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字经》中仲尼是谁 "昔仲尼,师项橐"是指什么的故事
仲尼指孔子,孔子字仲尼.孔子曾拜七岁的项橐为师,具体如下.
一天中午饭后,父亲去锄地,项橐跟着玩儿.在地头的路上用小石头围了个圈,里面用薄板石盖了间小屋.正玩的高兴时,忽然从西南驿道上来了辆马车,上面坐着位长者,头挽髻,宽袖长袍.后面跟着一些弟子.驾车的便是那个人死冠不免的子路.他头戴盔,身披甲,手执长鞭,嘴里不断的喊,驾,驾!猛然看见一个小孩蹲在路中间玩,就大声吆喝:“闪开!闪开!”项橐若无其事,照样玩他的.子路满脸怒气,伸手要揍项橐,被孔子禁止.孔子下车问:“你这小孩子怎么不让路?”项橐说:“城躲马?还是马躲城?”孔子一时语塞,弟子们也哑口无言.只好绕“城”而过.子路气未消,走到地那头去麻烦了一会儿项父才走.项橐见他们走后,去问父亲,他们说什么来.父亲这般如此的说了一遍,项橐说他们再回来,你就这样告诉他们.再说孔子向北走了一会儿,看天色已晚,离驿站尚远.特纯芦昌别听说神童就在这一带,未很好交谈感到很惋惜.便决定原路返回,在此住宿.回来后,子路哗蚂果然又去麻烦项父问:“你的锄一天到底锄多少下?”项父回答:“你的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锄就锄多少下.”孔子听后很愕然,便问:“那会儿你说不知道,这会又这样讲,是谁教你的?”项父是个厚道人,便对孔子说了实话.孔子断定这个小孩就是他要见的神童.便吩咐弟子们找店住下.打算进一步找项橐交谈交谈.这地方无论是民宅还是店家,都种秋齐棘子当院墙.孔子进店没注意,袍子被棘子挂破了.一个弟子很恼火,便对围观的人有所指的说:“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长刺,大了更恶,实乃无用之材.”项橐也在其中,一听便知弦外有音,就问:“先生们,什么是‘有用之材’?” 孔子说:“诸木之中,唯有四季长青的松柏最好.”项橐接着问:“松柏确实是有用之材,你能说出松柏为什么四季长青吗?”孔子说:“因为松柏木质硬,无孔、心红.”项橐接着又问:“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为什么也四季长青?”孔子无言以对.当晚不欢而散,各自休息.第二天一早,孔子便遣弟子去找项橐交谈.去的人回来告诉孔子,项橐和几个小伙伴们到东边看日出去了.孔子便亲自到村东去找.不一做扒会儿便发现了项橐和另一个小孩儿正在池塘边争执着什么.于是孔子便凑了过去,只见两个小孩儿争得面红耳赤.那个小孩儿指着太阳说:“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车轮子,中午就像个盘盂,这不是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吗?”项橐说:“离我们近必定晒人厉害,可早晨虽大,反而沧沧凉凉,但到了中午却像火盆烤人,开水烫人呢?”正当二人相持不下,见孔子来到,便请教孔子.孔子哼哼啊啊也没说出个所以然.这时,有群鹅在池塘哇哇叫着戏水.项橐就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大?”孔子说:“因为它的脖子长.”项橐说:“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孔子又吱吱呜呜了.项橐诚恳地说:“人们都说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伦纲常,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怎么这些事不给俺讲清楚呢?”孔子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
Ⅱ 昔仲尼,师项橐的意思
意思是: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原文选段: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卜拆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不忘勤学。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2)昔仲尼是哪个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型碰枣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吵乱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文章主旨: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作者简介:
王应麟(1223-1296) 南宋着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着书立说。传世书法有《着书帖》等。着有《三字经》、《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通鉴答问》、《深宁集》、《诗地理考》等。蒙学着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Ⅲ 昔仲尼,师项橐。是什么意思呢
昔仲尼,师项橐出自《三岁物字经》,意思是: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后面两句是:古圣贤,尚勤学。
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样请教。古代的圣郑蔽贤,尚且这样勤于学习,不耻下问(那么我们呢?)。
你还喊雀州可以搜索“昔仲尼,师项橐“出来一个详细故事,这大概也是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来历之一。
Ⅳ 三字经勤学篇出自哪个成语故事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有好多成语
Ⅳ 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故事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绝昌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并中扒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培笑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
Ⅵ 小孩堆城堡不给孔子让路的故事名字
这个故事叫《项橐难孔子》;;;;;;;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字面的意思非常清楚,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而那个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学有大成的人物了,他尚且还要勤奋学习。言外之意,我们就更应当努力学习了。这里就引出一个人物――项橐。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当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关于他的确切记载,但民间传说很多,说他眉清目秀,非常可爱。这个孩子无师自通,聪明无比。他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人物、观察自然,而且他与生俱来有钻研精神。像这样的孩子,在今天往往都是父母比较头疼的,因为他什么都得问个为什么,什么都得追着往下问。一般的父母见到这样的孩子,心情好的时候非常喜欢,心情不好的时候烦得要命。我们知道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老师不论多大,这个名字总得叫得大一点,所以称项橐为圣公。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就是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听说在东南沿海有个地方,是一块知识的宝地,那个地方的百姓非常纯朴,但是都很有学问。孔子是哪里有学问就要到哪里去的。古代的圣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追着知识走,哪里有知识人就到哪里去。所以孔子就跟弟子商议,我们出去旅游一次,往东方旅游一次,去看看那个地方,体察一下那里的民情,感受一下那里人民的聪明程度。孔子就带着众弟子乘着马车风尘仆仆来到宝地。一看,风景非常好。当孔子高兴地观赏风景之时,忽然看见前面的大路上有一群孩子在那儿玩儿。孔子便乘着马车慢慢地驶过去,别的孩子全躲开了,唯独有一个小孩,就站在路当中,一动不动。这个孩子不用说,当然就是项橐。给孔子赶车的是他的弟子子路,子路是个比较勇武的人,脾气比较急,大声地呵斥:“这小孩子,老夫子在此,你怎么挡在路中不走?”听了子路的话,小孩不但不动,还岔开双腿,叉着个腰。孔子在马车上问这个小孩:“哎,这个小孩子啊,你拦在路当中不走,什么意思啊?”也不知道项橐认识不认识孔夫子,估计是不认识,他一听这位老人家叫他小孩子,就下决心要捉弄他一番。就说:“哎,这里有个城池,你的车马怎么过去啊?”孔夫子说:“咦,这明明是一条路,哪里有城池?城在何处?”项橐就指了一指,说:我脚下边就是城池。”孔子一看,这是有点道理,因为两条腿岔开像城门一样。孔夫子一看这孩子不卑不亢,而且气度非凡,孔夫子也动了一点童心,就下车去看。孔子一看,这小孩子两腿中间放着几块小石子,搭了一道小城墙。于是,孔子就问这孩子:“哎,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项橐说:“我这个城墙就是挡你这个车马的,还要防军队。”孔子就说:“哎呀,小孩子你就会开玩笑。你这么小的一道城墙,我车过去又怎么样呢?”项橐说:“这不对,这总还是一道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怎么过得去呢?”孔子上下打量这个孩子,就觉得这个地方的人真的是聪明,小孩子都如此聪明伶俐,只不过这孩子有点恃才傲物。孔子也懒得跟这个小孩子多说,因为他要赶路,所以就跟这个小孩子说:“那我怎么办呢?”就请教这小孩子,孔子已经降低身份了。项橐就说:“到底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应该绕城而走啊?”孔夫子一想,没办法,只能让马车从他旁边过了。孔子慕名来到莒国,却被年仅七岁的项橐拦住了去路,只得绕道而行。这件事情虽说让孔子有失体面,但孔子毕竟是至圣先师,学有大成,不会与项橐计较。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事,让这位博学的老者自愧不如、甘拜下风,甚至愿意拜项橐为师。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孔子一到这个地方,实际上就输给了一个小孩,孔子就一路怏怏不乐。赶路时看见路边有一农夫,正好在那儿锄地,孔子就下来,问那个农夫:“您在干什么啊?”农夫回答:“锄地啊,我在这儿锄地。”孔子又问他:“看您那么忙,您知不知道您每天锄头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憋在那儿了,这谁知道啊?天天都种田还一下下数啊?那个农夫就僵在那儿,孔子和他的徒弟都窃喜,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好像被我问住了。突然看见远方赶过来一个小孩。原来是项橐赶过来了,他说:“哎,我爸爸年年种地(原来这个人是他爸爸),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几次了。您只要出门就得乘马车,那您一定知道每天这个马蹄要提起来几次了?”孔子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太聪明了,实在是少见,所以就下车仔细打量这个项橐,就跟项橐说:“孩子,你的确才智过人,这个没错。现在这么着,我出一道题,你出一道题,互为应对。谁赢了谁当老师。”项橐回答:“您是老人家,您不要跟我开玩笑。”孔子就说:“不管是老的小的都不相欺。”孔子就问:“天地人为三才,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孔子出了这么一道题。人生在这世界上都要靠日月星辰的光芒,人活在这世界上都要靠五谷嘛,当然人都离不开这些东西,孔子就问天上到底有多少星辰,地上到底有多少五谷。这题目照理说是无解的。但是,项橐说:“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庄稼那时候都是种一茬,没有后来双季稻、三季稻。孔子当时十分震惊,这个回答他挑不出项橐一点毛病。孔子和项橐君子约定,互相出题,胜者为师。可是,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项橐虽然年仅七岁,但却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孔子出的题,根本就没有难住他。接下来该轮到项橐给孔子出题了,那么,项橐会给孔子出一道什么题呢?项橐就问:“人有多少根眉毛?”这个还真没法回答,它也不像一夜星辰、一茬五谷那么好回答。孔子就没有办法,只好按照刚才的约定,要拜项橐为师,但项橐突然扑通跳到旁边水塘里待着。孔子说:“您怎么跳水呢?”项橐回答:“沐浴以后方可行大礼啊。怎么样,请夫子也下来沐浴吧?”他要把孔夫子也请到池塘里去。孔夫子说:“我没有学过游泳,我到池塘里就会沉下去。”项橐说:“您这个话不对,鸭子也没听说学游泳啊?可是鸭子怎么浮在水面上不沉呢?”孔子说:“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孔子又上他的当了。其实那个时候不理他就完了,孔夫子还跟他解释。孔夫子还是比较好为人师的,又以为项橐在请教他。项橐就说:“是这样吗?那么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这回孔夫子真被他绕进去了,说:“哎,葫芦是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项橐又说:“大铜钟是圆的,里边也是空的,怎么它扔下来就沉了?”孔子脸颊通红,很不好意思,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项橐在水塘里沐浴好了,爬上岸。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孔子不得不打道回曲阜,从此再也不东游。后来就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之说,这就是“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就在这个传说当中,还延伸出来两个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成语: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这个故事让我们很轻松地哈哈一笑之后领悟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无分长幼。一个真正把学习放在人生崇高位置的人,他一定会向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长的人去虚心学习,而不会过于在乎自己的年龄,在乎自己的地位,在乎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