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汉情深的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真实故事。
一
2010年新年的钟声敲响仅八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元旦佳节的一早,一辆乳白色的面包车缓缓驶出了锡盟首府锡林浩特市,径直向远距270多公里的宝昌镇疾驰而去。
一路上,白雪皑皑的原野一望无际。高低起伏的山丘、沙包覆盖着积雪,如涌似动。路旁的树木披银挂玉,一身素装。凭窗而望,不时还会有黑珍珠般的牛群漫撒在天地之间。哦,好一幅百看不厌的北国风光画图!
车内一派静穆。前排座上,一位南方汉子模样的中年人——河南省大河路桥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侍喊程师湛志平,这次远行就是他利用休假前去看望一位他帮扶的蒙古族残疾青年姑娘娜日苏。他膝前放着一捧清香四溢的百合花和一包书籍,偶尔会回头与同车伙伴交谈议论几句,引起人们一阵由衷的感慨和赞叹。为此,放弃一年一度的元旦假日,冒冰雪远行采访,必然是被一运没股巨大感人的力量所驱使。因而,每个人眼里都充满了焦急与渴盼,不时看看司机,似乎在说:“开快点,再快点”。
而今天开车的李进青,却并非一般的司机可比。甭看他年轻,已然是锡林浩特市新华盛设备租赁公司老板。他驾驶的小面包就是自己的,为了这趟远行,他连人带车都奉献出来了。此刻,他全神贯注地紧盯着路面驾车而行。那不动声色的背影仿佛告诉人们:安全,我要保证大家的安全。“嘎巴嘎巴”,一阵车轮碾冰碎雪的声音似乎在为他作证。于是,车照旧的在时冰时雪的路面上行进着。
时过中午12点半,面包车旁谈纳终于驶进了太仆寺旗宝昌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两旁的楼堂饭馆张灯结彩,挂绿披红;零星炸响的鞭炮声增添了喜庆的新年气氛。满街度假的人群,或扶老携幼的购物,或呼儿唤女的闲逛,嬉笑连天,一片欢乐,充满了农牧区小城镇特有的乡土本色。经过一路长途颠簸,安全到达目的地,大家都轻松地吐了一口气。湛工程师不想给娜日苏家添麻烦,正准备找饭店吃饭,恰好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设宴招待,盛情难却,大家欣然前往。
二
冬日天短,饭后立刻争分夺秒,邀请当地新闻媒体共同前往。当小车驶进娜日苏家居住的小区楼下时,早已倚门而站的一对蒙古族老人——娜日苏的父母亲立刻迎上前来,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仿佛迎接久别的亲人一般,亲切地把湛工程师迎进了自己家里。
在装饰简朴但却整洁明亮的小客厅里,心情激动的娜日苏半卧半坐在一把靠背椅上,静静地等待着。
B.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描写的离别情景
离别情景:自古以来,蒙古与汉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在这一碧千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出自:老舍的《草原》: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乱盯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句意:蒙古族和汉缺陪厅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心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草原》是现代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
同时,也写出了伏隐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蒙汉两族团结互助的事例急啊!!!!!!!!!
如
辛亥革命前后,当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在俄、日、英等帝国改誉氏主义国家操纵下,不顾民族和国家利益,利用国内的动荡局势,发动旨在分裂中国的“独立”运动时,我国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参加到反对侵略和维护统一的斗争中。蒙古族人民在反对外蒙古“独立”时,宣布“数百年来,汉虚携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持民国” ,表示“拥护各族一体的中华共和国,核散断无独立之理” 。
明代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在与明王朝“封贡互市”后,将自己管辖的区域称为“大明金国”
“蒙汉分治、一地二主”的局面和政体的存在
D. 爱国人物故事
A. 中国的爱国的名人故事100字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着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一,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着名的文学晌禅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 *** 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笑枝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 *** 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PJE中国儿童资源网
二,华罗庚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碰谨敏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B. 从古至今爱国人物的故事
1、刘胡兰
刘胡兰生长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在反动的封建军阀阎锡山统治的黑暗年代,恶霸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刘胡兰的心灵里从小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红军来了,把地主吕善卿家的财物分给了穷人。刘胡兰从红军战士孙同志讲的故事里,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刘胡兰渐渐长大了,为了担负家庭的生活重担,她和邻居家的孩子小青,一起去山里驮炭,俩人渐渐产生了爱情。
日本鬼子占领了文水县,地主吕善卿又当上了村长。孙同志回到这里,领导农民们建起了农会、民兵队、妇救会,刘胡兰担任了妇救会的领导。小青要参军了,刘胡兰鼓励他要勇敢战斗,争取入党。刘胡兰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反扫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刘胡兰经受了严峻的斗争考验,党组织吸收她加入了中国 *** 。
1945年,日本投降,小青所在的八路军回到山西,将日本军队的武器收缴。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小青的部队奔向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刘胡兰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送慰问品,救护转移伤员,积极支援前线。
回到村里,她听到支部书记石德辉和几十个乡亲被反动派抓起来的消息后,勇敢地参加了营救行动,把他们救了出来。但是,在转移的途中,刘胡兰不幸被捕。蒋匪军和地主吕善卿对刘胡兰严刑逼供,刘胡兰坚贞不屈,表现了 *** 员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最终,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C. 关于爱国名人的故事(50字左右)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爱国名人故事篇二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国名人故事篇三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爱国名人故事篇四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
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爱国名人故事篇五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D. 10个中国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1、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3、马立训
马立训是八路军着名的爆破英雄。抗日战争中,他共参加40余次战斗,完成爆破突击任务20余次。他苦练杀敌本领,不断革新爆破技术,采用偷爆、飞爆、空爆、连环爆等爆破方式,炸死日伪军500余人,被誉为“爆破大王”。
1942年7月,在攻打岳家村日伪军据点战斗中,他和战友总结爆破经验,利用军毯扎成炸药包,用手榴弹引爆,炸掉据点,全歼守军。同年8月,在山东泗水县孙徐战斗中,连续炸毁日伪军4座碉堡,炸死日伪军60余人。
1944年5月,在攻打山东平邑县庞庄日军据点战斗中,他炸开第一道障碍后,利用有利地形,又主动炸开据点门楼,部队得以迅速通过突破口向纵深发展。在鲁南天井汪围歼日伪军的战斗中,部队被一座10米高的四层碉堡的密集火力压制,他奋勇冲上去,炸毁碉堡,为部队进攻扫除了障碍。
4、林则徐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杨根思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
激战中,美军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6、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 *** 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5年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 *** 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7、梁士英
1948年9月,梁士英参加解放锦州作战,被派到尖刀连8连2排5班当战斗组长。10月14日上午,总攻锦州的战斗打响了。梁士英首先登城,一个人用十几颗手榴弹击退了一个连的敌人反扑。在这关键时刻,梁士英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弹,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碉堡里,正当他转身离开时,爆破筒又被敌人推了出来。
梁士英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顶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梁士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战后,师党委给梁士英追记三大功,授予“特等功臣”光荣称号。锦州市人民 *** 将锦州西北门改称“士英门”,将惠安街改称“士英街”,以永远纪念这位不朽的英雄,伟大的战士。
8、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9、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刑前,监斩官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慷概就义,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10、邱少云
邱少云出生于四川铜梁,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他双手深深地 *** 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 *** 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E. 讲一个爱国人物的故事
1 爱国小故事,英雄人物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 *** 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2人民的好总理
1910年春天,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华罗庚毅然回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4爱国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李小龙
李小龙,在60年代时,国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员总是淡化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李小龙却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中国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电影《精武门》中的“中国人,不是病夫”,带动了香港电影的一片爱国热潮,我们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
F.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简短,要故事)
1、维护蒙汉友好的三娘子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前期,因为蒙古族当权者和明朝 *** 有矛盾,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双方的关系疏远了,传统的贸易往来也停止了。这样,明朝不安宁,蒙古族百姓也得不到内地的产品,生活上受到很大影响。
后来,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重新和明朝和好,服从明朝的统一管理,蒙汉关系改善了。俺答去世后,他的夫人三娘子掌权,更是坚持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在三娘子的促进下,蒙汉的互市贸易又恢复了。每当大集的时候,蒙古族百姓都到集市上购买和换取内地的丝绸、茶叶和各种生活用品,他们的皮毛等产品也是汉族商人喜欢要的。场面十分热闹。
三娘子经常亲自骑马到集市上巡视,发现有纠纷的,都秉公处理,尤其注意保护汉族商人的利益。她还主动到宣化城,拜访明朝官员,交流情况,关系非常密切。明朝封她为忠顺夫人。遇上有的蒙古贵族想用武力侵扰内地,三娘子总是坚决反对,加以制止。
三娘子掌权时期,为蒙汉友谊做了许多好事,使双方好多年没动干戈,促进了民族团结。
2、林则徐禁烟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鸦片(俗称大烟)。他们的目的,一是用鸦片换取白银,掠夺我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于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我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 *** 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
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3、爱国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4、华罗庚毅然回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5、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 *** 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着功绩。
E. 蒙汉俩族之间感人的故事
今年元宵节发生在托克托县的多名蒙汉教师集体营救一名达斡尔族坠楼少年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3月4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午后的一场大雪刚停,托克托县因风雪呆在家里的人们纷纷外出,去看街上的文艺表演。16时左右,县教委家属楼小区突然传来几名孩子惊慌的声音:“快掉下去了,快掉下去了!”
喊声惊动了一墙之隔的张铁花老师,她正和张银花、包曼华、黄凤仙、赛拉仁等老师在家里聊天。一抬头,她看到对面四楼一个窗户上正吊着一个孩子,3个孩子揪着他凳穗渗的胳膊和脖领子。
情况万分危急!张铁花和几位老师立即跑族昌了出来。眼看孩子就要掉下去了,张银花急中生智到门房取来枣脊被子,几个老师一人揪住一角。
这时,正在一楼的王月平听见动静,来不及穿上外面的衣服也跑了出来。看到几个老师年纪都挺大,又是女同志,被子也没有揪平,他蹲下身子就往被子下面钻。
几乎在同一时间,楼上的孩子掉了下来,落到被子里。王月平只觉得右肩一阵剧痛,很快脑子就一片空白。救人后,王月平和孩子被紧急送到医院。孩子除了一些外伤,精神上受了些惊吓,倒没有什么大碍;而王月平脊椎第五关节脱位,险些造成瘫痪。
前不久出院的王月平谈及当时的情况,也暗自后怕,不过他并没有后悔。他说:“我当时想也没想,看着孩子有危险,就一头钻到了被子下面。”
F. 说一说蒙汉情深的故事 急!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自老舍的《草原》,作者原名舒庆春,笔名很多。
简单意思: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和睦相处;在离薯枝链别之际,共同细谈夕阳下的草原,不忍心分别。
深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此句中多处运用了“借搭陆代”手法。“蒙汉”借代“蒙汉两族人民”,“天涯”借代“边疆”,这里即指“内蒙古”,“碧草”借代“大草原”,“斜阳”借代“傍晚时分”。这些借代,意思完备而又深刻。
大概意思: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数孙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G. 适合3一6岁幼儿的爱国故事有哪些
1、宁死不屈:文天祥。
2、帮助亿万农民伯伯的科学家:李正名。
3、为祖国增添绿色的造林专家:黄枢。
4、爱国敬业的边关抗疫英雄:早爱国。
5、用笔唤醒无数国人的作家:鲁迅。
6、克服万难回“家”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7、坚贞不屈的爱国将领:杨虎城。
8、新时代的扶贫夫妻:陈天晓与萧翠珍。
H. 蒙古族和汉族的友好故事
楼上的例子不错,我再补充一点:
汉族到蒙古家里做客,蒙古族都很好客地用最好的饮食招待。关内闹饥荒,蒙古人收留了很多的难民,最后这些人都扎根在那里,还在很多地方发现了各种资圆迅源,然后又从关内拉了无数人进来“西部大开发”。
而且回到关内,汉族人就习以为常的把蒙古族叫鞑子,而且毫不掩饰。现在还在“八月十五杀鞑子”,唯腔宏吃月指册饼打西瓜过中秋。
I. 能表明蒙汉情深的事例!急!!!
这是一个发生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真实故事。
一
2010年新年的钟声敲响仅八个小时之后——睁档轿也就是元旦佳节的一早,一辆乳白色的面包车缓缓驶出了锡盟首府锡林浩特市,径直向远距270多公里的宝昌镇疾驰而去。
一路上,白雪皑皑的原野一望无际。高低起伏的山丘、沙包覆盖着积雪,如涌似动。路旁的树木披银挂玉,一身素装。凭窗而悉肆望,不时还会有黑珍珠般的牛群漫撒在天地之间。哦,好一幅百看不厌的北国风光画图!
车内一派静穆。前排座上,一位南方汉子模样的中年人——河南省大河路桥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湛志平,这次远行就是他利用休假前去看望一位他帮扶的蒙古族残疾青年姑娘娜日苏。他膝前放着一捧清香四溢的百合花和一包书籍,偶尔会回头与同车伙伴交谈议论几句,引起人们一阵由衷的感慨和赞叹。为此,放弃一年一度的元旦假日,冒冰雪远行采访,必然是被一股巨大感人的力量所驱使。因而,每个人眼里都充满了焦急与渴盼,不时看看司机,似乎在说:“开快点,再快点”。
而今天开车的李进青,却并非一般的司机可比。甭看他年轻,已然是锡林浩特市新华盛设备租赁公司老板。他驾驶的小面包就是自己的,为了这趟远行,他连人带车都奉献出来了。此刻,他全神贯注地紧盯着路面驾车而行。那不动声色的背影仿佛告诉人们:安全,我要保证大家的安全。“嘎巴嘎巴”,一阵车轮碾冰碎雪的声音似乎在为他作证。于是,车照旧的在时冰时雪的路面上行进着。
时过中午12点半,面包车终于驶进了太仆寺旗宝昌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两旁的楼堂饭馆张灯结彩,挂绿披红;零星炸响的鞭炮声增添了喜庆的新年气氛。满街度假的人群,或扶老携幼的购物,或呼儿唤女的闲逛,嬉笑连天,一片欢乐,充满了农牧区小城镇特有的乡土本色。经过一路长途颠簸,安全到达目的地,大家都轻松地吐了一口气。湛工程师不想给娜日苏家添麻烦,正准备找饭店吃饭,恰好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设宴招待,盛情难却,大家欣然前往。
二
冬日天短,饭后立刻争分夺秒,邀请当地新闻媒体共同前往。当小车驶进娜日苏家居住的小区楼下时,早已倚门而站的一对蒙古族老人——娜日苏的父母亲立刻迎上前来,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仿佛迎接久别的亲人一般,亲切地把湛工程师迎进了自己家里。
在装饰简朴但却整洁明亮的小客厅里,心情激动的娜日苏半卧半坐在一把靠背椅上,静静地等待着。湛工程师一进门,她双眼不由一亮,“你好吗?娜日苏,”湛工程师一边把书放在茶几上,一边把晶莹洁白的百合花放在娜日苏胸前,像对自己女儿一样关切地说:“我来看看你,也祝愿你的艺术蠢尘之花早日怒放!”自幼全身瘫痪的娜日苏浑身只有两个手指能动,连这自己最喜爱的花束都不能捧起来,只能由母亲接过去插进花瓶里。然而,她却在一瞬间孩子般的笑了,一张清秀的脸变得那么灿烂,那么阳光!
“谢谢您,湛叔,”娜日苏轻声细语地说:“感谢您一次次点燃我生命的希望,振起我青春的理想。”面对着众多陌生的面孔和摄像机不停地拍摄,照相机不断地闪光,她的声音益发清溪坚定:“您放心吧,湛叔,我一定会自强不息——点亮艺术的生命!……”
她那轻细的声音那么真诚,那么纯洁,犹如至善至美的天籁之音,一声声敲击着人们的耳鼓,振动着人们的心灵。哦,也许是被湛工程师的大爱所催生的人性之美所感染,想到了断臂的维纳斯;也许是被娜日苏感恩知报的民族美德所激发的意志所震撼,想到了不屈的保尔·柯察金。一刹那间,整个客厅静极了,静的仿佛能听到银针落地的响声。十几双眼睛全都投向了这位身残志不残的雕像般的蒙古族姑娘——把这圣洁的一刻留在了永恒的历史长河里。
三
真情,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爱心,能够让世界充满温暖。
恰如受到一次神圣的心灵洗礼的临场记者和作家们,经过认真的追踪探源,梗概梳理,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把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原于史,呈现于世——
原来,自幼全身瘫痪的娜日苏出生在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上,童年时,天禀聪慧的她渴望和追求美好的生活,由于父亲在外开车,额吉在基层邮局上班,家中无人照顾,不知受过多少病痛的折磨和煎熬。伴随着岁月的更替,年龄的增长,她那顽强追求的信念始终燃烧不灭。虽然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但在父母的帮助下,她硬是学会了读书认字,在弟弟的帮助下学会了电脑打字,上网。为了更好的照顾她,父母先后退休,并在宝昌镇贷款,买房迁进了新居。
新的生活环境增添了娜日苏新的生活勇气,读书与上网扬起她理想奋斗的风帆。虽然生活仍旧不能自理,但退休后的额吉全天守候在身边,使她充分享受到了父母的欢乐与幸福。于是,凭着一颗聪明过人的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她开始试探着敲响文学艺术的大门。于是,她勇敢地把唯一能够动弹的手指击向键盘,那凝聚心血,饱含深情的一篇一篇的习作便源源而出。
然而,她缺少良师益友的指教与帮助,习作写出来了,是否能提高,她无法发表。又怎能不让她陷入长久的彷徨与苦闷之中呢?娜日苏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
也可能是她一颗自强自立的雄心和争气争光的豪情,深深感动了仁慈的上苍,万能的上苍灵机一动,便把远在千公里之外的“湛叔”推到了她的面前,让她眼前顿时呈现一派柳暗花明的景象。
四
郑州——作为全国交通大动脉的枢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雄踞全国之首。同时,以它先进和发达的工程技术,也造就了一批驰骋全国的高级路桥人才,湛志平就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45岁的湛志平是河南省大河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也是前来锡盟草原施工的华蒙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锡盟作家协会会员。几年来,该公司已在草原上完成了近8亿元的工程投资任务,为锡林浩特市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自幼深受底蕴丰厚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儒家传统教育的滋润,使他不仅以一颗博爱的心与草原人民结缘,还在百忙之中完成了大量文艺作品。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得知了娜日苏的状况,并深受触动,便立即毅然决然的伸出了援助之手。
第一次去看娜日苏,或许还带有一些验证的成分。湛工程师经过了解核实,一边对她进行鼓励,一边倾尽全部随身所带1660元钱,表示自己的心意。再次前往时,湛工程师已开始为娜日苏的生活进行安排。她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在嘎查还有一块草场,便掏出5000元买10只带羔的母羊,以保障娜日苏以后的生活稳定。
以后,每逢节日休息,或施工出差之便,湛工程师都会去看娜日苏,或进行一些物质帮助,或进行精神上的支援,两年以来资助这位残疾姑娘财、物2万余元。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她进行写作的指导。为了帮助她早日实现美好的愿望。湛工程师还利用施工结识了锡林浩特市蒙中校长孟根其其格,知道她还兼任锡盟作协秘书长之后,便全面介绍了娜日苏的情况,又通过她向锡盟作协主席阿拉腾宝音推荐娜日苏的作品。最终,使娜日苏的一篇散文在《锡林郭勒》杂志上问世。
当娜日苏收到刊物的时候,空前的喜悦使她禁不住落下了激动地热泪。20多年来,第一次为自己感到了自豪与骄傲!因为她证明了自己虽然身为残疾人,却是生命的强者,展示了一颗心灵的美丽风采!
在巨大的精神鼓舞下,娜日苏又一鼓作气完成了15万字的长篇小说《童话女主角》,目前,正在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指导下,进行专心修改。当然,湛工程师为此没少用心思,比对自己孩子的事还上心,嗨,谁让自己是她的“湛叔”呢!
故事已近尾声,采访仍在继续,最后湛工程师望着大家充满兴趣的眼神,深沉而动情地说:“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与尊重和关爱残疾人的程度分不开的。就好比面对弱势人群——你伸出一条挡风的绿枝,他献出几片遮雨的翠叶,我们中华民族这个葱茏茂盛的大森林,才会随意怏然,春光永驻!”
J. 《草原》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蒙汉情深”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读出蒙古族和汉族的关系融洽。句中内容可以看出描绘了汉族人民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被他们的热情所打动了,不想离开草原。
原文选段: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亩老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塌模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此文出自现代·老舍《草原》
写作背景: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这个作品被选进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书,部编人教版的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作者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和蒙汉两族的团耐缓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