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关食物的历史故事
1、东坡肉
宋哲宗元_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_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2、太白鸭和李白
唐代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跟父亲就住在四川,直到25岁才离开四川。在四川的时候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后来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做了一道蒸肥鸭献给玄宗,玄宗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一直延续至今。
3、西施舌和西施
传说在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西施的美色消灭了吴国,然后越王想接西施回国,但是越王的王后因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来之后受宠,便找人将西施沉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人们就把这类贝壳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4、饺子和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起煮熬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
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旅亮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5、光饼和戚继光
福建福安一带有一种地方名吃叫光饼,说起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当年倭寇猖獗,行迹不定,忽而蜂拥登陆,忽而呼啸而去,还不时黑夜偷袭,杀人放火。戚继光率领义兵追杀捕剿,贵在神速,对埋锅造饭,总嫌拖延时间,但又想不出另外的办法。
有一次,戚继光行军途中,有一个老农闭镇兄献上许多中间有个小孔,外边放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且说:“别看这饼光光的,它可以用绳子穿着带在身边,饿时撕下,就可充饥。”戚继光连声称赞说:“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谢谢你了。有了这光饼,以后行军不会再耽误时间了。”
消息传开,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着。
6、贵妃鸡和杨贵妃
一日,唐明皇与杨贵妃饮酒取乐。杨贵妃喝的烂醉如泥,突然撒娇道:我要飞上天!玄宗以为她要吃什么“飞上天”,于是命厨师做一道“飞上天”菜献上来,这让厨师们很无奈。
忽然一位厨师急中生智说:“买几只童子鸡来,斩下翅膀,焖煮熟烂,不就是‘飞上天轿袭’吗?”当把这道菜呈上来后,杨贵妃吃了一口,连声称赞:好吃,真好吃!因这道菜贵妃极爱吃,于是就有了“贵妃鸡”的美名。
‘贰’ 它们是大唐进口食品,背后有精彩纷呈的故事
生命的最后一年,杜甫在耒阳“ ”啖牛肉白酒”,食物涌入肠胃,没得来及消化,饱死了!时年59岁。 搁在两三百年前,杜甫可能是忧国忧民而死,可能老病死,但绝不大口酒肉而死,因为死亡方式是胡人特色。 纵观唐朝的饮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存在深刻的“ ”胡化”现象。胡是指我们古代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称呼。《旧唐书》记载:贞观二年,远方诸国来朝者甚众 ,……户部奏;中国人自塞外归,及四夷前来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掐指一算,有三百万胡人来归附大唐,真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唐的“ ”胡化”不意味着贬义,反而是博采众长,缔造一个包容的盛世。 怀念完杜甫之后,今天还是聊一些开心的事吧。我们现在所吃的食物有非常多是唐朝时期引入的,多得大家想象不到,菠菜、石蜜、余甘子... 今天介绍大家最熟悉的三款食物,它们背后的文化故事。 皇帝、士人都喜欢的胡饼 16岁的白居易来到长安,之后他的青年、辉煌期都在长安度过。长安的小店里贩售形形 *** 的胡饼,尝试了第一口之后,白居易就再也离不开它。 800多年前,胡饼从西域传入大汉帝国,以五谷为主食的 *** 对这款新式食物非常感兴趣,《续汉书》记载: “ ”灵帝爱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因为汉灵帝喜欢吃胡饼,所以上行下效,整个京城流行起以胡饼为主食的风气。 胡饼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可能很陌生,但如果橘烂换个称呼大家就懂了“ ”馕”(náng)。“ ”馕”源于波斯语,是经过 *** 尔语转移汉语过来的。“ ”馕”在 *** 尔语是“ ”面包”的意思。话说当年的波斯作为西亚的文明中心,为中国美食贡献良多。 白居易爱吃胡饼,爱吃之后就向胡姬请教胡饼的制作方法。晚唐时期,白居易被擢升为忠州刺史,心情大好之下,他兴致勃勃地亲自下厨,为好友杨敬之制作胡饼,遣人送去并附上一首诗: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白居易亲自下厨请杨大师品尝胡饼,杨大师面上有光。白居易在诗中用“ ”饥馋杨大使”大胆调侃这位老朋友,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乃知音之交。这首以饼传情的诗词,没有用典,只白描了胡饼的“ ”脆、油、油”吐露其美味,传达两人的真诚相待。 到唐朝胡饼也出现在小说情节内。唐代传奇《虬髯客传》记载英李靖与红拂女夜奔太原,在灵石旅店,夜逢虬髯客。当晚他们第一次邂逅吃了什么呢?虬髯客抱怨:饿死人了!李靖马上秀出买来的胡饼。虬髯客抽出匕首,快刀斩乱麻切成肉片,大家分而吃之。事实上,古人行走江湖哪有郭靖、黄蓉般潇洒,一顿吃了十九两银子银子。有随身携带的胡饼就救命了,不然一文钱饿死英雄。 不仅如此,安史爆发之时,唐玄宗西幸(逃),经过咸阳的集贤宫,发现了没有东西可吃,就勉为其难地啃“ ”胡饼”充饥了,毕竟汉唐的饮食差别已经天渊之别,胡饼在汉灵帝眼里是新奇的美味,像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汉堡包,是众人追捧的奢侈品,到唐朝就当小吃用来消遣。 从东汉到唐吵局代,胡饼已经风靡社会的每个阶层,每个角落,从主食成为一种丰俭由人的大众食品。 太平君子——葡萄酒 我想大家都会背王翰的《凉州词二首》: 葡萄美升伍让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酒是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特别,就连琵琶都是西域所出。这是一首充满西域风情的边塞诗,诗中主角欲细细品尝葡萄美酒,但马上的琵琶奏响了,催着出战。这良辰美景烘托了战争的残酷。 唐朝的陇右道已经广泛地种植葡萄树,作为胡人聚居地的凉州更是盛产葡萄。跟胡饼一样,葡萄也是张骞带来的,也是到唐朝才流行。 葡萄在中国古代曾被叫作“ ”蒲桃”、汉朝灭亡后,汉地跟西域切断联系,葡萄在中国的传播也随之中断。但是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初唐时期,唐太宗把帝国的势力范围扩张到突厥和伊朗,葡萄立刻又被大规模引进,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水果。葡萄的美味折服了罗马人、希腊人、大食人,这次唐人也被折服。 宋代的史书《班府元龟》记载“ ”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公元640年,唐太宗诏令大兵平定高昌。唐朝攻破高昌国后,把收集到的马乳葡萄(状如马 *** )移植到帝国的宫殿园林,唐人酿酒师还学习了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唐太宗还把宫廷出品、质量认证的葡萄酒,赐予大臣品尝。 历史上多位大唐皇族宗室都品尝过葡萄酒,杨贵妃还曾经亲自动手酿造: “ ”妃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 唐穆宗皇帝喝过葡萄酒后,他评价道: “ ”饮此顿觉四体融合,真太平君子也。” 唐穆宗的意思是喝完葡萄酒,顿时感觉像四肢融为一体,(葡萄酒)真是太平君子! 太平君子很可能是唐穆宗把葡萄酒神格化,类似于希腊人的酒神崇拜。 杜甫同样也写过葡萄,但他好像开心不起来。 杜甫的《寓目》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杜甫还在他的诗中使用了一对崭新的对偶,“ ”葡萄树”对“ ”苜蓿多”。两种物产都是汉代的张骞从西域引进。首联是描述大唐的物产丰富,后都是一副衰败气象,深感到天下即将起乱,还真符合杜甫忧国忧民的气质。 无论是葡萄还是苜蓿,杜甫都无心饱餐。不过之后即使经历朝代更迭,葡萄一直是被国人青睐的水果佳品了。 贵如黄金的胡椒 薯仔、辣椒是明末从美洲引进的舶来物,是中国人口得以突破2亿的关键。许多误以为在辣椒引入中国前,西川人不吃辣,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看药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里面几百次提到了蜀椒,可以跟汤药一起熬制,很可能唐人已经吃辣。 唐朝出现了蜀椒的优良代替品种——“ ”胡椒”,胡椒与蜀椒药用价值没有区别,但凭借更好的味道,迅速成为调味品的主流。 据据《酉阳杂俎》记载: “ ”胡椒,出摩揭陀国,呼为昧履支,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胡椒出自印度的摩揭陀国,又叫做昧履支,形状与汉椒相似,极为之辛辣,六月即可成熟采摘,现在的人用胡盘盛肉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唐人吃肉喜欢撒胡椒,现代人嗜好孜然,都是对 *** 性食物的追求,人类的味蕾古今相通。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胡椒最早发源自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地区,然后又从印度传入波斯,因为波斯与大唐的贸易密切,胡椒从波斯转运到大唐境内。胡椒作为名贵的香料曾经给商人带来了巨额财富,商人纷纷争取垄断权,除了诉诸武力,跟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殖民者如出一辙。 777年,唐朝宰相元载因为 *** ,还得罪了唐代宗,最后被赐处死。元载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元载的历史原型。《长安十二时辰》的元载见风使舵、见利忘义、懦弱自私就是个跳梁小丑,早早领饭盒退场。历史上的元载却厉害隐忍得多了,生涯巅峰的时候官至宰相。皇帝在派人抄元载的家,发现除了绫罗绸缎、现金、奢侈品...竟然还收藏着一百担(折合60吨)的胡椒,难以置信宰相府邸上下有多少人口,他们怎么消化堆积如山的胡椒,不过一百多担胡椒也硬杠杠的财富标志了。 不过胡椒虽然香,但是病从口入,清朝的《《本经逢原》善意提醒大家: “ ”胡椒大辛大热纯阳之物,走气助火,昏目发疮,多食损肺,令人吐血。” 尾声 大唐的饮食文化,焕发着光彩夺人的魅力,它源自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源自大唐的自信包容,源自皇帝百姓的好奇心... 一切一切造就了大唐的珍馐,造福了大唐与后世的吃货。
‘叁’ 要些个 有典故的食物名
歙味刀板香
“刀板香”是徽州菜的缺袭代表作之一,这道菜的由来与绩汪中溪一位历史名人相关,他就是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相传胡宗宪路过歙县问政困扮山山时拜访恩师,为款待爱徒,师母将家中腌制的腌猪肉平铺于山笋上面,放置在刀板上一同蒸,捞起切成薄片,与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宪吃后胃口大开,命名此菜为“刀板香”。
‘肆’ 月饼最早是谁发明的其中有什么故事可说呢
月饼最早的发明的,其中的故事:月饼,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就在殷、周阶段,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留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粗厚 “太师饼”,此为在我国月饼的“祖先”。汉朝张骞通西域时,引入白芝麻、金丝柚,为月饼的制作带来了辅材,这时候便出现以胡桃肉为馅的环形饼,故曰“胡饼”。唐朝,民俗已经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都北京长安也出现了糕点铺。听说,有一年中秋夜,李世民和杨玉环赏月吃胡饼时,李世民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玉环凝望皎洁的明月,激动不已,随口而出“月饼”,此后“月饼”的名字便民间渐渐广为流传开。
‘伍’ 嫦娥奔月的故事里后羿祭月的食品有哪些
嫦娥奔月中后羿祭月的食品有月饼、桂花酒、西瓜和其它时令水果猜携脊。
1、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供品。月饼是根据月球的远观形象制作而成的。在隐镇古代,月饼是在祭月仪式中,穗渗是供月神“飨”的供品,在月神“飨”后,祭月仪式完后,祭月者才可以“_”。古人认为:在月神享用供品后,便将祝福注入供品中,祭月者才可以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保佑。
2、月桂:月宫神话与道教息息相关。在古代,桂树被认为是不老树,又因《淮南子》中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所以桂树与月亮有了的联系。八月十五正是丹桂飘香的时节。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之际,把桂花直接与中秋联系在一起。另外从外形来看,桂花略带黄色,跟中秋时节金月色泽相似。
3、西瓜和其它水果:古书《如梦录》上说:开封“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祭月光,家家虔设清供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类,请客饮酒名曰‘西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