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黄巢的故事
1、黄巢点兵
黄巢在惠州时候,还亲自到潼湖的驻军点兵排阵,至今潼湖还流传着黄巢点灯阅兵的传说,并有一个非常独特的“黄巢点兵”奇观可印证:以前的潼湖,是一个典型的积水洼地。
每年的龙舟雨后,潼湖水就会涨得满满的。就在大水初涨的头几天晚上,夜幕下的湖中央偏东的水面上就会陆续出现耀眼的亮光,一盏,两盏,无数盏,一排排、一串串地悬浮在波涛上。
把几里水面照得通明,接着就消失了。人们一直相信,那就是传说中的黄巢点兵。黄巢还到博罗的石湾视察部队。当年,士兵为练习攀登城墙,堆起了很多高高的土墩。
石湾现还有黄巢墩地名,据说那就是当年的遗存地。黄巢也曾移师公庄小住。公庄有天子岭地名,甚至还在镇东的獭子圩牛尾石下洞中,还留有一座黄巢的造像。
2、正月十五挂红灯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秘密入城打探,为一个老人所救。老人并告诉了黄巢攻城的方法。黄巢很感动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
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
家家买红纸扎灯笼。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
起义军进城了!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红灯笼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
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3、降而复叛
黄巢在江西的兵马,被镇海军节度使高骈剿灭;进攻新郑、郏城、襄城、阳翟的兵马,被崔安潜打退;在浙西的,被浙西节度使裴璩攻击,死者甚众。
黄巢十分沮丧,乃拜见天平军乞降,诏命黄巢为右卫将军。黄巢估量藩镇不一,不足制己,又反叛。八月,黄巢军进攻宣州,高骈派遣大将张潾、梁缵在南陵攻打草贼。
打败了他们,草军秦彦、毕师铎等纷纷投降。于是草军又进入浙东,抓获越州观察使崔璆。黄巢带兵越过江西,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破虔、吉、饶、信等州。
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农民军经婺州至衢州,又劈山开路,打通了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进入福州(今属福建)。
观察使韦岫战不胜,弃城逃跑,农民军进入了福建。农民军进入福建后烧官府、杀官吏。焚烧室庐,杀人如麻。时六年三月也。
当初,军中盛传:“遇到儒者就杀,军队必定覆灭。”黄巢进入福建后,但凡俘虏自称为儒者的皆释而不问。
当草军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门前时即下令说:“这是读书人家,灭掉火把,不要焚烧”寻找隐士周朴,找到后,问他:“能从我乎?”
周朴回答道:“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黄巢一怒之下斩杀了周朴。当时福建诸州都失陷可,朝廷下诏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来抵御草贼。
4、攻占洛阳
九月,义军渡过淮河。黄巢自称“率土大将军”,队伍从淮河以北整军而去,不抢劫财物,只有驱赶壮丁为兵罢了。
义军攻陷申州(治信阳)之后,长驱进入颍、宋、徐、兖等州,所到之处,官吏四处逃散。义军北渡淮河时,宰相豆卢瑑曾议请授黄巢为天平节度使,待其到镇时再发兵除掉他。
另一宰相卢携执意不从,认为只要发兵守住泗州,义军不能入关,必还掠江、淮,便无能为力。不久义军北上,淮北告急,卢携遂惶愧称病不出,京师也充满了恐怖气氛。
十一月,义军进入汝州(治汝州市),黄巢传檄官军说:“你们要守堡垒,不要犯我先锋!我将进入东都,就到京城,自己想问罪,很多人没有参与。”
这时朝廷乱作一团,有人主张调发关内诸镇兵扼守潼关,大宦官田令孜还自请率两神策军弓弩手去守关。
有人则认为义军拥有六十万之众,潼关又无重兵,难以坚守。但僖宗还是决定让田令孜率兵东守潼关。十一月十七日,黄巢大军进抵洛阳城下。
唐将齐克让退守潼关,东都留守刘允章则率分司官出城迎接黄巢入城。义军纪律严明,只是“供顿而去,坊市晏然”。
5、封禁山
当年黄巢率领起义军在进驻江西境内的时候,走到了铜钹山这座森林茂盛的大山,这里的地形复杂,山高险峻。
林茂草深,而且有很好的隐蔽性,是历代造反者们理想的藏身地,于是,黄巢便选定铜钹山作为军需的“供应处”和“后勤医院”。
在战场上受伤的伤员可以在这个清幽之地好好的修养身体,并很快的康复重新投入战斗中,所以说,铜钹山对于黄巢的军队来说,可谓功不可没。
⑵ 黄巢起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黄巢起义或称为黄巢之乱,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爆发的背景
唐末人民生活的困苦。唐代后期,江南的社会经济虽有某些发展,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对人民的压榨惟思竭泽,不虑无鱼。僖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指出当时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人民无法生活,只有起来反抗地主阶级及其政府。
859年(大中十三年)十二月,裘甫领导浙东农民起义;868年十月,庞勋领导桂林戍卒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大起义的爆发与流动作战。874年(乾符元年)末, 濮州(河南范县濮城)人私盐贩王仙芝在长垣(河南长垣东北)起义,发布檄文,指斥唐政府官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这表明他要替天行道,改变财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同年六月,起义军攻陷濮州、曹州(山东曹县),击败唐天平节度使薛崇。次年,黄巢亦聚众响应。
黄巢为曹州冤句人,世代贩盐为业。幼年读过诗书,学过骑射,科举不第。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很不满,曾赋《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诗,表达了要改变现实的决心。
义军在攻克洛阳之后,迅速统兵西进,通过潼关,于881 年一月八日(广明元年十二月)进入唐都长安。僖宗率宦官田令孜等逃奔成都。义军甲骑如流,辎重塞途。尚让抚慰百姓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勿恐。
黄巢在长安即帝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以尚让等为宰相,朱温为诸卫大将军,立起农民政权。当882年(中和二年)唐军进行反攻时,形势急转直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大将朱温叛变投唐,长安防线崩溃,战斗失利。黄巢率军撤离长安,进入河南,因渡汴河时遭到官军袭击,队伍溃散。尚让等人投敌,黄巢率千余人进入山东。 884的(中和四年)六月十七日,在泰山狼虎谷自刎身死,起义失败。
黄巢起义的意义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领袖以天补平均大将军、冲天大将军为号召,反映义军具有模糊的平均、平等要求,标志农民起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义军在斗争中注意分化敌人,避实就虚,运用流动战术,在前后十年间,经过十二个省,行程两万余里。这是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唐末农民战争基本上瓦解了唐政府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大地主庄田经济,扫荡了门阀残余,使残存的士族门阀丧亡且尽。土地集中和农民逃亡的问题因而缓和,自耕农增多
⑶ 黄巢起义的民间传说,带有神话色彩最好
黄巢,山东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从小喜欢舞枪弄棒、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俗话说的好,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黄巢也曾有一颗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功名之心。有一年,他去长安参加武举考试。本来,武艺高超的他可以中头名状元。但是由于他没有靠山,长得又黑又丑,最终名落孙山。黄巢回到旅店,心中郁愤,挥笔写下了一首《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在诗中以菊花自喻,想象有一天,自己象菊花一样在百花凋零的季节,独自绽放,用冲天的香气,散遍长安。实际上他在诗中暗自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的唐王朝统治,渴望创建自己功业的决心和气概。乱世出英雄。当时的唐王朝不能不说是乱世。经济上千疮百孔,政治上政局不稳,皇帝像走马灯似地换了数位。军阀割据混战,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老百姓对沉重的赋税难以承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⑷ 黄巢的小故事
关于黄巢的小故事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黄巢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从小就喜爱菊花。唐代风俗,在重阳节这天,亲友相约登高,饮酒赏菊。黄巢的`爷爷因为自家满园菊花盛开,便在园中摆下家宴,邀子侄们一起来赏菊。酒过三巡,老爷爷一时兴起,提议以菊花为题,大伙儿联句赋诗。谁知轮到他联句时,竟一时想不出佳句来。坐在爷爷身旁的黄巢等得不耐烦了,就抢先脱口吟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清脆的童音刚落,顿时赢得全场喝采。可唯独黄巢的父亲神色惶恐,连连摇头说:“这赫黄衣是老天赐给皇帝的,你怎么敢随便乱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说着,就要动手教训黄巢。老爷爷一看不好,连忙挡住,说道:“恕他年幼,不要打了,就罚他重做一首吧!”
不等父亲表态,黄巢立即应声:“遵令!”只见他略加思索,立成一篇:“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李一处开。”
诗的大意是说:在飒飒的秋风中,满园菊花一齐开放,但因秋天逐渐寒冷,所以蜂蝶不来。将来我如果做了春天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李花同在春天开放。
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举座的人都为他的诗才惊叹不已。
后来,黄巢赴京赶考。虽然他抱负远大,才华横溢,但由于科场黑暗和朝廷贪腐,结果却名落孙山。此时,他深感自己像开不逢时的菊花,又做了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这铿锵有力的诗句,表达了他要砸碎旧世界、重奠新干坤的豪情壮志。
附:《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⑸ 历史事件黄巢起义,黄巢是哪里人,发生在什么朝代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1]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