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阅读民间故事能有什么好方法吗
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
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从前有座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学生很快猜出歌名。
师:对了,其实它也是一个民间故事,小时候爷爷奶奶就给我们讲过。今天让我们走进民间故事的世界,去读一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吧!
明白定义,初谈感受
1、什么是民间故事?我们试着给民间故事下一个定义。
(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赞颂。主要类别: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公案故事。)
2、你知道哪些中国民间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3、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民间故事的课文,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
(通俗易懂,有趣、好看、很感人)
4、民间故事写的都是人民群众中间流行的一些故事。好多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寄托了人民群众的一些美好愿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民间故事》,走进那奇幻的世界
② 如何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
解读一篇寓言
解读寓言,一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寓意;二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
二、写作准备
1.了解寓言的基本内容,学习理解寓言的寓意.
2.了解寓言的一般特征,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
三、知识储备
关于寓言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有人说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其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某种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诫.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作者通过讽刺和嘲笑揭露敌人的丑恶残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强团结,打击敌人.也用讽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虚伪、愚蠢、懒惰等缺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这些教训,讽刺一般在作品的开头点出来,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故事中间,让读者加以思索找出来.《南辕北辙》的最后一段中就直接点明了:“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另外,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无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
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远古时代就在各民族之间流传.战国时代,由于士阶层的兴起,他们或者着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奔走于各国,游说诸侯,都必须致力于言谈的技巧,使之寓于说服力,因此,在他们的着作或言谈中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③ 如何读懂一部电影背后的故事
我觉得一部电影背后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去了解一部这个电影的主创团队。
④ 民间故事怎么教学
民间故事,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些故事大都直接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
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纵观苏教版教材,民间故事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日月潭的传说》《九色鹿》《普罗米修斯盗火》《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低、中、高三个学段均有所涉及。
这些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耳熟能详,老师们在教学时往往会心生疑惑,到底该以何为抓手,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我一直从教高年级,因而,想以《牛郎织女》为例,谈谈小学高段的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
纵观教材中的民间故事,课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要求:复述故事。确实,民间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小学生又天真烂漫,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生动曲折的情节趣味盎然,而想象和创编故事也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学生通过复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领悟经典人物的形象,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传统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民间故事时,要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抓手,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同时,我们也知道,民间故事没有明确的原着,而是源于百姓的集体智慧,因而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版本,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只要故事符合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在《牛郎织女》教学结尾部分,我出示了两个内容相似、但是表达不同的版本片段:内容都是老牛指点牛郎去寻找织女,可是有的版本说“你只要把她的衣服偷来,她就是你的妻子”,有的版本说“你只要藏在茶豆架下,我就能拉着你上天与她婚配”,继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只要情节符合它原来的框架,语言生动朴实,能体现自己丰富的想象。
这样一来,学生对民间故事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更有了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也算上得值得了。
可以说,民间故事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依故事框架想象设计情节,大胆续写创编,来讲述故事,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更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文本特点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具有其独特的文本特点。这些故事流传了上千年,通俗易懂,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故事好听,还涉及到了一些价值观、生活观、爱情观,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读懂这些故事,甚至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都轻而易举,那如何让学生在熟悉的故事里,体会这些民间故事作为经典的魅力?我觉得还是要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阅读”上——让所学文本成为学生走进经典民间故事的一个“例子”,借助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读懂这类故事背后的价值,并激发他们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牛郎织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教学时,我利用了四个板块来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第一板块是“梳理人物关系,概括故事梗概,体会曲折情节”。在用两首与故事有关的古诗导入新课之后,我首先设置了一个复习环节,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此时的概括多半不能做到简洁,因而,我引导学生梳理了人物关系,并相机进行板书,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能用三言两简练地概括故事内容,既训练了概括能力,又体会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领会民间故事有着曲折的情节这一特点。
第二块板块是“走进故事情节,品析朴实语言,读懂美好追求”。首先,我是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民间故事语言的朴实。一段是课文中老牛对牛郎的指引,朴实简单,一段是对此“指引”的改写,语言华丽,文学味很浓。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第二段文字是不适合民间故事的,教师趁机总结:民间故事的语言都来自百姓,通俗易懂,朴实自然。此时,学生对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已然聊熟于胸。
其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牛郎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设计了一段情景对话,让其他仙女来劝织女,通过一来一往的劝说和反驳,学生能够感受到织女对爱情的坚贞、对自由的向往。接下来,通过出示叶圣陶改写的《牛郎织女》中表达织女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喜爱的片断,引导学生体会到牛郎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是朴素简单的,这也表达了老百姓的幸福观。
课堂到此,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又一特点又有所了解了,即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板块是“进入故事高潮,读出鲜明形象,领略奇特想象”。首先我引导学生谈对“下嫁”一词的理解,由此引出,王母其实就是传统的等级观念的典型代表。继而,引导学生抓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感受王母的心狠手辣,不讲骨肉亲情,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了解民间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特点。接着,学生通过回顾故事中的想象情节,发现民间故事中处处有想象,这些想象体现了百姓的智慧,也是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
第四版块是“一文带读,探索文学奥秘,激发阅读兴趣”。课前先让学生对其余三个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做一定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这些民间故事的相似之处,可以抓人物形象谈,可以抓故事表达的主题,也可以抓故事的结局谈,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又做了简单的梳理。这样,我们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即借《牛郎织女》这一课,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也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