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缠足的故事有哪些

缠足的故事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2-24 02:32:38

A. 古时候女子缠足是怎么回事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的传说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 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 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宋代已有缠足记载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小脚为何称“金莲”
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娘的脚。
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B.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裹脚的习俗国外有吗

裹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在外国没有裹脚一说。裹脚之一陋习是从宫廷逐渐传到现在的。而裹脚这一习俗原出自汉朝皇室后宫。后被南唐皇室所模仿。自宋朝时期开始大量在民间流传。许多文化知识都对裹脚的起源模棱两可。在这就为大家简介下裹脚的真实起源和故事,以供参考。三、裹脚一直被传承到近代后被废除
裹脚这一陋习一直从南宋开始经过元代、明代、清代。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才渐渐被废除。而古代女子从四到五岁时便开始被强行裹脚。其疼痛经历也是无法比喻。而笔者这里,依然可见到年龄在90岁左右的老婆婆是小脚。

C. 古代女人裹小脚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裹小脚即缠足,根据高洪兴《缠足史》考证众多史料证明,缠足起源于北宋,缠足风俗兴起于南宋。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尸尚未发现有缠足者,可见在当时缠足也并不十分普遍。

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

(3)缠足的故事有哪些扩展阅读:

古代缠足的原因及危害

缠足之习风行,概因朝廷选美造成。历代宫眷,为防“御前奔趋无颠蹶之患”,“皆不选缠足之女,是以民间争相裹足,以避选美之令”,遂形成民风,是被逼无奈所成。

后来,官势之家妇女均缠足,本来不美,反而耻笑田野农妇天足是“还未进化”,偏见蔓延,不径而走,相习成俗,甚至在宣化竟有“小脚会”,以小为荣。

因为缠足矫揉造作,违反生理科学,在近代遭到众多进步人士反对。清光绪二十四年,上海成立“天足会”,劝导妇女不要缠足,天下一呼而立。北京也成立过此类组织,中流社会以上妇女不缠足者日多。

其实,自古妇女反对缠足者不乏其人。记得有如此一件趣闻:杭州人赵钧台到苏州买妾,一媒人介绍一李姓姑娘,容貌绝佳,就是其足未裹。赵颇嫌之。媒人说此女很有诗才,赵想戏弄一番,便以弓鞋为题当面测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缠足



D. 请问裹小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何历史故事么

,“裹足”之风早在南唐时就已经兴起了,而且是从皇宫中风行起来的。 南唐后主李煜乃徐州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的一生除了拥有传世千秋的诗词外,还拥有艳绝天下的红颜知己,因此在南唐的后宫中,每日彩蝶飞舞于花间,蜻蜓点水于湖面,美人们如云似霞,个个花枝招展。而在这众多的美人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一个叫做窅娘的年轻女子。窅娘此时正值二八青春,容貌秀丽,体态袅娜,能歌善舞,李煜自然是另眼相看,别样对待。
为了让窅娘跳舞时显现婀娜多姿的风韵体态,李煜便派人在宫中建起了一朵六尺高的大莲花,并在上面装饰了各种宝物,还佩上细带缨络,中间镶上莲朵。李煜还命人将窅娘的双足用布带缠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般,然后让窅娘在莲花上凌波高歌,飞旋起舞。窅娘也不负众望,每每在莲花上歌舞时,都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这使李煜对窅娘更是呵护有加,一时宠冠后宫。唐缟有诗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来描写窅娘的美丽。 自此以后,窅娘名声大振,后宫之人纷纷仿而效之,“裹足”一下子便风行了起来,渐渐地由宫中传遍整个京师,后来又风行了南唐全国,女人无不以“裹足”为美。南唐灭亡后,宋朝的女子纷纷仿效南唐的女子,缠起足来,而且越缠越紧,越缠越小,直至出现后人所说的“三寸金莲”。北宋诗人苏轼有一首《菩萨蛮》就是咏赞这种“三寸金莲”之美的,其中下半阕曰:“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可见,“裹足”之风这时已风靡北宋民间了。 到了宋元之际,妇女已普遍“裹足”,而以天足为耻了。元代是蒙古族立国的朝代,不料这个马背民族居然也欣赏女性“裹足”。元代诗人李炯有一首应制诗,题为《舞姬脱鞋吟》,栩栩如生第刻画了宫廷舞女的“裹足”情形:“侍儿解带罗袜松,玉纤微露生春红。翩翩白练半舒卷,笋箨初抽弓样软。三尺轻云入手轻,一弯新月凌波浅。象床舞罢娇无力,雁沙踏破参差迹。金莲窄小不堪行,自倚东风玉阶立。”所谓应制,就是应皇帝之命而作。由此看来,元代皇帝也很看重“三寸金莲”。还有一首《元宫词》,写道:“宫里前朝驾未回,六宫迎辇殿门开。帘前三寸弓鞋露,知是小姐来。”可见元朝宫掖出宫迎候帝皇的宫女都是“三寸金莲”。宫中的汉女是“裹足”的,但蒙古族后妃却未必要求“裹足”。 及至明代,宫庭的女性仍风尚“裹足”,明思宗崇祯皇帝特别喜欢田贵妃的“三寸金莲”,时常在周皇后面前赞美田氏的纤足,周皇后便缝制一种名叫“一瓣莲”的弓鞋,崇祯帝看后也十分欣赏。这不仅表明这位皇后是“裹足”的带头人,而且证明“裹足”仍是明宫风尚。但崇祯帝的袁贵妃的脚大几乎是田贵妃的一倍,而且明朝宫庭对役使奔走的宫女,并不要求必须“裹足”,民间的“裹足”苛求也开始松动。这说明,明代对后妃“缠足”并不严苛,或许与明太祖的马皇后是“淮西妇人好大脚”大有关系。 清朝时期,满族人主政,清太宗皇太极就严禁臣民女子“裹足”。顺治初年,孝庄皇太后颁布谕旨:有以裹足女子入宫者斩。不过,从康熙七年起,清廷就废止了臣民女子“裹足”的禁令。而干隆以后的几位皇帝,都十分喜欢“裹足”女子,于是宫庭内外又风尚“裹足”了。清朝皇帝中尤以清文宗咸丰帝为最,据《十叶野闻》记载,“文宗眷汉女,其目的所在,则裙下双钩是也。窅娘新月,潘妃莲步,古今风流天子如一辙哉!”太平天国时期,曾一度禁止过“裹足”,但没有能彻底扭转这种风气。直到辛亥革命后,女子“裹足”才被彻底根除。 李煜开“裹足”风气之先,竟然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历代女子虽然无不以“三寸金莲”摇曳飘然为美,但也无时无刻不在饱受着布带千包万裹的“裹足”之苦。

E. 缠足的故事(50字)

赵吉英生于1894年,7岁缠足,17岁出嫁,生有两男一女。50多年前老伴去世,她一直寡居。后来,她成为60余口人,五世同堂的一家之主。说起缠足,赵吉英不胜感慨。那时候,女人甭管长得丑俊,脚小就是好女人,十分人才九分脚,不缠足,连婆家都找不到。而女孩子缠足大多是在长辈的逼迫下缠上的。赵吉英虽然自小失去了母亲,争强好胜的她硬是给自己缠出了像模像样的“三寸金莲”。“那份苦,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赵吉英说:“骨头缠断了,肉也烂了,还要压上砖,一年都不能走路……”

阅读全文

与缠足的故事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才能把凯经济提升到1万以上 浏览:929
幸福肥怎么做好吃 浏览:684
磁县幸福城多少钱一平方 浏览:644
婚姻咨询介绍所的电话号是多少 浏览:261
真挚友谊小故事有哪些 浏览:58
遇到你我感觉很幸福怎么回 浏览:837
心灯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21
美女嘴唇发紫是什么原因 浏览:984
吉林长春经济合同律师哪里找 浏览:51
怎么扫进店人员的健康码 浏览:215
女生怎么找对象会更加幸福 浏览:110
我怕丢了幸福的猪什么意思 浏览:971
哪个城市有粉丝经济 浏览:195
等女孩什么时候再相信爱情的文案 浏览:950
爱情是什么短篇文章 浏览:19
营口市事业单位最新殡葬费是多少 浏览:747
事业单位信用检索是什么 浏览:899
两亩池塘有多少经济效益 浏览:937
怎么发爱情说说大全 浏览:921
求婚姻的愿望是什么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