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孟子的母亲仉氏是伟大的女性,除了孟母三迁还有哪些故事
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如此丰富,此类故事多如牛毛,不过最为人熟知的要数画荻教子与岳母刺字,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欧阳修和岳飞。
01、画荻教子
男主角:欧阳修
女主角:郑 氏
时 代:北 宋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其实是个官二代,他老爹名字叫欧阳观,是一方小吏。欧阳修来到这个世界的第四个年头,其父不幸离世,原本一个完整的家,变得支离破碎,孤儿寡母一时间变得孤苦无依。欧阳修的老妈郑氏日夜哭泣,也不知她哭了多久,看了一眼身旁年幼的欧阳修,眼神变的无比刚毅,心中暗语:“为了我儿,我要重新振作。”此可谓女弱,为母则刚。
姚太夫人面对爱子的鸿鹄之志,她虽有万分不舍,可大宋有难我儿应当慨然赴之。姚太夫人对岳飞说道:“我儿有此志,大宋有救了,不过为了让你记住自己的誓言,为娘要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你的背上,你要常记你的后背所背负的是大宋江山,更是黎民万庶的安危。”说罢,岳飞褪去上衣,任由母亲赐字。此后,岳飞戎马半生抗击辽、金,被誉为“中兴四将”之首。
Ⅱ 求一些类似孟母三迁 描写父母为孩子辛苦付出的故事 古代现代皆可 只列名字 谢谢
描写父母为孩子辛苦付出的故事 :
1、画荻教子
欧母欧阳修之母郑氏,四大贤母之一,含义为宋欧阳修早岁丧父﹐母郑氏督教甚严﹐家贫无纸笔﹐尝以荻画地教子。事见欧阳修《泷冈阡表》。后因以"欧母"为称颂贤母之词。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2、孔母授学
孔子的外公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外公的直接传授,使孔母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
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子,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的经历,对孔子起到直接的影响。
3、岳母刺字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
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4、陶母责子
当时的“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
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5、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Ⅲ 除了孟母三迁之外,还有什么类似的古代母爱故事
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孩子不肯努力向学,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劝勉他。
Ⅳ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关于母亲的着名故事
1、陶母剪发退鱼
陶母是东晋时期名将陶侃之母,他年少时就有大志。有一次同郡人范逵到陶侃家作客,而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的车马仆从确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把自己拖地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到集市上换来了几担米。
随后,她又把房屋的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家里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连随从的人也都一一照顾到了。陶侃在青年时期还做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他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
2、欧母画荻教子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但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3、徐母大义
徐母是三国时代的徐庶之母。徐庶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经投靠刘表,后来成为刘备的军师。赤壁之战前,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就想将他纳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
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她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程昱就进一步献计,伪造了一封徐母的信,召徐庶来到许昌。徐庶是个孝子,收到这封假信后,他只得辞别刘备,投降曹操。
4、孟母三迁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说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儿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认为此处也不适合自己儿子居住。
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觉得这才是自己儿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5、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母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励子从戎,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Ⅳ 与孟母三迁相似的两个故事
与《孟母三迁》相似的两个故事:
1、《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马上杀猪煮了肉吃。
2、《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着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Ⅵ 类似孟母三迁的故事
古时候,有孟母三迁,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马祖光院士,也有类似的经验。在他一次次搬迁办公室的经历中,让人体会到他一片销碧淳淳之心。
马祖光为国防光电子技术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从不讲条件。最初争取来的实验室用房是在学校电机楼地下室的一个大仓库。地下室阴冷潮湿,因激光设备怕潮,每天要用3台吸湿器24小时不停地吸,每天能吸出好几桶水。有一次暖气冻裂了,屋子里全是水和汽,光学元腊液件受损。马老师抚摸着受损的仪器,心疼得掉了泪……
起初,办公室也在电机楼,阴冷潮湿,别说有腰疼病的马老师不适合,就是一般人在那儿坐上一天也是浑身冰凉。1992年,地下室内部分实验室由“大仓库”搬到了平房。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把办公室也搬了过去。可刚暖和几天,实验室的用房紧张,马祖光就跟同事商量:咱们再回电机楼那个办公室吧。于是,马老师和同事们一起又搬了回去。
1998年,哈工大的理学楼落成了,给激光教研室2500平方米。激光教研室集体搬入宽敞明亮的理学楼。大家希望把办公室放在阳面,马老师坚决不亏局举同意,非要把一间阳面房间当资料室,另一间阳面房间给客座人员。原校领导李家宝教授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记忆犹新。那时马祖光已经退居二线了,他生气地与李家宝说起这件事,李家宝劝了他几句,但倔强的马老师始终不同意。最终,大家还是搬进了阴面的办公室。
搬到理学楼后,安排马祖光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办公室,(马祖光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怀瑾在北京工作,不常来)并要装修。他急了:“要是装修,我就不进这个办公室。”
后来,实验用房又紧张,马祖光就把自己这间办公室做成了实验室,和六位同事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大家说太挤了,他说:“挤点好,热闹!”
Ⅶ 与孟母三迁相似的两个故事 与孟母三迁相似的故事
1、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其中要数孟母三迁最为着名,除此之外类似的故事还有画荻教子、断机教子、陶母戒子等等。
2、画荻教子,汉语成语,拼音是huà dí jiào zǐ,意思是指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出自《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3、陶母戒子。陶侃在青年时期做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做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益,反而增加我的忧虑。”
Ⅷ 除了孟母三迁,还有哪些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
教育是古今的热点话题,因为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利用寒暑假、周末给自己的孩子上辅导班,忙得不亦乐乎。那我们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孟母三迁。还有哪些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陶母戒子。
一次,同郡的范逵因为有名望被举为孝廉,来到陶侃家做客。陶侃家境贫寒,天寒地冻,陶母没有什么钱来招待他,就把自己的头发卖给邻居,以此换来钱财。范逵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也因为看中了陶侃的才能,所以他也举荐陶侃为郎中。陶侃因为范逵的举荐得以走向仕途,这都是陶母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得到的。
Ⅸ 与 孟母三迁 相似的成语
与孟母三迁相似的成语:择邻而居
孟母三迁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自】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天生有好的品质,小时候母亲为了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搬了三次家。
【例子】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现在的父母为孩子教育的付出有过之而无不及。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
【反义词】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9)以孟母三迁相似的故事有哪些扩展阅读
1、孟母三迁的近义词
择邻而居
【解释】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出处】宋·王应麟《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例子】觉得自己邻居讨厌的人可以搬去另一个地方择邻而居,但国家们却不可能想搬就搬.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2、孟母三迁的反义词
一成不变
【解释】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一旦刑罚加到身上,就不可能再改变了。所以一个君子在裁定刑罚之前,必定会竭尽心力来审理案件。
【示例】事物都是在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Ⅹ 还有什么关于孟母三迁类似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