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偃师献计故事出自哪里

偃师献计故事出自哪里

发布时间:2023-03-07 20:56:01

❶ 关于史记的故事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那你知道关于史记的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史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史记的故事:商代秦人
费昌是大费的玄孙,生活在夏桀的时候。他看到夏人 政治 黑暗而商族正在日益兴盛,便率领族人离开夏朝去投奔商族。他本人做了商汤乘车的御者,帮助商汤在鸣条战役中打败了夏桀。孟戏、中衍二人是大廉的玄孙。中衍长着鸟一样的身体,但是却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奇特。太戊帝听说此人以后,打算任命他为自己乘车,但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吉利,因此进行占卜以定吉凶。结果是吉,于是,太戊帝把中衍召来为自己驾车,并且把自己美貌的女儿嫁给了他。从太戊帝以后,中衍的后代子孙里每世都有人建功立业,成为商朝的辅政大臣。因此,嬴姓一族在商朝大都显贵,势力也非常强大,最终成为了诸侯。中衍的玄孙名叫中潏,中潏与他的族人居住在西戎地区,保卫商朝的西垂疆域,他的儿子名叫蜚廉。

蜚廉生了个儿子叫恶来。恶来力气过人,而蜚廉则善于奔跑,父子二人都凭借各自的特长侍奉商纣王。周武王兴兵伐纣的时候,一并杀掉了恶来。此时,蜚廉正在北方为纣王制作石质棺材。事成以后,蜚廉准备回京复命。但是,纣王已死,蜚廉无处复命,于是他在霍太山建筑祭坛,祭奠纣王并向他复命。在修筑祭坛时,蜚廉得到了一具石棺,上面的刻文说:“上帝诏令处父(蜚廉的别号)不要参与殷人的叛乱,特意赏赐给你这具石棺,来光大你的氏族。”蜚廉去世以后,就被安葬在霍太山。
关于史记的故事:贤者百里奚
秦穆公是宣公的弟弟。宣公去世以后,他的弟弟成公即位。成公去世以后,穆公即位。他登基第一年,便亲率军队攻伐今陕西省平陆县的茅津,取得了胜利。三年以后,他将晋国公主,即晋国太子申生的姐姐迎娶为夫人,借此与晋国结好。

此时,晋献公灭亡了虢国、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俘以后,以秦穆公夫人仆役的身份陪嫁到秦国。此后,百里奚从秦国逃跑,打算逃到楚国去,不料,在边境上被楚人捉住了。穆公听说了百里奚贤能,便想用重金赎回他来辅佐自己。但是,他担心重金会让楚人产生更大的贪欲,反而不会释放百里奚,想了好久,穆公就派使者对楚人说:“我国的陪嫁奴仆百里奚现在被你国捉住,我国打算用五张黑色公羊的毛皮来赎回他。”楚人并没有多想就答应了这个要求,把百里奚交还给了秦国。

当时百里奚已经有七十多岁了,被关在监狱里,秦穆公亲自到监狱里把他释放出来,和他讨论治国的道理。百里奚辞谢说:“在下是亡国之臣,哪里还值得君王您的询问!”穆公回答说:“虞国的国君不能重用你,因此而亡国,这是他不识人才,这并不是你的罪过。”穆公执意向百里奚请教,两人促膝长谈了三天三夜,秦穆公很受启发。穆公很赏识百里奚,便让他辅佐自己,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因为百里奚是用五张黑色公羊的毛皮赎回来的,所以秦人称之为五羖(黑色的公羊)大夫。对于如此的尊崇,百里奚推辞说:“我有一个朋友叫蹇叔,我的才能还不如他呢,只不过他的贤能不被世人所知。从前,我在游历齐国的时候,落魄到了讨饭的地步,就是蹇叔收留了我。后来,我曾经打算追随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不让我去。不久齐国就发生了内乱,于是我也因此而免于祸乱。此后,我又到了周朝。周王子颓特别喜欢牛,我就借养牛来接近他。等到颓要任用我的时候,蹇叔再次劝阻了我,让我离去,这才又一次幸免于难。我侍奉虞国国君,蹇叔不同意,我虽然知道虞君不会重用我,但是因为贪恋功名利禄,我仍然留了下来。我两次听从蹇叔的劝告,都得以幸免于难;但只一次没有听从他的 意见 ,便遭遇了虞君亡国的灾祸。因此,我深深地了解了蹇叔的贤能。”于是,秦穆公派人用重礼迎请蹇叔,任命他为上大夫。
关于史记的故事:千里奔袭
穆公三十年,秦国协助晋国围困郑国。郑国派使者向穆公阐明了秦晋两国灭亡郑国的利害关系,语重心长地说:“灭亡郑国只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这对秦国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晋国的强大会使秦国产生更大的忧患。”秦穆公听了之后感到很有道理,于是罢兵回国了,晋国也随即撤兵。

后来,郑国的内奸向秦国献计说:“我把守着郑国城门,秦国可以派兵来袭击郑国。到时候,我们双方里应外合,此事必成。”对于此事,穆公询问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见。而他们却都回答说:“我军途径好几个国家、行程千里去袭击他国,很难取得 成功 。既然有人出卖郑国,谁又能知道我国会不会也有内奸队动向告诉给郑国呢?所以,此次奔袭不能进行。这一次,一向英明、仁义的穆公却没有听从贤臣的建议。他任命白乙丙、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之子西乞术为,率军袭击郑国。军队出征那天,蹇叔和百里奚前来送行,却痛哭不止。穆公听说此事,不高兴地问他们说:“军队出发作战,你们却在此痛哭,这是什么意思啊?”二位老人回答说:“臣下不敢打击军队的士气,只是我们的儿子从军出征,而臣下已经年老,恐怕他们回来晚了就无法相见了,因此在这里哭泣啊。”二位老人退下后,私下里对他们的儿子说:“秦军如果失败,一定是在崤山这个险要之地。”

秦军一路东行,先是越过晋国领土,接着经过周王室都城洛邑的北门。王室成员王孙满见状,感慨地说:“秦军行动不合礼法,肯定会失败的!”当秦军行进到滑这个地方时,正巧碰见了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当时驱赶着一群牛,准备到周地去做买卖。他遇见了秦军,看出他们要去攻打自己的国家,担心自己被捉去杀掉,便随机应变,把自己的牛献给了秦军,并且对他们说:“听说贵国打算征伐我国,因此我国国君正在认真谨慎地准备抵抗贵军,并且派在下用这些牛来犒劳各位。”听了弦高这番话,秦国的三位互相合计道:“我军准备奇袭郑国,不料郑国已经知晓我军动向,等到我军赶到郑国,最佳的进攻时机早已经错过了。”于是,秦军灭掉了晋国的边疆城邑滑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就班师回国了。

猜你感 兴趣 :

1. 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

2. 《史记》中的故事

3. 史记中的故事内容

4. 史记中的经典故事

❷ 史记中的故事

1、《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一忍再忍的故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pīyí“圯”为桥的意思)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张良能够一忍再忍老头的很显然故意的折辱,终于抑制住了刚锐之气,塑造成能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谋略者。“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

2、刘邦能忍而得天下

刘邦首先攻占咸阳,如按楚怀王之约,刘邦本应封为关中王。项羽40万大军入关,刘邦不但没做成关中王,连封地都变为汉中,刘邦一肚子怨气,但没有发作,忍了。

在楚汉对峙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兴分我杯羹’”项羽用刘邦的老父为筹码,要挟刘邦。

刘邦真有忍耐力,说您要烹食老父,请分我一杯羹,硬是搞得项羽没有一点办法,只好作罢。

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入关键时刻,垓下之战一触即发,凭刘邦的力量肯定打不过项羽,于是派人给韩信、彭越送信,令其率领人马齐聚垓下与刘邦合围项羽。

《淮阴侯列传》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刘邦能够忍住韩信趁他形势不利时伸手要王的愤怒,并立即派张良带着印绶去加封韩信。韩信做齐王后,与刘邦等军包围项羽,直逼项羽自刎。刘邦终于得天下,开汉代基业。

3、韩信忍于胯下,卒收登坛之拜。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内心)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于是信孰视之,俛(俯)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其实并不是他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对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4、你在地下还要反?

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他儿子偷偷买了皇家用的盾牌刀剑给父亲陪葬用。后来被告发。

法官:“你要造反。”周亚夫:“我买了陪葬用的,你怎么能说是造反呐?”

法官:“不管了,即使你在地上不造反,在地下也会造反!”

我猜,一千年后,等周亚夫在地下见了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新来的岳飞,一定会说:这些禽兽们,一千年来整人的套路都不会变变啊!

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绛侯周勃世家》

5、卡住自己命运咽喉的商鞅

商鞅变法,立了一箩筐的严刑峻法,也得罪了一大波人。在后台秦孝公崩后,他遭到了敌对势力的疯狂反扑。

晚上逃亡到一家宾馆准备入住,老板并不认识他,死活不让住:客官,您不知道吗,商鞅有规定,这住店没验身份证的话,我也是要跟着判罪呐!面对这戏剧性的一幕,商鞅愕然:没想到我商君之法,竟然积弊至此了......

他从未这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卡住自己命运咽喉的力度。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抽那个正在立法的自己一大嘴巴。

如果政策的制定者,当有朝一日被这政策加于己身,依然能觉得合情合理,那么这就是一条好政策吧。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商君列传》

❸ 《史记》中有哪些故事

《史记》中鸿门宴,完璧归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纸上谈兵等故事。

1、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2、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3、破釜沉舟。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

4、指鹿为马。该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5、纸上谈兵。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阅读全文

与偃师献计故事出自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石头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浏览:787
美女天天拍抖音怎么没见你 浏览:17
所有的故事早已无法挽回什么歌 浏览:10
儿童读什么故事 浏览:675
怎么和父母沟通的故事 浏览:219
经济学专业考什么内容 浏览:423
哪个欧美女歌手演唱会最火 浏览:502
不懂得如何经营婚姻和保护家庭 浏览:885
s6的故事是什么 浏览:496
羊肉串怎么样烤更健康 浏览:554
哪个花的花语代表爱情 浏览:158
什么是爱情记录仪 浏览:135
九圣营村有哪些历史故事 浏览:823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曲线有哪些 浏览:974
安徒生童话故事有哪些最呢 浏览:120
天蝎女生的美女有哪些图片 浏览:4
事业单位出纳离职都交接什么 浏览:199
广西事业单位公益一类是指什么 浏览:532
艾青诗选中关于爱情的诗有哪些 浏览:454
海上钢琴师讲述什么故事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