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董永哪里的故事

董永哪里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2-19 01:52:54

⑴ 董永故里在哪呀

董永故里在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

董永的故里董山里村位于现在的苏皖交界处,马鞍山市博望区的丹阳镇,根据考证,这里是大型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发源地,和董永的故里。

在1953年的时候,剧作家来到董永的故里进行采风以后,根据民年传说边写出来了《天仙配》,并且这里的村民大多都姓董,而且一直以董永作为他们的榜样。

在董山里村里面,不仅有着埋葬董永的坟墓,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董氏族谱》,在每年的三月初一,这里的人们就会挂出描绘着董永和七仙女路遇的《董氏宗图》,除了这些之外,董山里村还留着很多和七仙女还有董永有关的遗存。

(1)董永哪里的故事扩展阅读:

2000多年来,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传,玉皇大帝的七姑娘被董永的孝心感动,于是让槐荫树做媒,嫁配董永。

董永说:哑巴树怎能开口,七仙女说:大树不开口,各自两分手,大树若开口,姻缘天配就。接着,他们双双跪拜,槐荫古树因感动而开口说话。

不料,老槐荫树激动之余说错一字,将百年合好说成百日合好,弄得董永和七仙女仅有百日的缘分。

民间俗语一夜夫妻百日恩,就是因此传开的,据郭宪周撰写的《长葛史志》记载:董永卖身葬父,要去财主家做工还债。

附近张姓有一女儿名叫巧姐,天生聪慧,心灵手巧,自愿嫁给董永,一同去到财主家做工还债。财主有意刁难,要他们一月时间织300匹细密的娟。

巧姐昼夜不停,终于按期完成,财主只好把他们放了回去,又过了5年,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孟述,次子名仲述。

巧姐也和董永一样,十分勤劳,有一天,她正在地里劳动,刮起大风、下起暴雨,不只是因为身体虚弱,还是触了雷电,巧姐竟然亡故。

后来,人们传说,巧姐原来就是天上织女,帮了董永后又回到天上去了,董永长子董孟述的后裔散居在今董村、官亭等乡镇许多村子,次子董仲述在战乱中迁到了南方。

⑵ 董永传说简介及详细资料

主要剧情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

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

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

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 *** 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

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

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碑的附会,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留下相沿而成的风俗及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

自西汉始,董永与七仙女美丽爱情传说即在东台西溪广为流传,据考证,现与之有关的地名遗存多达50多处(鹤落仑、董家垛、舍子头、凤凰泉、辞郎河、摹云庄、东、西鞋儿庄、缫丝井及汉孝子董永墓和董孝贤祠等)。

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与董永相关的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

比如山东博兴有董家庄、董永墓;

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

河南省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

江苏省东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舆胜览》即记载这里为"孝子董永故居"等。多地流传、不断附会的"滚雪球"现象是传说故事常有的特点。

董永传说蕴含的历史、文学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董永传说的教化功能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董永传说

董永卖身

二十四孝图中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一个小伙子,父亲死了后没有钱给父亲置办丧事,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难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们称道的大孝子。

那一年,董永的父亲死了。当时董永家里很穷,没有钱给父亲办丧事。可他又不忍心这样埋了,父亲活着时受尽了人间的苦,死了后没有寿衣,没有棺材,让父亲这样到阴间,有辱祖宗脸面,自己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董永为难了,他甚至想到了死。

可是一想到自己死了后,谁给父母的坟头填土呢?谁给父母守孝呢?就是不管这些,自己死了后,父母在九泉之下也是合不上眼的。

没有办法了,董永擦干了泪,出门去求亲千友,想借钱给父亲办丧事。他跑了一天,两条腿几乎跑直了,可是没借到一点钱。有钱的人家怕借给他钱还不了,不借给他。穷人家没有钱,自顾自还顾不了,没有钱借给他。

董永一连在外跑了好几天,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右还是没借到钱。晚上,他直直地跪在父亲身旁,一动也不动。他眼里没有泪,泪早流干了。他不知道该求助于何人了。

这时,只要有人能出钱帮他埋葬父亲,了去了他的心愿,叫他咋报答也行。可是谁能帮他呢?人急了也能想出急法子。

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想走了有些人为了活命,卖了老婆和孩子。自己没有老婆孩子卖,自卖自身不是一样吗?自己的骨肉是父母给的,自己不能给父母尽孝了,再把身体卖了孝顺父母也是一样的。要是有人买,他愿自卖自身,有卖身的钱埋葬父亲,以此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主意想好了,董永躺在父亲的身旁稳很地睡了一宿。天明了,董永找了几根茅草,绑了小把儿,插在后衣领里。他从这个集市来到那个集市,从这个村来到那个村,一连几天,没有一个问价钱。

这天董永又转到了马踏湖边的李家庄。他从一家高门楼前走的时候,被一个拦住了。那人站中他前边,阴声阳气地问:"你个人是做啥的?" 董永抬头看看面前这个人,从穿戴和架式看,象是一个有钱的人。

他以为自己遇到买主儿了,赶忙低下头,深深地施了一个礼,说:"请问大叔你买人吗?" 那个人愣了一下,问道:"买人?你卖老婆还是卖孩子?"

董永摇了摇头,说:"我没有老婆孩子可卖,是自己卖自己。" "啥?你自己卖自己呀?"那个人听了,仰头大笑起来。等他笑够了,才说道:"我家老爷只买处表漂亮的女人,从来不买男人。" 董永气得狠狠地瞪了那个人一眼,转回身就走。这时,从高门楼里又出来一个肥头大耳的人。

他朝董永招了招手,说道:"慢走,我有话要问 董永站下了,心里抱着一点希望。 那个人嘿嘿地笑了几声,说:"我一辈子娶了好些媳妇,可都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有一个给我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很孤单,你如果愿意,不妨给我当个儿子。我就把你买下。你看怎么样?"

董永的脸一下子红了。一时间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儿。答应吧,明摆着是侮辱他。不答应吧,又怕万一真是一个买主儿。想了想,他把心一横,反正是卖给人家,只要他出了钱真买,他咋说我咋做。

董永正要开口,只听那个人又说话了:"哎,你到底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我李虎长了这么一大把年纪,还没听到过别人叫我一声爹呢。你如果愿意当我的儿子,就先叫我三声爹,我听听亲不亲,你叫的亲,我听着顺耳,钱多钱少不碍事,我就买下你。" 不听则已,一听他说的话,董永心里呼地燃起了一把火,只烧得他两眼都发红了。

说了半天,站在这时原来是仇人李虎呀!就是这个黑心肝的家伙,打死了生身母亲,逼死了未婚妻子张月莲,又买通了官府,让他家吃了冤枉官司,官府还打断了父亲的双腿,赔上了全部家产,还落了个家破人亡。要不是他,自己怎么能落到这步田地呢?真是冤家路窄,眼下又碰到他了,他还在取笑自己,这口气能咽下去吗?董永越想越一气,两眼都气得发红了。

他浑身气得哆嗦,牙咬得咯吱咯吱地响,回过身子,朝站在台阶上的李虎一步一步地走了过去。 李虎看看走近了的董永,发现他瞪圆了的两眼里好像要喷出火苗子。吓得他向后倒退了一步,有几分心虚地说:"你要做啥?有话站在下边儿说!" 李虎的话音刚落,大门里又出来了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走过挡住了董永。董永好象没看见,忽然像疯了一样,从两个人中间闯了过去,一头把李虎撞了个四脚朝天。

董永正想扑过去狠狠地咬他几口解恨,那两个汉子转身把董永抓住了。两个人这个打一拳,那个踢一脚,不一会儿就把董永打得不省人事了。

李虎看了看躺在地下的董永,朝那两个人摆了摆手,说:"把他拖到庄外,扔到路旁的水沟里。有人问,就说他是贼,进来偷东西,叫你俩抓住了。"那两个人答应着,赶忙过来,把董永架起来走了。到了庄外,两个一叫劲儿,把董永扔到路旁的水沟里了。

天很冷,沟里的雪很厚。不一会儿,董永又醒过来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到了这里的,就象做梦一样。过了一阵,他才想起了在李虎有的大门外发生的事。

他咬着牙撑起身子,一下一下地从下边往沟崖上爬。费了很大劲,他到底爬上了沟崖。他坐在雪地上喘了一阵,忍着浑身的疼,要再去找李虎拼命。

刚走了几步,他又站下了。就这样去找李虎拼命吗?他家里那么多人,去了不是白白地送死吗?再说,自己死了算不了啥,可是父亲啥,可是父亲怎么办?谁去替自己尽孝呢?想到这些,,董永咽下了一口冤气,慢慢地回头往家走去。直到天很黑了,他才趔趔趄趄地回到家。

进屋后,他点上火暖和暖和身子,又上炕跪在父亲的尸体旁,说道:"爹,不孝儿对不起你。我自卖自身几天没卖得了,还受了咱的仇人李虎的欺负。你老人家躺在家里已好几天了,让你受委屈了。" 董永说完,扑到父亲身上哭了起来。 苦命人什么时候也是命苦。

董永自卖自身没人买,碰到仇人李虎还差一点搭上命。直到后来,他让傅家庄的傅员外买去了成全了人的孝心。从那时起,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就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天女助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三国时曹植写的《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上秉至德,神女为秉机。"

到干宝编写《搜神记》时,这个故事被取名为《天女助人》,内容也更加详细。

其情节大体如下: 董永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他没钱办丧事,便向人借了一万钱。董永对债主说:"日后无钱还债,甘做您的奴仆!"董永在家守完三年丧,就去债主那里做奴仆。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对他说:"我愿意作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

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 债主对董永说:"那一万钱就送给你吧!"董永回答说:"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虽是贫贱之人,但一定要尽心尽力,来予以报答。"债主问:"与你一齐来的女子是谁?"

董永答:"是我妻子。"债主又问:"你妻子能干什么?"董永答:"她会织布。"债主说:"你一定要报答我的话,就让你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缣(一种优质丝织品)。"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缣就织完了,令债主非常吃惊。

夫妻二人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见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七仙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你已还了债,我便不适宜久住人间。"

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泪流满面,感激不已。

《天女助人》这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对后来的中国戏曲影响很大,南戏《董永遇仙记》、黄梅戏以及电影《天仙配》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

历史渊源

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

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演变。

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高清大图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特别是着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客群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董永传说2

传承价值

董永传说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传承久远,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

黄梅戏《天仙配》:

七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唱: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董永传说在镇江的丹阳、丹徒一带,民间一直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电影《天仙配》的放映,这则优美动人的传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电影中一句"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更使丹阳、丹徒一带成为民间文学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关注的地方。

董永传说已同"白蛇传"传说、抗英斗争传说一样,成为镇江民间文学中的亮点。

由丹阳延陵镇出镇往南约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桥"。这就是传说中董永和他的儿子先后在这里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回归人间的地方。据说,桥面石板上原来还有两个膝盖印,是董永儿子跪盼母亲时留下的。而附近还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平桥,则被称为"小望仙桥"。望仙桥的始建年月,没有人能说清楚了。

在1333年完稿的《至顺镇江志》上,就有这座桥的记载: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

如今在桥墩南侧临水处还保留着一块《重修望仙桥记》的石碑,上面记载重修时间是清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而据桥墩下另一块石碑及望仙桥三字旁边的年月记录,这座桥在解放后的50多年中,至少又重修过两次。

桥两端有一些民居,这是一个自然村,村名就叫望仙桥村。在望仙桥村的西面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子,名叫董溪村,据说村上并没有姓董的人家,但却是传说中董永的故里。

据说董溪村一带原来还有董永墓、董永庙,但都因年代久远,湮没了。这在《至顺镇江志》中也可找到佐证。这部志书在卷十二"古迹"中就记有"汉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

由延陵镇向西北方向走,穿过丹徒的上会镇,便是丹徒的上党镇。上党镇有个槐荫村(原名生圩村,因出现神奇的老槐树而改名),便是传说中董永卖身帮工并与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村上姓傅的人家很多,传说中董永帮工的主人傅员外,便是他们某一上代的祖先。董永在丹阳家中将父亲安葬后,便来到傅员外家上工。他还没有走到槐荫村,经过一个名叫蓬莱村的地方时,便遇到了扮成村姑的七仙女。

蓬莱常指为仙境,此处即喻意七仙女不是凡人。而蓬莱村已经变化成为两个相邻的村落,一个叫蓬桥,一个叫莱村,都在上党镇境内。在槐荫村里还有仙女桥、七仙塘、上天台以及老槐树等相关传说中的遗迹。另外还有为纪念董永、七仙女由村民自发修建的槐荫庙、七仙女塑像等。

由此可以得知,至少在700年前,也即宋末元初的时候,董永传说就在镇江这一带落户了。它成了后来电影或黄梅戏《天仙配》创作的源头。据说,《天仙配》电影拍摄时,主演严凤英就曾来丹阳延陵采访过。

董永传说,历史悠久,但今天能够看到的、比较早又比较完整的记载,要算晋代干宝所着的《搜神记》了。虽然在《搜神记》中,这则传说只有181个字,但故事情节已经比较完备,且极具戏剧性;思想倾向符合农民的胃口,且寄寓着他们的理想,故而在农村许多地方都有流传。

丹阳、丹徒董永传说的由来,自然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但在口耳相传中,又形成它自己的特色。

1.脉络清楚的本土倾向

丹阳、丹徒的董永传说已经和当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要素相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董永出生于董溪村,望仙桥就在董溪村的附近,槐荫村边一个小土丘成了上天台,七仙塘就是靠在一起的七个小池塘,槐荫村众多姓傅的都是傅员外家族的后代,槐荫村还把附近的蓬桥村、莱村也带进了故事,说七仙女是在那里出现的。农民们讲起这些事,指指点点,有声有色,宛如董永传说就发生在前一天,令人陡生亲切感和真实感。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传说一旦和当地的特征相结合,就会牢牢地扎下根去。

这里不能不提及在2002年发生的一件事情。那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董永与七仙女》的特种邮票。为这套邮票的原发地在哪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所谓原发地,是集邮活动中的一个专用词,即指与邮票上所反映的人或事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如事件发生地、人的出生地等。说得直白一点,抓住了原发地,就是抓住了一次商机。董永传说发生地既然出现了争议,作为至少有几百年流传历史的丹阳是不可能作壁上观的。于是,立刻掀起了一场董永传说发生地的"保卫战"。当时,外地有关报刊已经刊出多篇论述董永传说发生地的文章,但多与丹阳无关。镇江的集邮者很快就写出争鸣文章。仅《镇江集邮》这份八开四版的双月刊小报,在半年内就发表了《董永与丹阳》《槐荫村的传说》等六七篇文章,从多方面论证了董永传说与丹阳、丹徒的历史渊源,引起国家邮政局的重视,最后,他们会同有关专家研究确认,江苏丹阳(排在首位)以及其他三个地方均定为"董永与七仙女"邮票的首发地,这才暂时宣告争论的结束。

2.各有侧重的细节渲染

丹阳、丹徒两地的董永传说,虽然主要情节是一致的,但在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丹阳延陵偏重于七仙女回天庭及其以后的情节,而丹徒上党则对七仙女下凡以后如何与董永相遇、相恋、织锦还负等描绘较多。总起来看,凡是细化了的,听起来令人感到合理,而不太合情理的地方,往往只点到为止,不去作过多的渲染。例如,丹阳延陵传说中对老槐树及其有关情节就没有作过多的铺陈。当地农民也只是说在另外一个村上有一棵已经中空的老槐树就是传说中的老槐树,可它与董永上工的路线或上工的地方并不一致。而丹徒上党对老槐树则形容得天花乱坠。一是老槐树有实指,就在槐荫村上;二是与槐荫村的村名有直接的关系;三是还有一座槐荫庙,庙中没有其他神像,只有一件神物--一段老槐树。丹阳则对七仙女在天牢里生子送回给董永,儿子后来上学遭同学欺负(另一异文为不爱劳动,以乞讨为生),哭着要找母亲等描绘细致;而在槐荫村里却无此传说。老人们在口述时,都说董永是丹阳人,有的口述者甚至概括地说:董永在槐荫村,前后只有100天,七仙女织好300匹锦缎,帮董永还清了债务,他们就离开槐荫村了。

这种侧重点不同的现象,是在口头流传中形成的。凡是可以和实物实地结合的,就描述得详细;凡是无证可据或有据不准的,就一带而过,它完全凭口述人自己的经验、判断水平而定,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就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

延陵与上党相距并不远,如果我们把两地的董永传说看成是一个整体,也未尝不可(也有人认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按照延陵董溪村→上党蓬莱村→上党槐荫村→延陵董溪村这样一条董永活动路线连贯起来,就同"白蛇传"传说中杭州→苏州→镇江→杭州的活动路线一样,倒是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

3.均有主干的体外延伸

两地在流传中,在董永传说这个主干以外,各生出一些旁枝侧叶。它们无损于主干故事的流传,有时反而会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使主干故事更显得丰满、厚实,更加可信,人情味更浓。槐荫村在董永故事的流传中,延伸到董永帮工所在的傅员外家,说傅员外叫傅华,家有一座小楼,是七仙女织锦的地方,名叫织锦楼;傅员外虽然为人很刻薄,但对母亲很孝顺,为其母亲造了一座千佛楼。董永孝父、傅员外孝母,表示孝行是社会提倡的美德。

而延陵的董永传说则延伸到董永与七仙女生的儿子。他因为是无娘的孤儿,上学时常遭小同伴的欺负,便哭闹着要妈妈。这时便有一位教书先生叫鬼谷子的告诉他一个见妈妈的方法。可他在望仙桥上跪求七七四十九天后,七仙女并未出现。于是鬼谷子又教他在黎明时分在桥上跪等绿衣女子(即七仙女),终于被他等到了。关于董永的儿子,还有一则异文,说他不像他父亲董永那样勤劳,不会种庄稼,董永死后,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因乞讨无着,在董永坟前哭泣,这时鬼谷子出现,教他七月七日(一说九月九日)凌晨在望仙桥上等,有七个女子经过,最后一个就是他妈妈七仙女。

这不同异文的结局却又差不多,即董永儿子从她妈妈那里得到了七粒米,但对妈妈的嘱托却置之脑后,将七粒米一起放在锅里煮了。结果饭从锅里涨出来,涨得房子都撑破了。他只得爬到房顶上去吃,把肚子撑圆了,只能一边吃一边喊。据说在望仙桥上只要大喊一声,便会听到远处房顶上的回声,那就是董永儿子的声音。

这段小故事有点像寓言,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做人要勤劳,如果懒,连神仙也帮不上忙。但这段小故事的后续身份,让我们看到了董永传说的影响力和吸附力。

⑶ 董永故里/故乡

董永故里董山里村位于苏皖交界处的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据考证是大型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故事的发源地和男主人公董永的故里(该剧中有“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

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遗迹众多,村民绝大多数都姓董,且一直以先人董永为榜样,恪守传统孝道,追求美好生活,因此,享有“天上仙女下凡处,人间爱情第一村”的美誉。

董山里村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黄塘村东北角,距马鞍山市区20分钟车程,距南京禄口机场30分钟车程,北接南京市江宁区西岗社区,东临丹阳镇工业园区。

(3)董永哪里的故事扩展阅读

在董山里村,不仅有董永的坟,还保存有完好的《董氏宗谱》。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董氏族人“吃宗酒”时所挂出的《董氏宗图》上还清楚地描绘着七仙女和董永“路遇”的情景。除此之外,这一带还留有众多跟“七仙女和董永”故事有关的遗存。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一直传承着中华“孝”文化,为后人研究其发展演变和当地婚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2009年,董永故里——“七仙女与董永”的神话故事被马鞍山市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市政协确立为首批文史研究基地,为开展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等活动,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歌颂和赞美忠贞不渝的美满爱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⑷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发生在哪里

发生在西溪,为始建于西汉中叶的一个古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而与这个传奇故事有关的地名传说却更为当地群众所津津乐道,久传不衰。

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

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所以说“董家舍”与董永有关是有一定依据的。

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

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台南镇)。

西溪西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而替曹长者家织300匹云锦时汲水缫丝的一口井。清嘉庆《东台县志》载:“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云”。

(4)董永哪里的故事扩展阅读:

人物文献选自《搜神记》。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

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诗文翻译

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在后面。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

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

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负责纺织的仙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罢了。”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永

⑸ 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回复二楼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县名“孝昌”。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
卖身葬父的故事发生在汉朝,三国曹植诗中就有记载与孝感地名起源完全是两回事。历史上董永是千乘郡高昌侯国人,东汉建武年间袭爵为高昌侯。
卖身葬父的故事发生在汉朝千乘郡。东汉的千乘郡是指今天山东省博兴一带。
文言文《汉董永》
原文
汉董永①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②,与父居。肆力田亩③,鹿车④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⑤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⑥。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⑦。永虽小人⑧,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水曰:“能织。”主曰:“必尔⑨者,但令妇为我织缣⑩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11)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12)而去,不知所在。
古千乘地址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说:“千乘县,本齐邑,汉置县,并置千乘郡治焉?《齐记》载:“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余里,其一城县治,一城太守治。千乘郡,其治所在千乘县。高帝置。莽曰建信。属青州。”
《高青县志》载:千乘城(县址)遗址在今唐坊镇孙家集东南。。后汉改名为乐安国,移治临济,以千乘为属县,晋省,古城在今山东高苑县北二十五里。”
千乘名人传说
千乘还是古代地名,董永的传说也就是出于此地,汉时的欧阳生和公孙弘也是该地人。

⑹ 《搜神记》董永是哪里人

《搜神记》董永是千乘县(今山东博兴县)人。

汉朝的董永,是千乘县(今山东博兴县)人。武氏墓群石刻现存武氏祠文物管理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武梁祠约为桓帝元嘉元年(151年),距今将近1900年。

武梁祠后壁第二层画像石上就刻有“董永卖身侍父”的故事,且榜题为“董永,千乘人也”。因该石刻为现存最早的记录董永籍贯的历史实物资料,故在新的史料发现之前,是最有说服力的。

人物故事

武梁祠后壁画像石第二层就有韩伯俞受笞、邢渠哺父、董永卖身侍父、朱明、李善保幼主、金日磾见阏氏像等内容。

其中董永侍身卖父的内容是这样刻画的:右边一大树,树旁一童子攀援。树下一辆独轮车,一老人执鸠杖,左向坐于车辕上,右手前指,上榜题永父。

左边一人左向,右手执物,回首顾视老人,其前置一筐,榜题“董永千乘人也”。上缀一羽人和一熊。此组画像当为董永佣耕侍父的故事,这也是汉制其德为孝的重要体现。

⑺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发源地是江苏东台吗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发源地是江苏东台。具体为江苏东台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

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

数月后,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为震怒,遂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赶至西溪“南仓河口”,夫妇二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

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上半空,她扔下脚上穿的一双绣花鞋给董永留作纪念。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将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钗向地面划出一条河,阻挡住追赶的董永,并用双钗插地,凿成两口井,一井河东,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绝别,永无相见之日。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难容,她只好忍痛把儿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树下,托梦嘱董永领子。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

(7)董永哪里的故事扩展阅读

两千年以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模型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孝感地区传承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传说董永本为千乘人(今山东博兴),但早在汉代即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且与孝感这一地名的由来紧密相关,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

作为一件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区的崇尚孝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才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优美动人的“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主要价值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关这个故事传说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蕴涵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伦理道德、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第二,该故事传说所颂扬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现实实践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着名民间传说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⑻ 国家承认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槐荫村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故事的发生地。

1、槐荫村位于镇江市区南郊12公里,是古邑丹徒的富庶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个村名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美丽传说,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故事的发生地。

2、据元《至顺镇江志》和清光绪《丹阳县志》记载,丹阳延陵是董永的故里,但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地则在董永的卖身地——丹徒南乡的槐荫村。这个传说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汉刘向的《孝子图传赞》。

3、近些年该村投入大量资金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成功恢复了“七仙桥”、“老槐树”、“土地庙”、“织锦楼”等传说中的古迹,并修建了七仙女广场、七仙女与董永雕塑、相门、槐荫庙等乡村景点。

(8)董永哪里的故事扩展阅读:

1、据年逾七旬的“老槐荫”傅捍东介绍:原先村名叫张傅村,相传当年董永卖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动了七仙女。

2、七仙女请村头的老槐树做媒。老槐树居然开口讲话,董永认为是天意,就在老槐树下与七仙女拜了天地,喜结连理。

3、村里有学问的人建议,把原来的张傅村改名为“槐荫村”,希望得到这棵神树的庇荫,恩泽子孙后代。于是,“槐荫村”便名正言顺地叫响了。

⑼ 《欢天喜地七仙女》董永是哪里人

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董永祖籍是山东千乘人,但是早在董永出生之前他就已经搬到了湖北孝感

而董永的故事正是在孝感人的口口相传之中才流传开来的,董永的孝义感动了当地人,孝感人将这个故事用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着乡村气息,又能够体现出孝道。

董永是中国历史山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和七仙女的故事更是感动了很多人,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董永是千乘人,后来迁徙到了孝感。他是一个很重承诺的孝子,为了帮父亲下葬就卖身葬父,之后更是拒绝了主人家的好意执意要报恩,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闪光点。

人物渊源

民间传说中的董永故事最初只是汉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事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历史却选择了董永作为社会孝观念宣传的典范,一直流传至今。

在山东省嘉祥县出土的武饲墓汉画像石上,就生动地刻载了董永“鹿车载父”、“肆力田亩”、“象耕鸟耘”的故事。该画像石上所刻“董永千乘人也”六字,是为“董永实有其人,故里山东博兴”的铁证。

阅读全文

与董永哪里的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别人说幸福呀我怎么回 浏览:335
医生适合转去哪些事业单位 浏览:151
怎么知道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情况 浏览:742
为什么一些人的爱情很难 浏览:6
安溪事业单位有哪些单位 浏览:629
兰蒂一家的幸福生活吧逗是什么犬 浏览:354
什么名画是美女 浏览:966
两位绝世美女你喜欢哪个 浏览:778
如何培养成年子女的经济意识 浏览:508
中国怎么样娶老挝美女 浏览:651
追求物质的婚姻怎么样 浏览:138
成年人的爱情怎么聊天 浏览:498
幸福满满是什么短语 浏览:118
飞机失事美女叫什么名字 浏览:964
丝路花雨故事出自哪里 浏览:436
二美女相冲是什么生肖 浏览:412
中国南部经济中心在哪里 浏览:631
健康证怎么样安全吗 浏览:845
74年虎男正月出生婚姻如何 浏览:369
爱情犯罪电视有哪些好看的 浏览: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