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老山界记述了什么故事

老山界记述了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18 05:05:29

1. 老山界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第一段(1):交行芹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段(2—33):记叙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分层 (2—11):山脚访瑶家
(12—23):夜晚行军

(24—31):攀登雷公岩

(32—33):下山

第三段(34):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2. 老山界一课记述了什么事

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一开头就点出“30里高”,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第二部分(第2-33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体,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1层(第2一ll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第2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第3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4层(第32—33段),在山顶休息以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

第三部分(第34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4.课文主旨
-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深入探究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有何好处?
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显得不奇怪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是特别的陡峭。

2.举例说明本文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作用是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比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厅孙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队扮誉链伍。作者从多方面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次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在上述两段描述之间,作者又配以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语言描写:“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再写红军战士在“之”字路上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觉到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作者就是以此为背景,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虚雀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3.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例如,“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语言异常朴实,富于口语色彩。
有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如“半夜里,忽然醒来”以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绘形绘声绘色,着力渲染,四个比喻,刻画入微。这几个比喻,形象生动,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通过比喻对本体事物理解得更加明确清晰。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这里,有出于对自己队伍本质特点认识而产生的强烈的自信之情,如“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感情,如写登山时的欢声笑语;有对自己同志的真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写医务人员的辛苦和对医务人员中“英勇得很”的女同志的赞美;有胜利的欣慰和自豪之情,如“我们完成了任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句中的“笨重”固然有对当时的红军不够机动灵活的针砭,但也表现了红军翻山后的欣慰和自豪);不少写景文字,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如写夜宿的所见所闻“下山15里”所见的“景致”等。

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

3. 概括老山界的主要内容

文章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红军在长征的让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全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分段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之高,摆出困难。

第二段(2—33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这一部分分为四层。

分层 (2—11自然段):山脚访瑶家。

(12—23自然段):夜晚行军、半夜露宿。

(24—31自然段):攀登雷公岩。

(32—33自然段):下山情景。

第三段(34):呼应开头,扮山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老山界》中心思想

文章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中坦缺睁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不怕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

《老山界》的作者是陆定一,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陆定一于1906年生于江苏无锡,无产阶级革命家,着作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4. 老山界主旨

《老山界》的主旨:赞颂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全文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表现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大乱以及乐败仿册观精神。

老山界的介绍
老山界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境内,海拔2142米,距县城约80公里,从山脚到山顶大约30里。老山察宏界因原始森林茂密而得名,界顶面积约7公里。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老山界,一江西籍年轻战士因身负重伤掉队,被南哨绅团杀害于路旁,事后苗民杨老苗邀众相邻将战士掩埋于小九当北面小山包上。

《老山界》的主要内容
《老山界》第一部分为第1~11段,写爬山前,并介绍老山界;第二部分为12~31段,写在翻山中,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写红军翻越老界山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为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5. 老山界课文大意

《老山界》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全文以翻山为线索,慧备描绘了红军凭借坚强意志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往直前,最终成功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赞扬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与英雄气概。

《老山界》的主要内容

《老山界》第一部分为第1~11段,介绍老山界;第二部分为12~31段,写红军翻越老界山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为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察手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老山界》叙述了长征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败碧嫌说明了红军不怕困难,坚强意志和乐观豪迈的精神。全文拥有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赞扬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志坚强。

《老山界》的作者

《老山界》的作者是陆定一。陆定一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季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陆定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主要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

6. 老山界课文原文及赏析

《老山界》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赞扬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志坚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课文原文

走向老山界

(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2)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3)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4)“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5)“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6)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穗基拿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7)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8)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9)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10)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夜里行军

(11)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12)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13)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14)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15)“不要掉队呀!”

(16)“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17)“我们顶着天啦!”

(18)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19)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0)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21)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22)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黎明出发

(23)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锋丛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猜搭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4)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25)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26)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27)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28)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29)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翻越老山界

(30)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31)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32)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33)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34)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老山界》赏析

第一部分为第1~11段,在爬山前。第二部分为12~31段,在翻山中。第三部分为32~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老山界》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不怕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二到十一节显示红军是为人民谋福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传播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文章的中心。说明了红军不怕困难,坚强意志和乐观豪迈的精神。

7. 老山界的故事

老山界,又名黑山岭,位于湘桂边境的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境内(城步苗族自治县云马林场金童山工区境内。这里与1880米高的南山顶相互毗邻。老山界地处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八十里大南山东南侧,是当年红军血战湘江后,翻越过的少数民族地区第一座难走的大山。由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亲笔题写地名,是红军长征在邵阳境内的主战场。老山界因陆定一的同名散文《老山界》而名垂青史。因为这篇文章,老山界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特别的印记。

现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的型物一处人文景观(红色旅游景区)南山牧场风景名胜区的一处景点。

相关事迹

红军战士的回忆

老山界山高林密,谷深坡陡,蚊虫遍地,虎狼横行。时任红九军团司令部文书的林伟曾回忆道:沿途拥挤,骡马嘶叫,坡陡路滑,下面又是深山悬崖。红军行走时,上一个人几乎踩着下一个人的肩膀。而阻力,不仅仅来源于地形。红军行军时,上有轰炸,后有敌军追赶和阻截,行军极为艰难。

脚下的山路已经是被拓宽后的样子,最悔颤陡峭处还被后来的人们开凿出一阶阶的石梯,而当年红军将士面对的是几乎垂直的陡坡和深不见底的悬崖。红军到达老山界时已经是晚上,战士们个个疲惫不堪。由于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有马匹坠落山崖,红军首长便要战士们就地宿营,待天明再赶路。

王震将军的南山情

1934年秋,肖克、任弼时、王震率红六军团西征时经过城步时,当红军翻越老山界后,在眼前的竟是一片绿波起伏、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王震望着这亘古荒原,显得豪情满怀:“多好的草山啊,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牧场。”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担任农垦部部长时,亲自挂点在南山办起了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南山牧场。如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南山牧场已经成为湖南境内十分有影响力的牧场,这里的乳类产品已远销各地。在王震的关怀支持下,南山已成功建立起一个以养殖奶牛为主的现代化高山苔地种草养畜大牧场,并成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一条红棉裤

红军一路走过老山界、南山,也在长安营乡停留。在长安营乡,村民周旺华讲述当年,红军赠送棉裤给他爷爷表谢意的故事。1934年,红九军团翻越老山界到碧租败达八十里大南山。湘江一战,红军付出惨重代价,也增添更多伤员。周旺华的爷爷周世忠正撞上7名红军战士求粮,饭后,红军要付饭钱,但被周世忠拒绝,其中一名红军见周世忠衣衫褴褛,便从背包中拿出一条棉裤答谢。因为感觉红军将身上的暖流传递,这条红军棉裤不止成为周世忠的御寒衣物,也一直被当做“传家宝”珍藏下来。

天降神兵

1934年12月8日,红一、三、五、九军团经江头司,翻越老山界,到达南山烂泥塘、大坪、鸡爪坪、胡家坪一带宿营。红军来了主要是跟老百姓宣传政策,播下革命的火种,不占房屋,不拿一针一线,还打倒土豪劣绅,把粮食分给老百姓。老百姓们高兴得不得了。

红军翻越老山界到达南山时,黎民百姓无不惊讶,都说红军是神兵天降,一夜之间山上全是穿灰衣服、戴红五星帽子的人。“老百姓们都积极帮助红军挑担子、当向导、送食物,慰劳红军。

横路口、蓬洞、茶园、老山界、青山口等多处民房墙壁上、古树上都留下红军政治部书写的宣传标语。红军积极开展打击土豪劣绅的活动。据史料记载,共打击土豪劣绅126人,地痞流氓7人,土匪45人,其中处决21人。

开发大南山

1956年,来自长沙、邵阳等地市的近千名知青,怀着开发大南山建设共青城的梦想,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翻越老山界,到达大南山。“知青们学红军做红军,从山下挑砖挑砂上山建共青城。一天只能跑一趟。脚打了血泡,肩膀磨出茧,他们从不言苦和累。”杨宗兴说。在长征精神的感染下,一代代的南山人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走出种草养奶牛的成功之路,创办起中国第一大牧场。

九旬老太思念“红军大哥哥”

2016年,90岁的汪己妹回忆起了82年前的那个冬天,与家人一道救助红军伤员的情形。

“爸爸夜里背了个受伤的红军回来。”汪己妹说,父亲汪家洪当年给红军带路当向导,返回路上发现路边躺着一个红军伤病员,便背回家中为他疗伤。为了不被发现,一家人对外“宣称”是“广西来的外甥”。由于父亲白天常常外出,母亲不方便见外人,7岁的汪己妹就跑进跑出,端茶送药,成为了这位“红军大哥哥”的好朋友。

伤势渐好之后,红军战士告别了汪己妹一家人。“他说革命胜利了会回来看我们的。”汪己妹说。

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1934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主力红军第一、三、五、九军团各一部,经过长安营乡,在境内的长坪、大寨、岩寨一带宿营。大部队过后的十多天里,陆陆续续有三五成群的红军伤病员从这里经过。其中一名叫谢军的红军战士因患重病昏倒在大寨村风雨桥上。长坪村草药郎中游庆美得知这一消息,赶过去将其背回家救治。该红军战士病情严重,经草药救治无效而牺牲。游医生尊遗愿将他埋在村口军阳庙以西的枫林脚下,“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8. 老山界的作者此文写于二十世纪什么年代什么世纪

《老山界》是陆定一创作的文禅睁亏章,创作于二十世纪贺神三十年代早皮。
这篇文章主要记述了红军长征开始时期的故事。

9. 用一句话概括《老山界》的故事内容

文学课代表
或者本文以真实细腻,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阅读全文

与老山界记述了什么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最幸福的猪岛在哪里 浏览:341
山东打加强针健康码变什么颜色 浏览:349
为什么美女下场都不好 浏览:293
乡镇事业编往市里调入哪个单位好 浏览:513
女人如何成为婚姻赢家 浏览:403
没有爱情之前要做什么 浏览:20
爱情受伤的心怎么复原 浏览:842
告别了昨日的爱情叫什么名 浏览:138
如何客观的看待中国经济放缓 浏览:396
社会事业领域主要是哪些工作 浏览:120
村集体经济应该怎么发现 浏览:571
婚姻家庭到底给女人带来什么 浏览:639
38度中国故事酒多少钱 浏览:937
机关事业单位丧葬费怎么领取 浏览:5
经济法哪个版本比较好 浏览:188
我很幸福具体说的什么 浏览:685
78年配90年婚姻怎么样 浏览:444
怎么做真皮和健康 浏览:355
如何让人轻松获得幸福 浏览:686
徐文长是从哪个民间故事出现的 浏览: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