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剑阁闻铃泥菩萨是谁
剑阁闻铃泥菩萨是玄幻武侠电视剧《轮磨风云雄霸天下》中的人物。他的职业是相士,或者说是巫师。为天下会帮主雄霸算命,最后却被雄霸所杀。泥菩萨腊隐斗,相士,或携瞎者说是巫师,因为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的预言而揭开了风云故事的序幕,在整部剧中起到穿针
❷ 民间曲艺形式及由来简要概括
五音大鼓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消宏指值。
据了解,五音大鼓是京郊密云民间独有的一种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由五人演出,主要乐器有瓦琴、打琴、三弦、四胡、大鼓五件乐器,这些乐器有的可追溯至唐代。唱书人根据演唱内容更换曲调。旋律悦耳动听。五音大鼓在密云蔡家洼村已经传承四代,现在全国仅有密云这五位五音大鼓艺人了。
大鼓与鼓书是中国曲艺曲种分类中一个类别的两种称谓,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市,兼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绝袭、东北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上党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河南坠子、温州鼓词等数十个曲目。
其表演形式大多为:1人自击鼓、板,1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也有仅用鼓、板的。大多取站唱形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这是不可缺的),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种有高矮之别),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大鼓的文学脚本称为鼓词,基本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体。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长篇之分。短篇只唱不说,中、长篇则有唱有说。人们往往称唱短篇为唱大鼓,唱中、长篇为唱大鼓书。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唱腔曲调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间音乐及地方小调,并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
[京韵大鼓]
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拿配。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曲目基本属短篇唱段,传统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有由刘宝全、庄荫棠、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刺汤勤》、《白帝城》、《探晴雯》、《黛玉焚稿》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如《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等。经常演唱的只有三十多段。
☆ 骆玉笙与《剑阁闻铃》
骆玉笙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在“刘派”基础上,又集“白派”、“少白派”之长,充分运用和发挥她那甜美的嗓音,宽广的音域,尤其是带有一种自然悦耳的颤音,创造形成了令人喜爱的“骆派”京韵大鼓。她长于歌唱,尤以激越、挺拔的“嘎调”最为动人,被誉为“金嗓歌王”。
《剑阁闻铃》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是清代韩小窗所作。描写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扬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这首名篇被大鼓艺人演唱了近一个世纪(先是山东大鼓艺人演唱),终以“骆派”京韵大鼓将它推向了顶峰。骆玉笙以韵味浓郁的歌喉唱出了唐明皇既悔且哀,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加上配以新颖的鼓套,悦耳的丝弦伴奏,鼓箭轻敲慢击,弦声如泣如诉,使人如醉如痴。当唱到“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一段时,感情真挚深沉,听来令人回肠荡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骆派”演唱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
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档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继承前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舍小三弦采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与创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西河大鼓初名"梅花调""犁铧片",也一度叫作"河间大鼓"。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演出时,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它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
☆ 《煤山恨》
我所听的西河大鼓曲目很少,不过一两段历史小品,好象《灞桥挑袍》,《姜太公卖面》一类曲目,有些英雄气短,有些诙谐生活,《煤山恨》算是最严肃的作品。段子主要描写了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有道无福的崇祯爷如何度过人生最后的时间。从交出国玺,赐死皇后,亲手杀死女儿,到最后自尽于煤山之上。从头至尾气氛都凝结沉重,特别是周国母接过宝剑时,有一腔十三咳,哀戚至极,有离家亡国的绝望和悲壮。演出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
[乐亭大鼓(铁片大鼓)]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划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
❸ 西河大鼓《剑阁闻铃》说的是什么故事
京韵和西河都可以表演《剑阁闻铃》。
以下是骆派京韵的文本
马嵬坡下草青青,
今日犹存妃子陵,
题壁有诗皆抱恨,
入祠无客不伤情。
万里西巡君前去,
何劳雨夜叹闻铃。
杨贵妃梨花树下香魂散,
陈元礼带领着军卒保驾行。
叹君王万种凄凉千般寂寞,一心似醉两泪如倾。
愁漠漠残月晓星初领略,路迢迢涉水登山哪惯经。
好容易盼到行宫歇歇倦体,偏遇着冷雨凄风助惨情。
剑阁中有怀不寐唐天子,听窗外不住的叮当连连地作响声。
忙问道:“外面的声音却是何物也?”
高力士奏:“林中雨点和檐下金铃。”
这君王一闻此言,长吁短叹。
说:“这正是断肠人听断肠声啊!”
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呀。
怎当我割不断的相思,割不断的情。
洒窗棂点点敲人心欲碎,摇落木声声使我梦难成。
当啷啷惊魂响自檐前起,冰凉凉彻骨寒从被底生。
孤灯儿照我人单影,雨夜同谁话五更。
从古来巫山曾入襄王梦,我何以欲梦卿时梦不成。
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难禁午夜风。
莫不是旅馆萧条卿嫌闷,莫不是兵马奔驰心怕惊。
莫不是芳卿心内藏余恨,莫不是薄幸心中少至诚。
既不然神女因何不离洛浦,空教我流干了眼泪望断了魂灵。
一个儿枕冷衾寒卧红罗帐里,一个儿珠沉玉碎埋黄土堆中。
连理枝暴雨摧残分左右,比翼鸟狂风吹散各西东。
料今生璧合无期珠还无日,但愿得泉下追随伴玉容。
料芳卿自是嫦娥归月殿,早知道半途而废又何必西行。
悔不该兵权错付卿义子,悔不该国事全凭你从兄。
细思量都是奸贼他把国误,真冤枉 偏说妃子你倾城。
众三军,何仇何恨和卿作对。可愧我想保你的残生也是不能。
可怜你香魂一缕随风散,却使我血泪千行似雨倾。
恸临危,直瞪瞪星眸,咯吱吱的皓齿,战兢兢玉体,惨淡淡的花容。
眼睁睁既不能救你又不能替你;
悲恸恸,将何以酬卿又何以对卿。
最伤心一年一度梨花放,从今后一见梨花一惨情。 我的妃子呀!
一时顾命诬害了你,好叫我追悔新情忆旧情。
再不能太液池观莲并蒂,再不能沉香亭谱调清平。
再不能玩月楼头同玩月,再不能长生殿内祝长生。
我二人夜深私语到情浓处,你还说恩爱的夫妻世世同。
到如今,言犹在耳人何处,几度思量几恸情。
窗儿外铃声儿断续雨声更紧,房儿内残灯儿半灭御榻如冰。
柔肠儿,九转百结百结欲断,泪珠儿千行万点万点通红。
这君王一夜无眠悲哀到晓,猛听得内宦启奏请驾登程。
❹ 四川的历史故事
(一)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四川共有350万人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他们大部分都是隶属于川军,所有的武器装备都算是国军中最差的之一,但是他们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前线。
川军将领杨森说“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军阀刘湘抱病出战,病死客乡,却在临终不忘勉励同袍“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时任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说“ 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在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壮烈殉国。
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在弹尽粮绝被日寇包围的情况下自戕殉国、慷慨成仁。以上仅是列举的一部分在抗战中的川军将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前线奋战的士兵,可以这样说在日寇曾侵占的每一块中国土地上都留有川军将士的鲜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将领在抗日战争之前基本上都经历过军阀混战,但是与民国政府却未曾发生过战争而是和平易帜,在对红军的多次围剿也基本以失败告终,所以也有人戏称川军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
(二)
在宋朝末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但是在钓鱼城却折戟成沙,蒙哥也在此战死,当然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四川在被占领之后被蒙古铁骑屠杀,人口由原来的1920万锐减到82.5万,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秦并巴蜀,得地广国,取财缮兵,终席卷八荒,一匡天下。 唐时玄、德、僖三宗避乱入蜀后再图恢复中原。日军侵华,国民西迁,蒋曰:诚失关内十五省,西南不失,抗战可胜。
川民供赋,纳粮八千万石,泪送川兵三百万奔赴沙场血战! 观青史,川人从未负国”
(三)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
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四)
很不幸,当历史的车轮进入17世纪中叶的时候,她被一个乱世枭雄盯上了,这个人就是张献忠。
张献忠入四川,是习惯于在沉默中自在自为,独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灾难。震惊世界的张献中屠川事件,几乎从根本上彻底摧毁了四川的文化与生产力。
尤其是对四万贡生——中国文明与文化传承者的屠杀,给后人留下了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的空白——从此再无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战乱摧毁的四川以及成都经济,已经无力承担张献忠大顺政权及近60万军队的生存,再加上周边明朝军队正从多处逼近,张献忠决定放弃四川,打回陕西老家。张献忠临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彻底烧毁成都,然后朝广汉退去。
此刻,在张献忠进攻成都时被俘,后逃脱到四川犍为起兵,成为明朝抗击张献忠主力将领的杨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条战船上调兵谴将,突见成都方向浓烟冲天,大火映红了天空,如同白昼。几个时辰后,他得到了张献忠撤退的消息,慑于张献忠强大的兵力,三天后,杨展方进入成都。
此时的成都烟雾弥漫,仍有余火在燃烧,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焦糊味。曾经千年繁华,让无数文人魂牵梦绕的大都会,连同城内数十万居民,从杨展眼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记忆中繁华的街道已被残垣断壁淹没,金碧辉煌,巍峨壮观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宫建筑群早已灰飞烟灭。成都,被张献忠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了。
(五)张献忠与“柳荫街”
言谈间多次提到张献忠,于是黄尚军讲了一个关于张献忠和“柳荫街”的故事。
话说成都锦江宾馆旁,有一条年代很久远的街道,叫做“柳荫街”,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保存得相当完好。人们都知道这条街很古老,但关于张献忠与林荫街得名的传说,却少有人知道了。
相传,张献忠入川,行到柳荫街这个地方时,发现一个妇女正在逃命,她带了一大一小俩小孩,年龄稍大的被妇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妇女牵着走。小的那个孩子确实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脚步,被拖着不停哭闹,妇女丝毫没有理睬小孩的哭闹,反而还不停地打骂。
张献忠的手下看到这场景十分愤怒,心想,都说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连对自己的孩子都如此,应当诛杀。于是押着老小三人来到张献忠面前。
张献忠问:你如此狠心对待牵着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亲骨肉吧,背上背的应该才是你的亲儿子。妇女回答:大老爷啊你错了,这小儿子是我亲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
大哥、大嫂都因战乱而死,这是他们唯一的后代了,我孩子死了,我还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断了香火了啊。
张献忠听后大为感动,心想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来四川人中还是有好人存在的。
于是,他便下马走到妇女身边说,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个好人,不用逃难,直接回家,你在门口插一支柳枝作为记号,我的人来了就不搜不杀。
妇女听后马上回家,通知周围没有逃走的街坊邻居,都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支柳枝。这样一来,这条街的所有人都逃过一劫。而后,这条街兴起了插柳枝的风俗,也从此更名为“柳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