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郑和的故事!
【郑和的故事】
一、碧海丹心擒海盗
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浩浩荡荡离开京城向西洋诸国出使。船队航行过旧港时,听当地渔民讲:“旧港盘踞着一个海盗首领叫陈祖义,他是广东人,在明洪武年间,移居旧港,纠集一伙海盗集团,专门抢过往商船和鱼船,杀人盗货、无恶不作,各国商人和渔民恨之入骨。”为了消除东西洋航路上的拦路虎,以利于各国商人来我国经商。郑和派人送信给陈祖义,叫他放下屠刀,归顺朝庭。陈祖义口头满口答应,暗地里却调动海盗,人人手握腰刀,偷偷向郑和船队发起突然袭击。就在这紧急关头,宝船高高的桅杆上升起了红灯。突然一片灯火将大海照通红,士兵器,挺立船上。海盗知道中计,慌张逃窜。这时,十几艘护卫船从两边包抄过来,堵住海盗退路。经过一场海战,海盗船被缴获,海盗死伤无数,盗首陈祖义被擒,押送回京城处死。郑和由于得到了施进卿的告密,同时,郑和也料到陈祖义倒有这一手。因此,速战速决,消灭了海霸。从此,东西洋航路上的一大障碍被消除,各国商船在旧港等地畅通无阻,郑和声威大震西洋。
二、榴莲神果除瘟疫
据传,在印度尼西亚有一种巨型水果叫榴莲果。这榴莲树结果实大如我国出产的柚子。果肉颗颗如鸡蛋,白色有核,有一股腥味难吃,当地人除妇女外连小孩子都不吃。当地华人更不会吃,路过此树也要把鼻子堵住。有一次,郑和使团到达印尼时,正遇当地瘟疫流行,病魔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华人纷纷祈求郑大人派医生除魔消瘟,郑公嘱咐他们把榴莲果当药吃。人们遵照他的教导,吃了榴莲果,真神,结果瘟除病消,从此,许多印尼华人爱吃榴莲果。
三、浴溪浇水除百病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将士和水手,在庞大的船队中还组织了医生队伍,其中分医官、医士、御医和民医。每150人派一名医务人员,这些医务人员除了给船上将士和水手进行防病治病外,船队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施以医德,积极为那里人民治病。当时,泰国天气暴热,瘟疫流行,乡民又缺医少药,死亡严重。百姓和华人听说三宝大人的船队又来了,大家都去迎接,同时,患病者纷纷向三宝大人求医求药,帅爷上崖后,亲自到自乡民中了解病情,并将船上的药投入溪流河水之中,叫患者跳入水中洗澡,凡是经过水浴的病人,个个瘟病全消。这种治病的习惯,现在不在群众中流行,泰国百姓和华人都以浴溪浇水消除百病。
四、灶婆公公播良种
郑和宝船舰队,一次到了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宝船停泊在万加利县的海边。郑和及其随行官员、水手、士兵都上岸休整,同时和当地商人、居民进行贸易活动,交换物品、香料、珍宝,取淡水。贸易交换结束后,第二天准备拔锚张帆。郑和下令清点人数和船只,发现少了一艘船,立即派出船只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他们只好继续远航。这艘宝船到那里去了呢?后来当地居民发现那艘宝船从万加利县的海上飞到巴杜湖去了。这只飞到巴杜湖里宝船因找不到船队就只好留在那里。船上的将士水手把船上的各种物品、粮食等都搬上岸赠送给当地的居民。其中明代的钱币,后来成为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不可缺少的货币。船上还有很多瓷器也留给当地居民作装水盛物的容器。
宝船上有一名姓江的厨师,他把船上的花生、白葱、荔枝和中国养的猪带上岸,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江厨师上岸以后和当地人很快就熟悉了,他教当地人种花生、栽白葱、培育荔枝和饲养猪。现在印度尼西亚唯一生长荔枝的地方就是巴厘。当地居民说:“这是大明朝使者郑和当年带到巴厘的种子”。江厨师留在这里为巴厘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死后,巴厘人民在这里为江厨师修建了“灶婆公”寺庙来纪念他(灶婆公是指厨师的意思)。
五、满刺加的三宝井
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州,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叫满刺加。这里是东西航行过往船只的重要港口,必经之道。郑和下西洋时,先后七次都经过马六甲海峡并在满刺加停留驻扎,把这里作为大本营,存放物资之地。
但是,郑和船队还未到达满刺加时,海盗陈祖义早就偷偷摸到这里,对国王及其酋长讲:“明朝皇帝派郑和率领二万多官兵及二百多艘战船来侵占你们国家,你们要多加提防。”陈祖义及其同伙到乡民中造谣挑拨煸动,同时拿些毒药投放到郑和及其水手们在满刺加各地挖的淡水井中,毒害郑和及其水手。郑和及其随行人员喝了井中淡水而中毒,上吐下泻,扣经随船医师抢救而脱离危险。
不久,满刺加遇着干旱,老天爷一滴雨也不下,广大民众没有淡水喝,郑和发动广大海员再一次挖井取水。这时,很多当地乡民争先恐后到郑和挖的井里取水,他们再也不向井里投毒了,并且,再三感谢郑和大恩大德。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把留下的几口井命名为三宝井。此井至今还保留完好,海内外华人及当地乡民到三宝山上的三宝庙敬香膜拜时,还到旁边的三宝井参观并在那里照相留影纪念。
六、亚丁发现拔火罐
笔者从宁复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刊物《回族研究》一书中看到一则传闻,由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利章教授着《郑和朝觐见闻》中讲到:马教授在也门共和国亚丁市工作时,发现了一些与郑和有关的事。有一天,邻居家一位正在读大学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地跑来找马利章教授,这位大学生对马教授说,我带你去看看古代中国人在我们国家传下的神奇医疗技术,当地人称为“哈贾麦·撒尔宝”。马教授一边走一边想,哈贾麦是一阿拉伯语,意思为拔火罐,撒尔宝是伊斯兰教历8月的意思,在这个月出生的小孩往往被命名为“撒尔宝”。马教授想:这怎么会跟中国有关系呢?马教授在这位热心的年轻人引导下,经过弯曲的小道达到了目的地,马教授一看原来竟是地道的中国民间流传的拔火罐。正在给人治病的也门人说,此法是由率领中国船队到达亚丁的一位名叫撒尔宝的头领教给我们祖先的。这里的撒尔宝就是郑和的小名“三宝”,也就是说,三宝是撒尔宝的另一种说法。当地人讲,当年明朝使臣郑和七下西洋,到了也门,随行医务人员在也门亚丁等地为当地人民施药看病,同时,教他们用拔火罐治病,因此,此法流传至今。
② 简要的写一写郑和的主要事迹
1405年(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
郑和塑像[14]
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所有背景(有战功的蒙古裔穆斯林太监)和主导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郑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由于朝廷内和儒家价值对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这些派系包括:
商人游说团体,希望明朝海军力量为印度洋中国人经商提供支撑。
支持帝国主义游说团体,希望恢复元朝式的帝国侵略扩张,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价值对立。
佛教游说团体,希望政府经费投入其他计划,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
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郑和下西洋起锚纪念地[11]
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
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9]
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1417年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③ 有关郑和的故事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往来青楼 曾食鸦片 回眸瞎子阿炳的惨淡人生 阿炳生前的照片来自于当时日寇占领无锡期间所发的“良民证”。它是阿炳本人一生中照过的唯一的一张照片。54年前,一个叫华彦均的无锡艺人吐血病故,尽管他妻子在29天后紧随的死让邻里多少唏嘘了一阵,但也仅此而已,因为在大家看来,这不过是一起屡见不鲜的不务正业者的潦倒——少年得志就一时形骸放浪,结果烟花巷弄瞎了眼,鸦片烟败尽了家,落得一辈子卖艺讨生活。除了偶尔让不听话的半大孩子惹得当家长的唠叨起这个能拉几下二胡的瞎子的不甚光彩的过去以外,还有谁会记得他呢——如果不是在最后三个月里生命的掌纹有了一次意外的分*,有谁会记得他的不寻常,记得他就是创作了《二泉映月》的阿炳。在二十岁老去电影大师费里尼曾经遇到过一位行止怪异的邻居,常见他在早晨穿着睡袍走出来,随手关上房门,静静地停在那儿,接着又猛地打开门并把头探进去。有一天大师实在耐不住好奇心,终于走过去问这个邻居为何要这么做,那人回答说:“我是在闻自己的房间里有没有老去的气息。”
有人说阿炳的老随处都嗅得到,在打结的琴弦上,一条腿的脏墨镜背后,甚至是阿炳这个称呼里。他的父亲叫华清和,无锡一所道观的主事,他的母亲自然没有明媒正娶,且在阿炳很小时就给族人逼死了,在道观里长大的他只能称生父为师傅,自然也很少有人当面叫他华彦均的。总被唤做阿炳的他26岁上成了道观的新当家,得了家传衣钵的阿炳将法事经营得红红火火,据说一年的进饷足够两年花,无锡城里也是羡煞人的。可有谁想到一个少年得志的他却在20岁上忽然透出一身朽气。
费里尼说,所谓“老”,一定是你身上的什么东西破了。26岁的阿炳却是满眼光鲜的,打结的弦子和一条腿墨镜还是以后的事。尽管当演奏时也不乏围上来嚷着要出大价钱点他曲子的,可通常都是他们这些乐工仰着脸,即使最热烈的赞赏也不会跃过他们的肩的。如果在20岁就老去,那一定是你不再对越过头顶的一切有所指望。无论是阿炳还是无锡城里的看客,都当那是一份差事、一个活儿,而不是所谓音乐,就像将阿炳唤做华彦均,不仅乱了习惯,还惹出不少尴尬。于是习惯了阿炳这个称呼的他也按大多看客都想得出的方式挥霍起了自己的好日子,花柳场里弄瞎了眼睛,吸鸦片又上了瘾,上世纪二十年代不到30岁的阿炳就已沦落街头,看上去和后来50岁的样子已无大分别。
一生只活90天 阿炳的浸淫声色与后来的传世绝响令我们很多关于人生艺术的判断都显得有些暧昧。不同于弘一法师阅尽人间后的空明禅意,也不同于另一位民乐大师刘天华天道酬勤的艰难历练,他的完全市井的生活如何将那么多曼妙融入一弦一曲之中?或许这是仅有的一次音乐史上的意外,就像阿炳那充满意外的人生,青春得意时意外地瞎了眼睛,默默无闻了两万多个日子后,居然在生命的最后90天一鸣惊人。
事实上,此前也有一些机会可令一切改变。就在阿炳沦落街头的时候,同时代的另一位民乐大师刘天华就曾多次到江苏采风,向民间寻谱,不可思议的是,两位大师竟从未有缘相遇,四十年代初他还谢绝了黎松寿代为安排在上海的一次录音,据说唱片公司要收他们5美元,而这位黎先生就是师从刘天华的一位门生。时间到了1949年的春天,与阿炳熟识的黎松寿到南京就学于刘天华大师的大弟子储师竹,一次练习手指时无意拉了在阿炳那儿听到的一个旋律,不想老师马上追问音乐的来历,得到的回答是:“无锡一个卖艺的,瞎子阿炳。”
1950年9月2日晚,几位音乐界的好心人找来一台钢丝录音机和一把二胡,在根本不知录音为何物的情况下,阿炳拉了好几首曲子,其中第一首便是后来的《二泉映月》,录音23天后,阿炳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三个月后,吐血病故。据说阿炳会拉的作品有300多部,而那次录音的钢丝只够刻上六首。
阿炳的传世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文 有人说阿炳的老随处都嗅得到,在打结的琴弦上,一条腿的脏墨镜背后,甚至是阿炳这个称呼里。他的父亲叫华清和,无锡一所道观的主事,他的母亲自然没有明媒正娶,且在阿炳很小时就给族人逼死了,在道观里长大的他只能称生父为师傅,自然也很少有人当面叫他华彦均的。总被唤做阿炳的他26岁上成了道观的新当家,得了家传衣钵的阿炳将法事经营得红红火火,据说一年的进饷足够两年花,无锡城里也是羡煞人的。可有谁想到一个少年得志的他却在20岁上忽然透出一身朽气。
费里尼说,所谓“老”,一定是你身上的什么东西破了。26岁的阿炳却是满眼光鲜的,打结的弦子和一条腿墨镜还是以后的事。尽管当演奏时也不乏围上来嚷着要出大价钱点他曲子的,可通常都是他们这些乐工仰着脸,即使最热烈的赞赏也不会跃过他们的肩的。如果在20岁就老去,那一定是你不再对越过头顶的一切有所指望。无论是阿炳还是无锡城里的看客,都当那是一份差事、一个活儿,而不是所谓音乐,就像将阿炳唤做华彦均,不仅乱了习惯,还惹出不少尴尬。于是习惯了阿炳这个称呼的他也按大多看客都想得出的方式挥霍起了自己的好日子,花柳场里弄瞎了眼睛,吸鸦片又上了瘾,上世纪二十年代不到30岁的阿炳就已沦落街头,看上去和后来50岁的样子已无大分别。
一生只活90天 阿炳的浸淫声色与后来的传世绝响令我们很多关于人生艺术的判断都显得有些暧昧。不同于弘一法师阅尽人间后的空明禅意,也不同于另一位民乐大师刘天华天道酬勤的艰难历练,他的完全市井的生活如何将那么多曼妙融入一弦一曲之中?或许这是仅有的一次音乐史上的意外,就像阿炳那充满意外的人生,青春得意时意外地瞎了眼睛,默默无闻了两万多个日子后,居然在生命的最后90天一鸣惊人。
事实上,此前也有一些机会可令一切改变。就在阿炳沦落街头的时候,同时代的另一位民乐大师刘天华就曾多次到江苏采风,向民间寻谱,不可思议的是,两位大师竟从未有缘相遇,四十年代初他还谢绝了黎松寿代为安排在上海的一次录音,据说唱片公司要收他们5美元,而这位黎先生就是师从刘天华的一位门生。时间到了1949年的春天,与阿炳熟识的黎松寿到南京就学于刘天华大师的大弟子储师竹,一次练习手指时无意拉了在阿炳那儿听到的一个旋律,不想老师马上追问音乐的来历,得到的回答是:“无锡一个卖艺的,瞎子阿炳。”
1950年9月2日晚,几位音乐界的好心人找来一台钢丝录音机和一把二胡,在根本不知录音为何物的情况下,阿炳拉了好几首曲子,其中第一首便是后来的《二泉映月》,录音23天后,阿炳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三个月后,吐血病故。据说阿炳会拉的作品有300多部,而那次录音的钢丝只够刻上六首。
阿炳的传世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文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④ 郑和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郑和的船队在绿宝石般翠绿的大海上航行,他们到过马尔代夫的环礁,在亚丁港停留过,然后船队顶着狂风沿非洲海岸航行到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布拉瓦、肯尼亚的蒙巴萨……郑和的船队也曾到过马达加斯加海域。
郑和的非洲之行是中国人远征海外的巅峰。1419年郑和返回时,一批非洲国家的使节也随他来到中国,当然随他回来的还有一只长颈鹿。1420年,这些非洲国家的使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宾客应邀参加了紫禁城的落成仪式。
郑和下西洋期间,海外国家与明朝的“通贡”由洪武年间的几国增加到了30多国,从东南亚输入中国的货物多达185种。众多的海外货物输入中国,为中国动物植物学、医药学和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外来成分。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贸易途径,郑和成功地构建起一个中国东南亚经济贸易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