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萧城遗址的介绍
萧城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又称为萧城、驻马城、丛简歇马城、盔安城,是宋渗伏裤代遗址。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察队来进行勘探发掘,古城址遗迹有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万人坑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厅差历史见证。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 萧城记忆——鬼的传说
萧县,古称萧国。县城坐落于皖北平原,苏皖鲁豫交汇的地方。这里即是汉代发源地,又是着名的黄河故道。以前的县城很小,但是名头挺多的。以县政府为中心,东边有个小山头,名为龙山。我记忆中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有个劳改场,叫龙山子劳改场。所以给我的感觉,这里应该是个连鬼都不愿意呆的地方。
县城北面的山叫凤山,凤山要比龙山高出很多,山上松柏成林,山脚或半山腰处,稍微平坦的地方都有很多墓地,这里也许是方圆十里鬼最集中的地方。
县城西面也有一个山头,叫虎山。从地势上看,县城左边是龙山,右边是虎山,背后是凤山,只有南面是平坦的。在虎山和凤山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县城的西北角,有个叫岱山口的地方,一条道路由县城出来,连通县城西面和北面的村庄,我家在县城西面30公里处,这也是我们进城的唯一路口。从两山的夹缝出来到山脚,道路上下落差很大,所以岱山口其实就是一段足有4公里的下坡路,走完下坡路到山脚,左转向西,就是平坦的大路,也是我家的方向。转弯处向北也有一条小道,是通往县城北面的圣泉乡。在转弯处的三岔口周围稀稀拉拉的住着几户人家,顺着小道再往北,一直到能看到的第一个村庄,至少有7——8里地没有人家。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中间7——8里没有人烟的地方。
即便是现在,这里人家还是不多,解放前,这里人家就更少,但是,在上面的两山交汇的地方,住着很多人家,在当地,凡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一般都有会,就像其他地方的集一样,会不是每天都有,一般都是订好的日子,比如每逢农历3、6、9有会之类。逢会的日子,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就把家里多出的东西拿出来卖,当地人就叫赶会。
以前,此处庙宇很多,曾有十里三座庙之称,一般都是土地庙之类,在解放前后,这些庙宇已基本没有多少香火了。在岱山口到圣泉乡这7——8里的荒野里就有一座土地庙,因年久失修,已显荒凉。庙宇的周围都是庄稼地,地里种着芝麻、黄豆、红薯、玉米、高粱之类,中间也有勤劳的人家种的小瓜子。(当地一种好吃的甜瓜或香瓜的统称)小瓜子一般都是用来卖的,这种瓜地里会在地头有个简易的茅草庵,供主人晚上睡在这里看瓜用。在我能记事的时候,我家也种过,我也曾随父亲到地里看过瓜。
这一天,又逢岱山口有会,路北头村庄瞎歼的一户人家准备去赶会卖瓜。天还没亮,男主人就把头天晚上摘好的瓜放在两个框里,准备在天不亮之前用扁担挑到会上,这样能占个好地方。一路上星月相伴,凉风习习。但是,这夏季的天,就好像爱哭闹的孩子的脸,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下一个表情是什么。刚走出二里地,天空的星月就像抗日时,老百姓听说鬼子要进村了一样,一下子躲得无影无踪。瞬间周围一片乌黑,连脚下的路都看不到,紧接着豆粒大的雨点就砸下来,这位老哥看得出也是地道庄稼人,马上把随身准备的一块雪白的塑料布拿出来连头一起披在身上。雨越下越大,伴随着偶尔的闪电和雷声。这卖瓜人不敢停歇,他知道前面不远处就到破庙了,他决定到破庙里去躲雨。很快就到庙门口,他顾不得很多,一头扎进去,放下扁担,环顾了一下四周,他又有点后悔了。虽说自己就住在这庙附近的村里,但是,早就听说这庙如今是个是非之地,就更芦备不用说进到里面来了,好在庙门还在,只有庙角处的砖瓦掉落了几块,里面的神像大多都在,有表情严肃的,有挤眉弄眼的,也有呲牙咧嘴的。他浑身打了个冷颤,鸡皮疙瘩起了一身。害怕归害怕,外面这么大的雨,他也不能出去。他定了定神,怯怯地朝陪神毁门口挪动了一点,尽量离开神像远一点,忽然一个闪电,紧接着一个炸雷。这可真是要了命了,他赶紧躲在门后,手里的扁担握的紧紧的,心里想着管你什么妖魔鬼怪,只要我看见就用扁担打。
在庙宇的西北角大概400多米的一块小瓜子地里,地的北头有一个茅草庵,庄稼人在地里看瓜,这种茅草庵遮挡露水和小雨是没问题的,但是像今晚这么大的雨,还有这么大的风,茅草庵就无济于事了,今晚的看瓜人也是北面村里的,和这卖瓜人都是同一个村。开始下雨的时候,他还企图用带来的塑料雨布遮挡一下,但是,风大雨也大,根本挡不住,万般无奈,只能另想办法躲雨。
他清楚的知道,就在东南方向400米的庙宇,他还是迟疑了一下,他知道,那是一般不会轻易有人进去的地方。又一阵狂风夹杂着雨点吹进茅草庵,他定了定神,确定自己能抵抗那庙宇的恐惧。400米也许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于是,他把白色塑料布盖在头上,又披上他去年精心编制的蓑衣。为了编制这个蓑衣,他去年还特意种植了一块高粱,因为在当地只有高粱杆外面的皮才能编织蓑衣。一切准备就绪,狂风夹杂着暴雨,一阵一阵的吹过来,眼看茅草庵就要被连根拔起。不由分说,他一头扎进风雨中,朝庙宇的方向跑过去。一路上脚踏进泥水里噗嗒噗嗒的响。到庙门口,他还是停了一下,也许是想缓一缓气,或者是最后确定要不要进去。
庙里的卖瓜人一直紧张的缩在门后,每次闪电他都赶紧把眼睛闭上,真的害怕看到屋子中间的神像,突然,一阵奇怪的声音传来,他立马高度紧张起来,眼睛呆滞的看着庙门,耳朵努力的辩识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在声音越来越大时,突然没有了,好像就在不远的地方。他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紧扁担,两只腿也有点不听话的抖起来。眼睛盯着门口不敢眨动,整个身子也不由自主的高频率的抖动着。他暗自叮嘱自己不要怕,手里还有扁担呢,不管是什么鬼,都要先打一扁担。
外面的风雨实在太大,看瓜人迟疑片刻后还是选择进屋避雨。他抬起一只脚,向前迈出半步,脚落在积水里,又溅起水花,这一连贯的声音又掺杂在狂风暴雨中,再走上两步就能踏过门坎,在他刚要踏过门坎时,身后又一个闪电伴随着雷声,忽然,他看见一只棍子一样的手臂从门后伸出来,快速的拍向自己,他还来不及躲闪,头上就被实实在在的打了一下,他头晕目眩,眼冒金花,来不及多想拔腿就跑,跑向村里的方向。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走进庙宇了,村里及周围的村庄都听说了这里的鬼的故事,这种故事的传播几乎都是同一种方式。就是农闲时,村里人喜欢聚集在村里某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闲唠嗑。直到有一天,唠嗑的现场有当时的看瓜人和卖瓜人。又有人提起庙宇,还有人提出质疑说,这鬼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你们都传来传去的,又有谁真正看到过鬼长得什么样呢?卖瓜人压了压嗓子说,兄弟,你别不信,我亲眼看到过,说真的,我都吓得尿裤子了,就是前年在我们村南地的庙宇里,那天我去岱山口卖瓜,走到半路下雨了,我进到庙里躲雨,忽然一个妖怪出现在门口,一头白发,身上的羽毛就像老鹰毛一样,这幸亏我胆子大,我就抡起扁担就是一下,结果这鬼还真的被我打跑了。说到这里看瓜人站了起来,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个差不多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同村人,气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几年,庙宇已经不存在了,然而,这鬼的故事还在这个县城的周围传播着。只是已不再感到恐怖罢了。
C. 1004年的1004年-文物遗址
冠县萧城古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友答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冠县肖城古遗址为宋代古城址,建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本是辽国萧太后携子辽圣宗进攻澶渊时所建的驻兵城,故又称肖城、驻马城、歇马城。冠县肖城城墙为夯土建成,呈方形,每边长约1250米,周长5000米 。好蔽慧城墙基部宽26米 ,顶部阔8米 ,高13米 ,护城河宽80米。并裤其现存东北城角高达12米 ,西南城角高10米 ,西北、东南城角高约8米 ,四城角沿直角处向外夯筑“箭楼”。南北两门相对,为瓮城形制。城有四门,均为扭头门,东门外有宽约80米 的城壕。城内有“点将台”遗址,相传是肖太后在此点将征兵的处所,高约5米,方圆10余米,夯层厚15厘米 ,每层较均等,夯筑较规范,为昔日校阅军队的场所或祭祀设施。另外由磨盘洞、烽火台、七十二眼水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
D. 萧城遗址的文物遗存
虽历经千年沧桑,仍保存有比较明显的城墙轮廓,夯层仍然清晰可辨,是现存不多的辽代城池,城中还有多处历史古迹,因而有着很高的考古与研究价值。萧城南与黄河故道毗邻,北距旧馆陶拆裂县城(现北陶镇)二点五公前御侍里,西临彰卫河,东与清渊故城(现清镇)相望。
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十三公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慧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