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国旗的小故事
1、1952年的10月1日,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俘营里,被俘的志愿军战士们为了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升起了一面国旗。
做旗子的布是用去了胶的雨衣布加消毒用的红药水染成的,黄色的五角星是用黄色的奎宁丸药丸染成的。
当国旗升起来的15分钟后,敌人的装甲车开进了营房,150多名战士在机枪的扫射中倒了下来,56人为了国旗的升起献出自己的生命。
2、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西南地区大片土地还没有解放。国民党反动派面临最终灭亡,但仍在进行垂死挣扎,他们在这些地区建了许多监狱和集中营,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设在重庆的中美合作所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和渣滓洞里,关押着许多革命者,美蒋特务面临着最后的失败,像野兽一样疯狂地摧残着这些革命者。
女共产党员江竹筠,由于叛徒出卖,被特务们抓进了中美合作所。敌人为了从她口中得到党的秘密,进一步逮捕更多的共产党人,对她施用了残酷的刑罚。
敌人用钢丝拧成的鞭子毒打她,又用竹签钉进她的手指。然而,江竹筠敌人的酷刑,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她给敌人的回答是:“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这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
江竹筠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挫败了美蒋特务的罪恶阴谋。由于她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难友们都十分敬重她,把她作为自己的榜样,亲切地称她“江姐”。
这天,江姐突然接到地下党设法送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接到这个消息,在敌人面前从未掉过一滴泪的江姐,此刻热泪盈眶,她太兴奋了!她立刻把喜讯报告了同牢的战友。
大家都激动得拥抱在一起,轻声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一位难友提议:“我们也绣一面五星红旗庆祝胜利吧!” 大家热烈响应。
前不久一位战友牺牲前,把珍藏的一面染着斑斑血迹的红旗交给了江姐,江姐小心地珍藏在自己的被子里。此时,江姐拆开被子,拿出这面红旗,舒展开来,全牢房的难友心潮沸腾了!
江姐带头,大家立刻飞针走线,在红旗上绣五星。一针针、一线线,绣不尽革命战士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五星红旗绣好了。江姐把国旗抖开,高高举起,庄严地说:“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吧!”大家肃立,向国旗敬礼。
他们仿佛也置身于天安门广场,眼前的五星红旗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一位战友当场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鲜明的旗帜,猩红的旗帜,我们用血换来的旗帜……等解放大军到了那天,从敌人的集中营里,我们举起大红旗,洒着自由的眼泪,一齐出去。”
在大西南解放前夕,面临最后惨败的敌人在逃离重庆时,对革命者实行了血腥屠杀。1949年11月27日,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惨遭杀害。敌人的疯狂阻拦不了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那里的人民解放了,江姐和战友们绣制的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祖国的天空!
3、1951年9月30日下午,电力公司一位领导把胡其俊叫到一边,说组织上决定交给他一个光荣任务,从明天起接替陈红年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
胡其俊听后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又是担心。高兴、激动的是自己这个在旧社会吃不饱饭的穷苦人,成了新中国国旗的升旗手;担心的是这是由毛主席亲自升起过的五星红旗,由自己来担负升旗任务,怕不能胜任。
第一次升国旗恰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开国大典以来每年一次的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头天傍晚,胡其俊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处领来国旗,晚上根本无法入睡,不时地起身看看闹钟,生怕第二天晚了。
天刚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底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展平,然后遥望天边,等着太阳出来。当第一次顺利完成任务时,胡其俊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喝了半斤二锅头还带劲。
4、1996年秋天,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所小学里,来了一个名叫多多的中国男孩,只有8岁,读二年级。
这天中午,多多第一次上学校饭堂去吃饭,他感到很新鲜。尤其是饭堂的墙壁上,挂着许多不同国家的国旗。同学告诉他,只要在这里读书的学生,饭堂里都要挂他们国家的国旗。
多多听后就不吃饭了,跑去找,找了好几遍,都没有找到五星红旗──我们中国的国旗。
多多想:这个学校难道没有中国学生吗?可现在有了啊,就有我多多一个了!我就去找校长……多多跑出饭堂,直奔校长室。
多多对校长说:“饭堂里,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旗?中国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有我的奶奶、姑姑、外公、外婆,还有许多我的朋友……”校长听了,赶忙向多多道歉:“很对不起,我没有注意。明天,我一定把中国的国旗挂起来。”多多很高兴。
到了第二天,多多很快地在饭堂里找,可还是没有中国的国旗。
多多很不高兴,又去找校长问:“中国国旗,为什么没有挂起来?”校长很奇怪,指着一面旗帜对多多说:“已经挂起来了,在那儿,你怎么会找不到?”可多多一看,那面旗帜他没见过,不是五星红旗,就对校长说:“您搞错了。我是中国人,那不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那天多多回家告诉妈妈,说校长挂错了中国国旗,还把那挂错了的旗,画给妈妈看。妈妈说:“那是台湾的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宝岛。”第二天到了学校里,多多又去找校长。校长听完多多的严正之词,道歉说:“很对不起,是我搞错了,我马上去买。”
过了两天,校长才从中国大使馆找来中国国旗,挂在了饭堂里,并且通知了多多。
打这以后,多多上饭堂去吃饭的时候,就都能看见中国国旗了,心里甭提多高兴啦
5、吴玉章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他曾留学日本,他所在学校由于学生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因此形成了一个惯例:每逢元旦,就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1904年元旦的那天,吴玉章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喜气洋洋地过节,可是来到校园里一看,竟然没有中国国旗。
吴玉章这下可气急了。他马上组织所有的中国学生,带领他们找到了校方负责人。
吴玉章代表中国学生向校方提出了严正抗议:“你们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我们既然在这里上学,却没有我们的国旗飘扬,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元旦。因此,我们要求你们道歉并马上纠正错误,挂上我们的国旗。要不然,我们就罢课,绝食抗议。”
校方的主任认出是吴玉章,就冷嘲热讽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么好,知道你来自中国,家里没有钱,就从来不急着催你交学费。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给你零花钱用,现在你竟然因为这种小事情就来找学校的麻烦,你怎么能这样呢?”
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对我是很好,这一点我非常感激。但是你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今天的事情不是一件小事,挂不挂国旗是一件关系国家荣辱的大事。我宁可失去求学的机会,也不能坐视我们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
因此,今天我是准备斗争到底的。”校方迫于无奈,只好承认错误并悬挂上了中国的国旗。
又过了十年,也就是1914年的元旦这一天,吴玉章正好乘坐日本人的船出国。
船上挂起了万国旗庆贺,可就是没有中国的国旗。
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了抗议,船长说:“这么多年了,一直是这样呀!”“不对,绝不会永远这样的。今天你必须把中国国旗挂起来,中国绝不会永远是这样的!”船长看到吴玉章激动的神情,只能屈服,挂起了中国的国旗!
Ⅱ 有关五星红旗的故事
1949年7月,32岁的曾联松在上海设计“五星红旗”的国旗图案,在征集到的三千余幅国旗设计图案中,他所设计的图案最初未受重视,经过田汉的极力推荐和几轮评选后,“五星红旗”图案才最终获得肯定。
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1950年9月27日,设计者曾联松被正式告知自己是国旗设计者。
1950年11月1日,曾联松收到一封标有“1137号文件”的公函,作为曾联松是国旗设计者的书面证明。
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Ⅲ 关于五星红旗的故事
五星红旗,作为中国的标志,已经和我们的主权与尊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已经成为每天清晨广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尤其是到了每年国庆节这一天,天安门广场内外更是有无数道虔诚而炽热的目光,直射向那面随同喷薄而出的朝阳一起缓缓升起的旗帜。
在今年国庆前夕,记者寻访到一些特殊的“国旗人”。因为某种机缘或是个人的执着,他们的事业与人生都与我们的国旗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们讲述那一个个生动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一种叫做国旗精神的力量,正在从他们的内心流出,又带着温热注入我们的心田。其实,国庆节去看升旗,不正是为了寻找这种力量吗?
20岁的吴猛,今天有一个重要任务:在天安门广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55周年国庆日升起五星红旗。
尽管年龄不大,但吴猛已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国旗班服役4年了,目前是国旗班里“资格最老”的升旗手。他站姿挺拔,步伐稳健,动作潇洒有力,是在国庆节这样重大的节日中担负升旗任务的最佳人选。
但走到“最佳”这一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吴猛说,他刚入伍的时候,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去新兵连挑人,条件相当严格,一个大队只选了4个人。当吴猛还沉浸在入选的喜悦中时,艰苦的专项训练就迎面压来。站军姿是基本功的第一课,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脚底神经长时间受压迫,站得他经常头晕眼花。
必须一气呵成的收旗动作被戏称为“砍旗杆”,因为这个动作要求右手连续迅速用力“砍”向旗杆,以保证在大风天气里旗面也不会被刮跑,并且在13至15下 “砍”的动作中被完全收起。“总不能让大家看着我们的动作都是无声无息的吧,”吴猛憨厚地笑着说,“所以我们‘砍’的时候还必须要‘砍’出声音,由慢至快,很有节奏,这样才能给老百姓鼓劲。”
初练时,吴猛和国旗班的战友们的手都在旗杆上“砍”出了淤血,手指头也在旗面上被磨破,伤口往往是一层没好又伤一层。“我们当时训练用的旗,那可真都是用鲜血染成的。”吴猛笑嘻嘻地说。
升旗时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升旗手把国旗向斜上方撒出的那一刹那。这一下动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舒展有力、将旗撒展,也是一件“功夫活儿”。要把握好音乐节奏,使准用力方向,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强健的臂力。为了练撒旗,吴猛和国旗班的战友们经常用十斤二十斤的哑铃片连续挥舞训练,一挥就是整整半天。刚开始练的时候,一到吃饭时间,他们的手都因为训练而抖得拿不住筷子。
在所有这些难关克服之后,还有心理素质这一关。广场上有那么多双眼睛在盯着,升旗手的镇定功夫也不一般。经过多年磨炼,现在所有这些在吴猛看来,全都不在话下。
吴猛说,升了这些年旗,他是亲眼看着来看升旗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而且来等的时间越来越早,甚至有人熬通宵等着看升旗。他每次撒旗的那一刹那,能瞥见一片闪光灯亮起,心里都会涌起一阵自豪与感动。
“每次升旗的时候,广场上不管有多少人,立刻都会安静下来。有一次,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集体来看升旗。国歌一响,原来还在打闹的孩子一下子全都鸦雀无声,非常可爱。有的时候,人们还会在旗升到顶端的那一刻自发地热烈鼓掌,场面特别感人。”吴猛说,看到人们越来越爱看升旗,越来越热爱国旗,他就觉得,自己训练时所受的那些苦就都不算什么了。那,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Ⅳ 关于刺绣的故事有哪些
在民间,流传着一位叫刘女红的刺绣能手,创新出“双面绣”的故事。传说在清代,苏州有一位县太爷,想要给慈禧太后祝寿,他想到了当时盛行的苏绣。便命手下人去苏州的各家绣坊,寻找能工巧匠的女红,让她们创新一种特别的苏绣,来献给慈禧。
有一天,县太爷去巡视,路过一家酒店,忽然,他抬头看到挂在酒店外面的酒旗,
与其他酒旗很是不同。这个被风吹得左右摆动的酒旗,原来是绣的双面。经过打听,县太爷知道这个酒旗是附近的一位刘女红的绣女所绣。于是,县太爷便找来刘女红,要她绣一个慈禧的画像,为慈禧太后祝寿。
刘女红虽然是民间的一个绣坊女红,但她刻苦好学,早学得一手绝活。于是,根据县太爷提供的画像,刘女红非常认真地绣了一个月,便绣出了慈禧的双面绣像。县太爷很满意,便赏了她10两银子。
县太爷把这幅双面绣送到京城为慈禧祝寿。慈禧是个喜欢书画的人,她见了这幅自己的双面绣像,非常高兴,苏州县太爷也因此而连升三级。刘女红也被皇家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