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夏日绝句》什么的,运用了什么的典故,讽刺了什么
诗人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⑴夏日绝句:此题见《绣水诗钞》。《诗女史》卷十一、《彤管遗编续集》卷十七、《名媛诗归》卷十八、《历朝名媛诗词》卷七、《干隆章丘县志》卷十二题作“乌江”。
⑵人杰:人中的豪杰,才智特出的人物。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⑶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⑷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自立为西楚霸王,与秦军九战皆败之。后来和汉刘邦争夺天下,被困于垓下,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⑸江东:即江南。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东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在会稽郡吴中起兵,秦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译文
活着应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
‘贰’ 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夏日绝句》故事如下: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了这首诗歌。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叁’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有哪些是典故
李清照这首诗人人会背,其中蕴含三个典故,你却只能看出一个!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引用古代着名的故事、人物或词句,以抒发今人的思想和情感。用典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才识,而是可以起到减语辞之繁累、增文辞之妍丽的作用。纵观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用典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诸如李白、李商隐等奇幻派代表最甚喜之。
当然,用典也要讲究技巧,而且技巧性很强。有人说读唐诗吟宋词时并没有发现很多的用典痕迹,这是因为作者将典故合理地融入进了字里行间,化骨入肌,方才不使人察觉。只有对此典故十分熟悉的读者,才能洞若观火,将其揪出。
今天小解要为大家带来的诗,是李清照非常着名的一首五言绝句,名为《夏日绝句》。这首诗之所以经久不衰、如此脍炙人口,很大原因得益于李清照神奇的用典手法,短短二十个字中,她从容插入三个着名典故,可谓字字珠玑,更关键的是声色不露,一般读者恐怕也只能看出其中一个!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无一高级词汇,也没什么壮丽的意象,却能成为千古经典,其中蕴含的内涵可见一斑。起头两句如同破空裂云而来,从天而降,势如千钧,一个孱弱女子却能以豪迈的情怀将人生姿态阐释得如此精彩,其看透生死的气魄无与伦比!
后两句主写项羽,一个"思"字既点出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也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敬佩之情。这两句所包含的典故就是项羽自刎乌江,这也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出来的一个典故。
但是听完小解的初步解读后,你发现另外的两个典故了吗?
其实另外两典故就包含在"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中,它们分别是"人杰"和"鬼雄"。人杰,意为人中豪杰,是汉高祖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敬称;鬼雄,语出屈原之《国殇》,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李清照此诗连用三个典故,其用意就是借古讽今。时值北宋王朝覆灭,徽钦二宗被俘北国,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此番国恨家愁怎不悲愤?李清照通过人杰、鬼雄与自刎的项羽为典,以讽刺南宋的软弱无气节,情感铿锵喷薄,语言力透胸臆,直指脊骨!
好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解读完毕,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收获。接下来小解再抛一首苏轼的《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中有二句曰: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肆’ 关于夏日绝句的故事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前言】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
‘伍’ 夏日绝句中写了什么故事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夏日绝句
‘陆’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了什么的历史故事,嘲讽了南宋小朝延投降逃跑主义表达了什
夏日绝句中,诗人借用了项羽的故事,
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柒’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的典故是什么
夏日绝句
李清照 〔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捌’ 李清照为什么要写《夏日绝句》故事背景是什么
李清照写夏日绝句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当初的南宋,政权动荡,赵构听信谗言,又受小人的唆使,放弃了中原,从而逃到了扬州,后来又听信秦桧的建议,阻止进军收复河山,导致江河分裂,百姓流离失所。当时照顾作为皇帝临阵脱逃,给下面的官员也树立了很坏的榜样,而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当时也在任知府遇到了叛乱,但是没有做出相应的指挥,从而导致失败。李清照的丈夫被朝廷革职并且临阵脱逃,通过这件事也是李李清照心灰意冷才做出了夏日绝句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