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和美食之间有过哪些有趣的故事
美食和故事
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的词语
可是也不难发现
生活中却常常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不信?你看...
1、涮羊肉
“涮羊肉”是名特风味。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2、火腿
“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下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肉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天,挂在风中晾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3、撒哈蛋糕
据说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亚驻法外交官梅兹提尔尼西的专任主厨,法国籍的撒哈所发明的,当年16岁。因外交官梅兹提尔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须品尝不同的甜点,结果撒哈试着将许多平常不常用于点心的食材加以组合,最后完成了这道“撒哈蛋糕”。后来1876年,撒哈的儿子爱德华创立撒哈HOTEL,并与妻子安娜把这道点心加以发扬光大,成为法国着名的蛋糕之一。
4、婚礼蛋糕
婚礼蛋糕,据传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蛋糕一词则出自英语,其原意是扁圆的面包,同时也意味着“快乐幸福”之意。古代时富家子弟举办婚礼时,都要做一只特制的蛋糕,不仅在婚宴上新郎新娘一起吃,而且也请来贺喜的客人吃蛋糕。客人们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妇的幸福。因此,那时蛋糕师是放在新娘头上被切开的。在欧洲被邀请参加婚礼的客人还有这样一个习惯:把各自带来的放入香料的面包高高地堆在桌子上,让新郎新娘在“面包山”的两侧,隔山交吻。这时面包山也象征着幸福。
5、老婆饼
老婆饼是广东潮州地区一种汉族传统名点,是广东潮式月饼中用料最少、做工最简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饼类。相传在广州,有一间着名的老字号茶楼;某日,茶楼里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带了店里的招牌茶点回家给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后,不但没称赞店,甚至还嫌弃地说比不上娘家的冬瓜角。师傅听了之后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给他尝尝!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面粉,做出了焦黄别致的“冬瓜角”。这位师傅一吃,风味果然清甜可口。这可口的冬瓜角因而得名“潮州老婆饼”,之后演变成如今的“老婆饼”。
6、网友故事
小时候爸妈是双职工,我是个脖子上戴着钥匙的儿童,奶奶不喜欢女孩不肯帮爸妈带我和妹妹,所以有一段时间我都是自己回家写作业,再独自待上一两个小时,后来外公来了,他来接我和妹妹放学,然后带我们去公园的凉亭里写作业,有一天他给我们买了两个冰淇淋,外形是球形的塑料壳,上面有个盖子可以打开,等我们吃完后他把壳子洗干净留下了,然后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他用牛奶加糖和水,提前冻好的“冰淇淋”,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冰淇淋。
7、网友故事
高中时暗恋的同桌是个学霸+面瘫,我下午上课很容易犯困,而他的抽屉里每天都放着,一整条的薄荷糖,我每次犯困就偷一颗吃,凉凉辣辣的感觉会让我精神一点,可吃下来每天都是蓝莓味的糖,感觉有点单调,我就问他:“为什么每天都是蓝莓味的糖,能不能换个口味!他面无表情:“你之前不是说过你喜欢蓝莓味吗?”
吃不完的美食
说不完的故事
你有哪些和美食之间有趣的故事呢?
赶紧分享吧!
Ⅱ 有关饮食方面的典故和故事
有关饮食方面的典故,其中一个是: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1、药膳:齐桓公时代国力富庶强盛,人们传承姜太公餐饮文化,并深得传统历史名吃“太公望红焖鸡”的精髓,把主料鸡内杂与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辅料,完美结合,创制出了卤煮鸡杂这道传统菜肴,清朝时期经苏州张式一派习艺后传入宫廷,为药膳与鲁菜的发扬光大夯实基础,在《张一麐》、《张东官》传记中有相关记载。
2、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
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要食品了。
3、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传说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
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4、汤圆: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备。
5、雪饺:是湖州市菱湖镇的特产,而震远同雪饺则是采用菱湖的传统配方,依靠纯手工制作而成,是最为正宗的雪饺。震远同雪饺是传统茶食珍品,“白如雪,形如饺”,内胚如同饺子的千层饼,外面敷了一层米粉与糖霜制成的白如雪的粉末,口感松酥香脆,味甜微咸,是一款风味绝佳的茶食点心。
(2)点餐故事有哪些扩展阅读:
有关饮食方面的故事,其中一个是:
在苏北一带,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星级宾馆,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烧杂烩。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
这道菜荤素搭配,鱼肉并列。将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调以各种佐料。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产条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原菜的搭配更趋合理科学,不仅有鱼有肉,还兼以海产野味,使得大杂烩杂而不乱,大有吃头。
这烧杂烩是怎么来的呢?苏北人一致的看法,与楚霸王项羽有关。据说,项羽生性有两大特点:一是室无二妻,终身以虞姬为伴;二是每顿饭菜无二样。
就为这第二个特点,伤透了手下厨子的脑筋。为了使驰骋沙场、鞍马劳碌的大王有个健壮的身体,厨子们左思右想。
其中一个小厨子想出个办法,他将一些鸡,鱼肉等放入一锅,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以为挨大王一顿猛克,未曾想,项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来,一大碗杂烩顷刻吃了个精光,而且批示厨师,今后为了节省时间,菜就这么烧。
从此,手下厨师悉听尊命,每菜必是杂烩。为了使杂烩不致太单调,厨师们想方设法改进配料,尽量让杂烩烧得花样翻新。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楚霸王的功绩,“烧杂烩”便在民间很快流传开来,一直烧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