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除了林徽因,民国时期还有什么玛丽苏的爱情故事
除了林徽因,民国时期玛丽苏的爱情故事还有钱钟书和杨绛,他们相守了一辈子,两人互相理解,活成了所有人都羡慕的模样。
“从前的车马声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最好的爱情就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不能仗着对方对自己的爱而为所欲为。爱情仅仅有爱就可以了,但是婚姻不可以,婚姻需要的是两个人的努力,因为婚姻是一段长久的旅行,一直到你的余生结束。
㈡ 除了最美师生恋沈从文以外,民国时期还有哪些爱情故事
导语:民国那些绝妙爱情故事,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最幸福的包办婚姻胡适,民族脊梁爱情先锋鲁迅,最美师生恋沈从文与张兆和!
风带走了一个时代,却带不走时代的记忆。爱情会随风远去,但那爱情的故事却永远会留在那些相信爱情,忠于爱情的人们心中。今天,我们就走进民国的爱情,去寻找那一段段绝美的爱情姻缘。以及我对那些爱情最真实的想法。
民国的爱情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早已随着历史慢慢走远了,揭开历史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去寻找现实的幸福,民国的爱情有的美满幸福,一生倾心,有的曲折离奇,为爱而生,有的传奇神秘,却略显遗憾可惜。
无论哪种爱情都能折射出我们现实的酸甜苦辣,也能读出不一样的人生,不同的爱情,不同的结果,却有着相同的一个字,就是爱。唯有爱才能感动一切,改变一切。追逐爱情是我们人生的本能,从历史的深处去挖掘爱情的意义,才能真正体会到爱情带给我们的力量与幸福。
㈢ 在民国时期,发生了哪些爱情故事和情感纠葛
谈到民国往事,往往能让人想起一种复古的典雅之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旗袍女子手持卷,念得春花秋叶乱。看看民国时的照片,读一读民国时各个大师的感情纠葛,仿佛令人回到了那个黑白而又激昂的年代。
而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是整个民国男女之情的高潮。对于这位名满京城的高贵才女,徐志摩可以为她生,为她死,为她节约,为她抒情。而陆小曼和胡适的通信,全部都用英语书写。他们包间听戏,戏里戏外横趣丛生,让人流连忘返。而对陆小曼这个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徐志摩是心知肚明的,他依然爱得如此炙热和真切,仿佛飞蛾扑火,心甘情愿。他写给陆小曼的诗,也是他一生之中最优美的创作。
㈣ 民国时期发生过哪些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生平无憾事,唯负此一人。
1990年,被囚禁五十余年之久的张学良将军终于恢复了自由身,从此远遁美国,再也没有回到大陆。而在同年三月,张学良将军原配结樆的发妻,也是前妻曾经的东北第一夫人,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孤独的安然逝去。
在她的遗嘱中,特意交代将死后的所有财产全部留给张学良,并在她的墓旁留了一个空墓,希望张学良可以百年之后死后同穴,而墓碑上的名字,也是张于凤至,冠了夫姓。
虽然他们已经五十余年未曾见面,天涯海角万里之遥,虽然他们早已经签署了离婚协议。
在她去世后不久,张学良携赵四小姐曾去她的墓前拜祭,看到墓碑上的“张于凤至”四字,不由得叹道,生平无憾事,唯负此一人。
可惜,她并没有等到和张学良重逢的那一天。
更可惜的是,她在万里之遥都昼思夜想的那个男人,也并没有完成它的遗愿,没有和他死后相伴,死后同穴。
2001年,张学良溘然长逝,葬在了夏威夷东海岸着名的神殿之谷纪念陵园,和赵四小姐生前厮守,死后相依。
到如今,大家都艳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一见钟情长厢厮守生同衾死同椁,却不知背后却有一个女人倾尽所有无怨无悔爱而不妒的付出,却也只得到了张学良的敬。
于凤至这份爱,令人动容,爱而不得,莫过于此吧。
㈤ 民国时期的文人中有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你更欣赏哪一对儿情人
民国时期虽然出于非常动荡的年代,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最为激烈的年代,出现了很对知名的文人。他们中间有着很多非常吸引人的爱情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一对儿相恋十年终成眷属的有情人,他们就是被人称为南湖诗侣的朱生豪和宋清如。
他们的爱情故事至今让很多人感叹不已,那到底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两句话可以总结:朱生豪用短暂的一生做了两件事儿——翻译莎翁的着作和爱宋清如;朱生豪去世之后,宋清如却只做了一件事儿——守着对朱生豪的回忆度过漫长的余生。
1997年的夏天,诗坛才女宋清如女士得享天年,与丈夫朱生豪相聚于天国。陪伴她的是朱生豪呕心沥血的翻译巨着《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还有那些字字深情的书信,以及装满了朱生豪灵魂的信封。“南湖诗侣”是他们的雅称,十年相思相爱,两载相濡以沫,半生淡薄守候,还有那些充满诗意的情书,让他们的爱情感人至深。
㈥ 20个民国爱情故事,告诉你美满婚姻的真相
曾经认为好的爱情是这样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到我们老得哪也去不了,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相知相守直到永远的爱情,总是被我们渴望。在时局动荡的民国时期,文人雅士、才女名媛个性鲜明,各具风采,他们的爱情有昙花一现的,有半路结缘的,还有一生只爱一个人的。
爱尔兰诗人罗伊.克里夫特在诗歌《爱》中这样写到:
“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我的傻气,我的弱点,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
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却被你的光芒照得通亮,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
理想中最好的爱情是你爱的那个人,在你的面前会不自觉放下一切戒备,做最真实的自己。你的好,你的坏,全部照单全收。
每提到最好的爱情,便不得不提钱钟书与杨绛。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缘分,仅一面就注定要牵手一生。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两人第二次见面,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那一刻起,他们认定彼此就是那个让自己心动的人,两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开始了每日一封的书信往来。思念被化作笔下的文字,他们互诉衷肠,信中还有不少情诗,现在读来仍觉情意绵绵。
钱钟书曾评价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钱钟书带着杨绛一同去英国游学的那段时间,钱钟书吃不惯房东做的的饭菜,杨绛就重新找房子,置办厨具,亲自下厨做羹汤。
生活中的钱钟书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常常给家中添乱,台灯坏了、墨水弄脏桌布,杨绛只是说一句“不要紧”便开始收拾。
杨绛说:“作为钟书的妻子,他看的书我都沾染些,因为两人免不了要交流思想,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彼此有心得,交流是乐事、趣事。”
因女子学院研修文学的名额已满,杨绛常跑到图书馆自学西方文学,还与钱钟书比赛谁看的书多,书读完以后还要互相点评一番。
1942年底,钱钟书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当即表示支持,钱钟书每写完一章,杨绛就拿来读,然后催着他继续写,这部小说就是广为人知的《围城》。
容你的生活技能为零,懂你的鸿鹄之志,无条件支持你的事业,又不忘追随你的脚步,共同成长,相互成就,这就是他们爱情保鲜的秘诀吧!
特立独行的猪先生所着的《世事如书,我只爱你这一句》向我们展现了时局动荡、新思潮涌现的民国时期二十对眷侣的爱情故事。甜蜜的、美满的、淡雅的、心酸的、苦涩的、狼狈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婚姻,都是人生的表现形式。一封情书,一份情思,纸已泛黄,情意犹存。
书中有甜蜜得羡煞旁人的爱情,如钱钟书与杨绛;
有如荷塘清风般淡雅的爱情,如朱自清与陈竹隐;
有今生今世要在一起的吴文藻与冰心,林语堂与廖翠凤;
有平生伴侣亦友亦妻的梁实秋与程季淑;
有彪悍婚姻之称的胡适与江冬秀;
有无情无爱的鲁迅与朱安……
并非所有爱情都如钱钟书与杨绛般美满,琐碎与平淡乃是生活的常态,他们的婚姻美满只是更多了一份与人相处的智慧,一份各自成长的动力,一份相互体谅的包容,以及思想的高度同步,各自成长,互相成就更好的彼此。
愿你能从书中看懂爱、明白爱、得到爱。
㈦ 民国时期都有那些悲凉的爱情故事 (可以是民间的,不太多人知道的,像第三十八年夏至那样的。谢谢谢谢。
🍂🍂🍂在此讲述两个凄美悲凉的民国爱情故事,第一个是林淑华和徐惠民的故事,二人历经磨难终于在一起但最后以男方病逝落幕的现实悲剧;另一个是高君宇和石评梅的故事,因对世俗婚姻的定义和爱情的错误观念,二人错过,直到男方病逝后女方才明白其情谊。
民国时的爱情,躲过了枪林弹雨,躲过了血雨腥风,最终却败给了闲言碎语。
🌂🌂🌂民国爱情十有九悲,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生命安全无法保障的时候,依旧还有旧时代封建礼教的束缚,无论是门当户对应对的生命风险,还是知音相逢却被世俗门见阻拦的无奈,都源于时代背景下的无所奈何。
㈧ 求民国时期名人的爱情故事,最好有具体情节经过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相爱到底有多深,你想知道的是这些。
且听我依据史料细说根由。
在伦敦,父女两人同时与徐志摩谈恋爱
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字宗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入段祺瑞内阁任司法部长,三个月后辞职赴日本考察。1920年春携女儿林徽因赴英国,身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其时林长民44岁,林徽因16岁。同年10月,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
徐志摩和林家父女的相识,是在国际联盟的一次讲演会上。“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狄更生先生……第一次见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这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说法。林徽因《忆志摩》文中说,她初次遇见徐,是在徐初次认识狄更生先生的那次会见中。
志摩记错了,没有半年,到伦敦两个月就认识了林家父女,且很快便向林徽因发起了爱的攻势。有林长民的信可证:“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信末附言“徽徽问候”。
一个是留学三年的青年男子,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妙龄女郎,志摩的用情之烈不难想象,而徽因的惶恐失措也在情理之中。好在林长民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不光不责怪反而给以解说。
很快张幼仪来到伦敦,徐志摩通过狄更生的关系,取得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特别生的资格,携妻搬到离剑桥六英里的沙士顿乡下住家。这期间志摩和徽因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对她的侄孙女张邦梅说:
“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发现过就是了。”
对于张幼仪来说,她尽可以这样怀疑,也有几分是事实,但要说全是事实,即志摩每天等的都是林徽因的信,就不对了。
肯定有徽因的信。1927年林徽因在美国上学,正好胡适也去了美国,3月15日给胡的信中说:“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些话,不光说明他们当年确实通信,也说明了他们当时各自的状态。
志摩热烈追求是不用说了,徽因这边兴奋或许是有的,没有很当真也是真的。否则不会几年之后才“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再一个证据是,志摩一死,存在凌叔华那儿的“八宝箱”,也叫文字因缘箱,里面放的是志摩的日记和手稿,其中有《康桥日记》,立即成了林徽因务必得之的对象。她的理由是,“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凌叔华退给她的日记中少几页,为此还和凌怄了好一阵子的气。
同时还有林长民的信,两人也是谈恋爱。1925年12月24日林长民死于郭松龄之役,第二年2月6日,志摩在自己编的《晨报副刊》上刊出林的《一封情书》,加了按语说:“分明是写给他情人的,怎么会给我呢?我的答话是我就是他的情人。听我说这段逸话。四年前我在康桥时,宗孟在伦敦,有一次我们说着玩,商量彼此装假通情书,我们设想一个情节,我算是女的,一个有夫之妇,他装男的,也是有妇之夫,在这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虚设的讲恋爱。”
于此可知在沙士顿,志摩每天去杂货铺取的信,更多的该是林长民来的情书。
从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她的矜持,年龄小是一个因素,出身名门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略,那就是,她不是嫡出,而是庶出。林长民有两个小老婆,林徽因是第一个小老婆的长女。这种身世的女子,一般来说,更要自尊自重,否则闲话就多了。
在北京,情人不愿受干扰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回国。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南方稍事盘桓,12月初来到北京。
志摩所以匆匆回国,肯定是知道林徽因许配给梁思成了。他离开伦敦回国,原意还要回来的,这从他的名诗《康桥再见吧》中可以看得出来。“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年来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散香柔韵节,增媚河上风流。”
莫非说一起来伦敦留学,是徽因给志摩的许诺?
然而一到北京,他就知道事情不是那简单的了。先是梁启超给他来了一封长信(梁在上海),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苦痛”。这话虽是替张家说的,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亲身感受,毕竟是他的儿子将要娶徽因为妻啊。
梁还感叹:“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
如果梁启超不打算娶徽因作自己的儿媳,毫无疑问,这些话都是掷地作金石之声的醒世良言,任谁听了都会感激涕零,迷途知返,然而一加上这个背景,这些话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让人觉得可怜兮兮了。
纵然是老师,徐志摩也不会买这个帐,他会怎样回答,也就不难想象了。“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等于说那么咱们就较量一下吧。
这封信几乎是他到北京的当天收到的。这时还没有见上林徽因,待见过林徽因,他就没有这么大的自信了。林在培华中学读书,自然是不好去找的。林家住在景山后街一处称作雪池的院子里。那儿是能去的,可是徽因常常不在。她与梁思成的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余暇时间两个人常在一起谈情说爱。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志摩的执着与尴尬。
梁启超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院子,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七号,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因关系特殊备有钥匙可以自由出入,便约了林徽因来此相聚。徐志摩找林徽因也会找到这儿。他是梁启超的弟子,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来找林徽因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对。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便在门上贴一纸条,大书:
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
志摩见了,只得怏怏而去。(梁实秋《赛珍珠与徐志摩》)
就算一种恶作剧吧,怕也不是梁思成背着林徽因写的吧。
1924年四五月间,泰戈尔访华期间,给了徐林接触的机会,一起接待进出会场,又一起演出英文戏剧,又恢复了昔日的情感。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车站上,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里面。车快开动了,徐志摩正在写一封给林徽因的信,尚未写完,车已蠕动,徐志摩要冲过去递给车下的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见他太伤感,一把抢了过来替他藏起。后来志摩再没提起此事,恩厚之就把此保存起来带回英国。直到70年代,梁锡华去访问,让梁看了原件。信里写的是: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从这封信上,可以看出,大前天晚上,他俩是在一起的。就是这次会面,林徽因向志摩摊了牌,说她马上就要随梁思成去美国留学了,她不可能做他的妻子,他们必须“离别”。
林徽因到了美国后,才咀嚼出志摩对她的真情的滋味而倍加珍惜。在1927年3月15日给胡适的那封信中,她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
1928年8月林徽因回国,与梁思成一起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初,徐志摩闻知林病重,曾专程去沈阳看望。这年春季开学后,志摩来到北平任北大教授,林徽因病重回到北京疗养,两人的接触又多了,加之志摩与小曼感情不睦,两人的又时常走动,颇有旧情复萌的趋势。对这一段的感情,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的看法是:
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件好事,若多活几年对他来说更是个悲剧,和陆小曼肯定过不下去。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很难办的。
林也很心疼他,不忍心伤害他,徐又陷得很深。因而我一直觉得,徐的生命突然结束,也算是上天的安排。
当晚辈的说这样的话,实在太不应该了。为了自己的家声,竟说他人烧死是好事,不像个有文化的人说的话。这是《人间四月天》播出后,梁从诫先生回答《文艺报》记者时说的。登在本年5月6日该报四版上。不看这些话,我还不知道1931年在北平,徐林感情已发展到这样危险的地步。
㈨ 你知道哪些令人动容的民国时期的爱情故事
这个世界上有的男女之爱,是天作佳缘,有的却是起初情投意合、后来你死我活的孽缘。民国最着名的才子郁达夫与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的婚恋,就有点这般意味,他们在上海以狂恋开始,最终在新加坡以狂怒撕破脸皮,开头和结尾统统惊动世人。
1927年1月,郁达夫登门拜访老朋友孙百刚,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20岁姑娘王映霞。初遇王映霞,郁达夫一见钟情。双方在上海江南大饭店一个房间里进行了一次长谈,两人的恋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1927年6月5日晚,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举行了订婚仪式。6月10日,郁达夫写信把此事告诉了发妻孙荃。孙荃无可奈何,只好默认。
但是郁、王两人后来感情却急转直下,这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有直接关系。一天,郁达夫回到家中,不见王映霞,却发现了许绍棣给王映霞的几封信,便断定王映霞与她的“司马相如”私奔了。郁达夫性格冲动,在《大公报》刊登“寻人启事”。实际上,王映霞只是到她的朋友曹秉哲家里去了。翌日,当王映霞在《大公报》上看到郁达夫的“寻人启事”时,不禁勃然大怒。经过朋友的从中调解,郁达夫和王映霞捐弃“前嫌”,决定和解。
然而,郁达夫不久后做的一件事,终于把他们的婚姻推向了坟墓。1939年,郁达夫在香港《大风》旬刊上发表着名的《毁家诗纪》,包括有详细注释的19首诗和1首词。郁达夫公开披露了他与王映霞之间的情感恩怨,并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对他的背叛是导致毁家的重要原因。这对曾被誉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的才子佳人,就这样以彼此怨恨的方式分手了。
㈩ 民国时期有哪些爱情故事
徐悲鸿与孙多慈:一场不该发生的恋爱,苦恋十年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传播也促使着中国女性的进一步觉醒。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女性要达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国大学校园首开“男女同校”,随之而来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师生间恋爱之事时有发生。
1930年秋天,徐悲鸿为得意弟子孙多慈画了一幅素描。画稿上的孙多慈齐耳短发,面如圆月,表情淡然,画作中的她有属于那个时代女学生特有的青涩稚嫩。徐悲鸿在画作的右下角题字:“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愿毕生勇猛精进,发扬真艺….”
《凤凰大视野》李筱懿 谈及孙多慈的爱情
无论民国还是现在,女性在爱情中的自由选择和为爱抉择的付出都是在打破束缚往前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