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算盘的产生有什么样的传说
由于算盘不但是一种极简便的计算工具﹐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职能﹐所以到现在仍盛行不衰。传说,算盘和算数是黄帝手下一名叫隶首的人发明创造的。黄帝统一部落后,先民们整天打鱼狩猎,制衣冠,造舟车,生产蒸蒸日上。由于物质越来越多,算账、管账成为人们经常碰到的事。开始,只好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处理日常算账问题。但由于出出进进的实物数目巨大,虚报冒领的事也经常发生。
有一天,黄帝宫里的隶首上山采食野果,发现山桃核的颜色非常好看。他心想,把这10个颜色的桃核比作10张虎皮,把另外10个颜色的比作10张山羊皮。
今后,谁交回多少猎物,谁领走多少猎物,就给谁记几个山桃核。这样谁也别想赖账。
隶首回到黄帝宫里,把他的想法告诉给了黄帝。黄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命隶首管理宫里的一切财物账目。
隶首担任了黄帝宫里的“会计”后,命人采集了各种野果,分开类别。比如,山楂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猪;山桃果代表飞禽等。不论哪个狩猎队捕回什么猎物,隶首都按不同野果记下账。
但好景不长,各种野果存放时间一长,全都变色腐烂了,薯拍尘一时分不清各种野果颜色。隶首便到河滩拣回很多不同颜色的石头片,分别放进陶瓷盘子里。这下记账再也不怕变色腐烂了。
后来,隶首又给每块不同颜色的石片都打上眼,用细绳逐个穿起来。每穿够10个数或100个数,中间穿一个不同颜色的石片。这样清算起来就省事多了。从此,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再没有发生虚报冒领的事了。
随着生产的不贺好断发展,人们获得的各种猎物、皮张数字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来记账目。隶首苦苦思考着更好的办法。有一次,隶首遇到了黄帝手下的老臣风后,就把算账的想法告诉了他。
风后听了隶首的想法,很感兴趣,就让隶首摘来野果,又折回10根细竹棒,每根棒上穿上10枚野果,一连穿了10串,并排插在地上。
风后建议说:“猎队今天交回5只鹿就从竹棒上往上推5枚红欧粟子。明天再交回6只鹿,你就再往上推6枚。”接着,风后又向隶首提出了如何进位计算的建议。
在风后的启发下,隶首明白了进位计算的道理,立即做了一个大泥盘子,把人们从蚌肚子里挖出来的白色数禅珍珠拣回来,给每颗上边打成眼。每10颗一穿,穿成100个数的“算盘”。然后在上边写清位数,如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此,记数、算账再也用不着那么多的石片了。算盘就这样诞生了。
B. 中国算盘起源
中国算盘起源——
关于算盘的来历,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关羽所发明,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当然这只是传说,没有史料的印证。
算盘究竟是何人发明的,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与现今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腊袭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可见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轮丛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有这样一郑宽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公元1 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张择瑞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这一计算工具了。
C. 算盘是谁发明的有什么传说故事
算盘究竟是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可见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于近日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即赠传授珠算之法,可见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链悉闷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有这样一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公元1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张择瑞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这一计算工具了。
故事传说
黄帝统一部落后,先民们整天打鱼狩猎,制衣冠,造舟车,生产蒸蒸日上。物质越来越多,算帐、管帐成为每家每户每个人经常碰到的事。开始,只好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处理日常算帐问题。有一次,狩猎能手于则,交回7只山羊,保管猎物的石头只承认交回1只,于则一查实物,正好还是7只。为啥只记1只呢?原来石头把七听成1,在草绳上只打了一个结。又有一次,黄帝的孙女黑英替嫘祖领到9张虎皮,石头在草绳上只打了6个结,短少了3张。所以出出进进的实物数目越来越乱,虚报冒领的事也经常发生。黄帝为此事大为恼火。
有一天,黄帝宫里的隶首上山采野果,发现一树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树边摘边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觉得口流酸水,肚内发胀,再没敢多吃,跳下树来,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发现扔棚弯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个一个从地上拣起来,一数个,正好20个。他想:这十个桃核好比10张虎皮,另十个好比10只山羊皮。今后,谁交回多少猎物,就发给他们多少山桃核。谁领走多少猎物,就给谁记几个山桃核。这样谁也别想赖帐。隶首回到黄帝宫里,把他的想法告诉给黄帝。黄帝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命隶首管理宫里的一切财物账目。隶首担任了黄帝宫里总“会计”后,他命人采集了各种野果,分开类别。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猪;山桃果代表飞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论哪个狩猎队捕回什么猎物,隶首都按不同野果记下帐。谁料,好景不长。各种野果存放时间一长,全都变色腐烂了,一陆丛时分不清各种野果颜色,账目全混乱了。为这事隶首气的直跺脚。最后,他终于想出一种办法。他到河滩拣回很多不同颜色的石头片,分别放进陶瓷盘子里。这下记账再也不怕变色腐烂了。由于隶首一时高兴没有严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来一群玩童,一见隶首家放着很多盘盘,里边放着不同颜色的美丽石片,孩子们觉得好奇,你争我看一不小心,盘子掉地打碎,石头片全散了。隶首的账目又乱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个个往回拾。隶首妻子花女走过来,用指头把隶首头一指说:“好笨蛋哩!你给石片上穿一个眼,用绳子串起来多保险!”聪明人就怕人点窍。隶首顿时茅塞大开,他给每块不同颜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细绳逐个穿起来。每穿够十个数或100个数,中间穿一个不同颜色的石片。这样清算起来就省事多了。隶首自己也经常心中有数。从此,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再没有发生虚报冒领的事了。随着生产不断向前发展,获得的各种猎物、皮张、数字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来记账目。隶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寻孩子,发现满山遍野成熟红欧粟子。每株上边只结十颗,全部鲜红色的,非常好看。他顺手折了几枝,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红欧粟子作算帐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过去已经失败过。隶首独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没主意了。这时,岐伯、风后、力牧三个人上山采草药,发现隶首手里几串红欧粟子。人坐在地上发呆。风后问隶首在想什么?隶首扭头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赶忙站起来,把刚才记账,算帐的想法告诉了三位老臣。风后是指南车创始人之一。他听了隶首的想法,接过隶首的话说:“我看今后记账,算帐不再用那么多的石片。只用100个石片,就可顶十万八千数。”隶首忙问:“怎么个顶法?”风后叫隶首把红欧粟全摘下来,又折回下十根细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颗,一连穿了十串,一并插在地上。风后说:“比如,今天猎队交回5只鹿,你就从竹棒上往上推5颗红欧粟子。明天再交回6只鹿,你就再往上推6颗。”隶首说:“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颗,已经推上去5颗,再要往上推6个,那就没有红欧粟子可推了。”风后说:“我问你,5个加6个是多少?”隶首说:“当然是11个!”风后说:“对呀!你就该向前进一位。从颗数上看,只有两个。实际上是11个数。再有,如果猎队交回九只鹿,那你怎么记算?再进一位;9个加11个是多少?当然是20个。从竹棒上的颗数看;只有两颗红欧粟子,实际上顶20个数。就是说,每够十个数,每够100个数,都要向前进一位。比如,再有猎队交回80只鹿,那么怎么记算法?20加80,整100数,再进位,竹棒子颗数就成为一个红欧粟子。实际上它顶100个数。”隶首又问:“进位后,怎么能记得下!”力牧接着说:“这好办,进位后,应划个记号。比如,十个数后边划个圈(10);100个数后边划两个圈(100);1000个数后边划三个圈(1000);10000个数后边划四个圈(10000)。这就叫个、十、百、千、万。隶首明白了进位道理后,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个大泥盘子,把人们从龟肚子挖出来白色珍珠拣回来,给每颗上边打成眼。每10颗一穿,穿成100个数的“算盘”。然后在上边写清位数;如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此,记数、算帐再也用不着那么多的石片了。算盘,中华民族当代“计算机”前身,5000年前就这样诞生了。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算盘不断得到改进,成为今天的“珠算”。特别是民间,当初认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盘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人人都会应用。
所以,算盘在古老中国民间很快广泛流传和被应用。
D. 孔子发明算盘的故事
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形式。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发明算盘的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和算盘有一段很深的渊源。
有一年,鲁国国君要选拔一个能为本国理财的人,大臣们认为孔子知识渊博,就推荐了他。
谁知,孔子理财不是很顺利。他每天一回到家,只会坐在椅子上叹气,眉头紧锁。经常是旧账还没有算好,新账又来了。眼看账目慢慢地增多,孔子的心急到了嗓子眼儿,整天吃不好,睡不香。
孔子的妻子看到孔子整天焦虑的样子,心里非常着急,很想帮帮他的'忙,就问:“你是用什么算法算账的?”
孔子说:“这很简单,都是些加加减减的。”
孔子的妻子低着头想了一会儿,说:“每次在得到钱的时候,我都用一根绳子来计算。每月得到多少钱,我就往绳子上穿上几颗珠子,而花去多少钱,我就会从绳子上去掉几颗珠子。虽然方法比较笨重,但是却从来没有出现过错误,你可以用这种方法试试看。”
孔子一听,认为很有道理,就按照妻子说的办法去做。几天后,孔子的妻子问他方法好不好,他回答说:“好倒是好,就是不到十的数字,加加减减还算十分方便,但如果超过了十就不好办了。”
孔子的妻子笑着说:“你怎么不会变通啊!你不会多用几根绳子,一根记一到十,一根记十到一百,依此类推,不就很清楚了?”
孔子听了妻子的话后,马上醒悟了。他灵机一动,便挂上十根绳子,每个绳子穿上十个珠子,每天用来算账,既简单又方便。鲁国国君来检查工作,看到孔子将账算得非常明晰,心里十分高兴。
后来,人们依据这个道理,发明了算盘,并把孔子看作是最早发明算盘的祖师爷。
E. 算盘的历史
算盘的历史已有千多年,是我国古代发李掘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算盘最早的国家。算盘,是由古代的筹算演变来的,筹算就是运筹码—种削制签来进运算,唐代末年开始筹算乘除法,到了宋代产了筹算的除法歌诀,明代数学家吴敬着算法全中,已正式有了算盘这名称。
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形式。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现在,算盘在亚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继续使用,尤其见于商店之中,可以从供应中国商品和日本商品的商店里买到。在西方,它有时被用来帮助小孩子们理解数字,而一些数学家喜欢体验一下使用算盘计算出简单算术问题的感觉。
算盘的规格,呈长方形,四周由木条为框,内有轴心,俗称档,档的上端中间用一根横梁隔开蠢扰戚,上端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端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子运算带陵,谓之珠算。珠算配有口诀,便于记忆,运算简便。
F. 算盘的来历20字是什么
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伏哗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但据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后称之为“档”缺蔽行。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珠每珠当一。
算盘的形制
我们中国的算盘,在古代也是五花八门,形状不同,材质各异的,最早有木、竹、铜、铁、玉和象牙等材质。
我国最早的可见算盘的图像,就是来自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那个算盘,和并棚现代算盘几乎一样,是十五档一四算盘,上面一颗珠当五,下面四颗珠每珠当一,这种计算工具节省空间,操作迅速,记住“三下五去二”等,就能胜任很多账面工作,所以在民间迅速推广。
中式算盘在发明之初,采用菱形珠子,明代改成圆形珠子,且是上两珠每珠当五,下五珠每珠当一,每档表示零到十五个数字,成为一十六进制和十进制的通用计算工具,那时的主要重量是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布店打算盘只要一颗上珠和四颗下珠,粮店打算盘就需要七颗珠子全用到了。这样的算盘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G. 关于算盘有关的故事
算盘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在加减乘除的运算里,熟练掌握算盘的人比起现代化的电子计算器速度差不多,加减的运算使用算盘还比电子计算器快。
算盘究竟是何时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关于算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年,那时有一种工具叫算版。古人以十个算珠穿成一串,一组组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的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算盘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谚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
明代中叶后,算盘更被广泛使用,大量相关着作也纷纷涌现,着名的有《直指算法统宗》。
现在,随着电子计算工具的普及,算盘已经慢慢淡出了社会生活。
H. 算盘的小故事。
算盘的小故事如下:
一家蚂运公司有两位五六十纯物陵岁的老头子管账,一个老头子对另一个老头子说:“你落伍啦,我们都开始用计算器啦!你自己一个人就等着加班吧!”另一位老头子没有搭理他,只是埋头打着自己的算盘。数年后的某一天,公司停电,电脑里的账本没存盘——白算。结果还是那打算盘的老头子厉害,没一会儿把“成山”的账本们全算完了。
算盘形制
算盘的新形状为长方形,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日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 1档或13档。档中横以梁做戚,梁上1珠,这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
I. 算盘的历史是什么
算盘袭穗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依据是1976 年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公元前1066年—771 年)陶丸。经着名数学史专家李州禅早培业教授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西周陶丸为早期的计算工具”“西周已有原始珠算”等观点,后经考古专家和珠算史共同鉴定为“算珠”。
在中国古代数学家们用一些小竹棍,摆来摆去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这种小竹棍叫做“筹”或“算筹”,利用“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就叫作“寿算”。而算盘是中国人民在长期运用筹管的基础上,把那些小竹棍换成上下洁动的珠子,装在一个框里,下珠以一当一,上珠以一当五,进行各种计算,这更方便、灵活,于是就发明了算盘册雀,据考证这大约是700多年以前的事了。
算盘的地位:
算盘作为人类发明的一种重要计算工具,被称为"现代计算机"的前身,其价值堪比中国的“四大发明”。普通的算盘很多,但用料上乘、做工讲究、品相完好、拨珠声音清脆悦耳、有一定的年份的算盘才是上品。
2008年6月14日,珠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