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告诉我关于皇帝四面传说的故事
古者黄帝四面。(《尸子》)
黄帝之初,养**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不安于下;主失其国,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邪?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
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之通,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之所宜,龙门、河、济相贯,以息壤埋洪水之州,东至于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淮南子·时则篇》)
关于黄帝相貌的描写最为有趣的就是“四面”了。神话说黄帝四面其实是突出其统治四方之意,不过到了孔子那里就变成:“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了。孔子这样说是当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仪态之尊”,于是就与黄帝和四帝的征战矛盾了。至于黄帝与四帝战争的记录应该是历史上部落之间混战的一个反映,不是指的黄帝和神话系统里的那其他四帝之间打起来了——很明显的一点,四帝中的颛顼和少昊都是黄帝的自己人,再怎么样他们也不会去和炎帝结盟打黄帝(也只有炎帝有打黄帝的理由了)。所以这里就是历史和神话的一个相异之处。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记录,我们都几乎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有封建统治特征的统治者——特别是在封建文化这一点上,黄帝体现得十分深刻。他之前的炎帝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或头人,统治方式大多是一些无为而治,而他的主要功用就是确立其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农业、医药),炎帝的“仁政”也就体现在这里。到了黄帝,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他和他的臣子讨论关于封建道德(君臣之义)的事了,并且从他的那个比喻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时男女之间的封建礼教已经建立起来了,再也不是伏羲女娲的那种原始、自由、平等的关系。所以从炎帝到黄帝,神话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明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变——当然这也是真实历史上的变化的反映。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是秦始皇,而且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还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但是在神话世界里这个转折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完成的,而且其标志分界线就是这段黄帝和炎帝的战争(我的独家发明!)。这里所说的炎黄之战是指神话传说中从炎帝和黄帝的逐鹿之战起,包括黄帝和蚩尤的大战,后来的刑天的壮烈斗争,以及共工和颛顼争帝等一系列炎帝势力和黄帝势力的战争。当然其中最为关键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黄帝和炎帝的战争以及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若论规模的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还激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