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党史的红色故事 尽量把故事讲的简短一些!
西柏坡绘制蓝图
1949年3月初,是原中央招待所所长陈心良记忆中非常忙碌的日子。他接到一个大任务,要把面积112平方米的机关大伙房,布置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他组织同志们将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当当,可还是遭到毛主席批评。毛主席指着会场中心挂着的自己和朱总司令的照片说:“开会不要挂我们的像,这样不好,应该挂马、恩、列、斯的照片。”
这时候,已经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主席团。
七届二中全会除了制定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还作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重大决策;提出全国胜利后,我党必须坚持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和能够同共产党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会议还规定了全国胜利以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使我国从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会议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在革命胜利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
② 广西红色革命精神有哪些
根据,广西红色革命精神得知,广西红色革命精神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埋李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弯凳迟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粗碧
③ 关于广西长征的故事
红军发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瑶寨见证民族团结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龙胜境内。红军来到这里之前,国民党散布了大量谣言,使各族群众对红军产生了许多误解。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
红军进入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后,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方面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并始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
在杨永明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这个县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见到了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两条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据这个县原党史办出版的《红军长征过龙胜》一书记载,当年红军长征路过龙胜时,红3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旁的这块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起义首领。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压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发动了一场起义,但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镇压了。躲藏在这块巨石下山洞中的几名瑶胞中,就有当时起义的首领。
红军首长向瑶胞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党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为鼓励他们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了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两条红军标语。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这块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龙舌岩”称为“红军岩”。如今,70多年过去了,这两条标语仍然保护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瑶寨也因此成为当地着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上万游人到此参观旅游。
在龙坪侗寨指挥救火 侗族群众热情支持红军
平等乡是龙胜县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最大乡镇。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了着名的“通道会议”。
在平等乡的龙坪侗寨,记者见到了仍然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红军救火保侗寨的佳话。
在红军进入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后,国民党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烧粮,借以散布“红军放火”的谣言,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朱德对此十分重视,向各军团首长发出命令:连日桂敌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军团驻地烧毁民房,企图疲劳及嫁祸我军,破坏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各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于到达宿营地后及离开宿营地前,严密巡查。如遇火警,务必设法扑灭,救济受难群众。纵火奸细,一经捕获,应即经群众大会公审后枪决。
在龙坪侗寨宿营的是红军主力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间木楼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迅速来到寨子中央的“杨氏鼓楼”上,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扑灭,“杨氏鼓楼”及鼓楼东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当晚,红军保卫人员抓获了几名国民党纵火特务。第二天,红军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纵火特务,揭露敌特的卑劣行径,宣传红军及我党的政策,并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侗族群众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红军,认识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侗族群众开始积极帮助红军,当向导、做挑夫,许多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现今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④ 《广西红色传奇》读本内容是什么
《广西红色传奇》读本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红色传奇》纪录片是一部广西的红色历史,该片以1925年梧州建党到1949年广西全境解放的为历史背景,以“还原真实历史事件、展现人物真情实感”为创作理念,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发展壮大,讲述了属于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
纪录片中大量亲历者的抢救性采访、诸多事件细节的首次披露,对完善党史资料,丰富党史研究成果,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党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信息介绍:
吴冬宁书记给大家分享纪录片《红色传奇》的第一集《星火初照》,并勉励大家要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兢兢业业工作,心系社会、为国家建设尽自己的力量的主人翁责任感。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掘和利用党员革命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近日,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收看了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制作的纪录片《红色传奇》。
为保证学习效果,学校采取了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为主,党员个人通过手机登录靓TV党员教育平台观看为辅的观看方式。
⑤ 关于党史的小故事
1、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2、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
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3、 在休整中扩军
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这里休整了一天。这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这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
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
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
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们。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
4、坐筐过绳桥会师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
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5、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部队围拢过来。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
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
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⑥ 党史故事有哪些
《党史故事——周恩来一生中的三次重要谈话》:
周恩来一生,居功之伟,他是全党工作的典范,也是团结的典范。他终身从事的工作,就是如何把党内力量聚焦起来。这从他一生三次重要的谈话中,即可略见一斑。
第一次谈话
1934年长征之初,毛泽东曾经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不走,要带领一三军团和红九军团的20师留下来,坚持苏区的斗争,最后欢迎中央再回来。这封信交到了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手中。博古当时很年轻,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把信交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看完信,带着三个警卫,连夜骑马从中央所在地瑞金赶到毛泽东的住处,与毛泽东彻夜长谈。那天晚上毛泽东与周恩来谈话的内容没人知道,但是,毛泽东在谈话后就决定和大部队一起走了。这个决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是周恩来对中共极为重大的贡献。
第二次谈话
遵义会议开过以后,博古不适合再担任党的主要领导,由张闻天同志接任。但是博古同志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所以,周恩来与博古彻夜长谈。周恩来对博古讲,你我都是留过洋的,我们这些留过洋的人对中国的情况都不是那么了解。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人搞不成,我们要另外找人,找真正懂中国的人。
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我们共同帮助毛泽东,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听了周恩来的这番话,第二天一早,博古就把全部权力交到了中共中央。在后来毛泽东与张国焘、与王明的斗争中,博古也坚决地站在毛泽东一边。博古后来说,周恩来那一席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中国革命确实一定要由一个懂中国的人来搞。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集团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样的领袖的结合,他们相互弥补,彼此完善。他们都是伟人,但并不是完人。他们互相之间也会有分歧,也会有意见。不像现在所拍摄的领袖电视剧那样,毛泽东不出来谁都不出来,毛泽东一出来大家都跟着出来。毛泽东不说话大家都不吭气,毛泽东一说话大家都赞同,都争着去执行。
我们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党,领袖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意见分歧,方法观点不一样的地方俯拾皆是。他们之间的斗争,他们之间的矛盾,使我们党更加有了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正是依托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活力四射的整体,才能够战胜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强大的蒋介石集团。
第三次谈话
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合。张国焘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在十余骑警卫簇拥下飞驰而来,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走出3里路,于蒙蒙细雨中恭候。当时,毛主席给予了张国涛极大的尊重。因为,自中共“一大”至“六大”,张国焘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直在中共中央核心层。当时,张国焘在中共党内的资格,除了陈独秀,谁都盖不过他。
毛泽东却长期游离于中共中央核心层之外,一直到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才被增补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所以,以毛泽东当时在中共党内的资格,跟张国焘还无法相比。张国焘当时很感动,但张国焘随后发现,中央红军人数很少,而且衣衫褴褛,枪支长短不齐,没有一件重武器。一渡赤水后,最后一门50毫米山炮被扔到赤水河里面了,中央红军一门重火力炮都没有了,最重的火力就是60炮,这在今天属于步兵轻武器。
所以,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就出现了问题,四方面军8万人,中央红军1万人。张国焘对遵义会议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事实上,一、四方面军分裂不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分裂,而是因为力量失衡。对于一、四方面军的分裂,今天有些描述写的很轻易:张国焘南下,走向失败,走向黑暗;毛泽东北上,走向胜利,走向光明。其实,当时毛泽东把一四方面军分裂和被迫北上称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黑暗。
毛泽东很难判断自己这7000人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他甚至准备把这7000红军打散,做白区地下工作,后来幸亏发现了陕北根据地。到陕北一看,红二十五军已经把陕北完全控制了。红二十五军是原来张国焘的势力。而陕北正在搞肃反扩大化,红军的高岗、刘志丹、习仲勋都被抓起来了。当时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他如果听张国焘这个伪中央的指挥,那中共中央真是毫无希望了。
毛泽东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要借2000大洋渡过难关。因为这时中央红军就剩6000多人,财政基本上已经完全破产。当然借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试探徐海东的态度。徐海东接到信,把军中供给部长叫来问:我们还有多少钱。供给部长告诉他,我们还有6000多大洋。徐海东吩咐:我们留1000就行了,给中央红军5000大洋。是给,不是借。
还附了一封信,表示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指挥,毛泽东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后来多次提到,徐海东是于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如果徐海东在那个关键时刻,听张国焘的指挥,那中央红军的前景不堪设想。徐海东同志一生受伤9次,由于严重伤病,没有能够参加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同志讲,我不授衔也可以,因为解放战争我没有参加。但是毛泽东坚持给徐海东授衔,而且授大将,地位仅次于粟裕。
到延安后,张国焘与毛泽东的矛盾日益加深,周恩来与张国焘进行了长谈,但是这次谈话却失败了,最终没能说服张国焘。1938年张国涛叛变出走,做了戴笠的办公室主任,告诉了戴笠很多中共党内的派系斗争。1949年中共获得全国胜利,张国焘跑到香港,后来从香港跑到台湾,1979年12月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养老院。
⑦ 广西红色英雄人物有哪些
广西红色英雄人物有:
1、冯子材。
冯子材1818年出生于广西钦州,早年曾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接受了清廷的招安,1885年的中法战争时期,年近七十的冯子材率军在镇南关痛击法军,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史称“镇南关大捷”。
2、李秀成。
李秀成1823年出生于广西藤县,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名将之一,率军与湘军作战时,曾两度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又创下过令湘军为之胆寒的三河大捷。
3、石达开。
石达开1831年出生于广西贵港,堪称太平天国第一名将,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1852年,石达开率军克岳阳、平武汉,沿水路直进金陵,不到一月挺进千余里,沿途皆大败清军,清军对其恐惧不已,称其为“石敢当”。
4、陈玉成。
陈玉成1837年出生于广西藤县,与李秀成一起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又与石达开并称为太平天国两大“勇猛王爵”。
5、刘永福。
刘永福1837年出生于广西钦州,是近代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在中法战争中,刘永福曾率领黑旗军与法军作战,先后取得了罗池大捷、纸桥大捷、宣光大捷等等。
张之洞盛赞他是“为数千年中华吐气”的“义勇奇男子”。后来,刘永福又率军赴台抗日,多次重创日寇,打出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成为近代史上着名的抗日英雄。
⑧ 广西红色传奇观后感第十集
北京卫视《博览》栏目的《红色传奇》人文历史系列纪实片。
栏目介绍: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就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深重的灾难,中国的先进分子也在努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至辛亥革命之后,工人群众逐渐发展,加上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成熟。在切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遭到了反动派残酷的迫害,在巨大的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前进着,并成立了自己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逐步在井冈山根据地站稳脚步。
《风展红旗》,讲述的是解放广西的故事。对于广西战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制定了“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策略,全歼国民党桂系部队于广西境内,粉碎了他们“东南出海和西南出国”的美梦。与此同时,广西的地下党组织也积极配合解放大军,取得了护城、护厂等一系列的斗争胜利。1949年12月11日,当五星红旗插上中越边境镇南关,标志着广西战役胜利和广西全境解放,开辟了广西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10月,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在衡宝战役中受到重创后由湖南省退入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恢复番号和补充人员,其兵力有5个兵团12个军约15万人,连同10月下旬由广东逃到粤桂边界地区的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集团残部,共约20万人,企图以桂林为中心,沿湘桂铁路(衡阳—柳州)及其两侧组织防御,以“确保左右两江,增援黔省,屏障昆明,及支援雷、琼”。其部署是:第1、第10兵团位于桂林及其以北地区,沿湘桂铁路多层设防;第17兵团位于湘西南靖县、通道地区;第3、第11兵团位于桂东北龙虎关、阳朔、荔浦和梧州地区;余汉谋集团残部据守钦州、合浦(今均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和雷州半岛。为歼灭白崇禧集团,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根据************毛泽东关昌困于对白崇禧部作战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针的指示,决心以所部第12、第13兵团和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共9个军及粤桂边纵队等共40万余人,分三路向广西挺进:西路军第13兵团部率第38、第39军由湘西南直插百色、果德(今平果),切断白崇禧集团入滇退路;南路军第4兵团部率第13、第14、第15军和第43军由粤西进至郁林(今玉林)、博白一线,阻止白崇禧集团经雷州半岛退海南岛,尔后向南宁或钦州方向发展,与西路军达成钳形合围态势;北路军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1、第45军,待西、南两路军切断白崇禧集团退路后,由湘桂边界地区南下,协同西、南两路军歼灭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另以第49军沿湘桂铁路两侧跟进,担负剿匪和维护交通的任务。
仓皇西逃
1949月11月6日,西路军从湘西南洞口、武冈出发,于10日攻占靖县、通道,国民党军第17兵团仓皇西逃。西路军展开追击,攻占黔东南榕江、从江等地,于15日楔入桂北。北路军一部于10日耐带念袭占全县县城全州后,主力相继进至湘西南新宁、东安、江永等地。南路军第13军在广东战役后已进至廉江、茂名(今高州)地区,第14、第15军和第43军分别于10日和15日向廉江至信宜一线前进。此时,进军西南的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主力已突破国民党军川黔防线,逼近贵阳。白崇禧在处境孤立、西逃无望的情况下,决定乘人民解放军西、北两路军尚未深入桂境之机,以其主力第3、第11兵团共5个军南下郁林(今玉林)、容县、岑溪,发动“南线攻势”,企图在余汉谋集团残部的配合下,夹击人民解放军南路军,进而控制雷州半岛,打通逃往海南岛的道路。1949年11月24日毛泽行竖东指出这是歼灭该敌的好机会,应迅速部署围歼。据此,第四野战军决定举行粤桂边围歼战,就势歼灭国民党军第3、第11兵团。
调整部署
令南路军以一部兵力在廉江至信宜一线阻击国民党军,主力待机出击;北路军及西路军第39军南下桂林、荔浦、梧州及柳州,攻击国民党军侧后,配合南路军作战;西路军第38军继续挺进百色;调第43军西进参战,以加强南翼。11月24日,国民党军第3、第11兵团向廉江、茂名、信宜一线发起进攻,遭到人民解放军南路军的顽强阻击。27日,南路军主力发起反击,并乘胜追击。第43军接连攻占容县、北流、郁林,歼第11兵团大部。30日夜,该军一部突入博白县城,全歼第3兵团部,俘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4兵团主力于30日占领陆川后,与第43军共同将国民党军第3兵团所属3个军合围于陆川、博白地区,经两天激战,将其大部歼灭。在此期间,余汉谋以一部兵力于29日乘隙袭占廉江,第4兵团所属第13军主力回师反击,歼其一部,其余逃往海南岛,粤桂边纵队乘胜解放雷州半岛。为配合南路军作战,北路军和西路军第39军分别由湘桂边界地区和桂北南下,迫国民党军第1、第10、第17兵团纷纷南逃,至12月1日,北路军和西路军解放广西省省会桂林,进至东兰、上林、武宣、梧州一线,追歼国民党军一部。其余国民党军逃向南宁、钦州、防城,白崇禧逃往海南岛。
解放百色
为全歼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第四野战军决定:除第41、第15军留容县、博白地区清剿溃散的国民党军,第38军迅速南下百色外,其余部队对国民党军发起迅猛追击。1949年12月2日,南路军第13、第14军分别由廉江、博白西进,在钦州以东将余汉谋部第63军残部歼灭,进逼钦州,国民党军第10兵团撤离钦州西逃。第13军即向防城、东兴进击。第14军于6日包围了刚由南宁退到钦州的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机关及直属队,战至次日晨,将其全歼。北路军第40、第45军相继攻占灵山、横县等地。7日晨,第40、第45、第43、第14军各一部追至钦州以北地区,将国民党军第10、第11兵团残部和交警总队等部包围,并于当日将其歼灭。西路军第39军于4日解放南宁,第38军于5日解放百色。
至此,白崇禧集团主力已被歼灭,其第1、第17兵团残部向中国和越南边境地区逃窜。人民解放军第39、第13军和第43军1个师跟踪追击,8日占领防城,11日占领镇南关(今友谊关),14日占领等浪(今峙浪)。国民党军除约2万人逃入越南外,余均被歼,战役结束。
成果
解放广西战役,历时30余天,歼敌17万余人,消灭了统治广西25年、在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坚决反共的国民党新桂系,解放了广西。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战役,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新桂系是当时中国最大、最强的地方军阀势力,又由于新桂系在当时是主持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集团,这样一个集团的覆灭,极大地震撼了尚未解放的西南、西北各省的国民党军,大大动摇了这些省份国民党军的军心,促使好些地方的国民党军因而放弃抵抗或和平起义(如云南起义等),从而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的历史进程。
⑨ 红色传奇的书本人物有谁
红色传奇的书本人物有林培斌,广西农民运动杰出领导人,广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建人。1900年生于广西岑溪市樟木镇木榔村桥带。1925年春,赴广州农讲所学习,加入中国共迅散产党。1925年12月敏昌芦,受组织派回梧州成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梧州办事处,任办事处主任。同时,任中共梧州地委委员,负责农运工作。
⑩ 风语|| 寒夜风声,围炉听红色信使遇险记
这是一段真实的红色历史故事。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后几天,周恩来领导的起义部队挥师南下,部队于9月上旬到达福建西部汀州。
考虑到战场损耗实际情况,周恩来等前委同志及重要成员同志决定写给党中央一封军事绝密信函,可以说,这封信事关起义军存亡,必须尽快安全送到党中央。
但之前,周恩来以前委的名义派人向当时还在武汉的中央送了一份报告,一直杳无音信。
这封信能否到达,可能性非常低,况且党中央组织已迁往上海,外围不知道具体地址及联络方式,而且沿途经乱信过关卡重重的国统区,国民党的特务、宪兵、民团、警察等明哨暗岗可不是吃干饭的。因此送信的人,必须身怀绝技,不仅要求党性强、意志坚定,而且要灵活机警、有勇有谋。
是的,我党从成立初期的成员们就是一群充满革命理想,斗志昂扬的大侠!
南昌起义部队中,有一个宣传委员叫陈宝符,广西人,个子高大,会讲白话、客家话和普通话,还熟悉上海的情况。起义军前委会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遣陈宝符装扮成商人给党中央送信。
汀州古城,从东而西成弧形,整座城池,后有卧龙山为屏,前有汀江天堑,成为能攻能守的“高城固壁”。来自广西的南昌起义军宣传委员陈宝符、黄日葵在汀州找了一家丝竹店住哗搭轮下。
子夜,黄日葵郑重地对革命同志兼好朋友陈宝符说:“明天,有一位重要领导找你单独谈话,你有个思想准备。”陈宝符激动万分,一夜都想着:无论党交给什么任务,都要完美达成!
是的,穿越战火送达密件的背后,是考验一个共产党员的机智和忠诚的光荣时刻。
第二天,前委书记周恩来到陈宝符的住所,侦查员确定周边无眼线后,周恩来和陈宝符密室详谈。
周恩来说:“宝符同志,照目前形势看,我们打到汕头是不成问题的。现在让你去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送一个密件到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文件内容是请中央与共产国际商议,让苏联运一些武器到汕头来支援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一任务。”
陈宝符郑重地点了点头。
接着,周恩来向陈宝符交代了接头地点和方法,周恩来把信件交给他,让他将用药水写在普通的毛边纸的密件装在上衣的口袋里,为安全起见,与草纸混在一起。
周恩来又给他200大洋作为旅费,说:“你一路也许会碰到很多困难,要会巧妙应对,这些钱可以灵活运用,以达成目标。”
作为经验丰富的秘密工作者,周恩来又端详了一下陈宝符,说:“你是个胖子,可以化装成商人前往。”
周恩来回去后,陈宝符一晚上都在想怎样很好地完成任务考虑每一个细节,最后,他觉得经过陆路,肯定有很多盘查关卡,他就决定一路上要走水路,方可降低送信风险。
陈宝符次日换好商人装出发。他在长汀坐上小竹筏,顺江而下。沿江滩多水急,乱石满布,陈宝符看着江面,知道此次的行程会像这江滩一样,十分危险。
乘船过了一天,安然无恙,陈宝符换乘小船,到达国民党占据的上杭县城,因为水路是有可能从苏区过来的人,他一上岸就遭到国民党特工搜查。
很不幸,一个特务从陈宝符口袋里搜出了一支进口派克钢笔,钢笔放到了特务头子的办公室桌面上,特务头子拿起钢笔端详了一下,边下令将陈宝符逮捕,逼问他是不是共产党的侦探。
陈宝符神色不慌,坚持说自己是一名商人,在店里当店员兼会计,笔是记账用的。国民党特务可不是傻瓜,他们对陈宝符严刑拷打,一晚上都在逼问他,但终究没有问出个所以然。
陈宝符丝毫没有流出一点破绽,而且他见特务私下讲客家话,便也时不时用客家话主动跟他们套近乎。
国民党特务关了他拷打一晚上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特务头子气急败坏,第二天一早没收了他的钢笔,并声称要拉他出去枪毙。此时,特务们也在看他的反应,如果陈宝符反应有点点不对就遭殃了。
但陈宝符依然神态自若,没有给敌人一丝机会。
后来负责押送的士兵拉他走出了大门后,陈宝符摸了摸口袋掏出点东西,说:“两枝族位官爷,我就是个做会计的账房先生啊,二位爷辛苦了,这几块大洋给您二位喝点茶?”
负责押送的两个士兵互相看了一眼,接过几块大洋,就打了他几巴掌,喊道“滚滚滚!”就把他放走了。
逃出生天的陈宝符一刻都不敢停留,立刻坐船到汕头,乘英国太古公司的小轮船前往上海。
又是经过一个星期的乘船跋涉,陈宝符来到上海,在广东人开的太安客栈住下。
次日,陈宝符向接头地点——黄浦江边的上海报关行走去。进门后,他用暗语询问报关行里的柜员,那人张嘴就回骂了一句上海粗口话。通过原来设计的暗语内容,陈宝符情知不妙,不动声色转身便走了。
陈宝符成功脱险后,苦于任务没有完成,陈宝符心急如焚。没有办法,只好先在上海住了下来,再另寻方法联系党组织。
在苦苦寻找中,他偶然碰到了本县人陈英,一个在上海群治大学读政法的学生,经试探,知道陈英也是共产党员。他们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后经陈英联系,陈宝符与中共沪南区委书记陈公栩见面。其实陈宝符在北大读书时就认识陈公栩,两个人互对了暗号,确认无误。到了第二天,陈宝符才放心地把周恩来的亲笔信交给陈公栩,请他转交党中央。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再经过大约半个月的周折,信函终于送达到了党中央。
以上就是红色信使广西人陈宝符的故事,积极弘扬传播广西红色党史正能量,感谢广西自治区组织部韦英思同志提供素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