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民间有哪些关于食物的传奇故事

民间有哪些关于食物的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25 11:10:36

① 饺子的传说有史料记载的是什么

饺子的传说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
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
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闹饥医。后毅然辞官回乡,
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
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
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
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的民谣。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古代有个糊涂皇帝,因为他的朝中有位六十岁的老臣一念之差办错了一件事,惹得他不高兴,他就武断地认为:人一旦老了就没用了。于是定下一条糊涂法令:人到了六十岁就必须活埋,否则株连九族。
不孝的人为此偷偷高兴,孝顺的人却为此暗自伤心。
就这样,这个糊涂皇帝定下的这条糊涂法律一直执行了好多年。
这个消息后来被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只鼠精知道了,据说这只鼠精当时不敢吃活人,只是靠吃动物增加功力,当它听说这个消息后高兴的几乎晕了过去,大喊:“天助我也!”
鼠精顺着喜马拉雅山底挖了一个鼠洞来到了当时的皇宫底下,皇宫里的有司一旦收到即将活埋人员的名单,他便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等人被活埋后,刚停止呼吸它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吃掉这个人,它的功力因此大增。
等鼠精吃到了十万个新鲜死人时,这只鼠精便能夜间出来吃人了。
有妖精出来吃人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传到皇宫,皇宫内一片大乱,人们纷纷逃离皇宫,妖精知道了,当天便出现在皇宫中,一连吃掉了好几个宫女和卫兵,并扬言要吃掉皇帝,吓的皇帝赶紧下皇榜征集能人降妖;天快黑了仍没有人来揭皇榜,皇帝吓的都快尿裤子了,眼看着妖精就要出来了,妖气弥漫在整个皇宫,一片阴森的景象;皇帝不断地责骂大臣无能,一群饭桶;这时候鼠精躲在黑暗的角落里说话了:“糊涂皇帝,不用喊了,这是你自己找的,谁也不用怨。”皇帝一听,委屈的对鼠精说:“我又没有请你来,这怎么能说是我造成的呢?”鼠精狂笑着说:“从你下令活埋人的时候,我就准备好吃你了,可是你到现在还没被活埋,我就想那就等我能出来吃活人的时候,我再你吃掉吧,你可不是一般的凡人啊,吃了你我会功力大增的,那时侯我就可以白天出来吃人了!”糊涂皇帝一听恍然大悟,恨自己不该定下这条糊涂的法令,可是一切都晚了,现在只有等死了。
太阳只剩一点点余光的时候有人从外面跑进来大喊:“有人揭皇榜了!我们有救了!”
皇帝一听激动的声音都变了,起身喊道:“快快有请!快快有请!”
等这个揭皇榜的人进来,皇帝愣住了,眼前站着的竟是个破衣褴衫的乡下女人;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勃然大怒,高喊:“给我轰出去!”
乡下女人被激怒了,不顾一切地指着皇帝的鼻子说:“你这个昏君,害了多少人,死到临头了还不知悔改,我看你比鼠精还可怕,还是让鼠精把你吃了吧!”说完转身就走。说话间太阳落山了,那只硕大的千斤鼠精嚎叫者破土而出,张开又腥又臭的血盆大口扑向皇帝,这时候皇帝早已吓的尿了裤子,只有喊救命的份了,宫女们当场就吓死了三个,吓昏好几个。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从乡下女人的袖中传出了“喵”的一声猫叫,鼠精一听立刻调头逃回了洞中。过了半个时辰,鼠精又从洞中露出了头,但身体却比以前小了一倍还多,喘着粗气,瞪着两只血红的眼睛看着皇帝,吓的皇帝冲着乡下女人直喊救命,这时乡下女人袖中又传出了“喵”的一声猫叫,只见鼠精“嗷”的一声又将液埋返头缩了回去;皇宫里马上变的一片寂静,人们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仿佛空气都要凝固液圆了。
大概时辰是在子时的时候,鼠精又鬼鬼祟祟地从洞中露出了头,但身体已缩小到一头小猪那么大了,鼠精瞪着一双凶狠的眼睛,一点点向皇帝逼近,突然跳起来向皇帝冲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乡下女人的袖中又传来了“喵”的一声猫叫,一只黄色的狸猫同时破袖而出,直冲向鼠精,鼠精吓的立刻现了原形,原来这是一只老掉了毛的大老鼠,没等大老鼠回过味来就被狸猫一口咬断了脖子。
这时候在场所有的人仿佛从噩梦中醒来一样,一同跪倒在地向乡下女人叩拜谢:“谢菩萨保佑!谢菩萨保佑!”只见乡下女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搞错了,我不是菩萨,我的确是个普通的女人,你们快起来听我说是怎么回事吧。”
原来这个女人叫“香香”,是皇城根脚下一个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
早在糊涂皇帝颁布了糊涂法律的时候,好多人敢怒不敢言,为了保全下一代,人们不得不将养育了自己多年的父母,在有的还很健康的时候就活活地埋掉了。
香香跟自己的公婆相处的非常好,当糊涂皇帝颁布了糊涂法令的时候,香香的公爹已经到了六十岁,眼看着活埋公爹的时间一天天靠近,香香悲痛欲绝,夜不能寐。忽然,有一天半夜,香香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的公爹在一个小房子里通过一小洞在和自己说话,醒来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连忙摇醒睡梦中的丈夫,向丈夫述说了梦中的一切,小两口思来想去,终于一个不谋而和的大胆想法诞生了。
第二天,一个消息传开了,香香的公爹死了,已被连夜埋在了自家房后,左邻右舍纷纷前来祭拜,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香香的公爹根本没有死,而是被小两口偷偷地藏在了坟中;为了能让公爹活下来,香香每天都将各种肉和菜剁碎,并加上各种调料拌在一起,然后用面皮包起来,放在锅里煮熟后通过坟口小洞一个个地送进去,为了防止公爹生病香香将一些辣椒大蒜送给公爹,让他驱寒湿;平时一有时间香香就坐在坟边陪公爹说话,邻居看了还以为香香因思念老人精神失常了呢。
就这样香香公爹的命保住了。
那只鼠精能出来吃人的时候,这消息也传到了香香家,香香便与公爹说了,公爹问香香,家里的狸猫几斤重了?香香说八斤整,公爹告诉香香:“八斤的狸猫能降千斤的鼠,这只老鼠跑不了。”
第二天皇宫里贴出了皇榜,香香赶紧抱上自家的狸猫向皇宫赶去,幸运的是及时赶到,否则昏君的命早就没了。
讲完这一切,香香却却地说:“请你废除活埋老人的法令好吗?我代表天下有父母的儿女给您磕头了”。
皇帝听了脸红的象辣椒,连忙上前扶起香香说:“好、好、好,马上废除、马上废除!我要亲自去接老人重见天日,我要向老人谢罪!我要向天下人谢罪!”皇帝立即下令废除了这条荒唐的法律,并向全国人民道歉,立法必须尊重老人,虐待老人者定为“虐待罪”,严厉处罚。
香香的公爹不仅重见了天日,还被皇帝接到了宫中,拜为干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香香的公爹在皇宫中吃尽了山珍海味,可依然觉得自己在坟中时吃儿媳做的饭最好吃;皇帝也感到很好奇,什么东西比山珍海味还好吃?于是也命香香做了那种特殊的饭;不想,吃后也连连称赞:“好吃!美味!”皇帝一口气吃了一大碗,吃完却又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觉得对不起天下人,自言自语地说:“吃这东西时我应跟天下的儿女同享,我要好好的跟人家的儿子比,我要好好地善待干爹,就叫它‘交子’吧。”后来有人觉得吃的东西应该有个食字旁,于是就把“交子”改成了“饺子”。
为了倡导尊老爱老的风气,每年春节的时候人们就包饺子吃,平时有条件的也经常给老人包饺子吃,同时还蘸点蒜泥、辣椒什么的作为佐料。为了纪念“香香”尊老爱老的美德,每当有老人去世,人们就包碗饺子放在坟口边上供,大年三十的时候,人们就包一些饺子供在祖先的灵位前,以示孝心。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② 腊八粥由来的传说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佛粥,民间传说来自天竺。中国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起源
在北传佛教中,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日(而据上座部佛教圣典,佛陀应在月圆之夜成道,而非初八),四大天王从天上来到人间,分别以内装有八宝饭的金、银、琉璃、玛瑙等钵供养世尊,世尊欣然接受后将四钵合而为一。为了纪念佛陀于十二月初八成道,并接受四大天王供养的米粥,因此有些佛教寺院会在这天煮腊八粥供佛,并分送十方善信,因此腊八粥也称“佛粥”。并希望享用腊八粥的民众都能同沾佛陀成道的法喜,并蒙佛陀加持而福慧成长。唐宋盛行腊八食粥的风俗,宋朝孟元老着《东京梦华录》记载着:“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另,吴自牧的《梦梁录》也说到:“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各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名佛粥。”
清朝时,民间百姓准备腊八粥祭祀祖先,分赠亲友,以示祝福,又效仿佛门施粥送福,特地送给穷苦人家;吃腊八粥更是宫廷盛事,皇帝、皇后赐文武大臣腊八粥,也发放米果给各大寺院。旧时,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算是大家万户的习俗,甚至主人会为家里的鸡狗喂上几勺,花卉果树枝干上涂上几口,认为这样必能六畜兴旺、果实丰收,如童谣里说道:“腊八粥,腊八饭,小鸡吃了就下蛋”。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皇宫的腊八粥用上等奶油、羊肉丁、五谷杂粮,干果红枣、桂圆、栗子、花生、菱角、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金糕、青红丝等材料。民间用杂米、豆、核桃、榛子、松子、枣、栗之类,盛起后,碗中上铺干果色糖。

③ 大家来说说,关于你家乡美食的故事传说有哪些

‍‍梅菜扣肉属粤菜客家传统菜,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客家聚居地广州、江西、福建也成了品尝正宗梅菜扣肉的最佳地方,关于这道菜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天山洪暴发把桥给冲断了,阿牛打柴回来,见有个姑娘过不了河,于是就牵来水牛送她过了河,后来两人相爱了,但姑娘作为天上仙女总是要被召回的,临走送察乎阿牛一包菜子并授之耐没携以做菜干方法,姑娘名昌伏叫阿梅,菜干就叫“梅菜”,而一个“扣”字,即也寓意他们真挚的爱情。‍‍

④ 你还知道哪些食物的传奇故事呢用简洁的话来介绍一下

1.“涮羊肉”是名特风味。 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700年前,元世缺迅激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 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伏袜厨师马上宰羊剔肉, 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 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 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昌兄赞口不绝。 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2.“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 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 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 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 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个太阳,挂在风中凉干,日子一久, 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⑤ 一些关于食物的故事

1、青稞酒传说。

青稞酒是藏族人最喜欢的一种饮料,其原料多为青稞。青稞酒有两种,一种是呈黄色的“穷”,一种是无色低度经过蒸馏而成的“阿让”康区藏族饮酒还有许多讲究。饮酒前,先斟一杯酒来敬神,既献新,或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弹三下敬天地、父母、同伴,饮酒时必唱敬酒歌以助酒兴。

一些人对敬青稞酒与敬茶持有相同的看法。但牧民的说法是:在从未斟满杯中饮酒的人会有女儿,如果被杯中的酒正好满至杯口,则意味这个人会有儿子。

2、食肉的传说。

藏族喜食肉,仅仅是由于蔬菜难以大量生长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同时,他们还没有忘记食肉极大的罪孽,特别是吃长着犬齿的水牛肉和当天宰杀的牛羊肉,因为食它会使人失去转世的机会,让其在地狱中生活,世世代代受到惩罚。

3、烤肉传说。

藏族人认为烤肉,特别是直接用炉火的火苗烤肉会激怒灶神。这样做的人将因受到惩一般来说,藏人避免直接在火上烤肉。

4、吃大蒜的传说。尽管添加大蒜会使食物鲜美可口,但藏族人认为,吃大蒜之后七天内不宜参拜寺庙和其他圣洁之地,因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清除大蒜恶臭。

5、敬茶的传说。

给某人敬茶时,如果杯子装不满茶,藏人普遍认为,从这个杯中饮茶人总爱在背后说敬茶人的坏话。茶装得太满也有说法,斟茶人对敬茶人不满的表现。

同时,用破碎、缺裂的碗或茶杯敬人是不吉利的表现。如果斟上的茶恰好满到杯口,则认为是个好预兆头,即这个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藏人认为在他人家中做客只饮一碗或一杯茶是不吉利的,总是要饮上两碗或在杯中稍加一点以除掉晦气。

⑥ 关于食物链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相传很久以前,因为老百姓用粮浪费,玉皇大帝一怒把五谷杂粮的穗子都给捋走了。于是人们的生活就成了问题,只有想法寻找别的食物替代。

有一天,舜帝带着他的部族到了不远的雷泽湖捕鱼。一条老鱼精游到湖面上问舜帝:“大慈大悲的舜帝爷,你们浪费粮食,被上天惩罚,于是,我们水族也跟着遭殃,以前你们的剩饭剩汤,我们能吃点,现在我们吃什么呀?”

舜帝爷一听,随口说:“你们吃什么?大鱼吃小鱼!”大鱼只好游走了。一会儿,又有一群小鱼游出了水面问:“舜帝爷你说大鱼吃小鱼,那我们小鱼也不能饿死呀!”舜帝想了想说:“小鱼吃虾米。”小鱼刚游走,就有一群虾米跳出水面问:“舜帝爷,我们虾米吃谁去呀?”舜想来想去虾米是真没吃的了,忽然看见虾米的腿上都沾有污泥,随口说了一句:“你们虾米就吃污泥吧!”从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吃浮游生物,形成了一种食物链。

⑦ 有关食物的历史故事

1、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2、太白鸭和李白

唐代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跟父亲就住在四川,直到25岁才离开四川。在四川的时候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后来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做了一道蒸肥鸭献给玄宗,玄宗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一直延续至今。

3、西施舌和西施

传说在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西施的美色消灭了吴国,然后越王想接西施回国,但是越王的王后因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来之后受宠,便找人将西施沉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人们就把这类贝壳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4、饺子和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起煮熬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

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5、光饼和戚继光

福建福安一带有一种地方名吃叫光饼,说起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当年倭寇猖獗,行迹不定,忽而蜂拥登陆,忽而呼啸而去,还不时黑夜偷袭,杀人放火。戚继光率领义兵追杀捕剿,贵在神速,对埋锅造饭,总嫌拖延时间,但又想不出另外的办法。

有一次,戚继光行军途中,有一个老农献上许多中间有个小孔,外边放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且说:“别看这饼光光的,它可以用绳子穿着带在身边,饿时撕下,就可充饥。”戚继光连声称赞说:“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谢谢你了。有了这光饼,以后行军不会再耽误时间了。”

消息传开,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着。

6、贵妃鸡和杨贵妃

一日,唐明皇与杨贵妃饮酒取乐。杨贵妃喝的烂醉如泥,突然撒娇道:我要飞上天!玄宗以为她要吃什么“飞上天”,于是命厨师做一道“飞上天”菜献上来,这让厨师们很无奈。

忽然一位厨师急中生智说:“买几只童子鸡来,斩下翅膀,焖煮熟烂,不就是‘飞上天’吗?”当把这道菜呈上来后,杨贵妃吃了一口,连声称赞:好吃,真好吃!因这道菜贵妃极爱吃,于是就有了“贵妃鸡”的美名。

⑧ 中国的美食的传说

中国人喜爱研究美食,“民以食为天”更是中国人的口头语,所以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蕴含着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我们这就一起来穿越时空,看看这些经典菜品是怎么来的吧!

东坡肉

菜品简述: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东坡肉”美名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水晶肴肉

菜品简述:

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肴肉传说:

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腊味合蒸

菜品简述:

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

"腊味合蒸"以各种腊熏制品同蒸,风味独特,是湘菜中传统风味名菜。此菜腊香浓重,咸甜适口,色泽红亮,柔韧不腻,稍带厚汁,且味道互补,各尽其妙。

相关典故:

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

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遗漏?但还是跑进厨房,真的闻到一股浓香从窗外飘来。他赶紧打开后门观看,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

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刘七一急,紧追而来。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

飞龙汤

菜品简述:

飞龙又名榛鸡,产于兴安岭。飞龙汤是将榛鸡脱毛去掉内脏后,用高汤煮熟即可,汤中不需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原汁原味。飞龙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用作滋补汤品。

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此菜以飞龙(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菜品由来:

“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

飞龙(榛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

鄂伦春人用飞龙氽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洗净剁成小块的飞龙肉放进已加盐的沸水中煮,约二分钟就须将汤从吊锅子里倒出来,再放上一点"俄欧特"-野葱末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先将盐末撒在飞龙肉上,待吊锅子水滚开时,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吊锅子里的沸水掏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分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野葱末一块放进锅里,在沸水中煮十来秒钟就可倒出食用。

无论是那一种氽法,事前都必须把吊锅子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性。为了使飞龙汤保持原有的鲜味,不得加入任何调料或酱油。

无为熏鸭

菜品简述:

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着这样的风俗。

用肥鸭熏制而成。成菜色泽金黄,皮脂厚润,肉质鲜嫩,气味芳香,别有风味

菜品典故:

典故一:

无为熏鸭,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清干隆三十九年,安徽无为县厨师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方法烹制鸭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滋味鲜美可口,其制法与口味均独具一格,因而全县闻名,故称“无为熏鸭”。后来传至各地,到清末已闻名全省,销往各地,成为安徽省人们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

典故二:

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给人家放牛。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

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麻婆豆腐

菜品简述:

麻婆豆腐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

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

菜品典故:

相传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

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着)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3家“成都之着名食品店”。

《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着,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菜品特点:

色泽淡黄,豆腐嫩白而有光泽。

有人用“麻、辣、烫、鲜、嫩、香、酥、活”等八个字来形容这道菜,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点。现在国内外的川菜馆都以经营此菜来招揽顾客。

东安子鸡

菜品简述:

东安子鸡,因用刚开鸣的小公鸡烹制而成,故名。

本菜特色是特点:用嫩母鸡和红辣椒煸、烧而成。菜色呈红白绿黄四色相映,鸡肉肥嫩,味道酸辣鲜香。

菜品来源:

东安子鸡是湖南的传统名菜,它始于唐代,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南东安县城里,有一家3个老年妇女开的小饭馆,某晚来了几位经商客官,当时店里菜已卖完,店主提来两只活鸡,马上宰杀洗净,切成小块,加上葱、姜、辣椒等佐料,经旺火,热油略炒,加入盐、酒、醋焖烧后,浇上麻油出锅,鸡的香味扑鼻,吃口鲜嫩,客官吃后非常满意,事后到处宣扬,小店声名远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这家小店吃鸡,于是此菜逐渐出名,东守县县太爷,风闻此事,也亲临该店品尝,为之取名为“东安鸡”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为湖南最着名的菜肴。

相关故事:

传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在南京设宴款待宾客,席中有“东安鸡”一菜,宾客食后赞不绝口。郭沫若《洪波曲》载:抗日战争时期,唐将军在长沙水陆洲的公馆里,曾设宴招待了他,其间也有东安子鸡这道菜。

1972 年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宴请尼克松时,曾用东安鸡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兴,边吃边赞赏,回国后。还大肆赞扬“东安鸡”味美可口,久食不厌。

西湖醋鱼

菜品简述:

“西湖醋鱼”是浙江杭州传统风味名菜。

此道菜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仅能用三四分钟烧得恰到好处。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

菜品典故:

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

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哪知道,当时的官府同恶势力勾结,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

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

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黄泥煨鸡(叫花鸡)

菜品简述:

炸烧味,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菜品典故一: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

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菜品典故二:

关于叫化鸡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在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某天偶得一鸡,却苦无炊具调料,无奈之中,便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带毛涂上泥巴,取枯枝树叶堆成火堆,将鸡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干成熟,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叫化子大喜过望,遂抱鸡狼吞虎咽起来,正好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

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把这种烹制出来的鸡叫“叫化鸡”。

再以后,这种做法被菜馆中的人学去,对其制法亦精益求精,并增添了多种调味辅料,因此赢得了众多食者的赞赏,名声远扬,慕名品尝者,常年络绎不绝。

如今,“叫化鸡”的品种有山景园叫化鸡、王四叫化鸡、虞山牌叫化鸡等,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古老的菜肴正焕发出新的美味。

叫化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在食此菜时,打开泥壳,满屋飘香,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若配葱白、甜面酱进食,口味更佳。此菜是常熟地区传统名菜,也是苏州三鸡之一。

北京烤鸭

菜品简述:

北京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着名菜式,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着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

菜品典故-食材:

相传,烤鸭之美,是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

据说,这一特种纯北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

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

菜品典故-菜品:

明初年间,老百姓爱吃南京板鸭,皇帝也爱吃,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鸭一只”。

宫廷里的御厨们就想方设法研制鸭馔的新吃法来讨好万岁爷,于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这两种。

叉烧烤鸭以“全聚德”为代表,而焖炉烤鸭则以“便宜坊”最着名。金陵烤鸭是选用肥大的草鸭为原料,净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据说,随着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也顺便带走了不少南京宫廷里烤鸭的高手。在嘉靖年间,烤鸭就从宫廷传到了民间,老“便宜坊”烤鸭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挂牌开业,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鸭店。而当时的名称则叫“金陵片皮鸭”,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还特别标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鸭。

菜品传承:

在1864年,京城名气最大的“全聚德”烤鸭店也挂牌开业,烤鸭技术又发展到了“挂炉”时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并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仅使烤鸭香飘万里而且还使得“北京烤鸭”取代了“南京烤鸭”,而“金陵片皮鸭”只能在港澳、深圳、广州等南方几个大城市的菜单上才能见到。

清蒸武昌鱼

菜品简述:

“武昌鱼”产于湖北省鄂州市(古时称武昌),俗称团头鲂。

“清蒸武昌鱼”是选用鲜活的樊口团头鲂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更显出素雅绚丽。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菜品特点:

“清蒸武昌鱼”是选用鲜活的樊口团头鲂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更显出素雅绚丽。

菜品典故:

武昌鱼得名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

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樊口鳊鱼,但在武昌所产的鱼中以樊口蝙鱼为上,所以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学者都有赞赏,它的名声也越来越着。

想知道更多美食资讯请关注:宏大养生美食

微信号:xnr7878

定期推送健康美食资讯,欢迎大家关注!

3.6万阅读
搜索
100个美食小故事大全
关于美食的100个故事
古典菜名100个
美食故事100篇
100个有趣的美食故事
各种美食的来历简短

⑨ 寒食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寒食节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导读:寒食节即将到来,关于这个节日的知识,我们知之甚少,知道这是一个传统节日,但是要干什么吃什么都还不清楚,跟别提这个节日的传说故事了,传说让节日更神秘,让节日更具意义,那么寒食节有什么传说故事呢?想知道寒食节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寒食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相传,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时代,也许是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也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是,一定是什么天生异象。因为晋献公死了,好歹是个霸主,是一定不能悄悄地离开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必定是天地为之动容。

可惜,历史没有说天地之间如何大战,只记载了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饿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寒食节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民间故事1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民间故事2

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接着,晋文公对一直跟随自己逃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邀功请赏,而且更不耻与那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就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晋文公知道后,追忆起介子推的忠诚,十分后悔,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却躲起来,坚决不肯与晋文公见面。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就下令火焚绵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宁愿被火烧死,也不肯出山,结果他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寒食节起源

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阅读全文

与民间有哪些关于食物的传奇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同等经济单挑哪个法师 浏览:781
最健康的布料有哪些 浏览:935
为什么男生在爱情中做减法 浏览:724
美女穿衣搭配什么外套 浏览:839
河东区幸福里属于哪个街 浏览:11
金钱换来爱情会怎么样 浏览:422
北海幸福苑多少钱一平方 浏览:838
合肥有哪些澡堂有美女 浏览:374
哪些故事中写到中国的传统习俗 浏览:855
复试农业经济考什么 浏览:206
健康肥宅水什么意思 浏览:708
婚姻如何管理的 浏览:624
和金牛男怎么才会幸福 浏览:273
幸福用车电话号码是多少 浏览:447
凤庆县城哪里有美女玩 浏览:340
婚姻幸福的人怎么样 浏览:676
爱情里什么叫爱 浏览:774
天道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浏览:38
健康之星怎么写简要事迹 浏览:941
朗诵稿作品幸福的家怎么写 浏览: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