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国演义》中曹操做过哪些事
1、曹操献刀
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从王允处借来了七星刀来刺杀董卓。不料却因为镜子的反光而被发现。
因为董卓力大,加上此时吕布也已赶来链扒,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糊弄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煮酒论英雄
建安四年袁曹官渡之战前,掌控朝局的曹操以酒宴试探刘备是否有称慎唤返霸天下的野心,最终被刘备巧言瞒过。
3、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宽饥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❷ 三国演义里曹操的主要事迹(简介)
1、智激袁绍
曹操年轻时,和袁绍两人常常喜欢做游侠。他们两人曾经去看别人结婚,乘机偷偷进入主人的园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庐里面的人,都跑出来察看,袁、曹两人便拔刀抢劫新娘。
在他俩跑出来后,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荆棘丛中,袁绍动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这里!”袁绍惊恐着急,赶快自己跳了出来,两人终于得以逃脱。
2、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3、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袁绍举兵十万南下,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4、误杀吕伯奢
当时曹操被董卓追杀,他逃到吕伯奢家中,但吕伯奢不在,由于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等人要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发现是误杀。于是离开,在路上遇到吕伯奢,可能怕吕伯奢泄露自己的行踪,也一起杀了。做事很果断。
5、曹操割发代首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否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❸ 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曹操的故事有:
1、悔杀华佗:
有一年万物丰收之时,曹操奉皇命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
未想曹操自己所坐的马竟然尥蹶子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森散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
曹操反而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在完成任务前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一截头发投掷在地上。
❹ 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激卜3月15日[8]),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明姿穗四年后,病死于洛阳。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司马懿,字仲达,东汉末期河内温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称魏王,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经常与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为曹丕信服。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时把辅佐曹睿之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曹睿即位,是为明帝,他封司马懿为舞阳侯。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司马懿当机立断,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马懿与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诸葛亮的进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岁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挟小皇帝外出拜谒高平陵,暂离京城。司马懿当机立断,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懿病死,但由于他攻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3,刘备册巧,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再夺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为替关张二人复仇发兵出击东吴,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因此惨败使汉国元气大伤。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4,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时值曹操一统北方,孙权虎踞江东,刘表和刘璋控制荆、益二州,但无所作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提出着名的隆中对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军进取荆州,刘备兵败。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赶赴柴桑,同鲁肃、周瑜等劝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建安十六年,刘备以助刘璋为名,率兵数万入益州,于次年与刘备会师,攻取成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进军南中。采用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使孟获等心悦诚服,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自统大军10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六出祁山,于建兴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5,孙权,字仲谋,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汉军。252年病逝。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其他重要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4)三国演义的曹操故事有哪些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❺ 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故事有:
1、官渡之战:我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曹操打败袁绍,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统一北方;
2、望梅止渴:曹操在行军途中因为天气炎热,军士们都停滞不前,曹操却告诉军队前方有酸梅树,将士们听到消息以后就加快行军步伐,后人用望梅止渴比喻看到希望之后奋勇前进;
3、煮酒论英雄:在水淹下邳,生擒吕布之后,刘备依附曹操,曹操设宴试探刘备是否有远大志向;
4、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更名为许都,利用天子的名字号令诸侯;<
❻ 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故事1:曹操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陈琳写文章把曹操给骂了,而且骂得很难听,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给囊括了。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曹操问道:“你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嘿嘿的笑道:“我当时写文章,文思泉涌,骂你骂的起兴,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给带上了。”曹操素知陈琳是个人才,听罢他的话后哈哈大笑,竟然宽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边视为好友。
故事2:曹操非常喜欢幽默的人。丁文侯在曹操手下供职,利用职务之便把官牛跟自己的牛偷换,被人告发,被免职。有一次曹操看见了他,就有意问道:“文侯啊,你的官印呢?”丁文侯知道曹操在开他的玩笑,就说“拿去换吃的了。”曹操听后哈哈大笑,恢复了他的官。
故事3:曹操听说丁仪很有才学,想把女儿嫁给他。曹丕反对说:“女人都希望丈夫英俊,可丁先生是个独龙眼,怕有些不妥。我们的公主怎么能受这委屈。“曹操后来接见丁仪,对他的才华大加赞叹,不禁后悔当初听从了曹丕的劝阻,他说:”丁先生多好的人呐,纵然他瞎了一只眼,也应该把女儿嫁给他,,丕儿误我也。”
故事4:曹操听说荀攸才高志大,就写了一封极为恳切的邀请函给他,内云:“方今天下大乱,正是智士劳心之时,而先生笼袖观望,归隐道山,不觉得太久了吗?”荀攸接到信后大为感动,于是前去投靠,成了曹操的军师。
故事5:名士阮瑀不喜欢曹操,为了逃避曹操对他的重用,他竟然效仿古代的伯夷、叔齐披发入山。曹操不依不饶,在山脚下焚山求士。烈焰腾空,阮瑀耐不住,终于入朝,得以展其才华。
故事6: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大名后,想把他罗致帐下,遂派人送去礼物。太史慈打开一看,内中空无一字,仅是一味中药,其名“当归”。
故事7:曹操曾颁布三道求贤令。这三道求贤令一举颠覆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思维。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无条件的贯彻到底,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成为千古佳话。
故事8: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招贤纳士。在他的高级谋士戏志才去世后,他对当时任侍中、尚书令的荀彧说:“志才死后,没有可以与我共同商谈国家大事之人”,并要求荀彧为他推荐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曹操。郭嘉与曹操两人初次见面,就纵论天下大势,探讨国家兴亡,畅谈治国用兵之道,十分投机默契。曹操就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能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此人!”
故事9:曹操打败袁绍后,在袁绍的军营里搜到好多自己的部将私通袁绍的信件。曹操却看也不看就将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了,并说:“袁绍兵强马壮,我自己有时也打退堂鼓,何况你们呢?”众将无不感激涕零,从此死心塌地,死而后已。
故事10:曹操南征张绣,刘表部将文聘抵抗到最后一刻才无奈的向曹操投降。“先生为什么来迟了啊?”曹操笑着对文聘说。“我无力辅佐刘表成就大业,又无能保全一方疆土,衷心愧愧,所以来晚了。”“好忠臣。”曹操感叹一句,旋即让他统带本部兵马,依旧做自己的江夏太守去了。
故事11:曹操赏罚分明,极少贪功,战事一了,常会在庆功宴上作一番点评,将分属于各位谋士武将的功劳逐个指出,此乃“荡寇将军张辽之功也”,“此乃贾诩之功也”,“此乃钟繇之功也”,不一而足。
故事12:曹操很信任魏种。当年兖州被吕布夺去,郡县之人多叛曹应吕,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信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地发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我找不到你的地方。”后来曹操战败吕布,叛逃的魏种即被兵士绑得结结实实,送到曹操面前。“哪能这样对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亲自上前为魏种解开绳索,仍旧让他官复原职,就像两人之间根本没有过节,就像自己从来没有发过誓。
❼ 【三国演义曹操有那些着名的故事
1.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话说曹洪中了西凉战将马超的计,丢了军事要地潼关,曹操大怒,曹操带领三寨大小将校,向潼关杀来,正巧遇上西凉兵马。两边都布下阵势。曹操部将于禁、张郃、李通先憨郸封肝莩菲凤十脯姜后迎战马超,均败下阵来。马超把枪往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zī)髯(rán)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2.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区讨伐张秀,天气热的出奇。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附近有没有水源曹操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加快速度感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3.曹操梦中杀人
为防止别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尾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曹操的这种伎俩,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做样为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
❽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曹操作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下面由我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曹操的故事:爱惜人才的曹操
曹操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
有一次陈琳写文章把曹操给骂了,而且骂得很难听,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给囊括了。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曹操问道:“你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嘿嘿的笑道:“我当时写文章,文思泉涌,骂你骂的起兴,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给带上了。”
曹操素知陈琳是个人才,听罢他的话后哈哈大笑,竟然宽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边视为好友。
曹操的故事:月亮和外国,谁远谁近
曹植有数个兄弟,曹操为了从几个儿子中挑选最满意的继承人。经常出题考他们。曹植自小就聪明多思,善于应变,每次都给曹操留下深刻的印象。曹操对他很满意。
曹植7岁那年中秋节,曹操带着妻子儿女在后花园饮酒赏月。众人在清雅的音乐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曹操看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儿女齐聚堂前,不由一时兴起,又想出题考一下几个孩子的应变能力,便沉吟了一下对他们说:“休们说月亮与外国比,谁近谁远?”大家没想到是这样一道题,都觉得很好回答,齐卢说当然是月亮远了。曹操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转过头来看着一直未作声的曹植,同:“休说呢?”只见曹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月亮近,外国远。”大家都呆住了,曹植解释道:“因月亮看得见,外国看不见。”
大家听了觉得曹植的答案很新奇,曹操也很高兴,夸曹植聪明,是可造之才。
第二年中秋,有外国使节来访,曹操也在后花园款待他们。在筵席上,酒过三巡之后,一位外国客人起身说道:“曹大人父子名声远播,大家很是仰幕。今日有幸得见,恳请曹大人父子能一展才华。”曹操当即应允。但他为了显示自子儿子的聪慧,就仍然出了去年那道题。他先问客人,客人们有说月亮远的有说外国远的,莫衷一是。于是曹操摆了摆手让曹植来回答。曹植明白父亲的心思。起身答道“月亮远外国近。”背操大惊,呵斥他说:“同一个月亮,你去年说近今年说远,到底是怎么回事?”曹植回答说“去年月亮可以看见但外国不能看见,今天月亮虽然抬头就可以看见,却可望而不可即。去年外国与我们没有来往也看不到,所“说外国远,但今年外国与我们不但有来往,还有思想交流,这样不是很近吗?”家为只有8岁的曹植能作出这样精彩的回答而感到很惊讶,外国客人也连连夸奖他。
曹操的故事:曹操献刀
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
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曹操的故事:曹操和华佗
曹操一辈子好多心,对什么事都猜三疑四,总怕别人谋害他。为这事他常常心神不安,吃饭喝水都要先经随从尝过之后自己才敢膳用,不知是谁告诉他,要防中毒的最好办法就是每天吃毒,曹操信以为真,每天便在酒里放起了白信。一天一点,五日一匙,日久天长,越吃越多,为此,曹操很是高兴。后来百姓说:曹操吃信,一顿两蛊,指的就是这事。
俗话说:“吃啥,啥害,”话一点也不假,况且,曹操吃的是白信,日子长了,病也就来了。
曹操本来有头痛病,这下又得了个伤脑痧,一痛起来便无法控制,满床打滚,死去活来。医生用尽良药,均无济于事,他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束手无策。
在这生死关头,曹操想起了同乡的名医华佗,觉得华佗的医术能治好自己的病,于是,便让长子曹丕乘快马去请华佗。
华佗家与曹操的村庄相隔一里路。他们从小就玩得来。稍大,曹操习武,华佗学医,两人各怀有志,来往却也不少,每逢节日便常相见。后来,曹操当了丞相,他们才断了往来,但曹操对华佗的医术却很了解,华佗除医治疑难杂病外,最拿手的还是治头痛病。不过,华佗能不能治好自己的病,曹操心里没谱。
华佗随曹丕来到都城,没顾休息,便进了宫,他看过曹操的病,吃惊地对曹操说:“丞相,您吃的白信太多了,光药是不能治这病的。”
曹操急着问道:“那用什么办法可治?”
华佗说:“如果要治好这病,就得用刀子把脑壳打开,取出病来,否则,汤药只能维持些日子,日后还会发作。”
曹操听了这话,便马上起了疑心,心想,你华佗这不是谋害我来了吗?自古以来谁开过脑壳治病?想到这里,曹操阴下脸,皮笑肉不笑地对华佗说道:“华佗你真行,安得什么心?多少人害我不成,你胆敢这样害我。”说着,大叫一声,“来人,给我把这刺客绑下,斩了!”
不想,曹操杀了华佗就后悔了,可死不能复生,怎么是好呢?他左思右想,最后传旨厚葬了华佗,并又亲自回乡把华佗一家老小接到都城,抚养起来。
据说,华佗死后,中国就失传了医治头痛病的法子了。留给后人的只有一句俗语“华佗治病,自个取货(祸),曹操头痛,自个造成。”
;❾ 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1、谯水击蛟
曹操十岁那年,在龙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条凶猛的鳄鱼。鳄鱼张牙舞爪地向曹操攻击,但曹操毫不畏惧,沉着地与鳄鱼周旋。鳄鱼无法下口,于是逃掉了。
曹操回家后,没有向家人提起鳄鱼的事。后来,有个大人看见一条蛇而恐惧畏缩,曹操大笑,天真地说:“我在龙潭碰到鳄鱼都不怕,你却怕一条蛇,基卖盯真是可笑!”众人询问,曹操以实相告,无不惊叹少年曹操的胆略。
2、智配带激袁绍
曹操年轻时,和袁绍两人常常喜欢做游侠。他们两人曾经去看别人结婚,乘机偷偷进入主人的园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庐里面的人,都跑出来察看,袁、曹两人便拔刀抢劫新娘。
在他俩跑出来后,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荆棘丛中,袁绍动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这里!”袁绍惊恐着急,赶快自己跳了出来,两人终于得以逃脱。
3、割发代首
有一年万物丰收之时,曹操奉皇命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自己所坐的马竟然尥蹶子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
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反而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在完成任务前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一截头发投掷在地上。
4、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5、分香卖履
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搏和他们住在铜雀台,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
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