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兰州故事介绍兰州的历史或者兰州的故事
1、兰州的来历
西汉时渣氏笑,匈奴以及羌族时常骚扰,到汉武帝时国力昌隆,为了堵截匈奴以及羌族之间的接头,汉武帝于元狩二年春夏令骠骑将霍往病两次过黄河,击匈奴,在河西走廊击败匈奴,一连建河西四郡,汉朝把握了河西,'断匈奴右臂'。
这年,霍往病派大行李息在黄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构筑城堡,设置设置设备摆设展排了金城县。后来汉朝运营湟水流域,屹立汉县,随着汉县的增多,于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以及古缮),这就是兰州的'雏形'了。
2、白马浪的传说
唐僧取经前去时,在兰州碰着当年的通河汉金鱼妖与东海龙王联手,贪图打劫佛经以及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由于金鱼妖雕虫小技,利用花果山猴王出身时的仙石碎块狐疑了孙悟空,使他如含中计被困而丢掉了金箍棒。后来太上老君、不雅世音菩萨赶来相救,都不能降伏妖怪。
这时候白龙马现出原身盘起来紧紧护住佛经,身受轻伤而矢志不渝。后来多亏咱们甘肃的上古圣人伏羲赶到,他运用后天八卦运转的威力,把变革成头尾相衔两条金鱼的妖怪付出八卦盘中,构成为了齐全的太极八卦图形。
伏羲又依白龙马身上的血迹,点化成《河图》图形,副手白龙马脱出逆境核燃,并且与不雅音菩萨、太上老君联手冲破金鱼妖的魔阵,救出唐僧师徒。此后儒、释、道三教合一,以龙形为其象征,成为中华文明的泉源。为了纪念白龙马在此地的超卓默示,兰州人遂把这里命名为“白马浪”。
5、兰州牛肉面的传说
马保子家景穷苦,为生计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为了暖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鸣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进牛肉面,其喷鼻扑鼻,大师都喜欢他的牛肉面,他突出一个清字。
接着他开了本人的店,没必要沿街鸣卖了,就想着推出收费的“入店一碗汤”,有人来了,伙计就即刻端上一碗喷鼻暖的牛肉汤请主人喝,爽,醒胃。
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马保子运营到1925年,由其子马杰三领受运营,马杰三持续在清字高低工夫,时时改造牛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喷鼻上马,知味停车”的颂扬。
❷ 麻烦各位给提供一下甘肃的红色革命事迹、人物,讲述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共产党员得先进性事迹
甘肃省直机关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朴实无华勤耕耘 炽热丹心献水产
——记优秀共产党员周凤歧先进事迹
2005年,40出头的周凤歧被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安排到黄河鲤鱼原种场担任场长兼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大家苦干实干、科学养殖,黄河鲤鱼原种场已发展为集渔业技术推广、高效示范养殖为一体的我省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有养殖池塘1000亩,高效网箱养鱼4亩。总投资4800万元,年生产商品鱼500吨、销售收入420万元。周凤歧以身作则,不怕苦、不怕累,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0年被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党员,受到表彰。
扎根基层 默默奉献
1988年周凤歧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分配到原刘家峡水库渔场工作,当时的渔场职工生活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低,甚至连找对象都成问题,面对困难,他没有后退,一头扎在基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1988年到1992年他在原刘家峡水库渔场大川鱼种场从事成鱼养殖工作,这一段工作经历,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产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益低的特殊行业,参加工作之初,周凤歧在工作中虚心跟老师傅学习,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刮风下雨,每天白天都要做到“定时”投喂,晚上还要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水质变化,尤其在夏季凌晨左右是池鱼最容易浮头的时间,稍不留心就会造成池鱼浮头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在成鱼收获时,要及时清塘销售,否则一旦越冬到了次年,不但鱼会因消瘦影响产量,而且冬季往往会发生很多鱼病,造成死鱼,因此每联系到一位客户,他都会按照客户要求提前抽水清池,连夜工作是常有的事。
周凤歧就这样在生产一线默默地工作着。由于工作责任心强,1993年,组织安排他到原刘家峡水库渔场白川渔场从事施工工作,一干又是4年,他施工建设的白川渔场菜篮子工程被甘肃省原水产局评为优秀工程,受到了表彰奖励。之后他继续从事水产养殖,先后在原刘家峡水库渔场白川渔场、大川渔场场站等渔场工作,2005年组织安排他担任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助理、黄河鲤鱼原种场场长兼党支部书记。一路走来,周凤歧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起点,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水产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省农牧厅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全省渔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总站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省农牧厅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心系职工 以技谋效
古人云“授人为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于终生受用无穷。”周凤歧所在单位曾由差额向自收自支过渡,其间部分职工采用承包经营、自负盈亏方式经营。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头几年,个别职工亏损严重。周凤歧率先垂范,主动攻艰克难,将所学的养殖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认真分析职工亏损原因,主动为职工谋出路。围绕降本增效,周凤歧从成本核算到管理,每个环节都认真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职工养殖且有经济效益的模式,并主动向职工提供技术指导。通过他的指导,承包职工实现了扭亏为盈,职工的收入增加了,主动承包经营的职工多了,渔场经营逐渐走向和谐发展之路。
2005年,黄河鲤鱼原种场成为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作为场长,周凤歧深知责任重大。他身体力行,模范带头,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上,带领职工钻研新技术,发展新模式,积极引进新品种,当年引进斑点叉尾10万尾进行试验。职工对新品种养殖思想上有顾虑,害怕养殖失败。作为支部书记,他首先从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入手,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与此同时,周凤歧还主动承担了养殖新品种的任务。在养殖过程中,他夜以继日蹲在池边,观察鱼的摄食及生长情况,并观察水色,记录池塘日志,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他细致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下,当年新品种养殖取得圆满成功。此后,凡是总站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都要先经过周凤歧的试验示范点过滤,待成熟之后再向全省推广。
探索创新 科学发展
2006年,黄河鲤鱼原种场被列为农业部第一批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适应现代渔业的发展,要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高效渔业技术等先进实用的养殖技术,必须要加大调整水产养殖模式和结构,创新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转化和应用。面临新的挑战,周凤歧迎难而上,大胆探索。首先他从河南取经,学习先进的池塘渔业高效养殖技术,从思想上对池塘高产高效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养殖理念上得到了升华。在实践中,周凤歧根据黄河鲤鱼原种场的实际,提出了适合发展的健康养殖技术新模式。在养殖品种上,他独具慧眼,通过对兰州市场调研,首次引进云斑进行高密度养殖试验示范,在放养模式上也打破传统的养殖理念,变稀养为高密度放养模式,提高了成鱼的养殖产量和效益。在管理方面,周凤歧提出要加强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养殖投入品管理,建立养殖档案,并对养殖池塘全部配置安装了投饵机和增氧机等设备,使池塘养殖由过去的人工养殖时代初步走向机械化养殖时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精心试验,池塘高效养殖云斑技术取得成功。两年生产云斑共2.5万公斤,亩产量超过1250公斤,亩纯利润达4000元以上。云斑因市场销路好、养殖周期短、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当地普遍推广开来。该技术也得到了省农牧厅和总站领导的充分肯定,曾组织全省各级渔业工作者进行了现场观摩学习,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2008年和2009年由周凤歧示范成功的池塘渔业高效养殖技术在全省推广,推广面积达10000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3年来周凤歧在基层带领职工埋头苦干,奉献了青春年华,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而今,他正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 (甘肃省农牧厅)
中共甘肃省直属机关工委 甘肃日报社 合办
❸ 红色经典故事有哪些
一、刘胡兰的故事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一想,明天还要出车,这样疼下去可不行,赶快爬了起来,跑到卫生连。
值班医生问了问病情,按了按肚子,给了些药片,嘱咐说: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压一压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别再累着呀!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热烈的劳动场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他心里赞叹着: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地,现在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在这里劳动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干劲十足。砌砖的和运砖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扩音器里响着一个尖嗓子姑娘的声音,鼓动得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的。
他正要离开这里,忽听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砖的同志大显身手,以惩每小时一千二百块的速度,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运砖的同志加油呀!
雷锋回身一看,见运砖的两人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个个干得挺欢,还是供不上砌砖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砖场,操起一辆小车就干起来。
他一个推一辆车,装得满满的;上坡时挺费力,几个工人赶来帮助他,有个工人问道:同志,谁叫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们叫我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为了社会主义,干得热火朝天,就不许我来吗?
❹ 红色革命故事 红色革命故事有哪些
1、《一袋干粮》的故事: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2、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芹明,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3、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4、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5、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6、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7、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巧消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孝首知个浮现在他眼前。
8、“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9、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10、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❺ 有好心人捐款100万助力兰州抗击疫情,你在疫情期间还见过哪些感人瞬间
疫情期间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好心人捐款100万助力兰州抗击疫情,让不少网友深受感动。天灾无情人有情,正是因为国人这种万众一心的精神,才能让我们成功挺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总结
事后这位货车司机接受采访,却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他本身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却能慷慨解囊,为曾经照顾过自己的河北人民捐献物资,这份香火情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不仅如此,全国人民在疫情面前所表现出的团结和决心,更是让人感动不已。正是因为我们万众一心,国家才能有如今的繁荣昌盛。
❻ 2021-03-16
万荣县光华乡冯张村林石窑家的院子简灶者下面,有一个宽15米,高2米多的地道。这眼地道虽然尘封80多年了,但它里面仍然保留完好。冯张村是我的家乡,记得小时候一场大雨之后,地道口被冲开了,我和一群伙伴们跑去看地道,两个胆大的家伙还跳下去,在它的入口和拐弯处摸索着看了好一会才上来。
一
据老一辈人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眼地道能容纳20多人隐藏,并且可以储存枪支弹药。地道四通八达,有多条小支道,它能进能退能守能跑。支道贯通着村里的古地道,可以通向村外的出口,如果遇到危机情况时隐藏者就会及时逃生。还有一条支道挖到了附近的一眼36丈深的老井的洞壁上。老井洞壁上的地道眼,能排泄从地道入口灌放进来的水和毒气。这个庞大的地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荣河、万泉、河津、临猗四县的地下党组织经常在此秘密聚会。地下党们在这里筹划和发动了当地多次抗日战斗。同时,它还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地下党员和红色种子。解放后,辩困有不少的同志走上了新政权的领导岗位,为新中国的建设再次发挥了作用。
硝烟已散,马嘶犹耳。当年发生在地道窑里的红色故拦薯事,至今仍被当地人传颂和弘扬着。 这个红色地道窑的挖掘者是林石窑的父亲,地下党员林迪生和他的战友们。
沧海无情但留痕,烟云散去魂魄在。
1937年,在荣河县西师学校当教师的林迪生,秘密的接触了荣河县的地下党组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教育,从此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于是他开始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合作之后,八路军从陕西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时,途径他所在教书的西师村和家乡冯张村。八路军战士经过时夜宿冯张村,那种纪律严明不犯秋毫的作风,再次深深的感染了林迪生。也增强了他早日能成为党的一分子,为穷苦人打天下谋幸福的迫切愿望。 1938年,林迪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林迪生受时任荣河地下党县委书记王学义、武装部长余叔同的派遣,带着另外两名同志打入了驻扎在河津县的阎锡山国民党二大队,其目的就是为我党争取武装力量。这个大队的大队长名字叫廉邦财,是一个开明人士。廉邦裁后来知道了林迪生是共产党员,但是他对林迪生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保护我,我掩护你。之后不久,二大队里有一百余名力量牢牢的掌握在林迪生手中。被党组织称之为“灰色抗日武装”。在河津、稷山、运城、万泉、荣河等地,林迪生如鱼得水,大显身手带着这支力量到处拔炮楼、打伏击,袭击日本鬼子,有力的打击了河东一带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
1938年,带着党组织的重托,为了便于掩护地下党的活动,林迪生和他的兄长、弟弟兄弟以及几名战友们,在自己的院子里悄悄的利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夜夜的挖掘成了这个地道。为了遮人耳目,他们把地道挖出来的土,打成了院墙。有了地道做掩护,林迪生先后发展了林玉斌、林福臣、林坤孝、林昊等本村青年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将鲜红的党旗悬挂在地道的窑壁上,进行了庄严的宣誓。并组建了在荣河一带很有名气的矛刀会,名义上讲是为防止西滩土匪骚扰村民的自卫队。林迪生一手抓冯张村一带的地下武装力量建设,一手把灰色武装掌握在党的手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林迪生还将本村青年林玉斌吸收到河津二大队,掌管着枪支弹药的配备。这样使自己掌控的抗日力量随时都有充足枪弹打击日本鬼子。抗日战争期间,荣河、万泉、河津等地下党组织,先后在地道里秘密决策打击日本鬼子50多次,使盘踞在河东一带的日本对“皮白心红”的河津二大队闻风丧胆,经常不敢轻易活动。解放战争开始后,林迪生又和时任虞乡警察局长的地下党员李忠等人,在地道里策划并领导了虞乡起义,顺利的解放了虞乡县城。
林迪生的红色地道也一次又一次的掩护了党的地下活动,也保护了他本人的生命。1939年冬季,荣河地下党武装力量16人对汉奸队伍进行埋伏攻击,打死汉奸5人,收缴机枪一挺,步枪4枝。撤退后隐藏在地道里。皇协军追来冯张村后,不幸搜查到了地道的入口,但是却不敢下去。他们将林迪生的哥哥林开甲捆绑起来,让他先下去带路。林开甲跳下去之后,迅速钻进了拐洞里,上面的敌人不敢轻易下去,喊叫了一会不见反应,只好朝洞口打了一阵枪撤退了。因为他们也怕时间长了当地的自卫队赶来。林开甲后来说,咱这地道四通八达,即使他们进来,下面的人也会安全撤退的。
二
1941年冬,林迪生在李家坡战斗中指挥十几名抗日勇士与日寇激战,肠子被打了出来。他一咬牙把鲜红的肠子塞进去,继续指挥战斗。战斗结束后,他在地道养伤不到一个月,又在高村拔了鬼子一个炮楼。日本鬼子终于通过汉奸知道了他。他们在一个深夜忽然闯入林迪生家,刚才河津回来没有防备心理的林迪生被抓走了。林迪生在日本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40天,他被上老虎凳、灌辣椒水、肥皂水,严刑拷打几十遍,要他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并交出荣河抗日地下党的名单。但是林迪生自始自终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也否认打过日本人,只说自己是被地方土匪陷害诬告的。40天后,由于没有确切的证据,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林迪生被地下党委托的人保释了出去。但是,几天后敌人找到了证据重新来抓他。鬼子到他家后翻箱倒柜找不到林迪生和家里人。其实这时候的林迪生和家里人都隐藏在地道里。老羞成怒的鬼子和汉奸,抢走了林迪生家的全部粮食和衣物。这年的多半年,林迪生一家8口人靠着乡亲们接济的黑豆和杂粮,熬到了第二年麦收之后才开始吃饱肚子。
三
解放战争期间,这眼地道又被称之为“红色保险柜”。地下党靠它筹划了对敌行动,靠它保护了革命的血液,靠它繁衍和传承了红色的基因。解放后,从地道里“走出来”担任了我党领导干部的有,西安市长的张铁民、山西省委书记卫恒、北京广安医院党委书记余田民、山西省劳动厅厅长高峰、四川省人事厅厅长林昊等。冯张村的地下党员林玉斌、林福臣、林坤孝等人也成为了万荣县的党政中层干部。
林迪生是一个德才兼备,光明磊落的共产党员。解放后他又回归到了他热爱的学校,只不过是由当年的小学教师走向了运城农业学校校长的位置。当年许多战友都已走上了显赫的政界,大家也一再推荐他走出教育这块太辛苦的阵地,到别的行政单位工作。但是他情系新中国教育事业,一直没有舍得离开河东这块养育了他的黄土地。他在位期间也没有用自己的权利,或者是借助当年战友关系,给自己的儿子林石窑、林根窑、女儿林淑云几个办过一件事。五十年代后期,运城农校在他的领导下,为河东大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学校的工作连续多年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表彰。1959年,上级部门经过研究决定,任命林迪生为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但是没想到因长期忘我的为党工作,林迪生操劳过度忽然身患重疾。党组织当即把他送到北京治疗。当年的战友已担任北京中医院负责人之一的余田民,还给他请来了周总理的保健医生,悉心治疗,但林迪生终因病情严重,医院没有回天之术,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终年仅46岁。
林迪生去世60年了,但是他的优秀品质,他的革命故事还在当地传颂和弘扬着。他亲手打出的红色地道,还在骄傲的向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诉说着红色革命的历史。
❼ 红色经典故事有哪些
1、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一次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机智勇敢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滦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2、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3、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4、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嘎子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八路军侦察连连长钟亮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绝,他决心报仇,毅然出发去寻找打鬼子的地区队伍。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后来,人小鬼大的嘎子乔装打扮成卖西瓜的小贩,用木头枪缴了胖墩翻译的“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竟动了“嘎”气,将枪藏到了老鸹窝里,因而受到批评关了禁闭。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嘎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伤在老乡家里修养。游击队攻打敌人岗楼时,他偷偷从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幸在进城侦察时被捕。在敌人面前,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他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了钟亮。胜利了,区队长代表部队表扬了嘎子,奖励给他一支真正的手枪。嘎子高兴极了,最终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嘎子的家乡也解放了!
5、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
6、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❽ 红色故事有哪些
红色故事有哪些?有很多,下面是一部分。1、《小英雄雨来》,2、《烽火三少年》,3、《狼牙山五壮士》,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井冈山的故事》,6、《刘胡兰传》7、《谁是最可爱的人》
(8)兰州的红色故事有哪些扩展阅读:
红色故事主要指革命期间的故事。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之火车头;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矛盾。相对于改革,则是由上而下的变革。例如在政治层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称之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当现存之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之严重障碍时,就要求通过革命,改变旧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旧生产关系之旧上层建筑,即改变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之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相反,由上而下从帝制推行君主立宪制,成立民主议会,称之为改革。通常革命较激进剧烈,改革则较保守温和。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之必然趋势和集中表现,通常要使用暴力。在工业层面上的重大革新,称之为工业革命。通常是指对当前工业或生产模式进行变革,即以新的机器例如蒸汽机取代旧有的人力,提升生产效率。
❾ 兰州红色教育基地有哪些
1、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该纪念馆位于兰州市甘南路700号和兰州市银闭酒泉路314号,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展馆内设有《热血陇原一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与甘肃抗日救亡展》《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原状陈列展》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兰州战役纪念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兰州市烈士陵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张一悟纪念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
以上内容参考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工委纪念馆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基地
❿ 八路军的东西在一个地方放着这个地方叫什么
为深入挖掘甘肃省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激发爱国热情,6月20日上午, “看革命文物 解精神密码”——网络名人公益行活动走进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解密一件件珍贵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
一张锈迹斑斑的铁床
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是八路军及中共高级领导人驻兰州的办公遗址。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原状小院里,有一处陈设很是奇特:西北土坑上放着一张锈迹斑斑的铁床,这个一级文物是八路军办事处的第二任处长伍修权留下的珍贵物件。精通俄语的伍修权是湖北武昌人,初到西北水土不服,组织特意为他找来一张医院病床以缓解生活的不适。这张铁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都是办事处一道独特的风景,是老一辈革命者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对敌斗争的真实写照。
谢觉哉的手写名片
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手写名片,这张名片是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党代表谢觉哉介绍进步青年王鸥村去延安学习时给西安八办党代表林伯渠的手写的,名片的背面写着“王鸥村,秦安人,中学毕业,愿赴陕游蚂公或抗大受训。特介绍前来请转介前去。”这是谢觉哉在自己的名片背后,为进步青年王鸥村手写的推荐信。抗战时期,作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机构,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在接待党的干部往返苏联、新疆及延安的同时,还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甘肃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从多方面培养积蓄了抗战力量。这张名片就是兰州八办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的有力见证。透过名片,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张张年轻而又充满革命斗志的面庞,看到那段峥嵘岁月里留下的一串串光辉足迹。
狱中使用过的毛毯
这条浸染着革命先烈血迹的毛毯陈列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展厅内。在1942年4月19日,中共特别党员、《兰州民众通讯社》负责人丛德滋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在狱中遇难,年仅32岁的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丛德滋牺牲后,特务用他生前在狱中用过的一条毛毯裹住遗体扔在了黄河边。丛德滋的女儿丛丹在《我的父亲丛德滋》一书中写到,当年她母亲领着只有7岁的自己到黄河边找到了父亲的遗体,将其带回兰州城东南五省义地公墓进行了安葬。解放后,毛泽东为丛德滋亲属亲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孝宏国中央人民政府第“00001” 号烈属证。丛德滋的一生如夏花般绚烂,其视死如归的精神闪烁着光辉,正如他在狱中所写 “纵然是神慎埋花儿不在枝头开,你仍将切切秋意结硕果”。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是见证,是纪念,是象征。睹物思人,抚今追昔,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将永远激励我们风雨无阻,勇敢前行。
中国兰州网全媒体记者蒋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