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国成人声乐考级一共多少级
全国成人声乐考级一共分为十个级别。
一级要求:考生请自选两首曲目演唱,可按原调演唱,也可在原调上、下一个大二度范围内移调演唱。
二级要求:发声自然(没有喊,挤现象),音准、节奏基本准确。吐字清楚。
三级要求:发声自然(没有喊,挤现象),音准节奏基本准确,吐字清楚。
四级要求:发声自然(没有喊,挤现象),音准、节奏基本准确。吐字清楚。
五级要求:发声方法有一定基础,气息稳定,声区较统一,音准、节奏好,吐宇清晰,演唱歌曲思想感情表达恰当。
六级要求:发声方法有一定基础,气息稳定,声区统一。音准、节奏好,吐字清晰。演唱歌曲思想感情表达恰当。
七级要求:发声方法有一定基础,气息稳定,声音较统一。音准节奏,吐字清晰。演唱歌曲,思想感情表达恰当。
八级要求:声音流畅、音准、节奏良好。吐字准确、清晰,对演唱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有较完整的理解与体现,做到声情并茂。
九级要求:声音流畅、音准、节奏良好。吐字准确、清晰。对演唱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有较完整的理解与体现,做到声情并茂。
十级要求:声音流畅、音准、节奏良好。吐字准确、清晰。对演唱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有较完整的理解与体现,做到声情并茂。
拓展资料: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作用于气息,发出的悦耳的、连续性、有节奏的声音。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
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2006年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通常声乐指美声唱法。
分类:
1.男高音
男高音是男声的最高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即小一字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按音色的特点可分为抒情和戏剧二类。抒情男高音也象抒情女高音一样明朗而富于诗意,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戏剧男高音的音色强劲有力,富于英雄气概。擅于表现强烈的感情。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男主人公格尔曼,就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
2.男中音
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兼有两者的特色。音域一般从小字组的降A到小字二组的降a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就是着名的男中音独唱曲。这首歌以宽厚的曲调,雄浑的气魄,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的黄河的壮丽图景,它象征着我们民族伟大而崇高的精神。
3.男低音
男低音是男声的最低音。音域通常从小字组的e到小字二组的e 。按音色的特点还可细分为抒情男低音和深厚男低音等。男低音的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马可等作曲的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男低音,浓重的歌声倾诉出心头的满腔悲愤。
4.女高音
女高音的音域通常是从中央c即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演唱女高音的歌手,由于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的差别,又可以分为抒情、花腔和戏剧三类。抒情女高音的声音宽广而清朗,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抒发富于诗意的和内在的感情,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就是一首抒情女高音独唱曲。花腔女高音的音域比一般女高音还要高。
声音轻巧灵活,色彩丰富,性质与长笛相似,擅于演唱快速的音阶、顿音和装饰性的华丽曲调,表现欢乐的、热烈的情绪或抒发胸中的理想。如意大利作曲家贝内狄克特的声乐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就是由花腔女高音独唱。
戏剧女高音的声音坚强有力,能够表现强烈的、激动的、复杂的情绪,擅于演唱戏剧性的喧叙调。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有第一幕第一场中的《胜利归来》就是一首典型的戏剧。
5.女中音
女中音的音域和音色都在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a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女主角卡门是一个放荡、泼辣的吉普赛女郎,运用女中音演唱恰好表现了卡门的野性。
由于角色有限,而且这一音区较接近语音,难以形成鲜明的特色。换言之,如果没有剧情的需要,这种真正的女中音是难以得到发挥的,所以真正优秀的女中音相当稀少。比较着名的女中音角色是: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大地之母艾尔达和圣桑的歌剧《桑松与达丽拉》(1872)。
圣桑一生作了13出歌剧,《桑松与达丽拉》是以女中音为主角罕见的歌剧之一,也是圣桑的代表作。桑松的故事记载于旧约圣经,取古代以色列人的英雄桑松为题材。故事叙述了以色列的老百姓遭受腓力斯人的蹂躏和压迫,英雄参孙号召民众反抗。
腓力斯人以妖艳的女祭司达丽拉色诱,妖女达丽拉探明桑松之所以拥有神力,是由于上帝耶和华赐给他的长发,于是趁其熟睡时把他的长发剃光,就这样桑松做了腓力斯人的俘虏。他们剜去桑松的双眼,每日劳役。
桑松求告上帝耶和华并又一次得到了神力的帮助,推倒神殿大柱,三千徘力斯人与他同归于尽,我国着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有关牧村、刘子琪、 德德玛、吴玫玫、罗天婵、梁宁等。
6.女低音
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f 。音色不如女高音明亮,但比较丰满坚实。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幕第一场的《奥尔伽的叙咏调》就是由女低音独唱。
18世纪末—19世纪的前半期是女低音的黄金时代。韦伯《奥伯龙》中的国王侍从、罗西尼《湖上美人》中的马尔科姆等,均出色发挥了这一声部的声音特色。
女低音还可以演书童或少年,如唐尼采蒂《夏摩尼的琳达》中的彼罗托,《路克莱莎·波其亚》中的奥西尼等。除了罗西尼的《灰姑娘》中的辛德瑞拉《赛米拉密德》中的阿萨斯等角色之外,女低音的形象又常与荡妇、懒婆娘、老年妇女等联系在一起。例如彭奇埃利《欢乐的歌女》中肓眼母亲拉杰卡、瓦格纳《罗恩格林》中的女巫敖德路特等。
还有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1836)中苏萨宁的养子瓦尼亚由女低音演员扮演。他为挽救新立沙皇罗曼诺夫的生命,连夜赶路报讯,竟使坐骑急奔毙命。这里,瓦尼亚的女低音演唱颇为动人,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推出的“全国音乐等级考试” 简称(新考试)是在原“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考级”简称(原考级)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起来的。至此,延续近20年的“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将逐步变更为“全国音乐等级考试”。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将分两大项进行:一是声乐、器乐的专项音乐表演技能考试,二是音乐基础知识考试。为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双方已重新组织专家,对各项音乐表演技能的考试标准,在以往考级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调整,编排了新的教程;此外,还特别设置了较为规范的“音乐基础知识”考试项目,并为此专门编写出版发行了教材《乐理.视唱练耳分册-初级-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知识分册-初级-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乐基础知识》。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将分两大项进行:一是声乐、器乐的专项音乐表演技能考试,二是音乐基础知识考试。为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双方已组织专家对各项音乐表演技能的等级考试编排了新的教程,设置了“音乐基础知识”考试项目,编写了相应教材,制定了考试标准。
考试评价是社会音乐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先进的教育测量评价理论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提高音乐知识、素养与技能的有效途径。
此套新教材是由我院赵易山、戴嘉枋等多位顶级专家针对以往儿童在这项内容学习中普遍感到较为单调枯燥而难以进步的情况而重新编写的,教材结合了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融入了动漫及多媒体等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赋予了它“音乐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新的特点,使之更容易接受。
至于新增设的旨在培养和提高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素养的“音乐常识”,则通过浅显生动的文字语言,丰富璀璨的音响和绚丽多彩的画面,声像并茂地来介绍中外古今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形态和知识。
‘贰’ 全国17个省市电视台的压箱底电视剧,你看过多少
现在来看,我们国内上世纪80年代的确是个很神奇的时代,尤其是在 娱乐 生活方面,80年以前,国内大部分家庭的生活重心都在劳作上,每天的业余生活就是听听家里的小广播或者到公社看看样板戏,而80年后,国内经济水平直线上升,电视机的出现让乡村生活有了巨大改善,所以电视节目也就成了当时最火的 娱乐 方式之一
80年代左右,我们国内的影视行业也刚发出萌芽,基本没多少国产影片可看,所以大部分资源还是取自国外译制片和正在繁荣的香港武打片,在全民追剧的潮流下,央视首先开展了电视剧国产化的进程,1981年,由王扶林执导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举行全国首映,立刻引起了轰动反响
为了响应机构提出的丰富人民文娱生活的主题,各大电台也相继转型,开始凭借地方优势进行影视拍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是电视剧市场在当时真的赚钱,供不应求,只要是好片子,拍出来都有人抢着买,所以80年代也是我国电视剧行业新兴的象征
那么在当年那个全国电视剧的时代,各个地方电视台都有哪些“压箱底”的经典作品呢?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简单看一下,另外,本文只鉴于个人观点,其中主要介绍作者所知的17个省市代表作品,其余地方网友如有补充,烦请在评论区各抒己见
1.广东电视台
之所以先提到广东电视台,是因为不仅广东在80年后的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它也是除央视之外第二个推出电视连续剧的平台,1982年,由麦文燕、钟洁主演的8集电视连续剧《xia球传》在国内上映,第一时间就引起了全国范围观影热潮,据说当时因为看这部电视剧的人太多,还引起过坍塌事故,《虾球》放映完毕后,广东电视台还推出了《公关小姐》、《乱世香港》等经典作品
2.上海电视台
说起来,上海电视台所拍摄的经典作品还是非常多的,其涵盖范围也很广,最经典的当属1990年推出的神话系列电视剧《封神榜》,当时这部电视剧的场景铺设并不大,甚至部分镜头看上去像舞台剧,却依旧是老一辈心中的佳作
包括《红楼梦》系列后,陈晓旭等人主演的《家春秋》
龚雪颜值的巅峰之作《秋海棠》
以及根据钱钟书小说改编的《围城》,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至今都无人敢翻拍
除了本地作品,国内最早版本的山东抗战故事《铁道游击队》也是上海拍摄的,对比一下现在动不动就飞上火车的镜头,85版本的《铁道》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经典
3.北京电视台
作为我们国内文化气韵最丰富的古城,北京当年可拍摄的电视剧集简直太多了肢磨,老一辈名家对四九城的描述入木三分,而且其他城市即便想复制都没有场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舍所写的小说《四世同堂》,虽讲述的是小羊角平凡百姓的变迁,却处处透露着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当时这部剧的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出自塌饥锋骆玉笙的京韵大鼓
4.长春电视台
说起来很有意思,长春电视台早年间是拍过一部电视剧,叫《康德第一保镖传奇》,当时在东北地区引起了广泛热潮,但因部分情节被举报,这部电视剧上映没多久就下架了,幸好当时接到通知后,电视台已经把拍摄成本给捞回来了,也没亏钱
5.黑龙江电视台
1991年,黑龙江电视台推出了带有地域风情的电视剧《赵志尚》,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东北军队度过各种苦难坚持作战的故事,因其含有广阔的传播度,《赵志尚》开播便在国内流传,其中诸多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李娜所演唱的歌曲《嫂子颂》让人感动到落泪
6.大连电视台
不知各位小时候有没有看过一部比较奇特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而且作者还记得这部剧还有姊妹篇,《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其实这三部连续剧都是大连电视台拍摄的,当时不仅收视率很好,这部剧的主题曲《苦乐年华》等在国内也很受欢迎
7.山东电视台
80、90年代应该是山东电视台收视率的巅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然是《水浒》了,相比较于央视版的《水浒传》,山东电视台最早拍的《水浒》只有8集,也就是祝延平版本的《武松》
此剧爆火后,剧组又加紧拍摄了《鲁智深》、《林冲》、《宋江》等人物故事,最后按照原着情节进行整改,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团晌的《水浒人物传》,另外,当初这部剧的配乐《一枝花》可是在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唢呐一出,谁与争锋
8.福建电视台
其实很多人最早对于《聊斋》都有个误区,那就是从片头几句评书风的歌词和唱腔,我们很容易认为《聊斋》是山东电视台拍的,实际上这部剧主导是福建拍摄的,导演阵容也启用了名导王扶林等人,不过到目前为止,《聊斋》应该是国内重播次数最少的经典,主要是开头画面太吓人,不被当年的人接受
9.杭州电视台
杭州西湖灵隐寺算是当地的地标建筑了,而这块地方全国闻名的标志就是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试问当年谁没有拿着家里蒲扇当宝贝的经历呢?后来《济公》也衍生出了很多后续作品,包括游本昌演完前8集后,吕凉又接了《济公外传》,可是收视率依旧比不上老版
10.湖南电视台
早年间湖南台有个外号叫“剿匪台”,因为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各种剿匪记,从85年以后,湖南电视台拍摄的《乌山剿匪记》在全国热映,为了赶一波热潮,他们又连续拍摄了《湘西剿匪记》,直到90年以后,《快乐大本营》等节目成立,才基本确定了儿童台的发展
11.太原电视台
相比较来说,太原电视台的代表作品应该是《狄仁杰断案传奇》,这个IP在国产悬疑片大火后又被重新翻拍了好几次,却依旧比不上第一版,因为其结构之严谨、写实都让人称赞,部分情节到现在还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
12.河南电视台
不论是河南当地的特色豫剧还是电视节目,包公都是个绝对的亮点,而河南台在当年也拍过电视剧版的《包拯》,还请来了白志迪先生主演
13.湖北电视台
其实有关于湖北台的节目我涉猎并不多,如果非要选一个代表,那《诸葛亮》应该是其中之一,而且当年李法曾饰演的诸葛亮非常经典,以至于后续唐国强出道后主演《三国》,也大幅度借鉴了李法曾的表演套路
14.内蒙古电视台
自古以来,昭君出塞就是很多人熟悉的典故,而这个“塞”指的就是现内蒙古地区,1987年,蒙古电视台就将此典故改编成了电视剧,也就是后来黄虹版的王昭君
15.海南电视台
古装剧盛行的年代里,海南电视台曾经也推出过电视剧《联林珍奇》,其情节之新颖让人记忆犹新,也正是从这部电视剧上映开始,我们国内的对联文化也再次复兴
16.南京电视台
当年南京电视台所拍摄的连续剧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严凤英》,不过很有意思的点是,严凤英的原型生在安徽,可当时有传言说安徽不少人都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所以南京电影厂拍《严凤英》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部剧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都兴起了一股黄梅戏热潮
17.江苏电视台
自古江南盛产文人墨客,所以对爱情的追求也很强烈,80年代左右,江苏电台推出的最具代表性作品就是琼瑶阿姨的《在水一方》,后来这部剧是在95年后才在全国热播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还知道哪些电视台当年所拍过的压箱底电视剧呢?
‘叁’ 青藏高原原唱李娜消失24年,从爆红到出家,她经历了啥可怕的事
有一首歌几乎所有人都听过,唱不了全首也能哼唱几句,就是《青藏高原》。很多人唱过,比如韩红、谭晶、阿宝,但唱得最深入人心、最原汁原味的还属原唱李娜。李娜也因这首歌爆火,但爆火后的李娜却在1997年消失在大众眼前,选择出家度过此生,从爆红到出家,李娜经历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李娜出生河郑州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亲早逝,从小李娜就跟母亲、妹妹相依为命,小姑娘天生一副好嗓子清丽高亢,从小就爱唱爱跳,只是家里条件有限,母亲忙于生计也不知道要如何培养,这个天分就一直被埋没到十几岁。
后来有人建议李娜的母亲送她去学戏,七十年代初期还很少有人知道有专门的学音乐的地方,母亲也以为唱戏跟唱歌差不多,而且管吃管住以后还能赚钱,就带着李娜去面试,没想到李娜一下就考进了河南戏曲学校,学习传统豫剧。李娜天分高,人又机灵学什么都快,1981年18岁的李娜顺利毕业,并获得了留校的机会,小小年纪就以佘太君的角色获得了河南省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顺利进入了河南豫剧团,慎碧帆之后又调到河南省歌舞团。
刚刚20出头的年纪,就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同龄人之中已经难能可贵。
但是在整个学戏的过程中,李娜越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唱歌,真正喜欢的是邓丽君,八十年代末期,文化开放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港台通俗歌曲快速流行传播,唤醒了李娜最初的梦想,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歌舞团的工作,只身前往深圳学唱歌,学成之后来到北京,成了最早一批的北漂。
只不过李娜的北漂非常成功,陆续参加了两三场青年歌手大奖赛后,凭借天生的一副好嗓宽雹子,李娜在圈子里一鸣惊人,成为各大音乐公司纷纷争抢的热门歌手。
《青藏高原》更是一曲爆火,让她的名字家喻户晓,除此之外还有《嫂子颂》、《女人是老虎》、《好人一生平安》等等,那时候十部影视剧有八部都会使用李娜的歌,她的音乐卡带也是早期音像店的第一批流行货。
九十年代初期,华语乐坛才刚刚启蒙,王菲还没来春晚唱《相约一九九八》、刘若英还在演故事片、蔡依林还在念书,而那时候的李娜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歌坛一姐,红遍大江南北。事业红红火火,但爱情却屡遭重创。
年轻时候的李娜不仅歌美,人也漂亮,笑起来眉眼弯弯,非常动人,正当红的时候,追求她的人都要排队等着,然而在诸多追求者中,李娜却偏偏挑了一个有妇之夫,俩人交往了很长一段时间,渣男才跟李娜说明实情,在此之前他一直跟李娜说自己是单身。但是知道真相的时候,李娜已经深陷其中,虽然男人一直说要离婚跟她在一起,但是她是万万也做不出破坏别人家庭的事儿,于是忍痛分手,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来。
第二次恋情对方是个音乐家,彼此志趣相投,很聊得来,而且这个男人对李娜也非常细心体贴,李娜很快被他打动,以为找到了真命天子,结果不成想这个男人依旧是有家室的,非要逼不得已才说出实情,再一次“被小三”之后,李娜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无法接受现实,只能用工作和练歌来填充时间,缓解内心的痛苦。
那段时间,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练嗓,她独有的横跨三个八度的唱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积年累月高强度的练习之后锻造出来的,而感情受伤的那段时间,她把练习的强度又翻了一倍,以至于 健康 状况断崖式的下滑,家人带她去看医生,结果被诊断为抑郁慧早症。
为了缓解心情,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娜到天门山游玩,被这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生活打动,当即决定隐居在此,还把户口迁到了天门山,在这里建了一座李娜小院,就在天门寺附近,每日到寺中念佛听经,远离尘世。
在此期间,一本《大明咒》让李娜从中悟出了人生的真理,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归属,1997年,李娜在天门寺正式落发出家,法号释昌圣。这一决定轰动歌坛,所有人都以为她只是短暂的避世休息,都在等待她的复出,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她出家的消息。
其实她很早之前就跟好友表露过心声,当年她正当红的时候,整日忙忙碌碌,表面上风光无限,但是实际上内心并不充实,也不快乐。每天费心周旋在 娱乐 圈的名利场,唱歌、表演,然而当灯光熄灭,人潮褪去,李娜一个人面对安静的夜晚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要做什么事,每天忙碌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些困惑整日纠缠在她脑子里,她忠诚于自己的音乐,但是却不愿意为了名利场而低头,更不愿意背负着一个虚名生活,不愿沦为媒体跟踪报道的话题和对象,这样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所以在研习佛法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自己,最终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肆’ 嫂子颂的写作背景
在宾县三宝乡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农家里生活着一个百岁老人叫姜德丽。就是这个头上披霜皱纹堆垒满目和善的老人,年轻时曾与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有过一段叔嫂情缘,赵尚志亲切地称呼她为“嫂子”。姜德丽的家当年是抗日联军的“据点”,老人亲手为赵尚志做过米饭,为了保护赵尚志的白马,曾用胸膛挡过日本人的枪口。不久前,得知赵尚志“嫂子”健在的消息,记者一行来到宾县三宝乡,与赵尚志百岁“嫂子”一起回想当年那段岁月。
赵尚志“嫂子”的来历
姜德丽去世的老伴叫丁永奎,丁永奎的家在东北光复前是抗联秘密发展的联络点,后来丁永奎参加农会,成了农会干部。丁永奎经常和抗联赵尚志部联络,丁家是赵尚志歇马休整的地方,年轻的姜德丽认识了赵尚志。赵尚志称丁永奎为大哥,姜德丽自然成了嫂子。
姜德丽这样回忆赵尚志:赵尚志是个中等个子的男人,挺结实,脸上有些疙瘩。赵尚志经常骑一匹大白马,腰上插着两把匣子枪。赵尚志领着队伍在宾县三岔河一带活动,经常在丁家落脚。丁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家中日子还过得去,能够填饱肚子。赵尚志领着战士到丁家,姜德丽给他们做饭,赵尚志夸奖丁家嫂子的做饭手艺,最爱吃她捞的小米饭,她打的辣椒酱。
姜德丽老人说:那时候不知道赵尚志是共产党的人,可能丁永奎知道,但他没说。过去的老观念涉及到大事是不能让女人知道的。姜德丽当时知道赵尚志是“胡子”,是一个比较厉害的“胡子”,“江北胡子不开面”说的好像就是赵尚志。附近山林里的胡子都怕赵尚志这股“胡子”,连日本鬼子也怕,赵尚志是专打日本鬼子的“胡子”。日本鬼子痛恨赵尚志,总吵吵着要剿灭他。姜德丽说老百姓不怕赵尚志,他来了,就当是自家兄弟,赵尚志也是嫂子长嫂子短地叫。姜德丽看是赵尚志带队伍来了,咋的也想办法给他弄点好吃的。
时隔不久,还出现了姜德丽用性命保护赵尚志大白马的故事。
“嫂子”义举感天 用性命救下赵尚志战马
抗联活动,马就是战士们的腿,打赢了就打,打不赢跨上马迅速转移,因为马的重要,大白马几乎成了赵尚志的招牌。由于经常转战山里得不到休整,赵尚志的大白马病了,这事发生在赵尚志率领部队“宾州大捷”后不久。日本人损失惨重,他们从哈尔滨、牡丹江等地调集了3000多名鬼子兵,要一举消灭“大大的赵尚志”。赵尚志率领队伍转移,他的马已经不能骑乘,带着还是累赘,就把它交给丁家嫂子给养着。
赵尚志转移没有多长时间,谈扒日本鬼子就出现在宾县三岔河一带。鬼子兵搅得村子里鸡飞狗跳,只要他们怀疑谁和赵尚志有关系,就把谁家的人抓走。很快,日本鬼子就发现了养在丁家的战马,战马和普通的耕马是很好区分的。发现战马可不是一件小事,鬼子开始盘查战马的来历,丁家人一口咬定这匹马是买来准备耕地的,至于以前什么人用过,谁也不知道。鬼子看问不出什么破绽,就要把白马拉走。姜察敏德丽看鬼子要把“大兄弟”(她管赵尚志叫大兄弟)交给自己的白马拉走,再也顾不上害怕了,她冲上去死死拉住马缰绳,不让鬼子牵马。她冲着鬼子大喊大叫:马是老百姓的命,把马拉走还让不让人活了。姜德丽一副拼命村妇的架势,把鬼子兵弄糊涂了。
鬼子兵看这个年轻的中国女人死死拉着马缰,又起了坏点子,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开始拿这个中国村妇的生命开玩笑。他们对姜德丽说:这样吧,我们打你一枪,如果打死你,这匹马我们牵走;打不死你,这匹马就给你留下。这是性命攸关的事,对鬼子兵来说,中国人的生命如同草芥,杀死个中国人和杀个小鸡差不了多少。姜德丽想都没想,痛快地答应了日本兵这个毫无人性的条件,站在一旁的丁永奎脸都吓白了。姜德丽冲日本人喊:我们家这么穷,好不容易才拴上马准备种地,把马牵走还不是要了人命?咋死都是死,你们就开枪吧!
鬼子兵把子弹推上堂,拉动了枪栓。现在回忆起来,百岁老人依旧感到那一瞬间是那么漫长。姜德丽似乎是傻了,静静含没昌地站在枪口下。鬼子扣动了步枪的扳机,姜德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枪的撞针声。或许真是义举感动上苍,鬼子的子弹没有发射出来,枪膛里的子弹是颗臭子。鬼子兵抠出枪膛里的子弹,凑在一起看着那颗臭弹叽里咕噜议论了一会儿,连连摇头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他们是看这个拼命的中国女人可怜,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总之,鬼子扔下白马走了。
作者:千年钟声 2006-2-23 21:59 回复此发言
--------------------------------------------------------------------------------
2 《嫂子颂》的写作背景!
百岁老人说:本来我好闹个小病小灾,自打从鬼子枪口下捡回这条命,是病也没有了,一辈子也没啥闪失,这不一百岁了,还能走能料,喂鸡打狗。
坚强“嫂子” 白马送到赵尚志手
白马被姜德丽用性命保护下来。经过这次事情,丁家老小对这匹白马更加精心照料,很快这匹白马被调养得膘肥体壮。战马养好了病需要给“大兄弟”送去,再说经过上一回命换白马的事,鬼子兵也得对白马注意,好的战马不同于耕马,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给赵尚志送马是件很费琢磨的事。不送战马耽误赵尚志行动,也容易引起鬼子兵的注意。上一次是侥幸,人不能总是凭着侥幸活着。如果鬼子兵再度盘查,白马很可能露馅。给赵尚志送马,丁永奎不能出面。鬼子还在三岔河一带频繁活动,一个大男人骑马进山林,被鬼子兵发现肯定认定你是通抗联,人保不住马也保不住。姜德丽觉得自己去合适,女人目标小,再说谁会认为一个农家女人会通抗联。说来说去,姜德丽把送马的事担了过来。半个多世纪过去,姜德丽老人向记者袒露了作为女人最伟大的私心。她说:丁永奎是家里惟一的男人,是全家人的主心骨。如果当时丁永奎“走了”,这个家就塌了天,剩下孤儿寡母,连喝粥都供不上。基于这种想法,这个普通的中国妇女,担起了男人的责任,甚至是替男人去死。
姜德丽拉着大白马走进抗联活动的深山老林。姜德丽对记者说:当时就想,自己都死过一次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在深山里行走了三天,也没有看见人影,各种动物在林子里蹿来蹿去。大白马知道赵尚志经常活动的地方,姜德丽就由着大白马的性子。看见人影比没有人影还可怕,第三天下午,姜德丽被山林里蹿出的几个人拦住了。这是一群活动在这一带的真正的胡子。看见姜德丽牵着一匹好马,胡子要把马拉走。姜德丽也是急中生智,他听人们说过,一般的胡子敬重赵尚志,也害怕赵尚志。他对拉马的胡子说:这匹马你们抢不得,这是赵尚志的马。胡子们也知道赵尚志骑的是白马,他们对姜德丽的话半信半疑,让他们起疑的是拉马的女人,一个年轻女人在山林里牵马跋涉,本身就是让人佩服的。胡子们没有难为这个年轻女人,痛快地放她过去。赵尚志很意外地从姜德丽手上接过自己的战马,后来这匹战马又驮着民族英雄赵尚志,驰骋在杀敌的战场。
百岁“嫂子”的幸福生活
姜德丽老人生肖属兔,今年整整一百岁。老人除了有些耳背之外,身体相当硬朗,还可以干些扒包米、捡豆子之类的农活。
老人是全家人的中心,也是全家人的骄傲,尽管外面的人很少知道老人舍生忘死义助赵尚志的事,但是孩子们知道,他们也更加孝敬百岁亲人。儿媳妇每天给老人做好可口的饭菜,孙媳妇把老人每天泡脚的活包了下来。儿孙孝敬老人,老人也惦记儿孙。老人的小孙子丁井龙在外地打工,隔三差五就得回家看看奶奶,否则老太太想孙子睡不着觉。有一次丁井龙在打工的地方听说一种泡脚药对人体有保健作用,他回家时给奶奶买了大大一包,每天孙媳妇范宪杰用丈夫买回的药给老人泡脚。
老人爱劳动,劳动是老人的本分,也是她的长寿之道。秋收时节,儿孙们割完黄豆,老人总要到田间捡掉在地上的豆子。老人抱怨孩子:咋就这么不会过日子呢?粮食可不好随便糟蹋呀?老人的儿媳妇给记者介绍老人的生活,随手拿出一小簸箕老人捡的黄豆。老人知道儿媳妇在说她,皱纹堆垒的脸上,展开儿童似的调皮的微笑。
一个平凡的老人,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始终怀着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或许这是她的长寿之道,也是对她不平凡的生活经历给予的最好的补偿与回报。
《赵尚志》的主题曲唱道:黑黑的嫂子,憨憨的嫂子,我们用鲜血供奉你……或许《赵尚志》的作者有关于“嫂子”的原型,或者说只是作者依据对东北剿匪生活的理解,创造出来的人物,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嫂子”与姜德丽无关。《赵尚志》播出不久,青年作家唐彪的长篇小说《黑嫂》问世,也改编成了电视剧,这个“嫂子”的原型也与姜德丽无关。姜德丽只是支持保护抗联战士的千万嫂子中的一个。黑土地有千百个“嫂子”,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记者与一位作家谈起姜德丽老人,作家认为,在抗击日寇入侵的时候,东北大地上有成千上万姜德丽这样的“嫂子”,对抗击日寇的民族英雄,付出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生命,他们不求回报。他们是民族解放事业这棵大树上的片片绿叶,装点着这棵大树,也滋养着这棵大树。这每一片绿叶,都是民族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