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回族的起源、历史、重大事件有哪些
回族诞生史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
从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国并形成为民族的时期。回回人在13世纪初就与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铁木真遭袭溃退至班朱尼河饮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国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词主要被用来指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东来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统治者划入色目人范围(色目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包括欧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总称),辅助治理国家,社会地位较高,先后有26人任中书省宰相,在行中书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从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条件。他们重修了广州、泉州、扬州、长安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清真寺,又在各个散布地区建立了各种规模的清真寺,并围寺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社区。在元朝这种东方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内,通过回回商人经商、官宦流任、宗教职业者传教等自由往来方式,将这些"大分散"于各地的寺坊,串连成有密切联系的共同区域;回回人在与汉民族的长期生产、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汉语言为交际工具;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与手工业,善于经商的共同经济特点。虽远离西域,但他们入籍"东土",总体社会地位高于汉人又低于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终促成了他们在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纽带联结下聚合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群体,伊斯兰文化成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还在不背离基本信仰的原则下,吸收、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
明清两代,是回族遭遇磨难与形成主要聚居区的特殊时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统称今回、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语、胡姓、胡服、胡饰,不许本类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区,继元代安西王阿南达(一写阿难答)“所部十五万众”皈信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后,明代不断有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归附回回”被安置在陕甘、新疆各地,拓荒种地,至明末清初,“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干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毕沅奏折)。此时宁夏境内回族所居连片地区已有“平罗三十八堡、金灵五百余寨”。在云南、华北各地、运河两岸,也正式形成许多回回聚居区。同时, 随着汉语化的过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及突厥语,回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于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陕西胡登洲为代表起而创办经堂教育,以王岱舆等为代表兴起汉文伊斯兰教着作的编译运动,力图拯救。从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之由于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对回族的严格限制与歧视、迫害,遏制了回族的发展。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剧和国内封建主义的严重压迫,清朝政府先后在回族内外挑起多起宗教纠纷与回汉仇杀事件,从而激起苏四十三起义、田五起义、云南回民起义、贵州回民起义、陕西回民起义、宁灵回民起义、河州回民起义、西宁回民起义、河湟回民起义等。
20世纪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遭遇与共同的斗争中,回族人民在对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日益明确;对中华民族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新认识;对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发展与教育普及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从而引发了一场回族新文化运动,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识分子还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张民族团结的观点,并倡导回族内部进行宗教改良,发展民族教育,这些思想为后来回族各界投入抗日爱国斗争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中,回族教育历经艰辛,获得空前发展。
从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国成立前,回族经济一直处在封建经济发展阶段。回族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回族社会经济类型,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历史上是回族社会的最具特色的传统经济。元代以后,回族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农业经济,而以农业为主又兼营畜牧业、家庭手工业与商业,在历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经济的重要特色。由于回族是以外来人口为主体,以迁徙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时期占有土地多为当时的荒漠旷土,回族农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劳的精神把这种土地开发为沃土,进行农业耕作。各地回族农民还为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农闲时间兼营畜牧业或屠宰、制革、榨油、运输等家庭副业,这是回族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
❷ 回族的故事有没有丰富一点的一百字左右就可以了,谢谢!
回族人认为,猪有很多不好:例如
一、喜污秽。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
二、性恶无常。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连生猪崽也照食不误。一般动物,即便小鸟也会与饲养它的人建立某种感情,义犬救主等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猪却有时连饲养它的人的婴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现象,其性较之虎狼有过之而不及。
三、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等方面都用“猪”字形容。就连我们周围的有些人,在说某个人太笨的时候,也都开玩笑似的说“某某人太'猪'了。
猪肉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医就知道,一个病人病重的时候,医生说:“回去炖点牛肉,羊肉补一补。”你见过医生让吃猪肉的吗?猪肉是败肉类,身体不好的吃了能把人吃死的。还有中国的职业球员,外国教练对他们第一条要求就是不吃猪肉。
❸ 回族的神话传说
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回族人民,以她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宴席曲、花儿、曲儿、谚语、歇后语、儿歌等诸种体裁的民间文艺。
在青海回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伊斯兰教关于创世、造人、洪水等方面的神话。脸炙人口的《阿丹与海娃》、《洪水泼天》等,生动地叙述了真主造入创世的传说,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荒蛮 时代的人祖与大自然斗争的奇妙图画。这些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共有的神话,被青海回族人民接受以后,便带着他们自己的 感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世代传承,自然溶入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家的辛勤创作,青海回族为后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族源、人物、风物、动物等传说。如《宛尕斯巴巴 的传说》、《康熙结拜马进良》、《阿米吉日山与黄南山》、《苍蝇的传说》等,以夸张和渲染的手法,讲述了我国回族的第 一批先民从阿拉伯来中国留居的史实,表现了古代中阿人民的友好往来。
由于族源关系,大量阿拉伯民间传说,通过传教者与讲故事 人的口,不胫而走,成为青海回族人民的重要精神食粮。如有关 创教与圣战的传说、《七人一狗》、《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 传说故事,经过青海故事家世世代代的精雕细琢,已成为具有青海回族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了。
青海回族民间故事蕴藏量大,形式多样,其内容几乎渗透到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统治者及富人的 反抗和嘲笑,滑稽风趣,生动感人,如《谎张三》、《松子克卖香》等;有些故事反映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追求,表现他们对封建礼教的仇恨与反抗。这类故事多以无比丰富的想 象,借助人、神甚至小动物的帮助,来成全人间有情人的好事,趣味横生,令听者忘食,如《阿里和他的白鸽子》、《天鹅和猎人》、《白鸽子姑娘》等,为数较多的故事,通过一人一事赞扬 人间真、善、美,批判世上的假、丑、恶。如《两兄弟》、《越来越大的花》、《川草花和马莲花》、《变猪的媳妇》等,无情地 鞭挞了见利忘义的哥嫂、伤天害理的爹娘、丧尽天良的后娘及不孝敬父母的儿媳,又以受害者化险为夷、大难不死的结局,赞扬 了人们友爱仁义、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
青海回族山乡有属于歌谣一类的宴席曲。它又称彩曲,是化隆、民和、大通、平安、湟中、门源等县民间歌手们,所演唱的一种家曲。宴席曲的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兼有齐唱,一般无乐器伴奏。每 逢新婚之夜,庄子里的歌手们照例来到男家唱曲恭喜。他们以庭院为舞台,或轮流坐唱,或载歌载舞,歌声悠扬,气氛热烈 。
宴席曲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有恭喜歌、赞美歌、生活歌、 劝喻歌、出征歌、相思歌、出门人之歌、诉苦歌、历史歌等。新中 国建国以来,还出现了反映新生活、讴歌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新编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子,一般为一词一曲,但也有一词多曲的 。宴席曲的词一般较长,其格律自由多变,长于叙事。因此每首歌词,实际上就是一首优美的长篇叙事诗。
流行于青海回族地区的花儿、曲儿、儿歌、摇篮曲等,是其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曲儿,指的是广泛流行于回族地区的《马五哥与尕豆妹》、《上新疆》、《孟姜女》等。特别是《马 五哥与尕豆妹》,在百花盛开的青海回族民间文艺园地中,是一 枝芬芳四溢、久开不败的玫瑰花。
《马五哥与尕豆妹》自清末起,就在甘、宁、青、新等地回 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它传唱着这样一个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的爱情故事 :光绪年间,河州地方,回族姑娘尕豆妹与当长工的 马五哥真诚相爱。她们互换 “记首 ”, 各诉衷肠,真是 “ 你把我疼来我把你爱,指甲连肉分不开”。但是“ 蓝天里站下一朵云,黑心的媒人把亲订”,财主马七五为霸占尕豆妹,强娶她为自己十岁的儿子做妻子,拆散了这对鸳鸯。于是,他们俩 “ 两头儿想来两头儿牵,两头儿都牵成了个病汉 ” 。一次,马五哥与尕豆妹相约私会于家中,相见后,由于“左说右道的话长了,女婿尕娃 醒来了。女婿尕娃张口要出声,马五哥手急掐了个紧。三掐两掐 掐重了,女婿尕娃掐死了。” 当这个可怜的尕娃成为其父马七五罪恶阴谋的牺牲品以后,马七五告到官府,马五哥与尕豆妹被押 上了受审台。在正义与邪恶、国法与金钱的多次较量中,邪恶与金钱终于胜利了,两位无辜的情人被双双斩首在兰州桦林山下。
这首解放前被历代统治者所禁唱的曲儿,在青海省回族群众 中已传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而且越唱越好听,越唱越动人。从新中国建国后各地搜集的七八种唱本看,其首尾与部分唱段虽 不尽相同,内容却大体一致,不离本意。全篇唱词以两句为一段,近似洮岷“ 花儿” 的形式,通俗易懂,顺口好唱,曲儿 中对生动的比兴手法和饶有西北地方回族特色的语言的运用,使 长达300 余行的叙事曲儿,若行云流水,神采多姿。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其曲子的魅力。全曲以十二个小节构成,五声音阶旋律,似乎并无华丽的乐句,但一经唱家演唱,则令人时闻如泣如诉之 声,时感如火如荼之势,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这也许是她被禁 而不止,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马五哥与尕豆妹》留给人们的启迪是十分深刻的。它对封建制度的无情揭露与鞭挞,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所表现的回族人民、尤其是回族妇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对当今青海回族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党的十一届 “ 三中 ”全会以后,《马五哥与尕豆妹》被西宁市歌剧团改编为大型花儿歌剧,受到了包括回族在内的甘、青各族人民的欢迎。
青海回族儿童中流传的《娃娃悄悄》,是一首摇篮曲,全歌充满风趣与幽默,儿歌有《黄马不走鞭子打》、《门楼底里一窝鸡》、《喜鹊喜鹊喳喳喳》、《月亮上来半掰半》等。儿童们以当地的方言边唱边玩,其乐无穷。
❹ 紧急需要回族名人的故事!
郑和(1371—1433),明初航海家。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但因当时几十年来开科举,难以步入仕途。为生计划内而长年奔波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时年五十六岁。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在职三年,颇有政绩。后调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为无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场险恶。供职期满,调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时,豪情勃发,立“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的誓言。后足迹河北廉访、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从元世祖到元惠宗(顺帝)县经11朝,历80余年,长期宦游,浪迹四方,日弄柔翰,创作极富。有诗780余首,词14首,因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熟悉民间疾苦,故常以诗表述政见,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代表作有《寒夜闻角》、《伤思曲·哀燕将军》、《鬻女谣》、《征妇怨》等。擅书画。今存《严陵钓台图》、《梅雀》。有《雁门集》传世。
李贽(1527~1602),明朝思想家。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以76高龄,被加上异端的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狱中。
海瑞(1514~1587) ,明代大臣。生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明代中叶着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和敢直谏而着称于后世,有“海青天”之誉。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初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相继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仕途坎坷,屡受排挤,曾因批评皇帝被执入狱。但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力主惩贪抑霸,整饬吏治,并平反了一些冤案。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清官。民间有许多关于他公平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行世。
马本斋 (1901—1944) ,抗日战争时回民支队的领导人,八路军指挥员。回族。河北献县人。早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团长。1935年弃官还乡。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率队参加了八路军,任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队连连给日军以有力打击。1942年6月任回民支队司令员兼八路军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多次打败日军扫荡,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活动。
杨静仁(1918— ) ,甘肃兰州人。回族。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1941年在兰州参加中国共产党同情者小组,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任中共甘肃省委直属回民特别支部委员、书记,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常委、伊斯兰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回民青年救亡会常务干事,1941年起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并任党支部书记,陕甘宁边区回民骑兵团政治委员。1947年起任西北局统战部民族科科长,西北局机关游击队队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委委员。1949年起任全国政协筹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党组干事会干事,中央统战部四处处长,国家民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60年起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宁夏军区政治委员,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77年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政协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❺ 关于少数民族的故事
少数民族有很多故事,有关于节日的,有关于人物的,还有不少地方风俗。比如傣族泼水节、刘三姐故事等等。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刘三姐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刘三姐原来618年出生在天河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那村刘姓的族谱中还有记载。
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罗城县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故有东门(罗城县城驻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1958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
(5)回族有什么民族故事扩展阅读
中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有自己的特色。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❻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精品
回族民间故事研究是回族学的组成部分,它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曾取得可圈可点的成果。回族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回族民间传说故事精品,希望大家喜欢。
从前,有个樵夫靠打柴为生,早出晚归,十分辛苦。他每次出去砍的时候,总是把家里的钥匙留给他飑邻居柬看。邻居也总是尽心尽力地替他操心。
有一天,这樵夫又准备出去打柴,可是怎么也找不见砍柴用的斧子,他翻遍了屋里屋外,前前后后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没了斧子就不能上山砍柴了。他忧愁的蹲在门外的地上发呆。这时过来一个过路人,见他可怜兮兮地样子,问起原因,他把丢斧子无法打柴的事以及请邻居照看家里等等经过向那个过路人诉说。过路人听了又问他:"你除了这个邻居外,还有邻居吗?
“没有了,他就是我唯一的邻居。”樵夫说。
“那你家里还有没有别的人来?”过路接着问。
“我无亲无故,家里从来不来别的人。”
“毫无疑问,斧子一定是被你的邻居偷走啦。"过路人口气肯定的说。“从今天起,你仔细观察,他做贼心虚,心里定然有鬼。”过路人说完,扬长而去。
再说这个樵夫,每天观察他的邻居。只见邻居脸上果然贼里贼气,尤其那眼神,让人一看就是贼。就连走路、说话的样子也都馕贼。樵夫心想:“我怎么早没看出来啊,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樵夫无奈,自认倒霉,到街上又买了一把斧子上山去砍柴。到了山上,他正准备举起斧子里,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东西出现在面前,走到跟着一看,竟然是他前几天丢失的那把斧子。这时他才晓得,是他不留意把斧子拉在了山上的。他捡起斧子,忽忽砍了几棵柴就下山回家了。这时,邻居也刚好出来,和他打了个照面,他再仔细观察邻居:说话也不像贼了,走路也不像贼了,就连脸上那贼里贼气的表情也变得憨厚慈祥了……
他后悔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从前,有一个叫路不平的人,父亲早年归真,家里只有一个老妈,老妈妈人虽勤快,但面貌很丑。
丑妈妈心底善良,信仰虔诚,见孩子们吃饭掉一颗米她都拾起来,对孩子说:糟蹋了五谷,真主要降罪的,丑妈妈很会过日子,她养鸡肯下蛋,养羊肯上膘,种粮食就有余,日子长了,路不平家里生活越来越好了,存了很多粮食,有很好羊,很多人都知道路不平本事大,这一年路不平父亲的归真十周的日子到了,他宰了一头牛,宰了几只羊,做了很多油香,请村子里的阿訇,还请了很多亲戚朋友,客人们到了路不平的家里,按规矩大家要给他妈妈道,赛俩目,然后才能开始动筷子,他一听客人要见妈妈,心里犯了愁,他恨妈妈生得太丑,不给自己争面子,他表面上招呼一声客套话,就出去了,到了后院他把两个伙计喊来说:今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是给我长精神的,可是他们要见一见我妈妈,我妈这样丑,他们要是见了,回去传开了,我路不平的脸就丢尽了,你们两个人快点把她背到大黑沟里扔掉算了,这两个家伙都看了对方一下,不敢说话,只好走了,他回到客人面前说,我妈妈病了,不愿意见外人,请大家现吃饭吧!
那两个人就把丑妈妈背到一个古窑洞里就放下回家了,只有一个小白狗跟着丑妈妈留在这个窑洞里,这个窑洞上面有一快地,主人名叫旁人,他每天鸡没叫就带上干粮到地里梨地,这一天,旁人犁地到响午疲乏了,就到地头上吃馍馍,打开布袋一看,里面少了两个馍馍,旁人也没在乎,以为自己来时带少了,吃完回家了,第二天到吃饭的时候他一看奇怪了,怎么又少了两个,连续好几天都这样,他决定留神看个是怎么回事,这天他把馍馍放在地头上,他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就看见西面跑来一条小白狗,从布袋里拿了两个馍馍跑了,旁人赶快就追上去,一直到追到窑洞里,只看见白狗趴在丑妈妈身旁,他一看这个老妈妈满身是土,地上连一点一点铺盖的都没有,头上的白盖头都烂了,脸瘦黄瘦黄的,实在是可怜,他问老妈妈是什么地方的,是怎么来这个地方的。可丑妈妈抬头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说,艾,兄弟啊!话不提不伤心,我儿子嫌我丑,怕丢了他的人,就把我撇到这里不管,说着眼泪,哗哗往下流,他听着想起自己的父母都早归真了,不如把这位老妈妈认下领回去,他就把自己的事情说了给老妈妈听,听说老妈妈,你不嫌我的话,我给你当儿子,老妈妈高兴地说,太好了,你不嫌我丑的话,我回去给你干家务活,两个人高兴的。他把老妈妈就背回家了,丑妈妈到了旁人家。
以后,一家大小对老妈妈很孝敬,回族民间故事,老妈妈高兴的闲不住手脚,喂羊喂鸡,没出几年,旁人家里生活非常好了,有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一年开斋节,是旁人爸爸的归真三十年的日子,他宰了羊,炸了很多油香,请了很好客人,和阿訇,客人到了都想见旁人的妈妈,旁人很高兴的答应,便把妈妈从屋里扶了出来,客人们都争着说,赛俩目,这时背老妈妈的那两个家伙看见了,就跑回去告诉了路不平,路不平自从妈妈走了后,家里越来越穷,干什么事都不顺,一听妈妈在旁人家赶快跑去认妈,他看到了旁人家以后,旁人和妈妈还在招待客人,他就大叫了一声:这是我妈,咋到这里来了?旁人看了一眼陌生人,平静的说:这是我妈,路不平,又争辩道,这是我妈妈,是你偷来的。
他在院子里大闹大嚷,客人都不知道这是咋回事,人群里站出来一位阿訇说:你们俩人都不要吵了,让这位老妈妈自己说是谁的妈妈,那就是谁的妈妈,老妈妈慢慢站起来说,我的儿子叫旁人,路不平一听还不依,旁人说,我们俩人都不要争辩,这么多人都听着,我们俩到大路上挖一个坑,谁跳过去妈妈就是谁的。路不平听完了心里想,那自己是我的,就说好,旁人就在大路上挖了一个大坑,两个人都在这里,很多人都看着,路不平,说你现跳,旁人说你现跳,就路不平跳了,他到坑沿边往前一跳,只听,嗵,的一声就掉进坑里了,一眨眼这土坑自个儿合严了,只露出他的一颗脑,紧接着变成了一个土疙瘩,挡住了大路,就这样平平的大路上长出个大疙瘩!
妈妈生你的时候没嫌疼,你却嫌妈妈丑!
老人言,父母的心在孩子上,孩子的心在石头上!
狗不嫌家穷,儿不嫌娘丑,这句话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不管是什么民族的朋友大家都记住,要对自己的父母好好孝顺,对自己的父母好了,真主就会给大家赐悯好的生活。
很久以前,一个回民庄子里住着一个名叫马二爷的人,他长得肥头大耳,身子像个水桶,走起路来像鸭子。他整天想着法子坑害人,这个庄子的穷人可让他给害苦了。
穷哥们儿凑到一块,商量了一下,决定在给达吾老母亲过乜帖时整一下马二爷。不久,一件稀奇事传开了,说达吾得到一口宝锅,要啥来啥,这回给他老母亲过乜帖,要大干一场呢。这事传到了马二爷耳朵里,马二爷派了一个名叫小麻子的狗腿子去探听虚实。 小麻子像老鼠一样溜到了达吾家,达吾他们早就看见了小麻子,却都装作没看见。忽听达吾的婆姨在屋里高声喊道:“滚、滚、滚,快滚!"接着几个女人一齐喊:“好啦!”只见一群媳妇子用长方的木盘端出几盘热气腾腾的油香请大家吃大伙儿高兴地乱喊:“哎呀,真是宝锅呀!喊一声滚滚滚,就滚出这么多的油香来!"达吾怕泄露秘密,压低声音对大伙说:“小声点儿,别让外人听见!"刚说到这里,一扭头,见小麻子慌慌张张地跑了。
小麻子跑回去,上气声接下气地向马二爷学说了一遍,马二爷吃惊地想,真有这回事?那我得亲自去一趟。他一面走,一面想,还没走到,就想出了个主意。“达吾,你二爷要账来了!”马二爷前脚刚跨过门槛,就喊起来了。达吾和穷哥们见马二爷来了,忙迎上前去,说了色俩目。达吾说:“你老怎么有工夫到我家,快请坐!”说着,连忙把炕边扫了扫。马二爷坐在炕边,对达吾冷冷地说:“达吾,别装蒜,账还不还!”达吾向马二爷求情:“二爷,老母刚口唤不久,行搭救,过乜帖,手头实在紧。”马二爷眼一瞪:“手头紧?刚才那伙穷鬼吃的啥,崦?”达吾说:“二爷,这是…...”马二 爷说:“是啥?崦?快说!”达吾赔着笑脸说:“二爷,你先别生气,我先给你老做点吃的,吃好了再说账的事。”接着,达吾叫婆姨到里屋去给马二爷做饭。马二爷正想听听宝锅的秘密,暂时也就不追问还账的事,只管竖起了耳朵。
达吾的婆姨在里屋喊:“达吾,快来,宝锅不灵了!”达吾一点儿也不急地说:“你是心不诚,气不稳,把秘诀给忘了。不要怕,二爷不会拿我们的宝锅的。拿出诚心稳住气,再念两遍就行了。”只听达吾的婆姨喊道:“滚、滚、滚,快滚!......好啦!”话音刚落,就把刚出锅的饭食端了上来。马二爷听在耳朵里,喜在心头,一心想得到宝锅。他装着大发慈悲的样子,对达吾说:“你家不是还有这么一口锅吗?就用这锅抵了一半欠账罢。”达吾装出非常沩难的样子,沉思不语,众家穷哥们儿就来为达吾讲情,马二爷这才出了口长气说:“看在真主的分上,看在众乡亲的分上,念你达吾是个虔诚的穆斯林,我不问你私藏宝锅之罪。不过,这锅二爷是要定了,你欠我的账嘛,就一笔勾销了。”达吾叹了口气说:“唉,二爷你老既是看在众乡亲分上,那就把我和众乡亲欠你老人家的账都免了吧,这宝锅归你就是了。"马二爷见宝锅到手了,正在兴头上,顺口也就答应了,三步并作两步扑到里屋,把宝锅抱走了。
马二爷得了宝锅,马上决定请客,让来客见识见识他的宝贝。客人全都来了,要上菜开席了,马二爷到伙房里趴到他婆姨耳边嘟囔了一阵,把宝锅的口诀传给了她,然后回到客厅向客人们宣布“真主赐福,我得到宝锅一口。先请宝锅献点油香,大家尝尝。”说着,转身向伙房喊:“上油香!”喊了好几声,不见姨出来,马二爷急了,骂道:“你耳朵里塞上驴毛了!"骂声未落,只见他婆姨端着个空锅从伙房出来了,说:“念了几遍暗语都不灵。”马二爷山羊胡子一翘,说:“没见识!咋会不灵呢?一定是你心不诚,气不稳,把秘诀给忘啦。”马二爷的婆姨气呼呼地挥着手喊道:“滚!滚!滚!快滚!”客人们听了,以为是叫他们滚,一个个吃惊地瞪大了眼睛,都站了起来。马二爷见念了秘诀还不灵,也挥着手大喊道:“滚!滚!滚!快滚!"一连喊了三遍,客人们再也坐不住了,一个个骂骂咧咧地走了。客人们走了,宝锅还是不灵,马二爷和婆姨吵起架来,越吵火越大,两口子死拖活拽地打了起来,没留神,把宝锅砸了个稀巴烂。
❼ 回族人民为什么不喝酒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因为回族人的宗教当中就对酒这个物品非常的抵触,他们认为酒精会麻木人的精神,让人沉迷于欢乐当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因此回族人是非常讨厌喝酒的,不过现在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回族人,也慢慢开始学会喝酒了,而猪肉一般的回族人是坚决不会碰的。
回族人之所以不喝酒,那是因为伊斯兰教是明令禁止喝酒的,因为一旦喝醉了以后,人们就会变得狂言乱语,神志不清,这样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所以他们对酒是非常讨厌的,认为喝酒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消磨自己的身体与精神,不过说的确实有点道理,毕竟现在很多人沉迷喝酒,确实也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和工作,甚至酒驾也会影响到生命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