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据说金庸没写三国故事,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漫威电影大卖,从《钢铁侠》到《复联4》,几乎每一部上映都大受欢迎,其中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一个“漫威电影宇宙”的理念,在他们的电影中,不管哪一部都会出现钢铁侠、美国队长、黑寡妇等人物,这些电影既能单独成篇,又相互关联,甚至还会集体行动,用同样的元素组成一个宇宙。
这种创作理念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的电影通常只有一二三四五六,或者再来一个前传,缺乏一个宏观背景设定。
如果说中国有哪些作品能够做成漫威宇宙世界这样概念的,大概就是“金庸武侠世界”了,金庸老先生通过《九阴真经》、《九阳神功》等武学,再加上少林、武当等门派,将整个世界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根据这些要素,我瞎羡们甚至可以推断不同作品中,谁才是最厉害的人。
当然,武侠小说那么多,不可能没有以唐朝为背景的,但是正如我所说,我们也不看啊!
其实我挺佩服新武侠大师黄易的,黄易武侠相对于金庸这批现代经典武侠,堪称新经典武侠,在作品形式上有诸多突破,在时代背景选择上有更宽阔的视野,比如《寻秦记》就开创了穿越小说的先河,也是一部以战国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而《大唐双龙传》应该算是武侠小说中,比较少见的隋唐时期的武侠。
相比于金庸在武侠作品中大打历史牌,黄易作品开篇就是稍微有点“黄”,这大概也是另类引流方式吧!毕竟喜欢带色彩的读者肯定是要比喜欢历史的多得多!
B. 是因为哪些原因,让金庸先生不敢写三国的故事
我一直旦正认为,射雕三部曲是小江湖、大格局。如若《神雕侠侣》结束后的几十年空白期用明教的崛起来作为主线,那样就破坏了金先生之前设定好的格局。
诚然,《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众人个性突出,令人过目难忘。可明教的江湖,终究是内部争斗多了一些,不管是写阳顶天还是什么其他人等,都逃不过把江湖越小越小的桎梏,要知道,江湖的多姿多彩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个门派的一门独大,而是在于百花齐放的五彩纷呈。
就像《射雕英雄传》一样,我们能记住的不止有郭靖黄蓉,不管是黄药师洪七公周伯通欧阳锋,还是是已经仙逝的王重阳,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说不完的精彩。如果我们细看射雕,就会发现,其实郭靖的性格经历真的是乏善可陈,呆板之至,要是没有那些黄金配角,《射雕英雄传》不会如此出彩。
到了《神雕侠侣》时代,我们也会发现,真正在江湖上闪光的,还是射雕中的那些人,新出现的人物,如金轮法王之类,写的真是一言难尽,没有任何亮点,就算金先生在修改版中对他进行了加强,也无济于事。神雕中新人物有看点的,反而是儿女情长下的李莫愁程英之类,可她们几位,也不过是越缩越小的江湖中的硕果仅存了。
金庸先生要跳过江湖“变小”的魔咒,只能另开篇章,重新构建一个江湖。恰好,元朝国祚不长,如张三丰那般长寿之人便可熬破一个朝代,所以,金庸先生没有写明教的过往,没有写张三丰的经历,而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泛义上的门派和一个具体的个人的引子,来表明江湖既有承上启下的传承,也有不断崛起的新面孔。
有新有旧,这样的江湖才有生命的活力。《神雕侠侣》之后的几十年不是空白,而是一个孕育“新生命”的摇篮,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让子弹飞一会”。
C. 为什么金庸不去写张三丰年少闯荡江湖的故事呢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张卫健所主演的电视剧《少年张三丰》,在那部电视剧里面,少年时期的张三丰经历了很多事情,也打败了很多敌人,几经磨砺厅含没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不过那并不是金庸所写的原创小说,在金庸的小说里扮纳只介绍了张三丰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候的张三丰只有一点武学基础,等到再次出场的时候就已经90岁了,那么金庸为什么不写少年时期张三丰闯荡江湖的经历呢?在地理位置上武当山与嵩山少林寺并不是很远,张三丰躲到这么近的距离,自然不敢高调,也不敢张扬,这才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修炼,去一点点的变强,在这期间张三丰没有任何奇遇,全凭之前积累的一点武术功底领悟除了新的功夫,通过张三丰的性格,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老袭是一个比较爱钻研学问的人,有时候一闭关就好几个月,当然他钻研的学问是武功,而且由于早年在少林寺里面的那段经历张三丰并不是一个喜欢主动找事的人,既然这个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已经如此,就没有办法描写张三丰少年时期闯荡江湖的故事了。
D. 金庸为什么没写以张三丰和郭襄为主的小说
其一,武当派和峨眉派的创始人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如果写他们为主的小说,可能会受到限制。写得像原型人物,读者可能会说你没有创意,一猜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写得不像,可能更危险,可能会被读者骂,说你毁了他们百年清誉,甚至惹上官司。所以,只能避实就虚,受限太多了。
其二,受人物定位影响。
在小说里面,他们是什么身份?
张三丰何人?一代宗师,创立武当,和少林分庭抗礼。
在此稍微吐槽一点,某些小说家喜欢在文中提一句的话,“详情请见拙作xxx”。这句话真的不喜欢,读者真有疑问,感兴趣,自然会去翻,会去研究,这样突然出来的话,有捆绑销售的意味。实在令人反感。
其四,出其不意的小说更加吸引人。
虽然很多小说都有套路,但是如果套路太老太久,可能观众就不会买账了。
作为小说家,切记不要重复自己,要创新不一样的形式,作品,虽然真的很难很难。
个人觉得,金庸先生就做得很好,虽然武侠小说已经有了不少作品,但他总能发掘新的东西,让我们如痴如醉。
拿《倚天屠龙记》来说,一开始,张隐慧三丰出场,你觉得这个是主角。看下去,不对劲,怎么写着写着不露面了?又看到张翠山,冰火岛奇遇,原来他是主角。再看下去,还是不对,居然就这样死了。接着张无忌,这货是主角了吧?呀呀呀,小小年纪中了玄冥神掌,怕又报废了。那岩轿主角呢?当你带着疑问看下去,才渐渐发现,想不到张无忌又活过来了,主角真的是他。
这个时候,你终于确定主角的时候,才发现这本小说差不多快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