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人物故事的例子有哪些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有次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并答应了吴王的苛刻要求:要越王去吴国侍候吴王,勾践来到吴国,小心谨慎地侍候吴王,三年后才被释放回国。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励,锻炼斗志,睡的是柴草,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国计划。不出十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
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 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
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Ⅱ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试着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吧
我知道的刻苦读书的故事有: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后来我们用闻鸡起舞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Ⅲ 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人物事例
1、悬梁刺股
东汉时期,有位叫孙敬的年轻人,他勤奋好学,从早上起来读书,读到晚上,期间很少休息,很刻苦,但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难免会容易打瞌睡,所以他想了个办法,为了不影响自己学习效果,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在读书打瞌睡的时候只要一低头,绳子就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继续努力、奋斗。
2、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3、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4、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5、临池学书
古代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Ⅳ 在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是什么
一、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事例:
在学习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错埋闹误,发现自己错了,订正了,以后不错了,这是亡羊补牢的最直接的例子。
二、生活中揠苗助长的例子:
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的班,完全不顾孩子的生长规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反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4)你还知道例子中的故事有什么扩展阅读
一、亡羊补牢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二、拔苗助长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判液悉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掘乎、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Ⅳ 你还知道那些神童故事
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
三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四 司马光砸缸;
五 曹冲称象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运粗友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旁槐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凳信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想必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王献之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Ⅵ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试举两例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名人读书故事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Ⅶ 童年趣事十个例子有哪些
童年趣事的十个例子有:
第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小时候我和妹妹小寒去的是我妈工作的学校,我们去看了金鱼,一起去了操场。走到操场的时候,看到操场上的沙坑旁边有一片松林,很多干松果从地上掉了下来。
我们有点难过,突然灵机一动我们开始种松果。开始,我挖了个坑,姐姐去找水,然后我们一起选了个好的松果,想着好的松果能长出好的松树。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干松果长不出松树,心中充满了期待。
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郑重地把松果的末端放在坑中央,倒些水,然后把土重新填进坑里。同理,我和姐姐一次种了七八个。虽然累、汗,但我们俩心里都很开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我们有空的时候,我们都会去看我们种的松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果再也没有进步。我们很惊讶,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你不能这样种松树。”等你长大了,有了科学知识,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每当想起,我都会深深的觉得,尽管无知,我的童年依然是有趣而难忘的!这些无知让我明白了没有知识是多么可怕,这让我和妹妹在入学的这几年里学习都不敢放松。
感谢我的童年,它带给我快乐,激励我奋进。
第二件童年趣事:
我年轻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些大人没想到的事情,因为我还年轻,不懂事,闹过很多笑话。记得我五岁的时候,经常看到妈妈用手机打电话,每天晚上都要关机。当时觉得挺好玩的。一天晚上,我妈没注意到我,就走到我妈床边,把手机拿到床上,开始观察。
我东看西看,左推右推。嘿!它是开着的,是吧?这是什么?我左右看看,倒上来。啪,一个扁平的、近乎长方体的东西掉了下来。没关系,先藏起来!然后,我把那个东西放进妈妈的口袋,扣上盖子...
第二天早上,我妈没注意,拿着手机去上班了。后来我妈说,到了办公室发现手机坏了。她以为可能没电了,就把充电器拿出来插在手机上充电,但是指示灯不亮。怎么回事?我妈换了另一个插座,还是不开,很着急。她跟同事说手机坏了,充电时没有反应。
同事说把电池脱下来再试一次。这时,我妈打开后盖,惊呆了。为什么电池会意外飞走?后来我以为是我。晚上回家,我妈问我电池放哪里?我从她口袋里拿出电池,我妈说我真是个捣蛋鬼。童年有我的美好时光,也有我听过的会让你开怀大笑的故事,那是我永远怀念的美好时光!
第三件童年趣事:
我生病时根本吃不下任何东西,只是卧床静养。别说吃药了,就连平时最喜欢吃的荷包蛋,吃一口也会接着吐出来。每次打针更难了,我又哭又闹、又抓又咬,需要好几个帮手才能按住我。奶奶最头痛的事就是我生病,她说如果能替代,她情愿替我生病。
第四件童年趣事:
我的性格外向,整天嘴不闲着,从早到晚像机关枪扫射式的。而妹妹的性格却恰恰相反。所以,她经常因厌烦我说话把我打哭。只要我一哭,奶奶绝不放过她。奶奶会按住妹妹让我打,但我舍不得下手。奶奶就会替我教训她,她一哭我更心疼了,哭得更伤心。
第五件童年趣事:
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扒拖拉机。而且是从车箱侧面中间上去的,小伙伴们试了几次都没上去。我感觉自己站在上面很威武。谁知上车易、下车难。往下跳时,左胳膊被车轮蹭了一下。第二天红肿发紫的胳膊痛得连穿和脱毛衣都欲罢不能。这就是为了一时威武而付出的沉痛代价。
突然脚下一滑,一个重重的嘴啃泥,把鼻子摔出血。我双手捂着满脸是血的鼻子跑回家。奶奶急忙帮我清洗,她是既心疼又生气。
第六件童年趣事:
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扒拖拉机。而且是从车箱侧面中间上去的,小伙伴们试了几次都没上去。我感觉自己站在上面很威武。谁知上车易、下车难。往下跳时,左胳膊被车轮蹭了一下。第二天红肿发紫的胳膊痛得连穿和脱毛衣都欲罢不能。这就是为了一时威武而付出的沉痛代价。
第七件童年趣事:
小腿上的烙印。有一次,我帮奶奶烧火时,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红彤彤的铁棍从柴火锅下面滑了出来。只听“吱啦”一声,一股烤肉味直穿鼻孔。当场我的小腿侧面就烙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第八件童年趣事:
打水遇到的险情。有一天,我和妹妹一起去打水。我走到井边,用绳子将木桶慢慢放下去。装了半桶水后,我就使劲往上提,快到井口时,我发现水太少了。
于是,又将水桶缓缓地往下续,结果水桶差一点把我也拽下去。我和妹妹心惊胆战地抬着半桶水回家,半天缓不过神来。奶奶得知此事后更是后怕,很严肃地教训我一顿。
第九件童年趣事:
有一次我把我的幻想告诉我妈,我感觉到了天空,可是早上起来,我妈只是笑笑,看着我单纯的眼睛,摸摸我的头,说:“单纯的玉!在这个世界上,至少直到现在,没有人能触摸到天空。”但我拒绝了:“不可能,我明明碰过。”我妈见我很执着,也就没说什么。
我总是在外面看。我想我只有爬到山顶才能摸到天空。于是我天天缠着妈妈去爬山。我妈受不了,就带我去爬山,想打消我的想法。
那天,我起得很早,想到不久就能触摸到天空,我不禁感到兴奋。“准备好了吗?”“好”。
来到山脚下,我看着那无数的台阶,心稍稍缩了一下,但我不会放弃,我一定要触摸天空。
终于到了半山腰,我轻轻的说了声“累”,细心的妈妈却听到了。我妈开玩笑地问:“怎么了?所以你要放弃?”“不,这怎么可能?”我妈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我笑,笑了。
我抬头看看天,天还是那么高,不知不觉有点失望,但我还是相信了。
当我终于登上山顶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我纯洁的自己,我的心失去了所有的幻想,于是我哭个没完。我妈安慰我说:“宇宙的秘密深不可测。想要解释这个答案,就要好好学习,努力自己去揭示。
崇高的梦想有长有短。我觉得在自己的期待中过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是有价值的。我爱童年的回忆,也爱童年的趣事,因为它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
第十件童年趣事:
童年是一段无暇的时光。我还记得我五岁的时候干过一件好玩的事呢!
在五岁那年,我回老家去玩儿,奶奶给我吃了好几块咸鸭蛋,味道好极了!我想:奶奶一定是给鸭子喂盐了,然后我就抓住母鸭,给它喂盐。结果妈妈说咸蛋是用盐水腌成的,我才停了手。
现在一想,我觉得自己挺富有创新精神呢!
Ⅷ 你知道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1、事例一
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官的时候,手下一个名叫吕公箸的年轻人,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到家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箸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年轻人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租银运修的言传身教下,也成了文坛上的名人。
2、事例二
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里腐朽生弊梁活方式的影响,竟也写文章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
3、事例三
孟母择邻而居,三次搬家。起初,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模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到这样环境对孩子不利,就迁之到了一个集镇。
小孟轲又学着小商贩的叫卖吆喝声,孟母只好搬家,搬之一个学校附近。孟轲模仿了学校孩子们礼貌待人等文雅礼仪,孟母放心地说:这里才是孩子可以居住搏戚的地方。
4.一个伙伴得了很容易传染的皮肤病,许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在一起,但是有一个父母都是医生的小男孩却一如既往地和小伙伴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有一位好心的邻居提醒他,他说:“如果我是健康的,我不怕别人传染;如果我是好人,我不怕别人教我学坏,因为好人是不会学坏的。”果真,直到患病的小伙伴痊愈了,小男孩也没有被传染上。读完这个故事,我疑惑了:近墨者必黑吗?”
5.张衡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发明了地动仪,在天文、物理等方面也有研究。张衡在青年时期有很多知己,如马融、王符、崔瑗等,这些都是当时很有才能的青年,特别是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术,张衡经常同他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都是受了崔瑗的不少影响。
Ⅸ 你还知道其他名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的故事吗举出一例并简要说明.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2、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3、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皮判衫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
4、负薪挂角
李密挂角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5、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燃腔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冲郑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