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锻炼幼儿老师讲故事的能力
幼儿教师讲故事时,要恰当选择故事,说准普通话,注意讲故事的技巧运用:设置适当的提问,合理的停顿,运用各种动物叫声的模拟词,鼓励孩子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要有意识的重复和强调,适当增加对话,运用丰富态势语。 在幼儿园,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从故事中,孩子可以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对发展孩子语言能力很有好处。教师讲述故事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手段。给孩子讲故事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那么,怎样才能讲出幼儿喜欢听的故事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一定要恰当选择故事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形式。3~4岁的小班幼儿,应该选择内容单纯、情节简单、形象生动的故事。4—5岁的中班幼儿,选择的作品可以是中外经典童话故事。5~6岁的大班幼儿,故事的选择要丰富得多,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普故事。 但无论讲什么故事,都要注意故事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在不改变故事原有情节的基础上,把故事的细节进行扩充,把表现故事的语言进行美化。避免重复讲述同一个故事,如持之以恒的故事,我常讲《愚公移山》,讲的次数多了,幼儿就厌烦了。当我改讲《龟兔赛跑》、《犟龟》等同类故事时,激发了幼儿兴趣,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的。 二、教师说准普通话,力求做到绘声绘色 幼儿教师普通话标准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表达流畅。如教师教幼儿识字时,对幼儿说:“这是子的”,幼儿从小就认为“”的发音就是“”,这样会误导幼儿。 给幼儿讲故事,不仅要把人物、情节讲清楚,还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进入角色,故事才富有游戏性。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增强故事对孩子的感染力,才能激发孩子的感知、联想,加强记忆。幼儿故事一般都带有表演性,通过语言和动作演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讲小花猫时,语言欢快,两手十指炸开放在脸两侧当小花猫的胡子,把小花猫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 出来。讲狐狸时,语言油腔滑调,脸部要把狐狸的狡猾面目表现出来。这就给孩子脑子里留下了小花猫和狐狸一好一坏的深刻印象。再如,学老爷爷说话,声音粗、动作慢;学小朋友说话,声音脆、动作快。学悲伤情节时,声音低、速度慢;讲高兴情节时,声音大、速度快。绘声绘色地讲,孩子就能入迷。 三、讲故事的技巧运用 1.设置适当的提问,合理的停顿。因为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在讲述比较长的故事时不要一气呵成,适当地设置一些提问,或者卖一下关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实是再次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重新集中注意力来听讲故事。 2.运用各种动物叫声的模拟词。可以在讲到该种动物的时候随口叫出来。比如《拔萝卜》中,在讲到小狗时,先“汪、汪、汪”叫几声,那样听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小狗的形象也鲜活起来了。在叫的时候,尽量真实且带有童趣地模仿角色的声音,对讲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3.鼓励孩子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 。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想象与真实不能分清界限的特点,所以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思维特点,让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如学《找尾巴》时,幼儿会为找不到尾巴而哭,也会为小乌龟帮助解决问题而笑,这样孩子的情绪与故事情节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4.要有意识的重复和强调。幼儿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老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讲到关键处,要有意重复、强调,或者故意改变语言腔调,让孩子引起注意。孩子们喜欢这种重复和改变,他们不会对这种重复和改变感到厌烦,相反他们在重复和改变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记忆了这部分的内容。 5.适当增加对话。讲故事是一种 单向口语表述,但在讲述时适当加入一些双向口语交际的要素,适时引导幼儿加入,让幼儿补充情节、设计结尾、评论故事,可以使幼儿对故事的参与度更高,促使幼儿敞开心灵、发挥想象。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如讲述《半个蛋壳》时,教师问幼儿:“小老鼠皮皮用蛋壳做什么?蛋壳怎么碎了?”幼儿一般都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会因此获得一种成就感。对于幼儿有一定了解的故事可以问“小朋友,如果你找到半个蛋壳,你会用他做什么?怎样做蛋壳才不会碎?”幼儿回答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了,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你真聪明。”这样的对话要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开放性的问题不宜多,以教师讲述为主。同时还要注意慎重评价幼儿的回答,既不要强迫幼儿遵循既定的故事,也不能任由幼儿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握尺度。 6.教师运用丰富态势语。幼儿故事讲述时的态势语基本要求是恰当和童趣。讲故事时运用的表情动作应和故事内容相吻合,形象、鲜明地表现故事的内容,会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以引起幼儿联想、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以《鸭妈妈找蛋》为例,讲到谁见了都说:“啊,多可爱的蛋呀!”鸭妈妈高傲的抬起头,不停地拍动翅膀,乐得“呷、呷、呷”地叫。讲到鸭妈妈忘了在哪儿生的蛋了,可以低着头寻找,并焦急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今天,今天,我还没生过蛋呢!”时脸上要流露出恍然大悟,随即难为情的表情……这些态势语都可以增强故事感染力,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发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总之,要想绘声绘色地讲好每一个故事,并使之能吸引孩子,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学多练,熟练掌握故事的艺术处理方法的。只有这样,才能讲出孩子们喜欢听的故事,带给孩子艺术的享受,打开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扇扇窗户。
2. 幼儿教师如何给幼儿园学生讲故事
幼儿教师如何给幼儿园学生讲故事?我来告诉你,请看下文。
表情要夸张
老师在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表情尽量夸张一些,比如说到老虎,就要做出老虎的样子,这样小朋友才会进入到故事当中,才会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
语气放缓
幼儿园的孩子理解能力还不行,如果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语速很快,孩子就无法理解老师在讲些什么,讲故事的时候语速尽量慢一些,让孩子有理解故事的时间。
要有感情
幼儿园老师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要包含感情,声音有高有低,有急有缓,还要模仿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吸引到孩子们。
借助道具
幼儿园老师在给孩子将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下道具,比如猪的面具、老虎的面具、图片等等,孩子们会觉得很有趣。
3. 幼儿园教师如何给幼儿讲故事
导语:童年与故事分不开。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知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
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
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如何运用该词语。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
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
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故事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为故事中的人物着急、担心、高兴、悲伤。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这个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体验着审美情趣,并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的好品质。故事还能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成长。
一、选择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儿期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有些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二、分析故事
选择好故事后要进行分析,以准确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词,重点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基础上,还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帮助幼儿需要理解的问题。对那些故事内容很好,但情节、语言偏深奥的故事,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改编。去掉一些次要的情节,把较难的词句改为幼儿能够接受的语言。
给幼儿讲故事前,老师一定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特别要抓住故事的高潮。还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不同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特征等。
三、讲究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肯定会兴味索然。因此,在讲述的时候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艺术性。
第一,开个好头。 教师在开始讲故事的时候,态度要和蔼可亲,要有亲和力,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或看个图片等,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这样孩子们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乐于去听。
第二,充分关注幼儿。 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而且要有对象感,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试想如果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直看着书,完全不顾幼儿的反应,不管幼儿是否在听,这样的讲述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讲述要有感染力。 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动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参与性。 故事活动不是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如果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讲,那就不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幼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幼儿参与进来,或听,或看,或说,或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目标。
四、融合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基本的活动,这一点在讲故事的活动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戏,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如果游戏安排得当,还会起到促进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说话欲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讲述前,可以先组织幼儿玩了"抢椅子"的游戏,并让"抢"到椅子和没"抢"到椅子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心情和感想,这就对接下来的故事有了铺垫作用。而在故事《龟兔赛跑》的讲述前,可以安排音乐模仿游戏,鼓励幼儿自由模仿、创编乌龟和兔子的动作,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讲述完之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赛跑,让幼儿体会到"坚持""的感受和含义等。在诸如此类的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幼儿参与故事活动的兴趣,也使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得到了更宽松、自然的环境。
五、善于启发诱导
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总之,要想绘声绘色地讲好每一个故事,并使之能吸引孩子,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学多练,熟练掌握故事的艺术处理方法的。同时,这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素养,需要广大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才能得到提高的。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教师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环境的整洁,身边不要方多余物品,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要安排好座位,老师与幼儿尽可能坐得近些,使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教具和老师的表情、动作,老师也能边讲故事边与幼儿交流。此外,老师还要讲好开场白,一般可用有感情的语调,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谈话,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在讲述《三只蝴蝶》这个故事时,我首相出示三只蝴蝶和三朵花的图片,问幼儿:“孩子们,喜欢这些蝴蝶和花儿吗?”得到幼儿肯定的回答后,我接着说:“现在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蝴蝶和花儿的故事。那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呢?听完故事你就知道了。”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吸引了幼儿,他们很想知道个究竟,就会集中注意地听故事了。
二、老师充满感情、生动流畅地讲述故事。
为了正确表达好故事的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讲故事时,必须充满感情,并努力把故事讲得生动、流畅,使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兴、着急或难过,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首先,语言要口语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听得懂,喜欢听。其次,要把故事讲得生动而有感情。老师要努力在讲上下功夫,要深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将自己同故事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使幼儿听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比如,在讲《小兔乖乖》这个故事时,老师用稚嫩的声音、较快的语速,活泼的语调表现小白兔,用好听的声音、中等的语速,亲切的语调表现兔妈妈,用粗哑的声音、凶狠、虚假的语调表现大灰狼,使幼儿一听,就能将故事中的角色分开,感受到小兔的可爱聪明,兔妈妈的亲切温和又充满智慧,大灰狼的凶狠。另外,老师在讲故事时要对新词作适当讲解。讲述过程中遇到幼儿比较陌生的词句,老师要作必要的解释,但是讲解要尽量简短,以免打断幼儿听故事的思路。
再有就是要关注幼儿,吸引全体幼儿认真听故事。只要老师充满感情、生动流畅地讲故事,一般能吸引幼儿饶有兴趣地听故事。如果发现有个别幼儿不注意听,老师尽量不要轻易中断故事,同时应及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灵活处理。例如,用手势、注视等暗示他们;提高或降低声音以引起个别幼儿注意;边讲故事边走过去,帮助幼儿把手里的东西放进口袋里;或让不注意听的幼儿回答故事中一个简短的问题(我常用这个方法,目的不是让幼儿单单回答问题,主要是让幼儿注意力回到听故事上)。千万不要因为个别幼儿不听而中断讲述,更不要采取训斥的方法,以致影响全体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和破坏故事的完整性。
三、适时运用直观教具。 幼儿年龄小,思维具有形象性,讲故事如能和演示教具相结合,就能使幼儿具体形象地感知故事内容,加深印象。演示教具应注意:讲述第一遍故事时不易使用教具,主要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感知故事的内容和语言,避免因教具而分他们的注意力。当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后,老师可运用教具讲第二遍故事,使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第三遍讲述时,幼儿边听边操作教具,即兴故事表演,再现故事情境。
四、故事讲述时适时提问。 老师在讲故事时,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而且可以吸引幼儿注意力。比如讲到重点情节处,为引起幼儿注意,加深印象,插个问题让幼儿重述一遍或自问自答。如讲《三只蝴蝶》,当讲到三只蝴蝶向白花求救遭到拒绝后,三只蝴蝶会说些什么?让幼儿来猜,因为有了前两次的遭遇,幼儿复述前两次遭到拒绝之后说的话,自然能够想到三只蝴蝶第三次遭到拒绝后的表现,让幼儿体会三只蝴蝶互相关心和爱护,这样有助于理解相亲相爱的含义。故事讲完后,及时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学习故事中的语言。故事中有大量生动优美的词句,幼儿可欣赏和模仿。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幼儿有意注意和记忆。再给幼儿讲述《三只蝴蝶》这个故事后,可以问幼儿:“故事中那些话很好听?”幼儿就会回忆三只蝴蝶反复说的一句话“我们三个是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幼儿感受到故事中语言的美,就会促使他们去学习、模仿。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要想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幼儿喜欢听,并对幼儿产生良好教育效果,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从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