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汉武帝的时候,汉朝的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但他却被匈奴单于扣押,还把他给流放到了北海无人区去放羊,这个地方大概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区域。十多年后,汉昭帝继位,汉朝和匈奴和好,而且还结为姻亲。后来汉朝派使节出使匈奴,要求将此前的使臣苏武放回,但单于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此后汉朝还派了使节出使匈奴,这时当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也被扣留的副使常慧秘密会见汉朝使臣,告知了苏武的情况,还设计让使臣告诉单于: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大雁,雁足绑着一封信,上面说苏武没有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随后,汉使便将此话原本告知单于。单于听后,非常惊奇,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放苏武回去了。苏武于十九年前离开汉朝,如今归来时他的胡须与头发全都变白了。
②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什么意思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泛指书信。【出处】:南朝·梁·王僧孺《捣衣》诗:“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鱼肠尺素(yú cháng chǐ sù)是一个成语,在汉代时候指书信。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全文是说有客人从远方来,赠我一对鲤鱼,我叫来儿子去烹鱼,在鱼腹中发现了书信。即鱼腹中有书信,所以说“尺素在鱼肠”。
雁足,拼音为yàn zú,汉语词汇。有两层含义:指大雁的腿脚,古代常以大雁为信使,将信件绑缚于雁足(雁腿)上,故可指代书信;指琴乐器的部件,位于琴腰底部的支柱,起到固定琴身的作用。
(2)雁足源于哪个故事扩展阅读
雁足来历
典源
《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译文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
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
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雁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鱼肠尺素
③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据《史记》记载,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据《史记》记载,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萌生。自《诗经》始,雁由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进而成为诗歌的托情意象,但没有鸿雁传书的影子。《楚辞》有4篇写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虽然,屈原自己并没有点明这只传情的归鸟就是鸿雁,虽然这只归鸟传达的也只是情,但是这已经足以启发后来者的思绪,距鸿雁传书不远了。
但是,鸿雁传书在汉代诗歌中也只是惊鸿一瞥,唯蔡琰《胡笳十八拍》中有雁南归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归得汉音。
④ 雁足传书的故事是什么
雁足传书
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以正史的身份出使北方的匈奴族。因那时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不和,匈奴以为汉朝软弱可欺,便借故将苏武等人扣留下来。匈奴软硬兼施,都无法使苏武屈服。于是,便让苏武在北海牧羊。
孤苦伶仃,生活艰辛。苏武只能靠吃野菜度日。但苏武心念祖国,坚贞不屈。十多年过去了。汉昭帝即位后,对匈奴实行了和亲的政策,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开始缓和。汉昭帝想起了苏武等人,要求放回苏武等人,但匈奴却对汉朝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
苏武当年的一个随从设法见到了汉使,告诉他,苏武并没有死,而且日夜思念汉朝,恳请汉使想想办法。汉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决心要让苏武回国。
于是,他对匈奴的首领单于说:大汉天子在林苑打猎,射到了一只大雁。这只雁的腿上挂着一封信,明明白白地告诉天子,苏武现在在你们这儿牧羊。请您让他来相见,与我一起回朝吧!”单于听了,大吃一惊,只好承认了真情,同意放苏武回汉。历尽艰辛的苏武终于回到了家乡。
后来,“雁足传书”这一典故,用来指书信或信使。
⑤ 雁足传书是源于哪个历史故事里的
关于“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⑥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
1、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的典故。
2、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3、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⑦ 雁足传书的典故一百字
雁足传书是我国邮驿史中带有几分神话色彩的、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公元前1 0 0年(西汉天汉元年),受汉武帝的派遣,以苏武为首的使节团1 0 0多人出使匈奴,带着厚礼送给且提侯单于,希望双方从此和睦友好下去。苏武一-行完成使命后,等待返回汉朝。
在这时,发生了意外的事,匈奴内部-一个叫虞常的,参与策划将单于的母亲劫持到汉朝,苏武使团随行的副使张胜和虞常本来就认识,虞常在一次密访张胜时说了谋反的事,希望得到汉朝的赏赐。
(7)雁足源于哪个故事扩展阅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
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⑧ 古人为什么把书信称作“雁足”
第一句: 鸿雁传书 雁是信使。鸿雁传书的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后来,汉匈和好,汉求放苏武等人,匈奴诡称苏武已死,苏武属下官吏常惠,夜见汉使,教汉使对匈奴称汉天子在上林射猎时,得从北而来鸿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等人困于某泽中。单于得讯后大惊,不得不放回苏武。由此后人就将书信与来去有时的鸿雁联系起来,雁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屡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如“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五代·李煜《清平乐》)“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欲作悲秋赋”。(明李开先《宝剑记》) 不仅如此,古人,邮寄书信时,还用竹木或绢帛等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以资邮寄。古人还用惊鸿代指美女。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洛神宓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李善注:“翩翩然若鸿雁之惊”。“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南宋陆游《沈园二首》)这里用惊鸿来形容陆游的前妻唐婉之美。
满意请采纳
⑨ 【康乐斋典故溯源】锦书丶雁字
宋•李清照《一剪梅》词:“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有名女诗词作家,而词最有名。18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夫妻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研究,早期生活优裕快乐。金兵入冦中原,明诚病死,从此流寓南方,最后为生计所迫嫁与市侩,生活颇不如意,后离异,又几曾改嫁几曾离异,最终于穷困孤老中死去。
这首《一剪梅》词,是写其丈夫赵明诚一次远离她去后、她日夜盼望丈夫的回来及丈夫的消息的心情。
这一句是说她天天盼望丈夫的来信,终于在一天明月当空的晚上收到了丈夫的来信。
这儿虽只有三句话,十几个字,但却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 “锦书”,一个是 “雁字”。
锦书,表示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列女传》。
相传,东晋时前秦着名女诗人苏蕙的丈夫远戍流沙 (北疆),苏蕙思之甚苦,于是写了凡八百四十个字的回文旋玑图诗织在锦缎上寄给丈夫,表达内心的思念之情。“回文” 是一种诗体,诗句中的字顺读倒读均可成诗,据说苏蕙的《旋玑图》诗乃此诗体中的名篇,唐代武则天有《旋玑图诗•序》,据其序说:“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反复回环,皆成章句。” 陈道望《修辞发凡》:“(苏蕙) 所作回文诗,系以八百四十一字,排成纵横各以二十九字的方图,回环反复读起来,可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
《晋书•列女传》文字是这样写的,“窦滔妻苏氏,始平 (今陕西省兴平县) 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 (前秦主,氐族人) 时为秦州 (晋武帝泰始五年置,治南郑,即今陕西省南郑县) 刺史,被徙 (调迁) 流沙 (沙漠地带),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根据这条记载,后诗文中遂引 “苏蕙”、“苏若兰”、“苏娘” 其人为工于诗文和织作、富于情感以及感念夫君的好女子的代称;以 “织锦”、“织锦回文”、“织回字”、“织回文” 、“回文”、“锦书”、“锦字” 等用典形式借指妻子寄来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或情诗,也指才女们的词工意美的佳作。
雁字,鸿雁群飞空中,时现 “一” 字或 “人” 字,因称雁字。但这儿却不这么简单,在这儿有表示传书递信的人,有了这重意思,这样便牵扯出了古时 “鸿雁传书” 的一个典故来。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相传,汉武帝时大臣苏武奉诏出使匈奴,被匈奴王囚于北海某泽中放羊。18年后到汉昭帝时匈汉和亲,匈汉双方和谈时汉方使者要求匈奴王放还苏武等人。匈奴王不答应,并扯了个谎言说苏武已死多年。汉朝使者早就探知苏武等人还健在目前还在北海中放羊,于是机中生智也扯了个谎言质问匈奴王:“我们的皇帝这前不久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射落了一只大雁,雁脚上系有苏武的亲笔信,说他在北海某泽中放羊,大王您怎么说他已死了呢?”匈奴王一听,大吃一惊,见汉方使者连苏武现在住的地方就说出来,信以为真,只得放还苏武等人。
《汉书》原文是这样写的,《苏武传》:“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苏武等,匈奴诡言 (欺骗性地说)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 (当年随苏武出使匈奴的人之一)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 (匈奴王) 言天子射上林 (苑名,汉武帝时扩建,专供汉帝游猎时所建造的场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至户县、周至一带) 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用丝娟写的书信),言苏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言以让 (责备)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使者曰:‘武等实在’。”
从这段文字记载,雁足传书虽是汉朝使者欺骗匈奴王编造出来的谎言,但这故事生动有趣,被后来文人在诗文中广泛引用,常以 “鸿雁”、“雁足”、“归鸿”、“归雁”、“上林雁”、“苏武雁”、“苏雁”、“子卿 (苏武字) 雁”、“传书雁”、“书雁” 等为传递书信的信使之谓,但多指为男女两情通殷勤的人;以 “便羽”、“便鸿”、“雁书”、“雁帛”、“雁札”、“雁字”、“雁信”、“苏卿信”、“苏武信” 等等为书信的借指;以 “苏武传书”、“飞鸿传书”、“鸿雁传书”、“雁足传书”、“雁寄书” 等用典形式表示传递书信、音信互通;以 “雁断”、“鸿杳”、“云鸿信杳”、“鸿雁无音”、“雁书稀” 等用典形式表示书信断绝、音信不通。
苏蕙织回文诗于锦缎上寄给远方的丈夫,而苏武又凭雁足传递书信,这都是两个古所传有名的有关书信和传递书信的典故,这样作者写她思念丈夫和想及时得到远方丈夫消息的心情的词作,自然而然地便想到这两个典故,于是她连用这两个典故,来突出她殷切思念丈夫和渴望得到丈夫消息的这一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