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讲鬼故事为什么一听让人毛骨悚然
人都对未知的事物有恐惧感,其实准确的说是有神秘感
从文体学上讲,一个鬼故事就是一个叙事(statement),同样一个鬼故事,一样的情节,让不同的人来讲,让人感到恐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其中的差别倒不是在于内容,而是在于叙事。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有一门学问就叫做修辞学,或许今天很多人会将这个学问同所谓的修辞手法混淆起来,修辞学可不这么简单。想想古希腊所谓的智术之师(sophister)专门开馆教学,教大家不是什么哲学的大智慧,而是让人学会怎样把鸡毛蒜皮说成凤毛麟角,说白了,教大家就是年年上春晚的赵大忽悠那身功夫。于是,事件本身并不只是制约其是否具有煽动力的唯一因素,因为形式的功夫不做好,即便是再神奇的故事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因此,鬼故事本身并不是因为情节和内容上的可怕,如果对一个感到非常恐怖的鬼故事做点现象学还原的东西,即将那些看起来是添油加醋的修辞全部悬搁起来的画,故事内容的核心也就没有什么了。但是,再平庸、再直白、再不怎么吓人的鬼故事也是一个叙事,叙事没有高明之分,只有渲染力之分,至于需要什么样的渲染力视情景而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今鬼故事除了巧妙的情节安排之外(实际上,情节安排也是叙事的成分),怎样选择故事的讲法也十分重要,一些常被当作恐怖的要素常常被添加在故事情节之中,如我所看到恐怖的元素,大多是黑夜(夜晚,尤其是半夜12:00,子时,是鬼故事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子时是至阴之时,而西方的恐怖元素也离不开夜晚,列维纳斯将夜看做对我们莫名恐惧的重要因素,因为“夜”本身是一种无名之在,在我们理解的范畴之外),还有一旦涉及坟地、尸体、血等元素,自然也成为恐怖的象征。实际上,我对带有过多恐怖象征的恐怖故事并不感冒,因为这些恐怖元素实在太经常性,成为恐怖故事的一条俗常的套路,听多了,再恐怖的效果也会沦为平淡无奇。我个人最具恐怖感的故事并非恐怖元素的叠加(这跟物理界不一样,恐怖东西叠加得最多未必是最恐怖),毋宁是在恐怖元素匮乏,最高明的恐怖是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场景中,恐怖感的不期而至。如果恐怖元素一开始就出现在开头,人们在心里就会有所准备(或者说在此出现了对恐怖的desire),一旦与预期的desire相似甚至不如,恐怖故事的恐怖效果会大打折扣。 相反,在一个并没有预先被设定为恐怖的情景中,凸现一种恐怖,才能让人措不及防,在瞬间被恐怖效果击中并将效果极致化,这才是最优秀的恐怖故事。(这也是我为什么推出《鬼吹灯》的原因,《鬼吹灯》虽也应用了大量常理上的恐怖叙事元素,但在某些时候总有些恐怖不期而至的情况)
如果说从叙事层次还不能完全揭示恐怖故事的根源的话,那么从列维纳斯的“无名之在”能够更清楚地揭示其中的奥秘。对于列维纳斯看来,世界相对于我们是绝对在先性,世界的存在本身不依赖于我们,而我们本身在诞于此世时只是领受这个世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领受这个世界?自从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都有一种光的隐喻,即我们始终是在光中看这个世界,世界是被照亮的。不同的是,柏拉图,一直到康德,都是相信存在阳光的,我们的看直接与阳光的存在相关联,我们原来十分相信这个来自于外在世界的光照,认为这种光照是绝对真理,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信奉而已。曾几何时,这种阳光的骗局被揭露了,这种所谓的阳光不过是从我们心底的映射出来的幻影,也就是说,阳光从未存在过,也从未照亮过世界,我们原来所认定看到的“世界”根本就不是世界本身,只不过是从我们心底里透出来的幻影,仿佛在一面墙上放幻灯片,我们只能看到幻灯片,至于墙本身什么样,我们从未真正关心过。这样,我们去看世界,所得的光并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普世之光,毋宁是在我们自己心中的内在性的光芒,这好比我们自己的心是一个探照灯,我们总是用这盏灯去看世界,由此,我们才有“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
这种源自内心的光是一种同一性的框架,他将所能见到的一切都纳入的同一性的解释之中。正是由于同一性,我们的内心才得以安宁,安宁的原因在于,我们由此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可以在我的光里得到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典型西方式的理性——reason,在自我认知图式的光中,一切能见之物都是reasonalbe)。如果问题到此为止,就不会有什么恐怖故事了,我们也不会感到恐惧了。实际上,我的光不同于外在世界那个普世之光,我的光始终是有限的,只能照亮这个世界上的部分领域,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总会存在部分在光之外,在光之外的部分成为阴影。在中世纪是在光中绝对地排斥影之存在,影的出现会直接危机光的安全,中世纪以最残酷的方式扼杀阴影,如对异教徒的火刑,还有女巫、魔鬼之说。我们中国古代也一样,我们的茅山术士总讲不干净的东西,不干净的东西总是与干净的东西相对,干净是光,而不干净的是影。关键在于,在那种认可普世之光的世界里,影是纳入到光的解释体系之中的,也就是说,普世之光承认影之存在,但影的威胁被降低到最低,影的威胁在那个世界中被看做是可以对付的,西方的十字架,中国的大蒜和黄纸画符都是驱逐影的利器,个人虽对光之外东西有所不安,但由于有所准备,这种不安只是一种相对不安,只是暂时我们没有合法对付它的利器的不安。随着绝对普世之光的瓦解,针对阴影的驱逐也丧失了效力,光从原来的共生性变成了今天的个性化,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光里看世界,因而从自己这里来区分光与影。光当然好说,它已经被纳入到我们同一性的理解之中,影则不好办,影表现为我们理解框架所不能解释的东西,一旦出现不能解释之物,我们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怖感。如一个已经生理死亡的人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现象显然违背我们的生理学和物理学知识,恐惧感就会出现。因此,我们的恐惧大多来源于不能划归我们光的同一性框架的不可解释之物,一旦变得可以解释了,也就不感到恐惧了。如一个人死亡,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是不可解释的 ,但他只不过是另外一个长得一摸一样的人,生活完全不同于你熟知的那个逝去者,本身的不安会重复恢复安宁,因为本身不可解释的东西又重新可以解释。但问题是,我们可不是把什么都可以包揽在我们的框架之中,总会存在某些我们无法解释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
Ⅱ 为什么有些人听了鬼故事之后会感到恐惧,即使“不做
那都是假的,怎么可能因为一个故事就见到鬼呢。你想想啊,在这个世界上听过可怕的鬼故事的,或者看过鬼电影的人,不止你一个吧,还有比这个姐姐讲的故事更恐怖也有很多人听过吧。。可是他们不都没事,不是么。也没人传出听了鬼故事就见鬼的传闻。大家不都好好的。所以那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存在,这个世界是现实的,那些只在故事里而已。。这样想也许你就不会那么害怕了吧。再有就是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可以去比较开阔的地方,玩些高兴点的游戏。。慢慢就好忘了的。
Ⅲ 为什么鬼故事让人害怕
爱听鬼故事是因为好奇心在作祟,毕竟,鬼故事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害怕鬼故事是因为一种心理作用,毕竟,鬼故事还是鬼故事,是让人毛孔悚然的.当这两种心理作用在一起时,互相衬托出对方,进行两种心理分别的升华.也就形成了这种心理状况:爱看鬼故事的心理活动强烈,但害怕鬼故事的心也随之强烈.(心理学角度)
Ⅳ 为什么人听恐怖故事会害怕为什么越怕越想听求专家解答
首先,为什么听恐怖故事会害怕,恐怖故事一般都是一些匪夷所思但是又感觉非常真实的事情,重要的是,现实中有许多恐怖故事中的场景,但是经历过的人不多,所以听恐怖故事时经常会在一些很平常的地方发生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厕所女尸啊,电梯鬼物啊之类的,恐怖故事之所以恐怖,完全是出于意外性,另外情节也比较新颖,所以听的人越听越害怕,但是大脑却在不经意间暗示自己这是假的,也就越想听了
Ⅳ 为什么我们会对鬼故事产生恐惧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奇异的现象难以运用正常的逻辑来解释,因此关于鬼故事的文学作品不会失去属于自己的市场。而这一类文学作品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是因为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巨大的恐惧感以刺激他们的神经,给三点一线的平静生活增添一点波澜,这对于当代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鬼故事写作手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撰写荒诞不经的神怪故事以唬骗愚昧的“中世纪人类”。相反,作者们开始给故事营造“真实感”、“神秘感”和“后怕”效果以增强读者阅读时作品时产生的恐惧感。
在开始论证我的观点之前,我必须强调一下研究的范围,我们这里所研究的鬼故事作品其载体范围只包括文字,不包括视频和声音。
1.“真实感”的恐惧
营造“真实感”是当代鬼故事创作和设计中最显着的特点,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方法是使他们产生恐惧的最佳手段。也就是说通过特定的写作手法使读者认为,鬼故事中所讲一系列恐怖的事情完全是在现实中发生的。这样读者就不会像对待神怪故事那样认为故事中吓人的“鬼”仅存在于故事中,从而使他们感到现实的威胁,恐惧感油然而生。作者营造鬼故事“真实感”的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语言力求简朴、创造身临其境之感、引用“科学”的理论
(1)语言力求简朴
为营造鬼故事的“真实感”,首先必须要让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感觉不到障碍,因此过分华丽而繁复的语言会使读者的心思困顿在文字之间而无法进入故事之中。这样读者的心就很难“入戏”,而且更为糟糕的是会使读者对作品产生“无病呻吟”“装神弄鬼”的印象。这样的鬼故事就只能停留在中世纪神怪故事的水平了。因此当代鬼故事的语言都基本上是力求简朴的,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读者的思维引入故事之中。
语言上力求简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轻环境重细节,也就是说作者在撰写鬼故事时很少会去描写一些环境而是抓住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故事中鬼经常会在公共厕所里登场,但是读者却很难看到作品中对于厕所环境的描写而常会看到“一位白衣少女睁大双眼盯着小明”等字样出现。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文学作品不同于影视作品,让读者融入故事比较难。很多环境描写的伏笔用文字表达对读者的印象不会很深,所以作者必须使用细节来作为直接的刺激物使读者产生恐惧。
轻心理重情节,这里是指优秀的鬼故事不会花太多的笔墨去描写描写主角的恐惧心理,而是通过对一些恐怖情节的描写来使读者产生恐惧的心理。如果在文中出现过多地心理描写会给读者留下一种“做作”的印象,同时也会使读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等到故事中真的出现恐怖情节时就会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
(2)创造身临其境之感
营造“真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读者带入故事之中。这样可以让读者“面临”直接的威胁,由此产生的恐惧效果不是“隔岸观火”式的阅读所能比的。而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的主要手法表现为:使用第一人称撰写以及故事场景尽量与现实生活一致。
第一人称的撰写就是指鬼故事从头到尾不出现主角的名字,而只用“我”来代替,这样的写法目的就是对读者进行心理催眠让他们下意识中把主角当成自己。其实这种写法在很多小说中均普遍采用,只是鬼故事的文学作品对此十分迫切而已。如果加上故事中作品的某些情节和读者的经历相似,那么读者简直是直接面临威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恐惧感不言而喻了。
与现实生活一致的鬼故事场景很容易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自然而然的恐惧,比如鬼故事中常出现的场景就是厕所。作者这么设计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人们能够在深半夜醒来大多数原因是夜尿,所以人们很容易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厕所。因此当读者看到这类鬼故事的时候很容易担心自己哪一天夜尿进入厕所时撞到故事中的“鬼”。还有一些常见的鬼故事场景如荒凉的夜街等等均是人们晚上经常去的地方,把这种场景设计为鬼故事的场景其意义非同一般。
(3)引用“科学”的理论
当代鬼故事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有意或无意中均会论证“鬼”存在的“科学”性。这里我们不用去讨论鬼理论的正确与否,但是在故事作品中运用“科学”方法论证“鬼”的真实性很容易让读者认为“鬼”真的存在,既然存在那么意志力薄弱的读者必定会产生一定的恐惧。这种“科学”的论证方式主要有两种,科学论证和传统理论论证。
科学论证最流行的当然就是脑电波理论,认为“鬼”就是生物的脑电波,而且种理论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无懈可击而且还有一定的现象作为旁证。如此有理有据,意志力薄弱的读者自然会认同“鬼”存在的真实性,那么这就离读者产生恐惧不远了。
传统理论论证虽然大部分已被科学所否定,但仍有一部分当今科学无法反驳,因此他还有一定的市场。那么读者仍然可能会相信“鬼”的存在,一旦他们如此联想,那么恐惧亦离他们不远了。
可见,在鬼故事的文学作品里,作者会千方百计地营造“真实感”,在“真实感”的明示或暗示下,读者那种直面“鬼神”的恐惧感会油然而生。
2.“神秘感”的恐惧
制造“神秘感”的创作手法虽然在旧时代的鬼故事里面屡见不鲜,但当代鬼故事在这方面的创作与设计与之却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果还是利用人们对宗教或者迷信的虔诚来营造神秘的气氛,不仅不能达到预想的恐怖效果,而且还会使人感到无聊和厌恶。当今的鬼故事创造的“神秘感”不再依托一些荒诞不经的神话和传说,而是偏向于生活中未知的一面,鬼故事中未知的东西总能然人产生恐惧。那是因为读者在阅读鬼故事时心理已有一个心理预设:未知的东西必定是与“鬼”有关联,读者必定会在心中等待未知恐惧的出现,然而等待未知的恐惧本身就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这类未知的东西主要分为三方面:神秘场所、神秘人物、神秘关系。
(1) 神秘场所
神秘场景很容易理解,就是在鬼故事中设计一个神秘的场所,最常见的如医学院大楼、奇怪宿舍、弃置不用的房间等等,读者很容易将之理解为“鬼屋”。鬼屋在故事中的作用时常会这样安排:先是主角听到耸人听闻的“鬼屋”传说,然后主角会出于好奇或者被迫与“鬼屋”产生联系,最后必定会在“鬼屋”中上演一幕惊天动地的大结局。
读者在这过程中会渐渐地被它所吸引,特别是在第二个阶段主角会与“鬼屋”产生联系,在其中看到一些奇异的现象使读者摸不着头脑,虽已知道是鬼屋但仍不求甚解便会胡思乱想,越想就越害怕。最能创造恐怖效果的莫过于让主角住进“鬼屋”,读者就会产生一种灾难就在身边自己却浑然不知的超级恐惧感(前提是作者已成功地使读者不自觉地融入故事之中)。当最后真相大白之时,“鬼屋”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才能消除读者心中恐惧之感。
(2) 神秘人物
在人物的设计上,作者往往会在鬼故事中设计一个神秘人物,这个神秘人物不是鬼就是法师。可以说他的每次出现都会给剧情带来巨大的转折。而读者在一般会对其投以巨大的关注,注意他的一言一行,而且对他产生的恐惧会随着故事的进度而逐渐增强。
如果这个神秘人物是鬼,那么在高潮部分主角的朋友必定会告诉主角关于那个鬼的恐怖传说,而且主角的经历必定与传说中被鬼害死的人一模一样。读者读到这里会担心主角的结局会不会与前人一样被鬼害死,在真相大白前读者这种等待鬼杀主角的感觉是最让人受不了的,其恐惧感可见一斑。
如果这个神秘人物是法师,那么他的每次出现都会给主角提供一定的暗示,这种暗示会越来越离奇。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有两点疑惑:一是怀疑神秘人物是不是鬼,二是拼命的思考那些提示。怀疑神秘人物还好,读者会渐渐地体会到神秘人物是在帮助主角。但是拼命地去猜想那些越来越离奇的提示这是极度考验读者心理的事情,而且这也使读者的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有了等待灾难的恐惧心理。
(3) 神秘关系
大多数鬼故事中都会刻意隐藏一些神秘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指鬼与故事中某个活人的联系。常见的如男生变心抛弃女生,女生自杀后化为厉鬼前来复仇。这一类的故事基本上是在道德方面做文章,不断地会把某反面人物的一些与鬼身前的故事揭露并使其渐渐地不安,结局基本上是反面形象的人物最终遭到鬼的复仇而死。
这类故事对读者产生的恐惧有两方面:
一方面,“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可问题是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曾经没干过亏心事。可能自己不会像故事里的反面角色那样做得极端,但是读者在阅读度时候不免会有所触动,人性中不免有一些丑恶的东西是读者所最畏惧的。
另一方面,剧情中鬼那种缓慢的复仇就如同将读者当成一个死刑犯一样在等待鬼来履行他的审判,如此令人窒息的等待使读者产生的恐惧是无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
可见,在此类文学作品中,作者营造的神秘感主要是用来让读者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恐惧,那就是等待恐惧的恐惧。
1.“后怕”效果的恐惧
一位优秀的鬼故事创作者所撰写的故事不仅要使读者在阅读时心惊肉跳,更为重要的是当读者看完故事后会产生一种“后怕”的效果。这种后怕不是指由于故事太恐怖给读者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是指当读者回味这个故事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阅读是不曾产生的新恐惧。只有这样的鬼故事才能映在读者的心里。
这里我首先要举简述一个鬼故事例子以便更好地来阐明我上文所说的后怕概念。
“在某个街区住着一个游手好闲男人,他的最大嗜好就是跟踪年轻女子,有一日,他看到一个身着白衣的年轻女子,但由于在其身后没看清她的脸。但男人的本性迫使他一路跟着女子走,当女子进入一座古老的宅院后便消失在了男子的视野之中。男子很不甘心便来到老宅门前,但他惊讶地发现这老宅的大门上竟然装着猫眼,于是他便通过猫眼往宅院内看。但是很遗憾,他在猫眼里看到得出了一片红色什么都没有便失望地回去了。
回去后他向附近的人打探古宅的信息,他们都说那里早已荒废,但常会看到一个红眼女鬼在古宅进进出出。”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理解,男子遇到的那个女子是女鬼。但这并不恐怖。最恐怖的是那女鬼有一双红眼。回想到男子透过猫眼看到的一片红色,很明显当时女鬼的眼睛其实是透过猫眼正对着男子的。读者一旦想到这里,新的恐惧之感突然间冒了出来,读者对此怎能不产生恐惧之感,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惧之感完全是自己领悟出来的。这就是我上文所说的“后怕”,这个故事正是如此,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可见,“后怕”这种恐惧感对于读者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以往都是作者给读者创造恐惧,而这种手法却可以让读者自己给自己创造恐惧。这是极其巧妙的。
总而言之,在鬼故事的文学作品里,作者会千方百计地营造“真实感”,在“真实感”的明示或暗示下,读者的心理防线会轰然倒塌,同时营造的“神秘感”来让读者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恐惧,那就是等待恐惧的恐惧。而厉害的作者则会巧妙的利用“后怕”效果从而让读者自己给自己带来恐惧。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读者的心理,使读者、直面威胁、等待未知的结局、最后也许还会为自己制造恐惧。这正是鬼故事的作者巧妙利用读者心里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