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禅寺的宋荔
始于唐朝的福州西禅寺,在建寺之初就遍植荔枝,千年来“怡山啖荔”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据《西禅小记》中记载,“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种,核小、肉厚、汁多、香甜异常。”自明朝开顷中始,寺僧每年均举办荔枝会,邀请地方人士参加,寺里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画,请人赏析。每年盛夏蝉声高鸣荔枝红熟之际,福州文人雅士就应邀莅寺,开园采摘品尝荔枝。击钵擘笺斗韵,或挥毫书画,堪称盛事,留下许多轶事与诗词,成为福州一大传统民俗文化。蔡襄曾经这样称赞西禅寺的荔枝:“荔树风光占全夏,荷花颜色未留香。” 1981年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到访就留下名句:“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在疯狂的文革中,西禅寺不可避免地遭到浩劫。现存的这株宋荔先后经历过四次枯荣,主干中亏渣心已经枯朽,仅靠外侧剩余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支撑而顽强地生存着。十几年前,为了保证这株宋荔的正常生命代谢,一位名叫品性的法师为它牵引水管,确保其从树根到树端都有充足的供水。在寺内僧人精心照料下,宋荔枯木逢春,重新开雀空山花结果了。
如今寺内数百棵荔枝树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为母体嫁接繁殖的,它们的果实肉厚、核小、甜酸适口。每当荔枝采摘时节,都会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来品尝。
⑵ 福州西禅寺和西禅荔枝
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的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干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寺内种植宋代古荔枝。
南北朝时,道人王霸居此练丹,每逢饥岁,便靠卖丹药换米救济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敏扒便在他的故居建寺,观号称信首来纪念他,随末废圮。
宋代《三山志》记载: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了。
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
西禅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观音阁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最妙的是放生池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与大小不一的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吟唱的所在。
清康熙年间,西禅寺有荔枝树四五百棵,西禅寺还有荔枝专着《西禅荔枝谱》,为一个寺庙的荔枝作谱,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上世桥腊昌纪30年代局简,郁达夫游览福州西禅寺,对茘枝大加赞赏,作诗: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
如今,挂着宋茘招牌的荔枝树有两棵,老杆上还长着新枝,披着翠绿的嫩叶,如同穿着华彩服饰的千岁老人。而宋茘两字是书法家肖心涛的手迹。
西禅寺的茘枝历来闻名福州,若大的荔枝,内核退化只有黄豆大小,被福州人称之为蛀核荔枝,在宋代蔡襄的荔枝专着里雅称:丁香茘枝,西禅寺还有天洗碗,中冠等优质品种,更有趣的是地处北纬26度附近的西禅寺荔枝比北纬25度附近所产的荔枝更早几天上市!千年来怡山啖茘的风俗一直流传,宋代蔡襄称赞西禅寺荔枝:荔树风光占全夏,荷花颜色未留香。如今寺内数百棵茘枝树有一半以上是宋茘为母体嫁接繁殖的,它们果实肉厚,核小,酸甜适口,每当荔枝采摘时节,都会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来品尝。
⑶ 郁达夫有哪些故事呢
郁达夫有一次请军界的朋友们到饭馆里吃饭,饭吃完后,饭店的服务员来到桌前收账。只见郁达夫从鞋底拿出几张纸币给乐服务员。朋友们看见郁达夫将纸币放在鞋底,对他这一行为十分不解。随后郁达夫告诉朋友,因为自己曾过过没有钱的日子,现在有了钱,要将它们踩在脚底,让它们永世不得翻身。通过这则小故事,不禁觉得郁达夫也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并且幽默感十足的人。
有一次,郁达夫被邀请去演讲有关文艺创作的相关知识,郁达夫走上讲台后,在黑板上写下“快短命”三个大字。台下的听众朋友们对此疑惑不解,大多面面相觑。随后,郁达夫说到,自己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而黑板上书写的“快短命”就是文艺创作的要诀。“快”可以理解为“痛搜搭快”的意思,“短”就是说文章主旨要简明扼要,而“命”指的是写作文章时候,不要偏离题目,要时刻扣住命题。郁达夫世旁拿围绕“快短命”三字做完演讲之后,总共花费不到两分钟。郁达夫走下讲台时,台下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1936年2月4日,大才子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到福州游览。福州自古盛产荔枝,西禅寺的“十八娘”荔枝更是闻名天下。按照西禅寺老规矩:每逢旧历四月荔红蕉绿时节,荔枝可以任由游客随意大吃,每人只收银角6枚,但吃完了事,不能打包带走,有点自助餐的意思。
郁达夫非常爱吃荔枝,自然更不会放过这“十八娘”自助餐。据郁达夫《闽游日记》记载,1936年赴任福建省政府参议之后不久,大才子就邀约着八九个浙江籍同乡一起去西禅寺大吃荔枝。据当年“自助餐友”回忆,他吃的荔枝最多,还一边吃一边吟诗,一副大才子派头。当家和尚访知有郁达夫在座,马上叫小和尚捧出文房四宝,请他题诗。他推辞说:“面对这么好的荔枝,尽量吃还来不及,哪有心情吟诗写字?”说罢,又埋头大吃起来。但经不住当家僧人的热诚,只见他略思片刻,就在一张宣纸上写了四句:“鹓雏腐鼠漫相猜?世事困人百念灰。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
可是就在这一天大吃荔枝之后,大才子腹痛难忍,腹泻不止。回家急请医生,偏偏是星期日,医院停诊,真是要多冏有多冏。还好,在关键时刻,邻居问了一句:“是不是吃荔枝了?”急忙拿来一小碟酱油让大才子喝下,奇怪,不久肚子就不痛也不泻启运了。
⑷ 散文 || 蝉鸣声中话荔枝
文 / 淡水泉
福州夏天的味道,除冲皮滚了茉莉的香、芒果的酸,就数荔枝的甜了。当知了的欢唱把你从梦乡中唤醒时,荔枝谱中那名声最大也相对早熟的妃子笑就红遍了大街小巷的商肆摊点。这个时候的茘枝,清甜中透着酸涩,鲜是鲜美,但还未到佳处,只可当作尝新。待到端午的锣鼓声喧时,增城的糯米糍、从化的桂味,便如同胭脂水一般红红火火地涌向市场。
吃荔枝我是瘾君子,特别喜欢桂味,不仅肉质爽脆、晶莹多汁,且剥去表皮后不渗汁水。因为果肉厚实,它的核就只有红豆那么大。入口之际,顿感齿颊流香,冰甜之间散发着一股似桂花又似玫瑰的芳香,真是奇妙。有了这种香味,简单的甜蜜竟拥有了丰富的层次。即使吃得再多也只是满嘴甜香,绝不返酸。桂味荔枝的壳是脆的,皮刺尖锐会扎痛手指。不象糯米荔的果皮,看着起粒其实平滑柔软。所以,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完美,喜欢它的滋味,就不必太介意它外表的尖刻了。
广东的荔枝虽好,可我还是挂念福州的荔枝。早些年福州的荔枝是很有名气的。因为多,街店皆有,夏暑都是,也就不觉得稀奇。倒是陈紫、丁香、十八娘等本土的珍品上市不易。偶遇早市的农妇挑着叫卖,总会买上三五斤,冰镇后慢慢享用。但如今渐渐式微,市面上已是难寻这些名荔的身影了。这就叫我想起西禅寺的荔枝来。所谓“暑雨初霁夏蝉鸣,西禅古荔枝头红”,说的就是它了。
福州城西的西禅寺,曾以盛产荔枝而闻名遐迩。每年仲夏,荔枝成熟,火红一片,形成一景。宋代着名书法家、福州太守蔡襄,曾经这样评价西禅寺的荔枝:“荔树风光占全夏,荷花颜色未留香”。时至今日,寺院内还有两棵弥足珍贵的宋代古荔树,由这两棵古树扦插散枝的荔枝树更是遍布寺内,所产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谓之蛀核。自明朝开始,寺僧每年均举办怡山荔枝会,邀请地方人士参加,人们品味荔枝之余,留下了很多啖荔诗篇。放生池附近有一座明远阁,就是历代名家应邀品荔吟唱的所在。一九三七年,客居福州的着名作家郁达夫到西禅啖荔后留下七绝一首,其中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的名句轰动一时。
怡山的啖荔盛会,我自是无缘参加,但一九八七年时因消防工作的需要,与西禅寺管委会多有交集。夏日炎炎,管委会曾数次相邀到寺中啖荔,他人皆以暑热婉辞,应约的唯我这好吃的人。那日天刚蒙蒙亮,早起洗漱后,喝了杯淡盐水,便骑着摩托车兴匆匆地来到西禅寺,走进庭院满眼绿荫荔红,印证了“庭满荔枝三百树握派,碑传兰若一千年”的怡山佳话。值班的管理员说其实大可不必来得这么早,其它时间也没有什么不方便。我指着荔枝树上红云般的累累果实解释道,清晨时分荔枝露珠初结,趁阳光未盛之前把它摘下,剥皮啖之,风味绝佳且不上火。这是明人徐渤的《荔枝谱》记载的啖荔古法:“当盛夏时,乘晓入林中,带露摘下,浸以冷泉,则壳脆肉寒,色香味俱不变。嚼之,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蠲渴补髓,啖可至数百颗”。
说话间,管理员带我来到一棵围着护栏的老树下,搭上竹梯小心翼翼地剪下几把晨露未散的荔枝。分而食之,只觉得冰凉直沁肺腑,且核小肉厚,嚼之无渣,滋味清甜,异香生津。一问之下方知刚刚品尝的竟然是西禅寺荔枝的极品“元红”。现在回想起来,独坐在清风徐来,荔红如盖的树下,吃着一颗颗含珠凝露,洁白晶莹荔枝的感觉。比起古人“浮瓜沉李”的故事,不知谁更风雅的多。
与怡山西禅寺的荔枝一样久负盛名的,还有西湖公园内开化寺的荔枝,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十八娘”荔枝。宋代蔡襄在《荔枝谱》中就写道:“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实小而尖,形如角,如丁香,味极甘美。时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
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的诗词赞赏道: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轻红软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从这里可以看出,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这种荔枝就已被选为敬献皇帝的贡品。清代黄任在《福州西湖杂咏》中赞美道:“丹荔千支压殿墙,每来开化寺先尝。雪霜肌肉丁香骨,传说当年十八娘。”
只可惜开化寺中的那几十棵荔枝树,在文革的十年动乱中几乎被砍伐一空。现在仅存的这棵“十八娘”荔枝树,隐藏在开化寺与盆景园相邻的围墙外假山灌木丛中,由于隐蔽的位置,使它逃过了那场文化劫难。好在其移植在外的子孙众多,有株六十多年的,友人每年拿几斤给我。果壳极薄,一碰即破,接着甜汁喷出,香气浓郁,透着散余几分自然的野味。那长短不一纤细的果核,却也印证了它的绿色天然。
初伏过后,荔季也步入了尾声。只剩下那红艳如火的怀枝,怒放着最后的精彩。虽说核大肉绵,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许多福州老人看来,这本地晚熟,软滑多汁且蜜味又重的怀枝,才饱含着记忆深处的荔枝味道,甚至比桂味、糯米糍还好吃呢。而这或许便是老人们常说的,百果百味各有所爱吧。
——淡水泉写于饱啖荔枝之后
⑸ 西禅寺的经历
据宋代淳熙年间梁克家《三山志》载:“梁时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据传说,怡山是“飞凤落羊”的一块福
地,是炼丹士王霸居所。后来王霸在皂荚树下“蝉蜕而去”,羽化成仙。接《福建通志》载: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登城楼望见有五种色彩的云在王霸住所上向天上飘去,于是就在原址上建冲虚观祀之。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观察使李景温延请长沙懒安禅师来此兴建佛寺。两年后改名清禅寺,不久又改名延寿寺。 元朝的方丈有佛铿和道杰。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定心主持重修西禅寺。祟祯十年(1637年),明梁法师再次重修。明代的住持还有续乘、明方等法师。清朝初期,空隐、继云等禅师相继住持西禅寺,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光绪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年),微妙禅师多方集资,进行重修。微妙禅师,又名耀源,福建仙游县人。他15岁在西禅寺
出家,后到涌泉寺清修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禅寺时,见春悉洞殿堂废圯,大雄宝殿的三宝佛头戴斗笠以遮风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禅寺。1876年,他赴京诸经,光绪皇帝赐《龙藏》一部,康熙御书《药师经》一部。随后,微妙又到新加
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泰国及台湾等地莫款。回国后主持新建了藏经阁,重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陆喊,形成今天西禅寺的规模和格局。应部分华侨的请求,微妙禅师在寺内寄园旁修建了一座妈祖宫(又称天后宫),供奉妈祖神像。19
28年,住持智水、监院证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园阁一座,开辟寄园和放生池。今寄园内花木似锦,有古荔枝数百余株。西禅寺荔枝,“皮光而薄,味清而甘”,自唐以来时人争相品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品荔,留下许多轶事和诗词。西禅寺仍年年举办荔枝会,名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怡山吃荔”成为韵事。抗战中,西禅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念佛堂都毁于炮火,后由监院证亮、梵辉等募款修复。 抗日战争期间,西禅寺被日军飞机炸毁,后由该寺监院证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各地的下院
积极募款修复,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布局。 十年“文革”动乱,西禅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毁,殿堂被占无余扒枯。1979年,省、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西禅寺才得到重新开放。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西禅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海外华侨闻讯纷纷回国朝觐,谈禅、清禅、法禅、成雄、达贤、李光前、李成义父子,以及郑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鹤年、郭鹤举等为修复各殿堂慷慨解囊,并创建了玉佛楼,修建了报恩塔,使西禅寺的规模得到扩充。
⑹ 西禅寺的历史
古禅寺距榕城中心约1.5千米,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记载:梁时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废记,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了。步人大坊前,石坦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观音阁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放生池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宰田的“荔支风点佛宪灯”传世,广布佳话。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唆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西禅悔碧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为猛前激全省寺宇佛庙最高,乃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枝袜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主持,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为“报恩塔”。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是一座庄严美丽的艺术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