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部分成语故事出自于哪个朝代
成语故事大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比如:
(1)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成语故事见证了我国一部分历史,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都含义深远。经过时间的打磨,每一个成语又成为经典的浓缩。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成语有固定通用的型式,它的来源却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习惯用语,有的是俗谚,有的有出处,多半出自经典古籍或精采文章中的名言佳句,亦或是历史典范事迹。 春秋战国时期的着名成语还有: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老马识途——管仲(春秋);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等。
㈡ 成语故事什么出自三字经
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出自《三字经》的勤学篇。
㈢ 求成语故事和出自哪,还有意思,要很多!!!
【成语出处】
《庄子·外物》
,这个故事源于庄周借粮,但是监河侯却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
要等到拿到金钱之后。庄子‘忿然作色’
,立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来反击监河侯。
【例句】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
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
斗之水一样。
——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萧规曹随:
xiāo guī cáo suí
【成语解释】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
规办事。含贬义。
【成语出处】
史记·
曹相国世家》
:
“参代何为汉相国,
举事无所变更,
一遵萧何约束。
”
汉·
扬
雄《解嘲》
:
“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
【例句】他处理公司的事务总是萧规曹随
,
没有一点主见。
运斤成风:
y
ù
n j
ī
n ch
ã
ng f
ē
ng
【成语解释】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又说技巧熟练,大胆、快捷
而有力。有时也用于形容自信。
【字词解释】运,挥动;斤,横刃的斧头(可以简单理解为像锄头的锐器)
。
【成语出处】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
召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
’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例句】钢琴大师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演奏得运斤成风。
终南捷径:
zh
ō
ngn
á
nji
ã
j
ì
ng
【成语解释】指求名利的最近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成语出处】
《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
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
【例句】借此认识了几位当道,
又结交了几家富贾豪商,
自以为终南捷径,
即在此小小酒馆
之中,因此十分高兴。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随珠弹雀:
su
í
zh
ū
t
á
n qu
â
【成语解释】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以极大的代价,去获取微小利益。极度得不偿失。
【字词解释】随珠:随侯之珠,珍珠
/
夜明珠。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让王》
: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
【例句】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努力、以随珠弹雀的代价去付出
,
所得不过兔丝燕麦。
兔丝燕麦:
tù sī yàn mài
【成语解释】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字词解释】兔丝:菟丝子。菟丝子是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
【成语出处】语见《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传》
:
“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
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例句】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努力、以随珠弹雀的代价去付出
,
所得不过兔丝燕麦。
死不旋踵:
s
ǐ
b
ù
xu
á
n zh
ǒ
ng
【成语解释】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字词解释】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
【成语出处】出自《战国策·中山策》
:
“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
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例句】锐士报国死不旋踵。
入吾彀中:
r
ù
w
ǔ
g
î
u zh
ō
ng
【成语解释】
进到我的弓箭的射程之内了。
比喻他人进入所设的圈套之中或自己的掌握之中。
【字词解释】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
天下
英雄入吾彀中矣!
'
”
【例句】兹乃投其所好
,
荣以正位
,
亦安有不入吾彀中哉
!(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胶柱鼓瑟:
ji
ā
o zh
ù
g
ǔ
s
â
【成语解释】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
通。
【字词解释】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
传,不知合变也。
”
【例句】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明·无名氏《鸣凤
记·桑林奇遇》
结草衔环:
ji
ã
c
ǎ
o xi
á
n hu
á
n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字词解释】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
【成语出处】
“结草”
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
年的秋七月,秦桓公
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
厮杀在一起,
正在难分难解之际,
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
使这位堂堂的
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
摔倒在地,
当场被魏颗所俘,
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原来,
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祖姬,无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
“我若死了,你一定
要选良配把她嫁出去。
”后来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
“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
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
等到魏武子死后,
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
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
其弟责问为何不尊父临终之愿,
魏颗说:
“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
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
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
老人说,我,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
你用了先人发给你的好的
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
“衔环”
典故见于《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
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
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
“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
”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
“它可保佑君
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
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
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例句】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
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结草衔环,
一定会报答你二
位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四回
买椟还珠:
m
ǎ
i d
ú
hu
á
n zh
ū
【成语解释】
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
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字词解释】椟:木匣;珠:珍珠。
【成语出处】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
楚
人有卖其珠于
郑
者,为木兰之柜,薰以
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
善鬻珠也。
”
【例句】很多附庸风雅、虚有其表的收藏家
,
专干买椟还珠的蠢事。
曲突徙薪:
q
ū
t
ū
x
ǐ
x
ī
n
【成语解释】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此成语用来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启发人们,
应善
于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字词解释】曲:使
...
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
【成语出处】
《霍光金日磾传
.
霍光传》
: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
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
幸而得息。
”
【例句】做事要先曲突徙薪
,
想好万全之策
,
才能有稳操胜算的把握。
拾人牙慧:
sh
í
r
ã
n y
á
hu
ì
【成语解释】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吸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字词解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
【成语出处】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
“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
【例句】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拾人牙慧。
期期艾艾:
q
ī
q
ī
à
i
à
i
【成语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
: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
虽欲废太子,
臣期期不奉诏。
”
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语》
:
“邓艾口吃,
语称艾艾。
”
【例句】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期期艾艾了。茅盾《腐蚀·十月十日》
倾箱倒箧:
q
ī
ng xi
ā
ng d
à
o qi
â
【成语解释】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脸。
【字词解释】箧:小箱子。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
“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
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
【例句】急得陈大郎性发,倾箱倒箧的寻个遍,只是不见,便破口骂老婆起来。
(明·冯梦
龙《古今小说》卷一)
木梗之患:
m
ù
g
ě
ng zh
ī
hu
à
n
【成语解释】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成语出处】
汉·
刘向
《说苑·
正谏》
:
“今秦,
四塞之国也,
有虎狼之心,
恐其有木梗之患。
”
【例句】今秦四塞之国也
,
有虎狼之心
,
恐其有木梗之患。
㈣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成语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晋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卫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采,从年幼说话、走路、待人接物便与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见了都很喜爱。
有一天,母亲在给他梳头的时候说:“你是卫国第一美男子,随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
卫玠惊愕地看着母亲,“我真的是卫国第一美男子?”
母亲说:“你信的话,你出去问问其他人。”
于是,卫玠就跑出了家门去问问别人的看法。当我刚刚出现在自家门口之时,门外过路之人便聚了拢来,他们水一样围住我,口中不断大叫“玉人”、“玉人”。卫玠问侍卫何为“玉人”,侍卫说“玉人”就是用玉雕刻的人,说明你就是天下第一美男子。当卫玠走上街时,众人看到后都立即驻足,男人们都发自出于内心的感叹,女人们更是发出“如果能嫁给此人此生无憾”的感叹。
卫玠的舅舅是王济,是朝廷的骠骑将军,长的也很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次,卫玠去投奔他的舅舅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都为卫玠的外表感到惊叹,不过他们还是有一个疑惑:虽然外表很出众,不知道学识怎么样?于是,他们坚持让卫玠讲解一下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殊不知,卫玠小时候并没有因为自己长得英俊就不用功学了,反而更加刻苦,他不想让别人说自己是一个徒有其表而没有内涵的人。这次,亲友们让他讲解玄理,卫玠可谓是相当轻松。人们听了卫玠的讲解,都转过来对王济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感慨的说:“卫玠和我站在一起就像明珠、宝玉在我身边一样,和他一起走,就好像有一颗明珠在身边闪耀发光,和他相比,我真是自惭形秽!”
【出处】出处《世说新语·容止》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解释】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与洛阳着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 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旽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老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遍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解释】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㈤ 20则成语故事,出处及意义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着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12,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13,前车之鉴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14,卧薪尝胆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5,,手不释卷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6,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17,胸怀大志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18,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9,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20,,精卫填海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典故: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求采纳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