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具体是什么意思
古语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的原意,不是说古代官员如何贪婪,而是讲古代官员捞钱的办法太多,即使是“清廉”的知府,三年下来也会有十万两银子的灰色收入。
清:做官廉洁。讽刺标榜廉洁的官员,实际上也在大肆历戚榨哪烂虚取民脂民膏。
出处:《儒林外史》八:“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
(1)雪花银有什么故事吗扩展阅读
清代官吏俸禄以岁俸为名,发给银两,自一品到九品至未入流,共分10个等级。一品最高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李燃,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从九品及未入流只有31两。
知府一般为四品官,一年也就105两,三年也就315两,十万两雪花银,自然来源于灰色收入了。
㈡ 十万雪花银前一句是什么
十万雪花银前一句是:三年清知府。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谚语,指的是讽刺标榜廉洁的官员,实际上也在大肆榨取民脂民膏。出自清代吴敬宴笑庆梓《儒林外史》。雪花银:白银。意思是:担任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以捞到十万两的白银。表现了当时贪官污吏成风的黑暗现实。
历史角度“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真实性
从真实历史的角度来说,一个生活在清朝的比较清廉的知府,真的可以用三年时间捞到十万两银子吗?
第一个例子:民国学者蒋梦麟说,以我的故乡余姚县而论,就我所能记忆的,没有一个知县在我们的县里任职一年以上。正常的任期是三年,一位知县如果当上三年,大概可以搜刮到十万元叮当作响的银洋。十万元银洋,相当于七八万两白银。
第二个例子:《清稗类钞》中有个故事说,山阴人蒋渊如与四名朋友合资捐官,蒋当了升歼知县,友人则分别充任师爷与长随,五个人舞文弄法,狼狈为奸,每年敛取不义之财多达二十多万两银子,平均下来,每人也可分赃四万多两。
晚清时,湖南有一首形容县官收入的民谚说:不贪不滥,一年三万。可见一个县官一年期的权力收益大致在二万至四万两银之间。三年积下来,也有十万两了。而知县,那是知府的下级哦,知府的官更大,权力也更大,所以不贪不滥,三年捞到十万两银是完全可以的,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学者张仲礼先生曾对清代官员的额外收入作过估算与统计,晌握按张先生的研究,一个清代的知府,每一年的额外收入加上养廉银(清代官员的正式俸禄只是零头,大可略去不计),大约是5.5万两银,三年下来,也超过15万两银了。
㈢ 百岁坊的雪花银有什么历史渊源么
雪花答颤拆银来清枣自云南丽江,丽江银制品冶炼到纯度很高时,银产品似雪花般晶莹,表面呈雪花状,因所采选的原银,色泽明亮、质地柔软、纯朴无瑕、深含玉龙雪山之灵气,就像玉龙雪山的雪花一样洁白,加上丽江玉龙雪山的纳西语意为银石,因而在木氏土司时期被贡品献明太祖,后被朱元璋赐名雪花银,现在已经成为丽江对当地所产纯度高的银子的另一种独特称呼。
雪花银的颜色是纯白明亮的,而且纯度越高,颜色就会越洁白。如果颜色黯淡无光的话,则很可能是假冒的雪花银。如果颜色为青灰色的话,则很可能是含铅的银洞亮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