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对待历史上的神话传说
历史史实,一般认为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改变的事实。神话传说是人们表达内心对美好向往,不全是真的(也不全是假的),其中有一些虚构(或全是虚构)。比如女娲造人。人是由南方古猿进化而来,故事说是女娲用泥土造人,寓意是表达对女娲(或女性)的赞颂。又如黄帝、蚩尤之战,“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这应该是原始的祈雨术、止雨术。因此,一方面,不能把神话当作真实的历史,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神话。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贰’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说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包括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某些可靠的历史事实.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经被许多考古发觉所证实.古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要从两个方面去对待,一方面,不能把传说当作真实的历史,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远古传说.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基本观点;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人猿相揖别".早期人类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产生,发展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之一.从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居民遗址,发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会饲养家禽,建造房屋,制造陶器,过定居生活.※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和自然环境,植物的驯化(原始农业),动物的驯化(原始畜牧业),日常用品的发明创造(原始手工业)等联系密切.※原始农业,畜牧业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物质基础.※从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再到阶级对立的产生,造成这个历史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要从两个方面去对待,一方面,不能把传说当作真实的历史,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远古传说.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叁’ 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对待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的关系
在读历史、研究历史或者在写一些有关历史的文章时,一定要尊重历史的可靠性、真实性,不能随便把一个民间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当作历史来写,因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本身,而民间故事只能说是一个流传。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神话与历史不是包含关系,它们有交集,但是并不相同。我们不能完全把神话当成历史,也不能完全把神话人物当成历史人物,神话肯定也有它存在的意义。
(3)如何看待传说故事反映的观点扩展阅读
历史和神话也有交点。如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中国神话中许多神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这就是神话和历史的交点。
有时,史书中也有神话。如《汉书》说刘邦的母亲有一天在堤坝上休息,梦见了神,然后电闪雷鸣之际,有龙蟠在其身上,刘邦母亲怀孕,生了刘邦。这明显就是假的,为了突出刘邦统治的正当性。可见史书中也可以有神话色彩。
关于二者的区分,有一点很好理解:历史是有根据的,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神话可以是想象中的事情,是人们口口相传,没有真实发生的根源。
‘肆’ 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人的一种什么精神
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伍’ 怎样看待历史上古传说
看待神话传说那就要看你是站在哪个角度看了,若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除非你是宗教人士信这个是真的,则传说是无意义的,因为各个国家的传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说用泥土造人,不光中国有,非洲和南亚还有中东都有类似的模式,另外还有什么大洪水,混沌时代等,所以说传说虽然包含有历史,但其一旦大部分被扭曲化,可以忽略不计。若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待,则神话传说是很好的文学资料,因为它的传播途径是独有的,便是世代口语相传,一代一代的把神话增色下去,并一代一代的分裂出不同的类型,所以说神话是没有标准本文的。看着不同版本的传说也是对当地民俗的一种了解,所以我认为,本着文学,听故事,思故事背后的道理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上古传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读此类书的方法。
‘陆’ 如何看待古代传说与历史史实的关系
传说:口传耳为传,再由口说出为说。最初的传说以真实为本,加以修饰使其符合“美”以口耳相传,但仍以真实为重。近古的传说则多为道听途说加以臆测。所有传说都有真实依据,如何评判靠个人能力。历史史实原本是真实记载,有凭有据的事实,秦汉以后基本成为统治者宣扬自己功德的手段,部分关键被修改以符合当朝的正统形象。
总而言之:传说是神化的事实,历史史书为统治者的事实。最初都是真实的,久了就被人为掺假(伪)。所以判断其真实部分就要参考其他相关记载传说,研判其中道理才能去假存真。
‘柒’ 四大民间传说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愿望
《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古代以爱情为主题的民间故事,至今仍广泛流传,被列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成为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典范。我自小就对这几个传说故事耳熟能详,被其中凄美的爱情感动得一塌糊涂。近些年来这些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屏,赚足了少男少女的眼泪。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积累,对许多定论又有了新的看法。近日偶然回顾四大民间传说,忽然觉得在那凄美的爱情面纱下,隐藏着一些并不光彩的东西。
通观四个故事,女主人公的形象都是个性鲜明光彩照人,而男主人公的形象则很平庸模糊。如在《孟姜女》中,男一号万喜良仅在开头露了一面,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仅是“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剩下都是女一号孟姜女的表演,“历尽千辛万苦、千里寻夫,后又感天动地、哭倒长城寻得丈夫尸身,最后又跳江殉夫”充分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
《白蛇传》流传版本最为丰富,女一号白娘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盗仙草、斗法海、水漫金山寺”;男一号许仙则耳软心活,对爱情不够坚定,甚至有点背信弃义。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面对自己的爱情受到阻挠,也只是万念俱灰、郁郁而死;祝英台则选择了为爱人殉身,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牛郎织女》中在四个故事中稍稍为男主人公挽回了一些形象。牛郎在自己的爱情、家庭遭到破坏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但最后只是一个妥协的结果。
我刚注意到这个规律时着实很困惑,要知道在古代文字工作几乎都是男人的权利,他们在创作时为什么要自毁形象呢?我甚至怀疑这四个故事都是出自女人之手。随后我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从故事的结局来看,基本上都是女人为男人无条件的作出牺牲。这倒是符合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女人要从一而终、要三从四德,似乎这四个故事是一手炮制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但其中男女自由恋爱又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相背,因此不可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
重新审视这四个故事,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女主人公的自身条件要远优越于男主人公。孟姜女至少是家道殷实,万喜良是一落难书生;白娘子神仙之体、法力高强,属于女强人类型,反观许仙则是一个吃软饭的书生;梁山伯又是一个书生,祝英台则是一个富家小姐;牛郎是一个贫下中农,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属于高干子女。或许有人说这是反对封建门第观念,但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故事是男主人公条件优越于女主人公,却总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扶危济困。看一下男主人公的成分,就会豁然开朗,四个人有三个是书生。这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文人对现状的不满,这些文人自幼受圣人熏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喝过几天墨水,就觉得高人一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为坐等着,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就会自动送上门来。待到在现实中碰了一鼻子灰以后,就拿起自己的武器述诸文字,表达一下对现状的不满,来个精神胜利法,然后继续做春秋大梦。
所以四大民间传说骨子里表达的其实是古代文人不劳而获的思想,革命性极其有限,只是人们被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没有注意到浇灌这些爱情花朵的思想肥料掺进了不纯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