些政府采购项目 浏览:927
卢龙县城有哪些经济实惠的饭店 浏览:155
如何收获稳稳地幸福 浏览:111
公司经济管理是什么 浏览:615
讲故事哪个频道播出 浏览:220
事业单位成绩多久查询 浏览:152
大健康产品如何提高服务思维 浏览:308
经济业务对资产负债有什么影响 浏览:857
四川哪些大学美女最多 浏览:386
郑州健康码在哪里找 浏览:285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火神的故事 浏览:696
幸福是什么是一片小小说吗 浏览:856
美女寻夫怎么破解 浏览:475
塔罗牌爱情月亮正位什么意思 浏览:989
什么是造成不利于健康后果的进食 浏览:633
美女下班了怎么走路 浏览:131
民政局婚姻证明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349
事业单位不发工资去什么部门反映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