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回延安一共多少字不加标点
每个节选字数不一,具体原文字数不详。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激拿消篇,创作于1956年,作者是贺敬之。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1956年发表。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明知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敏键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贰’ 延安的故事主要内容
老八路讲述延安红色故事
【金陵晚报报道】“终于等到开馆了,我想见一见延安的同志!”10月13日,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展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见到记者时这样急切地说道。“我是抗大5期的学员,我在三大队二支队,支队长是聂凤智。”
老人这句话,一下吸引了周围的观众和延安的工作人员。大家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述延安的故事。这位老人名叫贺立德,虽然今年88岁高龄,但身体仍然十分健康,还背着相机照相。
“我是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贺家海村人。1938年2月,鲁西北特委选派我们6名同志到延安抗大学习。到延安时,我们从山东到延安的学员就有500多人。”老人找到展馆里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照片说:“当时在欢迎仪式上,冼星海和丁玲指挥我们唱起《抗大校歌》和《游击队之歌》。开学以后,正值日本鬼子飞机轰炸延安,我们在校长何长工带领下来到庆阳,修房子,挖战壕。我们边学习,边生产。在国民党经济封锁时,我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
老人来到百团大战的展板前,一场场战斗又回到了眼前:“1940年,我们开赴抗日前线,在山西平型关参加了百团大战,我记得是103个团参加了战斗,我们天天行军,天天打仗。日本鬼子20里就筑一个据点,我们在一个村子发现敌人,我们是贺龙120师358团,赶到那里,团里一二营急行军,占据了一个高地,用重机枪掩护,等三营赶到已经把敌人赶跑了。这次战斗,我们牺牲了一个班长。后来,我们又急行军,打死了一个日本“鬼子”。就这样打下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
据贺老介绍,日本投降以后,他就在山西大同搞地方工作,后来又到东北工作。抗美援朝时,贺老在东北空军医院,接收朝鲜战场上回来的伤病员。后来,他又在南京的东南大学担任武装部长,直到离休。通讯员 宋伟
‘叁’ 延安的故事.
老八路讲述延安红色故事
【金陵晚报报道】“终于等到开馆了,我想见一见延安的同志!”10月13日,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展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见到记者时这样急切地说道。“我是抗大5期的学员,我在三大队二支队,支队长是聂凤智。”
老人这句话,一下吸引了周围的观众和延安的工作人员。大家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述延安的故事。这位老人名叫贺立德,虽然今年88岁高龄,但身体仍然十分健康,还背着相机照相。
“我是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贺家海村人。1938年2月,鲁西北特委选派我们6名同志到延安抗大学习。到延安时,我们从山东到延安的学员就有500多人。”老人找到展馆里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照片说:“当时在欢迎仪式上,冼星海和丁玲指挥我们唱起《抗大校歌》和《游击队之歌》。开学以后,正值日本鬼子飞机轰炸延安,我们在校长何长工带领下来到庆阳,修房子,挖战壕。我们边学习,边生产。在国民党经济封锁时,我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
老人来到百团大战的展板前,一场场战斗又回到了眼前:“1940年,我们开赴抗日前线,在山西平型关参加了百团大战,我记得是103个团参加了战斗,我们天天行军,天天打仗。日本鬼子20里就筑一个据点,我们在一个村子发现敌人,我们是贺龙120师358团,赶到那里,团里一二营急行军,占据了一个高地,用重机枪掩护,等三营赶到已经把敌人赶跑了。这次战斗,我们牺牲了一个班长。后来,我们又急行军,打死了一个日本“鬼子”。就这样打下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
据贺老介绍,日本投降以后,他就在山西大同搞地方工作,后来又到东北工作。抗美援朝时,贺老在东北空军医院,接收朝鲜战场上回来的伤病员。后来,他又在南京的东南大学担任武装部长,直到离休。通讯员 宋伟
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孙振法
我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后来又参了军。在延安时期,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我不但看到毛主席日理万机、操劳党和全国抗战大事,也看到毛主席身体力行,同大家一起艰苦奋斗。
一粒米、一口菜都不浪费。1943年,组织上派我去照顾毛主席的生活,主要工作是整理主席的办公室,每日三餐为他打饭。主席的饭菜很简单:一小盒米饭,两菜一汤。饭菜吃光了,他很高兴,饭菜剩下时,他总是叮嘱我们:“给我留着,下顿热热吃。”饭是用一个木质的盒子盛着。我多次看到主席将掉在桌上的米粒拣起来吃掉。主席注意节约粮食,可是当时的卫生条件很差,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我和另一位警卫员琢磨怎样保证主席的饮食安全。想来想去,找出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打饭前烧一壶开水,把饭盒烫烫,消消毒。
一套棉衣穿三冬。1943年春暖花开之时,毛主席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衣棉裤。就在这时,国民党驻榆林的司令官邓宝珊路过延安,要拜会毛主席。主席要接见客人,穿一身破衣服怎么行?办公厅委婉地告诉客人说,主席工作太忙,请稍等。有关部门为主席赶制了一套夏装,毛主席脱下旧棉衣时对我说:“这套棉衣,你们给拆洗了,缝补一下,明年我还能再穿一冬。”
那时我们是两年发一套棉衣,而毛主席却是一套棉衣缝缝补补穿三年。这身棉衣最显着的标志就是棉裤的两个膝盖处一边一个大补丁。
摇铃集体吃饭。陕北地区1945年时大旱。一天上午,毛主席叫我通知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几位中央领导来开会,不到半小时会就散了。中午吃饭时,主席对我说:“从明天起,我们几个人取消个人灶。听见摇铃告诉我,集体去食堂吃饭。老天爷不下雨,就得节省粮食。你们也要吃一顿干的、两顿稀的。有没有意见?”首长们都取消了个人灶,带头节约粮食,我们有什么说的?我们干脆地回答:“没有意见。”
毛主席的大青马。1943年有关部门从骑兵团给毛主席弄来一匹大青马,由一位名叫侯登科的老红军喂养。平时毛主席很少骑马,但在转战陕北时它成了主要交通工具,毛主席一直骑着它。据毛主席的警卫员讲,沙家店战役前夕,毛主席从“前总”回驻地,大青马的马掌磨掉了,走起来一拐一拐的,主席舍不得骑它,是跟在马后边走回驻地的。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由平山移师北京。毛主席在上汽车前,特意去看望侯登科,并对老侯说:“我们先走一步了,委屈你了。这匹马归你了,你可以骑着它进北京。”后来大青马老死在北京动物园。延安博物馆把大青马的笼头、马鞍等收集起来展览,人们看到毛主席始终没换过新的。
夜以继日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始终很忙:指挥前方抗战、领导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组织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反共浪潮。这期间,主席工作起来都顾不上吃饭和理发。夜间办公,天亮睡觉,中午起床,下午五六点钟吃午饭,接着又是办公,吃晚饭就没准了。我们工作人员一般在夜里12点钟提醒他该吃晚饭了,主席总是说:“啊,还没吃饭?快弄饭来吧!”当我们把饭打来,给他摆好,他又顾不上吃了,说稍等等,继续思考问题或是写东西。我们怕打扰主席的思路,时间等长了,饭凉了只能再热,这是经常的事儿。主席工作效率极高,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社论及一些重要文章,都是一夜成稿,第二天见报。天亮时,我们在门外只要听到订书器的“咔嚓”声,就知道主席写完了。
主题:【征文】流传在“小延安”的抗日故事 [精]
单县朱集镇张寨村是单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第一届中共单县县委、中共鲁西南工委、中共苏鲁豫特委、湖西专署和全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抗日自卫团联队诞生地,享有“小延安”之美誉。近日,作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红色热土,拜“读”到一则则脍炙人口的抗日故事。
最受队员喜爱的抗日歌谣
1938年3月,县委从张寨、张花园、王岗等十几个村抗日自卫团中抽调骨干力量80余人,组成张寨抗日自卫团联队。为了鼓舞士气,教育群众,联队坚持大唱抗日革命歌曲,并号召人人自编鼓动性强、教育作用大、易记易唱易理解的抗日歌谣。为此,队员们都怀着满腔热情,摽着劲儿试编。不长时间,就编出了几十首。他们从中评选出10首优秀歌谣,其中米风海编的一首《千万不能打呼噜》最受联队队员喜爱。后经队友们集体修改,这首歌谣更富感召力:日本鬼子打进东三省哟/我们还在打呼噜(即不觉醒)/日本鬼子打进山海关哟/人们还在打呼噜/哎哟,日本鬼子打到芦沟桥哟/我们才睡醒/同胞们醒来吧/鬼子打进了济南府/兄弟们醒来吧/鬼子打到了家门口/我们不做亡国奴/敢与鬼子刀见红/同胞们,扛起枪拿起刀/对准鬼子头/同胞们,千万不能打呼噜……勇士们高唱着这样的歌谣,“小延安”一带迅速掀起了抗日卫国的高潮。
农家院里编印抗日小报
1939年2月,中共苏鲁豫特委针对当时抗日形势的需要,根据我党的方针政策,为广泛团结各群众团体和各阶层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创办《团结日报》,由魏钦公(解放后曾任河南省委党校校长、省政协副主席)负责并担任主编,报社设在与张寨相邻的张花园村张昌学家。开始油印,后来搞了一台印刷机,每期份数由几百增至几千。再后来,社址迁到张寨村,报名改为《哨兵》。这张生在长在“小延安”农家院里的报纸,当时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启蒙”良知,有的国民党匪首率部起义,弃暗投明;不少地主豪绅纷纷献枪献马、捐钱捐粮,支援抗日战争。
一场扬眉吐气的“狙击战”
1938年7月2日,刚刚被编为湖西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八大队的张寨抗日自卫团联队,获知日军吉谷师团1000余人从砀山沿单砀公路向单县进犯。在教导员高文甫率领下,抗日自卫团联队火速赶往马良集附近狙击。待鬼子兵踏着大皮靴啪啪地接近时,高文甫一声令下,长枪齐鸣,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乱作一团,当即死伤几十人。待鬼子头目哇哇叫着回过神来的时候,机智的勇士们顿失踪影。气急败坏的鬼子头目指挥着向他怀疑的方向好一阵猛烈扫射,我掩伏在安全之处的勇士们哈哈笑着直骂小鬼子笨蛋……
张昌伦
【《菏泽日报》推荐】
[新闻会客厅]照片里的延安故事
http://www.xipo.com/98/2004-7-6/news200476170557.htm
‘肆’ 延安的故事
延安保育院里的孩子,有的是烈士的孤儿,有的是干部的子女,都是一生下来就离开了母亲。在孩子们的心里,保育员才是自己的妈妈。
丑子冈同志是个保育员,每天精心照顾孩子们,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丑妈妈”。
有一次,丑子冈到供给部去取保育院的物资,供给部离保育院有几十里。那时候,延安一带狼多、老鼠多。保育员们有一句话:“宁可被老鼠啃了,也不能让狼把孩子叼走!”
丑子冈挑着物资往回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半路上遇到一只狼,她很担搜数心,就辩毕找了根棍子,一赶狼,狼就退几步,她挑起担子走几步,狼又跟了上来。就这样和狼走走停停,对峙了好长时间,最后,狼放弃了,走了。
丑子冈挑的物资一点儿也没少,世灶首等回到保育院,累得瘫在了地上。
丑子冈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把孩子们都视为己出,她有很多被提拔和提干的机会,但是,她舍不得离开孩子们,那些升迁的机会,都被她拒绝了。
丑子冈同志最终死于癌症,她在临终的时候,立下医嘱:一、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交党费。二、我是个军人,我要穿军装走。三、贡献我的遗体,用于医疗解剖做研究。
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计划,延安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同志们为了多开荒,把手都累肿了。就是这样,大家开荒练兵都不耽误。
有一个叫吴萍的小女孩,才七岁。这孩子很有天赋,妈妈日夜纺纱,她在一旁看着,时间一长就学会了,缠着妈妈要纺车。
妈妈看她这么爱劳动,心里很高兴,就给她置办了纺车。这孩子很认真地纺纱,一天能纺一两上等纱。大人一天才纺二三两。
后来,记者听说了,专门来采访她,问她为什么这么专心地纺纱?小吴萍认真地说:“我也要生产自给。”
‘伍’ 初二语文课本的回延安一共多少字
660个字,《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
第唯则一部分返山喊可简称:回延安, 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延安生活漏野;
第三部分:话延安,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赞延安,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颂延安,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陆’ 延安的故事
延安故事之毛泽东:
毛主席的生活很简单。在延安住的窑洞是办公室兼卧室,睡的是一张木板床,室内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旧椅子,洗脸用的是一个普通的瓷盆,洗衣洗澡用的是一个木盆,墙上挖了许多方洞,作书架用。
主席在杨家岭住的小院子里有个葡萄架,葡萄架下边是一个用旧砖支的石板桌,石桌周围有几块石头当凳子用。
主席工作得太累了,就到葡萄架下稍休息一下,有时身体不舒服就在那里晒几分钟太阳。主席用的煤油灯是用罐头盒或玻璃瓶制作的。那时纸张也十分紧张,边区的办公用纸是用马莲草自制的。主席常常是一张纸用铅笔写了再用蘸水笔写,最后再用毛笔写。
为了节省纸张,主席有时就在信件的空白处写批示,信封也是用旧报纸糊的,蘸水笔的笔尖是用竹子削制,笔杆是用牛筋树条制作的。
(6)延安的故事这本书多少字扩展阅读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着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
在这里,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柒’ 保卫延安的主要事迹二十字以内
延安故事---周恩来的“三用”大衣 这件翻领、有腰带可系结的深褐色皮大衣静静地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它的主梁纳人是周恩来。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陈云在延安期间担任了8年的中央组橡掘没织部部长,把大量精力放在抓党性教育和形成党性教育散碧文件上。
‘捌’ 延安的故事作者简介
《延安故事》是一首原创歌曲,由人民日报数字、延安市委宣传竖余旁部、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陕西艺海涛声传媒联合出品,由词作家麦展穗作词,作曲家唐力作曲,歌唱家陈海涛演唱。歌曲通过余橡妈妈娓娓讲述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圣地延安的红色故事和时代风采。巍巍宝塔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当代人的理想和信念,吸引着无数人对延安这块红色土地敬仰与好奇,踏上一毁裤条信仰之路,前往延安缅怀革命前辈事迹,聆听一代代人为了今天和明天的传奇故事,敬仰和传承伟大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