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甲骨文图片,来历,传说,故事。
1、来历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2、传说: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3、故事
在殷墟发现的一块残骨上,刻有关于某次战争战绩的记事残文(《殷墟卜辞综述》图版16,甲骨学者或称为“小臣墙刻辞”)。据现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数当超过100字。甲骨卜辞的语言,一般很精红练。
例如有一条卜辞说:“辛未卜争贞(‘争’是管贞卜的人的名字):妇好其比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编》);
意思是:让妇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则亲自从东方深入进击巴方,敌人会陷入妇好的埋伏吗?这20个字所包含的意思相当丰富,而且表达得颇为清楚。
(1)家用甲骨文怎么写他的故事是什么扩展阅读: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
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❷ 关于甲骨文的小故事
自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或者认识甲骨文以来,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是在甲骨文的考释、着录和研究方面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中外学者的努力分不开,另方面也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所决定。
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用龟甲骨文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这种卜辞和记事文字,虽然严格的说起来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又因为时代比较早,所以一直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直接史料。
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引起了国内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兴趣,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上述重要学术价值所导致的必然成果。
❸ 甲骨文背后的故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一种商代文字载体。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字源流的最早且具有系统性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是最早的甲骨文书迹。
❹ 关于甲骨文的起源,故事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总之,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4)家用甲骨文怎么写他的故事是什么扩展阅读
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2014年10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权威宋镇豪16日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自中国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中国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甲骨文和甲骨学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❺ 家字甲骨文怎么写
家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书写方法如下:
解析:家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蕴意相同,几种写法一脉相承,都是房中的猪。
家的基本解释:
家[jiā]
1.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
2.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
3.居住:“可以家焉”。
4.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家祖。
5.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家畜。
6.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家。
7.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
8.学术流派:儒家。
9.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家人家。
10.姓。
家[jia]
1.词尾,指一类的人:老人家。
2.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水生家。
家[jie]
词尾,同“价”:整天家。成年家。
文言版《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家,居住的地方。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叚”的“豭”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搬家[bān jiā]
把家迁到别处去:他去年就搬了家。
2、全家[quán jiā]
整个家庭;全家人。
3、家族[jiā zú]
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4、作家[zuò jiā]
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
5、国家[guó jiā]
一个国家政权所领有的区域: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
❻ 甲骨文的故事资料 甲骨文写在什么东西上
❼ 甲骨文的故事。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