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庄子寓言故事:无用之树
有一位石木匠带着徒弟赶路,见到了一棵大栎树。
树冠,大到能给几千头牛遮阴纳凉。树干,粗到要用一百尺的绳子来测量。树梢,和山顶一样高。树身,离地面八十尺才分杈。
这棵大树的分杈有很多,大到可以制作独木舟的树杈就有十几个。
这种大树实在罕见,徒弟呆呆地望着大树,忘记了赶路。等他回过神来,发现师傅已经走远了。
于是,赶忙追上去问:“师傅啊,徒弟拿着斧头跟您走过不少地方,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大树。师傅您却不肯留步看看,只顾赶路,这是为什么呀?”
石木匠说:“哎,别说了!这就是个“散木”,是棵不成材的树啊!根本不值一谈。
用它做船,容易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被腐蚀;用它做家具,容易破裂;用它做门,就会有汁液流出;用它做柱子,还会招来白蚁蛀虫……
总之,那栎树虽大,但是不成材、毫无用处,所以无灾无难活到现在。”
晚上,木匠刚刚睡下,白天那棵栎树就托梦来了:
栎树对石木匠说:你说我没用,是把我跟什么东西做比较呢?跟有用的木材对比吗?山楂树、梨树、橘子树、柚子树,这些果树都是“有用之木”。
可是,果子熟了,人们就会去摘,人一摘果实,树的枝条就会受辱,所以,这些“有用之木”都活不到它们该活的年龄。世俗人认为它们有用,才危害了它们。
栎社树又接着对木匠说:万事万物,都逃不出这个规律。我一直在用这种“一无是处”的方法保全自己,想来也很长时间了。
我要是有用的话,怎么能长成这么大呢?你一个平庸之人,哪里了解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呀?
石木匠被这个梦惊醒了。没想到自己白天的话,竟然被神树听到了,还在梦里反驳他,把他说得哑口无言。
醒了之后,木匠赶紧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
栎社树给石木匠托梦以后,木匠终于明白了这棵栎树的智慧。
原来,这棵社树原本也想做结满果实的、被人们喜爱的果树。
可是,如果做那样的有用之才,就要受到人们的蹂躏,长不高,也活不久,与其这样,不如选择做一颗无用的社树,只要安静地立在社庙旁边就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的行为,别人怎么做,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想达到的目的不同,做法就会不同。
2- 话到嘴边留半句,隔墙有耳,不要拿别人当聋子、瞎子、傻子。真正聪明的人是:看透不说透。
3- 世界上的任何一物,“有用”和“无用”是相对而言,在一处无用的,也许在另一处是宝贝。
2. 水浒传中有关吴用的有哪些故事情节
1、说三阮撞筹。
刘唐和公孙胜先后告知晁盖,将有十万不义之财路过,晁盖、吴用等人即开始密谋打劫。为了壮大力量,吴用决定拉三阮入伙,因为他们都是能干、直爽和痛恨官府的汉子。
吴用先梁山泊好刺激他们的兴趣,后又说有十万搜刮的民脂民膏等他们去打劫敢不敢加入。三阮听后,觉得一个教书先生都有打劫的胆量,自己当不输了豪气,就立马应声入伙。
2、智取生辰纲。
这是吴用出场的一个杰作,也是水浒传中第一次有着周密策划和连环计谋的事件。从头到尾,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妙计连环、丝丝相扣,不露丝毫破绽,一步步把杨志的人进入了他们设计的陷阱里,骗他们喝了下蒙汗药的酒,不费吹灰之力,智取了十万生辰纲。
他们先自己喝了一桶酒给官差看证明是安全的,再故意去喝另外一桶酒的时候,激发官差来抢夺时,趁机在瓢上下了药。
3、双掌连环计。
祝家庄久攻不下时,吴用巧妙安排新投梁山的孙立一伙,作为内应打入祝家庄内部。孙立是祝家庄教师栾廷玉的师弟,进去后深得信任。之后,孙立和梁山大军,里应外合打破了祝家庄,这是“三打祝家庄”最后一战。
4、赚朱仝上山。
朱仝因私放雷横,被刺配沧州,知府喜欢他,就留他在本府听候使唤。七月十五日,朱仝抱四岁小衙内往地藏寺看点放河灯,在水陆堂放生池边与雷横说话。
在朱仝不听雷横劝说入伙的时候,吴用使计教李逵杀了小衙内,断了朱仝的归路,朱仝无奈只好上山。
5、江州救宋江。
宋江醉酒浔阳楼上题反诗,被黄文炳发现,下入死牢。蔡知府连夜修书,命戴宗送往东京。戴宗乘机上了梁山泊找吴用商议救宋江之策。吴用就让萧让模仿太师笔迹,写了封回信给知府,却因为印章的疏漏导致戴宗也被连累入狱。
几日后,宋江和戴宗都要被押解法场,就地问斩。梁山好汉在吴用安排下,连夜赶到江州,依计准备。问斩当天,梁山好汉趁乱劫了法场,将宋江和戴宗救走。
3. 有哪些有关无用的名人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2、庄子的故事:有用和无用
庄子行走在山林间,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却坐在树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
“大是大,却一点用也没有。”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呀!”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便叫童仆杀只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过了一天,庄子的学生就这两件事很疑惑地问庄子说:“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宰杀,在有用与无用这两者间,老师您要选择哪一个?”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看起来好像近似于道,其实不然,所以还是难免有牵累。如果真能顺乎自然而遨游于世事之外,就不会这样了。
不受称誉也没有非议,应世时或显现如龙或屈曲如蛇,跟着时势变化,不愿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处世时或进或退,与自然相和顺,自在地遨游在万物的根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哪会有什么牵累呢!这是神农、黄帝治世的法则呀!
“至于万物的私情,人类的习惯对此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损,有锐利就有挫伤,有尊贵的就有被排挤的,有有作为的就有有欠缺的,贤能的人会遭到算计,不肖的人也会被欺侮,所以怎能偏执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学子们要谨记,只有顺乎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
哲理点拨:当我们以无用来看待一件事物时,必须知道自然造物不是只为了供人类役使,而是别有所用。而这无用之用的妙处正待人转换立场去体会。
3、欧阳询读碑的故事
唐代着名书法家欧阳询在一次骑马外出郊游时,偶然发现了晋代大书法家索靖手迹的碑刻,便立刻下马来看了一会儿。看完了觉得索靖的字很平常,没什么惊人之处。
他牵着马刚离开石碑不远,又不放心地回来看了一遍,这一次他觉得字还写得不错,有自己的风格,算得上是一位书法家。
等到他骑着马走了好一段路的时候,觉得石碑上的字似乎还没看够,于是他策马扬鞭又赶回来,仔细地欣赏起石碑上的字体来。这一次他越看越痴迷,深深地被索靖的书法所折服,在石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依然还不肯离去。
哲理点拨:很多事情仅凭一眼是很难看出个子午寅丑的,只有反复地审视和琢磨后你才能得到真实的体会。所以,对于自己尚未熟知的人或事物,不要过早地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论断,这样得出的结果即使正确,也会有所偏差的。
4、霸王别姬
虞姬常随项羽出征,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史称《复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死后葬于垓下。
5、改造中国的决心
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往在海边的一个村庄上。
一天,他约了几个朋友,轮流踢毽子,大家来比赛。踢了好一会儿,一个年纪大的孩子,踢不过一个小孩子。大孩子恼怒了,把小孩子打了一下。孙中山对大孩子说:“你大他小,你强他弱,你不该欺负他!”
一次许多海盗到村里抢劫。孙中山亲眼看到海盗把一户人家的门打破,抢去许多箱子,害的的那家的人大哭小喊。孙中山想:“为什么那户人家被强盗欺侮,中国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孙中山立下了改造中国的决心。
长大后,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4. 小故事《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标准下,有着不同的价值。有时候看似无用也是用。人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天生万物,各有不同,不单为取悦人而存在。
树木弯曲,虽不能用,但是却不能妨碍他自由自在的生长,这远比成为栋梁更有用。
就像教育孩子,虽然孩子不能成为社会栋梁,但是却不妨碍他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成长本身就有价值。
5. 无用之用出自怎样的故事,典故,
出自庄子.人间世篇,庄子对惠施说:巨大的瓢不是没用,你可以用它泛游于江湖之上,那是多么逍游啊.无用之用,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