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布袋和尚有什么故事

布袋和尚有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09 19:35:50

㈠ 布袋和尚究竟是否真有其人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人)。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有一首偈说: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彊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民间故事150字

民间故事:庙墙上有个布袋和尚

专制皇帝朱元璋到了晚年,性格变得残忍多疑。他费尽心机,杀害了大批功臣。他在火烧“庆功楼”后,猛然间又想起了一个人,坐立不安,觉得自己作的缺德事,瞒得了天下人,无论如何也瞒不了神算刘伯温,不灭这个口,将来必定坏大事。这样一想起来,朱元璋心里十分焦急,忙派人去召刘伯温还朝。

那使臣身负圣旨昼夜兼程,换马不换人,扬鞭飞马向青田进发,赶到刘府,却见府内白幡飘飘,灵棚高搭,哀乐阵阵,哭声幽幽,进出的人个个头包白包,面色黯然,脚步匆匆,原来刘伯温已在头一天死了。那使臣无奈,只好赶回朝中,原旨交回。朱元璋听说刘伯温已死,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放下。

俗话说:“疑心生暗鬼。”过不多久,朱元璋对各地的官员又很不放心,就决定自己私行察访。这一天,他路过一座坍塌的破庙,不由地想起了当年当小和尚的情景,就信步走了进去,只见庙内野草丛生,寂无人声,非常荒凉,偶尔传来一声鸦啼,让人浑身起了鸡皮圪塔。大殿门窗破败,还坏了一个角。他走进殿内,四下一打量,只见墙壁上画着一个和尚,和尚背着一个大布袋,旁边写着一首诗: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对这诗画看了又看。越看这画上的和尚越象是自己,越想那诗的含义越觉得有来历,越琢磨那笔迹似曾相识,不知为何?最后,他长叹一声,叫随从用纸印下这诗画,铲去墙上的墨迹,就回京都去了。

从此,朱元璋不再杀功臣了。但他问心有愧,精神恍惚,没过几年,便得病死了。

㈢ 神奇的布袋神话故事

月色滑过照壁,为那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镀上一层银色,噢,——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时明州奉化僧人。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岳林寺圆寂,逝前说《辞世偈》,称自己为弥勒化身。后人以布袋和尚的形象替代了印度弥勒。现在佛教寺院天王殿面朝进门香客、外向而坐的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就是奉化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事迹,正史记载很简单,但在奉化流传的许多故事,描述了他的聪明智慧、幽默风趣、与人为善、乐观包容等精神和品德。
布袋和尚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大师,其真性最本然。传说,布袋和尚身世如谜。据说唐朝时,宁波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喜好田间劳作,最好与人打赌取乐。有次与人比赛插秧,谁输了谁请吃夜饭。四位农夫手起手落,不一会儿田中就绿了一大片,而布袋和尚眼看就要输了,他却呵呵笑着,高声吟诗: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大伙一听这首《插秧偈》很有意思。 “福田”既指良田,也指佛田,“水中天”既是大自然的天空,又是佛教的理想世界。“六根”不光是说插秧每行有六株,也暗示佛经指的眼耳、鼻、舌、身、脑,“稻”与佛“道”又谐音,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不仅描绘了插秧情景,更包含了佛教的智慧和辩证的哲理。人们在琢磨的时候,布袋和尚施展神通,乐呵呵地插完秧苗。
布袋和尚交友带着三分侠气,为人存有一片素心,他在圆寂前,说了四句《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毕,即在青石上端坐而逝。后人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 。
这位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时常劝化人们要忘却烦恼,宽却肚皮。他也时常手持藜杖、撒履闲行,应了佛法中的“万法本空”之意。
后代文人崇敬这位可敬的大师,提写了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首妇孺皆知的句子赞颂了布袋和尚容人容事之雅量,但似乎并未悟得佛祖旷达襟怀。
试问尘世间,谁未做可笑之事,谁又能说自己不是可笑之人。宽厚的佛祖,曾几何时讥笑过可笑之事可笑之人,何时不是以悲悯之心,善待芸芸众生,这等境界后人自是望尘莫及。

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布袋和尚有什么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表哥说幸福美满怎么回复 浏览:659
事业单位考试成绩如何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浏览:325
健康证办理需要检查什么 浏览:293
怎么给孩子讲外婆的故事 浏览:93
两条鱼接吻怎么形容爱情 浏览:87
小学生居家防疫健康记录表怎么填 浏览:495
武义事业编制人员哪些人需要政审 浏览:269
递交婚姻登记需要什么 浏览:166
如何评价经济停摆下的超低廉石油 浏览:815
爱情抗体韩语怎么写 浏览:534
行政事业单位慰问金怎么用 浏览:838
财政所怎么是事业单位 浏览:913
事业单位初级证丢了怎么补办 浏览:522
俄罗斯美女叫什么 浏览:331
林青霞事业什么时候开始的 浏览:385
乡村爱情李现演什么 浏览:929
如何提高生活幸福力 浏览:130
苍南县婚姻介绍所在什么地方 浏览:141
一个女人一生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965
爱情冲突怎么取舍 浏览: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