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说如何叙述一件故事
本文是《创意写作——小说与剧本中的虚构与叙事》读书笔记第二部分
第三章、情节设计与叙事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作品,一定要一个好故事。
一、情节线索
这设计情节线索时,往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安排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时间和环境;二是如何使情节线索的不同事件之间贯穿一条逻辑纽带,以及这条纽带以一个怎样的合理性纬度存在着。
1、故事与情节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
我们来给情节下一个定义。我们已经把故事定义为对有先后顺序事件叙述,情节也是事情的叙述,但重点还在因果关系是。
(分清故事、情节的区别在于因果,故事是:是什么。情节是:为什么)
如公式一: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时间,顺序的排列。
公式二:国王死了,王后伤心而死——除了事件,还有因果。
公式三:王后死了,原因不明,后来发现,她因国王这死悲伤过度——除了事件原因结果,还有悬念的成分。
2、情节线索的核心
作者通过线索来叙述故事中的事件,因此,作品的情节线索其实是由各种事件连缀而成的一条链条,它们或显或隐或漂流或聚合,构成故事事件的核心纽带。因此,才需要作者在情节线索中设置一些基本情节单位。而情节的发生、展开、高潮、结局也因此成为绝大多数情节的结构性成分。
如《项链》的情节线索的核心是欲望。人的欲望和因欲望受挫带来的阻碍构成情节线索的基本内核,也是情节线索的唯一动力机制。
二、情节中的事件类型。
1、情节性事件,情节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非情节性事件,与小说情节不存在很多关联的事件。
(1)描写人物外部状貌的非情节事件。
(2)描写环境的非情节事件。
3、复合性事件,情节要素和非情节要素组合而成的事件。
(1)情节要素和人物要素的组合而成的复合性事件。
(2)情节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组合而形成的复合事件。
第二节 叙事方式与序列
设计情节时,作者总是根据冲突(渴望和阻碍)来选择一个故事,把它分为情节事件和非情节事件。(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笔者注)。剩下的问题就是作者如何来叙事这些事件。也就是关于小说的叙事方式问题问题。或者是作者以何种方式由谁来叙事等系列问题。
1、叙述角色 从叙事角度看,“谁在写”是清理叙事方式的首要前提。作品的叙述人并不等于作者或隐含的作者。
(1)、叙事者到底是谁?或者说,这个文本到底是由谁来讲?谁是你的视角人物?
叙事者通常兼具讲故事的重任,需要头脑清楚,善于观察,准确把握细节甚至能够像一架照像机那样直接呈现。
(2)叙事者的叙述是否可靠。 作家的选择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2、叙事时间。 情节时间就是通常所说的故事时间。 叙述时间是通读作品所费的时间。
(1)、以心理时间替代线性时间。
(2)、时间并置替代平行叙述。
(3)、采用干扰、打断和参与的方式对待一个历时性的线性故事。
(4)、复映重复式的时间凝滞。
(5)、叙述迷宫:循环曲折回环的时间组合。
二、叙事序列与叙事成规。
第三节 讲述与展示
依照人物欲望(渴望)与阻碍在设计小说情节时的心要性、小说情节线索的时间与逻辑关系。
一、讲述与展示
讲述和展示是两种不同的叙述技巧,讲述是抽象的概念。 在叙述故事时,讲述+展示 在描写景物时 要多展示,不要讲述
二、展示方式
1、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借用人物对话的直接引语,演示在场的事件。
2、通过场景来展示。
3、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来展示。
第四节 叙事视角
作家总要借助叙事主体站在一定位置和角度来叙述故事,而故事情节及人物环境也总要通过一定的叙事角度呈现出来,所以说,叙事视角是故事写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
1、全知视角
全知叙述者像上帝一样,不仅可以站在故事之上叙述,而且能够潜入故事中任何人物的视角之中,叙述人物看到或听到什么,做了些什么,以及正在想些什么。因此,全知视角可以达到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般的无所不知。全知视角一般会采用第三人称,而叙述者常 常会群临天下一般拥有一种全方位的聚焦视域。
(1)以无人称叙述主体的身份来使用全知视角
(2)在超出人物叙事视野的角度使用全知视角
(3)在作品人物的限知视角组合中使用全知视角
2、限知视角
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和故事中人物的限知视角
二、单一视角和多重视角
小说家必须激励我们这些读者看下去,这才是到头紧要的——福斯特
第四章 故事人物与塑造
对于很多作家来说,人物就是起点。希拉里.曼特尔说:“如果你渴望一本书经久不衰,值得一读再读,一点都不要考虑情节,好好思考一下你的人物.......如果你的人物塑造合理,他们只会做符合自己风格的事情,他们的 行为处事也会处于你所赋予的性格,而且你将发现人物会带动情节。”
人物是故事的基本叙事要素,也是它的灵魂和核心。人物既是小说故事的主体,又是作品情节线索上的动力机制。作者不仅要从情节线索上配置人物,从人物的行动与欲望中构思人物,而且也要从人物的结构关系中安排不同类型的人物,从人物性格的特质及其演变过程中塑造人物。
第一节 人物类型
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曲折动人的人物命运,特定状态下的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始终是作家创作关注的中心。
一、人物个性:人物的人格构成
二、人物类型种种
第二节、角色与行动元
第三节、人物塑造技巧
一、人物的描写
1、直接正面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2、间接侧面人物描写
定他人的反应 借他人的评价、介绍来写人物 烘托渲染、烘云托月 (正面衬托、反而衬托)
第五章 环境种种
第一节 小说环境的认知
一、借感知写环境
二、环境意象营造
第二节 环境、人物和情节
一、刻画人物
1、环境可以展示人物心理
2、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身份
3、借环境描写揭示人物品味和习性
二、参与情节组构
1、把环境作为小说的情节性事件
2、将环境作为情节发展的外部动力
三、预示情节发展
四、设置叙事基调
小说的叙事基调大体上可以分为叙事氛围、叙事意象和叙事主题三个基调层次。
1、用环境描写来烘染叙事氛围 :
用侵染了感情色彩的环境描写来渲染小说情节的叙事氛围。
(如本人长篇小说的开关那一段。环境中的感情色彩成为小说情节的叙事基调,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这种由环境描写而抒发的情绪便构成了整篇小说情节的情感主线。)
2、在环境描写中营造叙事意象:
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环境描写中营造出小说情节的叙事意象。
3、通过环境描写来点化叙事主题:
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用于暗示小说故事的叙事题旨。
2. 结合作品,谈谈对儿童文学幻想性或故事性的认识
儿童的世界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心中的世界是纯洁美好的,所以儿童文学需要幻想,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写,不然会伤害到他们。
而故事性,则是兴趣问题,如果没有,会让儿童感到无聊,以至于他们以后会排斥、厌倦书籍,这就不好了。
儿童是白纸,而书是颜料之一,所以很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
3. 如何理解"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故事性"
儿童的大脑不比成人发达,但是比成人跟活跃,或者说他们听不懂,也不愿意听那些枯燥的.唯有故事中的王子啊,公主啊更有趣.或者是青蛙啊,蚱蜢等更贴近生活,也会让孩子有探知欲
4. 孙方友谈写作(五)如何增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
故事情节的戏剧性是社会矛盾复杂性的集中表现,通过匠心的构思、安排,造成情节的悬念,意境波澜,生活底蕴,使人物精神从中得到生动的表现。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表现作品故事情节的戏剧性。
一是强调偶然反映必然。戏剧性的情节无法缺乏偶然性的存在,可以说排除偶然性就无法构成戏剧性情节,也无法达到情节的生动,这正是俗话说的“无巧不成书”。但是又要巧得合理,巧得自然,巧得有意义。
《牛黄》中,在“人头黄”戏剧性的得失之间,在人物正常与非正常的变换之间,体现着必然与偶然的因素,“人头黄”的得来,夏二的无意得知,解三借梯子的各种巧合,都促使情节发生着瞬息的变化,直接推动了夏二发疯,解三发疯这些突发事件的到来。但他们的发疯又有着必然的因素,这缘于一种人性的弱点——自私与贪婪,是物欲的高度膨胀侵吞了他们的心灵。孙方友正是通过这种戏剧性情节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人性的一面,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根源,因而巧中有理,奇中有常,惊奇而可信。
二是运用悬念。悬念是造成戏剧性情节的关键之处,“悬”而不决,使读者处于急切的期待中,这就有利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要造成悬念,就应该迅速确立戏剧性的冲突,但又不急于解决,不急于揭示谜底,而是有迂回,有曲折地将错综复杂的矛盾演变过程逐渐表现出来。
我们看《崔氏》,作者设置了多个悬念,在最后一个戏剧性情节中,猛然抖出,各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利用角色交错来引导读者进入悬念造成的戏剧性情节,在最后结尾时才将谜底和盘托出,大大超乎读者的想象而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反差效果,使读者获得一种生动的艺术享受,也满足了读者消解疑团的需要。
戏剧性场面的刻画,集中了人物之间各种的矛盾冲突,而一切的矛盾冲突都会在这一戏剧性场面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获得最巧妙的解决。而这种解决的方法必须与前面的叙述相背,才能造成强烈的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这才叫有“戏”,情节的生动也就靠最后这场“戏”来演。
5. 儿童文学作品如何用矛盾体现物来突出故事性
儿童的心是柔软而纯净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朴素的物品往往会执拗地牵绕上儿童的心结,小小的不幸或是小小的幸福,往往会因为一些成人瞧不起眼的东西激发,这种感觉就是灿烂的,之于成人就是矛盾的,个人之见,见笑了~
6. 儿童文学作品如何用矛盾体现物来突出故事性
矛盾体现物与矛盾双方密切相关,是表现矛盾双方冲突的焦点。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一方面带来了主人公美好的幻境,而另一方面却又是现实中面临的巨大问题(需要卖出火柴)并最终导致她的悲剧性结局。一喜一悲,一虚一实,幻想与现实的矛盾都纠结在了小小的火柴上,使矛盾更为突出集中,主题更为鲜明,故事性更加浓厚。这就是矛盾体现物的作用。
7. 故事性在小说创作中有哪些表现形式
、幻想等手段来达到。 (三)完整、连贯、生动、曲折 完整:发生、发展、转化全过程(即有头有尾)。 连贯:节奏紧凑,不松散(无大跨度的跳跃性)。 生动:令人难忘,引人入胜。 曲折:情节起伏,有悬念。 (四)悬念与气氛控制 悬念:悬而待解的疑端,常出现在紧要处、紧张时刻。(电视连续剧集与集交结处常有悬念。) (五)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 语言 2、特殊的构成方式 (1)三迭式(如“三打白骨精”) (2)连环式(反复至少有四次,如《尾巴》) (3)对立式(如《小白兔和小灰兔》) 三、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体现 (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故事性的依赖程度会有所不同。) 1、儿歌、儿童诗:(小小情节)吸引儿童读
想预览更多内容,请点击
预览本文档(全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商厦工作得与失范文职业道德的事例(急).doc
需要金币:100
历史试题命制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写.doc
需要金币:100
单位用水申请报告范文申请自来水报告写.doc
需要金币:100
周日志范文大全.doc
需要金币:100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秋季的其中一首诗.doc
需要金币:100
唐诗演讲稿范文唐诗宋词演讲稿.doc
需要金币:100
8. 故事性、幻想性、趣味性、朴素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的特点表现为,故事性,幻想性,趣味性,朴素性 4.幼儿文学是以0-6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为促进她们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幼儿文学是适应0至六七岁儿童年龄特征,具有独特艺术个体和审美价值,能够适宜幼儿以多种方式‘阅读’,激发幼儿趣味的文学作品5.矛盾编写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寓言集《中国寓言初编》6.童话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是叶圣陶,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之路’他在1923年出版的童话集《稻草人》是中国第一部作家创作的童话集7.17世纪末,法国作家夏尔`贝洛是世界上第一个改写民间童话的作家,他于1679年出版了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和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故事》8.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的哲理小说《爱弥儿》,是世界上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9.世界童话大师,丹麦儿童文学巨匠安徒生被誉为‘世界童话大王’,一共共创作168篇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