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尚书》是什么它都讲了什么内容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儒家经典《六经》之一,故又称为《书经》,也简称《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其体裁属史料选辑,它的内容主要是商、周二代的政府档案,如政府报告、公告、誓词、命令之类,因而能说它是一部远古的政治论文集。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都言明《尚书》为百篇,但经过秦始皇焚书,《尚书》一度散佚,到了汉文帝时,才由伏生口授出来,共28篇。这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28篇中以朝代分,计《虞书》2篇:《尧典》、《皋陶谟》;《夏书》2篇:《禹贡》、《甘 誓》;《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彤日》、《西伯勘黎》、《微子》;《周书》19篇: 《牧誓》、《洪范》、《大诰》、《金滕》、《康诰》、《酒诘》、《梓材》、《召诰》、《洛诰》、《多 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其内容大都是历史人物的言语以及朝廷的文诘。若按其 性质可分为以下六类:1.讲述帝王事迹:如《尧典》,这已经能称之为正式历史;2.记载 典章制度:属于后来志书性质,如《禹贡》,能说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3.议论国家政治: 《洪范》就是箕子为武王论天地之大法、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4.誓师词:如《甘誓》、《牧誓》;5.策命:如《文侯之命》;6.诰: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的是自上而下,也有的是自下而上。由此可见,前三类是历史记载,后三类是文书档案。虽然仅存28篇,但它所涉及的历史很长一上起尧舜时代的历史。《虞书》这两篇的内容上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能看作是姊妹篇。《尧典》着重记载尧和舜的事迹,反映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的历史。《皋陶谟》的中心问题是讨论治国的方略,提出“知人”、“安民”,同时提出了 “五礼”与“五刑”。
⑵ 《尚书》中的典故有哪些
黄氏的“九子十尚书”传说很广,在我们乡下只要是稍懂族谱的黄氏后裔,提起“九子十尚书”脸上都是骄傲。然而现实往往矛盾,在黄氏族谱上大书特书的“九子十尚书”在史书、方志上却寻不到踪迹,现创建此专题贴来专门搜集各支老谱的“九子十尚书”资料。籍此来考察“九子十尚书”的来源与形成。两个“九子十尚书”1、黄闰父九子一婿“九子十尚书”2、黄均俱九子一婿“九子十尚书”欢迎大家提供史书和方志根据
黄闰父九子一婿“九子十尚书”闰父字符土,为齐高帝(479年)侍中,因斐凯之谤解印绶以山父自乐,后遭慧明之乱子孙各散居,娶刺史肖鸾之妇女为妻,生九子。长子映光,字兴字,官至兵部尚书,居顺宁次子映斗,字慎字,官至礼部尚书,居蒙化妻郭氏三子映星,字远字,官至户部尚书,居姚安州四子映辰,字德字,官至工部尚书,居巨津州五子映泰,字忆字,官至工部尚书,居平越府六子映元,字伯字,官至工部尚书七子映魁,字盟字,官至侍讲及兵部尚书,居秀州,娶都督李宗之女,生一子:长育八子映云,字濬字,官至户部尚书,居果化九子映霞,字圣字,官至户部尚书,梁武帝时为安北将军,居镇远女适徐姓亦尚书故史称润父公九子一婿十尚书
黄均俱九子一婿“九子十尚书”黄均又名黄君章,官任柱国将军,后父以子贵,赠大中大夫。黄均生了9个杰出了儿子,个个都颇有出息:长子黄德阳,登宁景丁未年(1007年)王洪榜进士,官任吏部尚书;次子黄经阳,宋咸平辛丑年(1001年)状元,官任户部尚书;三子黄节阳,祥符乙卯年(1015年)解元,中齐贤榜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四子黄政阳、五子黄瑛阳,都与三兄黄节阳为同榜进士,分别任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黄瑛阳还是殿试状元,后迁通议大夫;六子黄俊阳,嘉佑丁酉年(1057年)章柯榜进士,官任礼部尚书;七子黄锦阳,与六兄黄绣阳,同中丁酉年举人,初任给事郎,后升任礼部尚书;八子黄绣阳,嘉柘辛丑(公元1061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最小的儿子黄文阳,早在皇祐年间(1049-1053年)即考取了张唐榜进士,也官居刑部尚书显职。女婿陈氏,也官任尚书。
⑶ 尚书是记载什么的
尚书始于秦朝,西汉沿置。
尚书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称“尚书令”。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为皇子时曾任其职,故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朝废除。
尚书的品级
唐代时期兵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三品,明代的情况下升为正二品,清朝时为从一品。明代时期兵部尚书又被称为本兵,管理方法军区的另外还参加发展战略,势力威势巨大,正由于这样,那时候于谦才可以在紧要关头拯救明代于水火之中。
因此,若说古时候的兵部尚书等同于如今的哪些职务,要按时期看来,像明代时的兵部尚书,大多是如今军委副书记,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的统称。
对于别的时期的兵部尚书,一般等同于如今的军委副书记兼国防部长。但是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朝代,兵部尚书的权力都非常大,对我国十分关键。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mm-ZdNa0uZ1rctHyyoLbBw
⑷ 《尚书》主要记载的是什么
儒家经典之一,先秦时期一本重要着作,汇集了上古时期许多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了早期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事件。《尚书》可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文字艰深古奥,《汤誓》就是《商书》中的一篇。
⑸ 《尚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尚书》-名书简介
作者:孔丘
类型:哲学论着
成书时间:春秋时期
《尚书》-背景搜索
《尚书》原称《书经》,也可单称作《书》。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若干殷周时代的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里, 《尚书》是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尚书》对于上古史的记载,分为虞、夏、商、周四书,共58篇,各有篇名。它记载了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历史。可是整个《尚书》的历史记载,除了最后一篇《秦誓》以外,都没有年月可记。虽然如此,它还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尧开始,依其时代先后,把这一部中国的上古史留给了后人。
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 下所书, 故谓之《尚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
在上古的时候,自有文字以来,国家组织的雏形已经具备了。为了给君王记载言行,以及当时所发生的事件,由史官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谓言与事分别言之,机械地说,左史记言,这个言就是指的《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也有人将左、右二字颠倒起来,即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不管怎样,这种把言与事截然分开的做法,过于拘泥。实际上,《尚书》不仅记言,也有史实。在唐朝刘知几的《史通》里,把史论分为六体,其中便有《尚书》,这也充分证明了《尚书》中言论和史实是并存的。
《尚书》的编定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被人们称为“万世师表”,与老子同是春秋末年着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出色的教育家———首创私人办学,公开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从而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定的社会范围。并主张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受教者的主动精神。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50多岁时,由中都宰擢任司寇,参与国政;3个月后终因政见不合,离开鲁国,游历齐、魏、宋、陈、蔡、楚等国。晚年时返回鲁国,继续讲学。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他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得意门人有包括颜回、曾参、冉求等在内的72人。
《尚书》是五经中学术价值最高,但也是最为艰深难读的,这部古籍素以文辞古奥难懂着称。特别是从先秦到唐代,这部书的版本和内容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曲折离奇的历史,其中已掺入了不少伪造的篇章。诸多社会历史原因,使之面目全非,越发难于整理。经过两千多年不少学者的努力,虽然有了点头绪,但距离彻底清楚之日,似乎还很遥远。
《尚书》定本编成以后不久,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实施了各项改革。在文化方面,规定用一种比较简便的隶书作为日常通用文字。官方所用的《尚书》,应该是用隶书改写过了;而民间所收藏的却未必全用隶书改写。因此,这个时期很可能使《尚书》产生了字体不同的版本。到了秦始皇晚年,下令焚书。经过这次焚毁,凡是先秦文字所写的《尚书》原本差不多全部被销毁。幸而当时的博士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的缝隙之中,保留了完整无缺的29篇,其他篇章已佚失。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明白了“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使国家长治久安、欣欣向荣,汉高祖下旨尽力寻求天下失亡之书。汉文孝帝时,寻求专门研究《尚书》的人,经多方打听,最后才知道有位在民间传授《尚书》的大师伏生还健在,想请他讲学。
西汉初年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亡于晋朝,西汉中叶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亡于唐朝,只有刘宋时期出现的伪《孔传古文尚书》保留到了今天。尽管我们明明知道这个本子包含了许多篇伪书,但还是不得不用它作为研究《尚书》的惟一蓝本。
《尚书》-内容精要
撇开伪古文不说,介绍一下全书最重要部分———真古文33篇的内容精要。
《虞书》四篇记载的是我国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传说,包括唐尧禅位给虞舜,虞舜和他的大臣禹、皋陶等人有关政治的谈话等情节,这四篇都以虞舜为中心,所以称为《虞书》。
《夏书》二篇中的《禹贡》记载了禹治水以后全国的地理面貌,另一篇《甘誓》记载禹的儿子启征讨诸侯有扈氏的誓师辞,都是夏朝初期的事情。据传说,夏朝经历了400多年,这两篇所涉及的只是夏朝历史的点滴而已。
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上述《虞书》和《夏书》六篇都不是虞代和夏朝当时的历史记录,而是战国时期,甚至晚至秦代的作品。其中只有《甘誓》一篇已出现于战国前期学者墨子的着作中,文字和今本《尚书》大同小异。因此,这一篇的来源较早,至少在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
《虞书》四篇中的个别词句也曾被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引用过,但当时所见的篇文是否与今本相同,很有疑问。此外,从不同角度考察,这四篇似乎仍保存了不少有关尧舜时代的可靠传说,所以仍不失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重要资料。《禹贡》一篇的内容,未见征引于前秦任何着作,可能出现的时间最晚,但它是我国古代对地理面貌做出综述的第一部文献,学术价值极为重要,人们现在普遍把它作为战国晚期左右的地理文献看待。
《商书》7 篇,除第一篇《汤誓》记载商汤伐桀的事情以外,其余6篇都是商朝后半期的史料。其中《盘庚》三篇记载盘庚迁都于殷的时候告谕臣民的讲话。其余3篇都记载商朝末年的事,有两篇与商纣王有关,和《周书》中前一部的内容是直接相连的。这7 篇中,只有《汤誓》被人们认为是后来追叙的历史传说,其余6篇都是比较直接的档案。
《周书》20篇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牧誓》到《立政》为止的十四篇,这十四篇内容最为丰富,是全部《尚书》的精华所在。它们集中地报导了周朝灭殷(即商朝)以及周人如何巩固对殷人的统治等情况,主要情节内容以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家周公旦为中心人物;后一部分包括《顾命》以下的六篇,其中《顾命》和《康王之诰》从性质和内容、文字来看,本是一篇,所以,也可以说是五篇。这五篇中,时代早的属于西周前期,时代晚的属于春秋中叶。前三篇是周朝中央王室的档案,后两篇则分属于鲁国和秦国。一般认为,《周书》二十篇大体都是可靠的真实档案文献,其中只有《洪范》一篇记载箕子对答武王的谈话,内容全系五行学说,似乎应是战国时期五行学家兴起以后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五行学说起源很早,《洪范》即其渊源。总之,抛开这一篇不说,其余十九篇都是我们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全部内容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组。(一):关于尧、舜、禹、皋陶、启等人的远古历史传说;(二):关于周朝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尤其重点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动;(三):一些零散孤立的档案,所属时代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他篇章没有直接的关联。
《尚书》各篇的文体也不尽相同,大多数篇章是“记言”,但也有些篇章是“记事”或“记言兼记事”。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把《尚书》的文体分为十类,未免过于琐碎。我们现在归纳一下,可以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典”,例如《尧典》。“典”字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表示尊重的意思,所以,凡是受人尊重的书册就称为“典”。“经典”、“典范”这类意义都是由此而来的。《尚书》中的“典”即“经典”之意。属于这种体裁的文献在《尚书》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
第二类是“谟”,比如《皋陶谟》。“谟”字读音和字义都与“谋”字相通,“谟”的意思就是“谋议”。属于这种体裁的文献在《尚书》中也很少见。
第三类是“训”,例如《伊训》。“训”就是“教训”的意思。属于这种体裁的文献,现仅存《伊训》一篇。
第四类是“诰”,例如《大诰》。还有一些虽不以“诰”为篇名,但实际上也是“诰”。如《盘庚》、《梓材》、《多士》、《多方》等等。“诰”的意思就是“告谕”,无论从口头上或用书面告谕别人都叫做“诰”。《尚书》中的“ 诰” 大多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或统治者对臣民群众讲话。“诰”体大多记录讲话者的口语,一来由于商、周时代的口语和近代口语距离很远,二来由于口语本身不能像书面文字那么有条理,往往重复琐碎,所以“诰”体文献特别生涩难懂,也是《尚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以致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也感觉“诰”体文章读起来结结巴巴很不顺口,故而评论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在这33篇中,属于“诰”体的文献占了半数左右,是《尚书》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五类是“誓”,例如《汤誓》。“誓”一般指的是出兵征伐时或交战前所宣布的誓师词。属于“誓”体的文献在《尚书》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诰”体,是比较多见的。“誓”辞大多有节韵,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秦誓》,其中写道:“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这里的“扬”、“疆”、“张”、“光”押韵,字句整齐,韵律鲜明,犹如诗歌一样。“誓”体力求简捷明了,所以比较容易读懂。
第六类是“命”,例如《文侯之命》。“命”本来就是“命令”的意思。《尚书》中的“命”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命辞”,它们大多数是君王奖励或赏赐某个臣子时所宣布的命令。《文侯之命》就是周平王对晋文侯所发布的一道奖令。属于“命”体的文献在《尚书》中很少。
既然传说中《尚书》是孔子编订的,而孔子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此,《尚书》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归纳起来,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实行仁的手段,这就是“以仁为本,以礼为用”。它反对苛政滥刑,主张“为政以德”,在做人修养上,注重发扬“仁”的品德。《尚书》开篇便体现了孔子这种主张以“仁政”治国的观点,其中说道:“古时候的帝尧??光辉广披四海,以至于天地上下、明察秋毫而贤才兼人;亲近各族人民,各族人民既已和睦相处;使百姓明辨是非,百姓所视明白;能团结天下万国,随着尧的德行的感化,风俗大和。”
《尚书》中还记载:尧在位已70年了,想选择贤能之人以便禅位。当时想推举四岳为继承人,四岳说自己德薄,不能有辱帝位。于是推选纯孝之人的舜,当时的舜以孝闻名天下,所以才被物色为天子的继承人。由此可见儒家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儒家的“孝”与“忠”的思想是相连的,俗话说: “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孔子说“孝慈则忠”,所以说,忠于其君,忠于其国,必须以孝为基础。我们在《尚书》中可以看见忠于人民的汤、武革命。同时,可以看到两个忠于其君与其国的伟大典型,这就是商汤的伊尹和周初的周公旦了。尤其是周公旦,孔子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把他树为后世忠臣的楷模。
西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倡议后,从此在中国开创了以儒家为正统学说的局面。因此,从西汉开始,已形成了学习儒家的经典热。以后的董仲舒、刘向、郑玄、韩愈、朱熹、王阳明等人,步孔子的后尘,更加发展了儒家学说,这个学说根深蒂固地植于历代中国人民的思想中,成为我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两千多年以来,儒家的思想始终统治着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由于《尚书》在儒学上的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封建主流社会备受推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外,《尚书》中也反映出了儒家学派孕育中的民主思想。《尚书·五子之歌》里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也就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定,国家才能昌宁。
⑹ 《尚书》是什么它都讲了什么内容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⑺ 《尚书》主要记录的是什么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是关于上古时代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按文体分为诰、训、谟、誓、命、典六种。主要记载了上古帝王有关政事和治国的言论,也保存了古代经济、地理及社会性质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尚书》原称《书》,“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系上古各朝史官记录,非成于一人之手,后由孔子编订。《尚书》在战国时已有很高的地位,《荀子》一书中把它称之为“经”,汉代改称《尚书》。《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⑻ 《尚书》里讲了哪些内容为什么感觉现在不怎么教了呢
《尚书》就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中国早期各王朝统治阶层的谈话、指令,以及施政理念和施政行动。应该说,它是中国早期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典籍。据传说,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尚书》共有上千篇的古文献。不过,孔子整理它时挑选了一百篇,时间是从尧舜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这就成了百篇《尚书》。孔子编成《尚书》之后,是以之作为教本来教育学生的。
⑼ 《尚书》中的典故有哪些
典故有以下六个:1、舜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