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吾日三省吾身是谁说的
原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睁肆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出处:《论语·学而》——战国·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注释
1、三省:省(音xing),检查;察看;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野握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本文中指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一心一意。
3、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1)三醒吾身出自哪个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悉脊轿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 每日三省吾身出自哪里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篇》第四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深受孔子教诲,一生讲求合乎礼制,谨守道德不逾矩。他在弥留之际,还命令儿子给他换掉只有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他之所以能做到守礼法甚于生命,就是得益于长久的“三省吾身”习惯养成的严以律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2)三醒吾身出自哪个故事扩展阅读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3. 三省吾身出自哪里
一、释义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
二、出处
出自《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三、原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原句释义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庆漏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3)三醒吾身出自哪个故事扩展阅读:
曾子巧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这里的“省”,主要是指“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可以说,“吾日三省吾身”是儒生为学为人的基本功夫,也是儒家主张的“修己安人”的具体内涵。
人一定要学会反省,这样才会进步。宋朝宰相范仲淹,对于当时朝政不合理的地方,常常奋不顾身提出严正的劝谏,影响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形成一股崇尚高风亮节的风气。
范仲淹自己曾说,他每天就寝前,一定计算当天所做的事,是不是对得起当天所得的俸禄,如果对得起,就能安稳熟睡,若对不起所领的薪水,就整夜都睡不好,隔天一定补足欠缺的部分,才誉宽烂能安心。他就是反省自身的典范,后人尊称他为范文正公。
4. 三省吾身出自哪本书
出自论语 原话是:吾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5. 三省吾身出处
三省吾身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文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十则》” [3]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去实践?”智慧点: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6. 孔子曰:“一日三省吾身”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曾子曰:“吾日搭唤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论语·学而》。白话译文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知颤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链激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7. 三省吾身出自哪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翻译:我每天都要作多次的自我检讨:为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
出自《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悔昌的知识复习了吗?”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着作之一。一则,就是《论语碧培扒》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伏中一共有20卷。
8. 三省吾身的故事出自哪部着作
出自《论语》原文:颤裂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源宴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茄橘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孔子的学生曾参,十分注重自身修养,他天天以三方面省察自己的言行:第一,替人做事是否忠诚;第二,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第三,学业是否勤习。后因用为自警自勉的典故。
9. 吾日三省吾身 出自于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智慧点: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