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游记的真正寓意是什么
从表面看《西游记》是一部降妖伏魔取得真经的神话故事,实际上它更是一部心理学跟成功学的化身。整篇文章看似是唐僧一路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实际上实在告诉我们,人生道路磨难重重,我们只有战胜各种环境赐予的磨难,同时战胜自己的心魔,才能够赢得华丽的人生。
在四大名着里面,其他三本都明白通透的展示了中国伟大的历史跟社会背景。只有《西游记》是与众不同的,它非常隐晦的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也蕴含了很深刻的人生哲理。
(1)西游记有哪些故事的寓意扩展阅读:
在《西游记》中每个妖怪都有着一种寓意,都是一种心魔的展现,孙悟空暗喻的是人心,之所以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是悟空来降伏的,则表明了,心魔只有心才能降伏。
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降伏心魔,获得幸福人生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克服了自身的种种恶习,把所有的心魔都消灭了,自然就取得“真经”了。
❷ 《西游记》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西游记》告诉我们要不畏艰难困苦,要勇于挑战丑恶,要有百折不挠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要用人所长,明辨是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妖怪魔法高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相关介绍: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
❸ 西游记的故事有哪些
西游记的故事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平顶山智斗金角银角大王、真假美猴王、女儿国琵琶洞、比丘国降妖救童等等。西游记的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不畏艰险、百折不饶的可贵精神。
西游记的故事有哪些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其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
《西游记》主要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
❹ 西游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西游记》的真正含义: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着现实生活的本质,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和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面貌。
《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就在于它无情地抨击和否定了丑恶的现实,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全书通过描述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的奇遇,见闻,以妖魔鬼怪代之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不留情面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荒诞行径,有的国王因贪恋女色而混淆是非,竟欲挖人心座药引子,有的国王黑白不分,听任妖怪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等等。其中深意,不言自明。孙悟空是作者着意刻画,也是迄今为止最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他本领超群,智慧非凡,不受礼教束缚,敢于向天地至尊——玉皇大帝挑战,他嫉恶如仇,一身正气,他是力量的化身,代表着劳动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是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
总之《西游记》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全书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起来,直接影响了讽刺小说的发展,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游记》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❺ 《西游记》中的取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和昭示(哲理意义)
《西游记》西天取经故事的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由有感于生命现状
,自东向西的行进旅程和灵山见佛修成正果三个环节构成。
它隐喻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
,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探索
,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奥秘的独特理解。
它与神羿求药故事的思维范式和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相同
,由此推测神羿求药故事为西天取经故事之原型。两个故事相比较
,《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新意在于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
,艺术地表现了人存在的目的。
❻ 《西游记》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揩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
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6)西游记有哪些故事的寓意扩展阅读:
这个故事显然表现了这样的思想:要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要完成一种伟大的事业,定会遭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且必须战胜这些困难。西天取经本身还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绝大部分里面出现了作怪的妖精。这些妖精来历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阻挠取经事业的进行。
它们之中有许多其实是自然灾害的幻化,但当它们化身成为妖魔,在战斗中作为邪恶势力的一方而出现,本身就获得了社会的意义。吴承恩所着力描写的是西天路上每一场具体的战斗,是孙悟空如何在与阻挠取经的邪恶势力作斗争中取得胜利。
总起来看,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❼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西游记》主要讲述手无缚鸡之力、一心向佛的唐僧带着三个顽劣不堪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上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上历遍千山万水,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唐僧慈悲为怀,有时不免迂阔;孙悟空艺高胆大,机智勇敢,是智能的化身;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贪色,是愚纯的象征;沙僧忠厚诚实,处于孙悟空和猪八戒二者之间,充当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全书以孙悟空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开篇至第七回写唐僧出世之前孙悟空的活动,他破石而生,带领群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后外出拜师学艺,大闹地府龙宫,后又上天大闹天宫;第八回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以及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孙悟空随唐僧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并在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一路斩妖除怪,最终修成“正果”。
❽ 《西游记》的寓意性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着神怪小说的热潮。这些神怪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之后产生。《西游记》的题材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经演化而来的,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题材本身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从一个纯粹的宗教故事,衍生出世俗意味十分浓厚的情节。尽管小说的形象构造的非现实的,作者已虚构,幻想的形式,展示了一个悠久历史,历经艰险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寓意,超越了现实和道德层面的探究,以谐谑的风格表现出来。
在四大名着中,我不是最喜欢《西游记》,而是对它是相对熟悉。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看电视版的西游记,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小时候对《西游记》的认识比较无知,只看到了表面上的一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情的认知不止停留在表面,也越发对潜在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同时也有了对待问题的深度。
虽然小说的寓言性质在早期的小说观念中已经出现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观念层面的东西,在白话长篇小说中也有耐人寻味的“寓言”。因为有了寓言,当然要有语言的主体,这个主体代表了绝大多数的人的集体意识和思想,也就是代表了整个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思想,如《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水浒传》中的忠奸斗争等。表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揭露。
《西游记》的思想内涵不仅仅是对宣传佛教的作品。从宗教的角度看,《西游记》虽然有许多涉及佛教和道教的内容,但是作者的态度确实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书中也有讥讽佛道教的描写也不在少数。比如《西游记》末尾的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里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终于抵达西天大雷音寺。结果阿傩,伽叶向师徒二人要“人事”公开索要钱财,由于孙悟空强烈反对,于是阿傩两人就使坏,传给他们的都是无字经书。而这一切佛祖都是心知肚明的,最后无可奈何只能给了一路行乞的金饭碗,金饭碗最后被阿傩抢到,阿傩也就是佛祖的弟弟。由此我们联想到当时社会的弊端,横行霸道的宦官权臣,官官相护,官场腐败的各种黑暗,邪恶势力的幻化,加强了社会的批判性。所以《西游记》的世俗化品格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在具体描写中,《西游记》最有意义的我觉得就是“八十一难”的设计和寓意了。在小说中。“八十一难”的设置与解除既是小说内容的反映,也体现了一种情节结构特点。在中国古代人们始终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哲理。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是不可避免的,其基本寓意就是灾难是客观存在,必须经历的过程。
就题材而言,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师徒四人一路走在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人生另一大难题就是战胜自己,这一过程其实就是“降魔”的内心斗争的抽象化。对于孙悟空来说战胜这种冲突比斩妖除魔更加困难。比如在第五十七,五十八回的真假猴王故事中,孙悟空杀了几个拦路抢劫的草寇,触怒了唐僧,执意要赶孙悟空走。孙悟空只能去了南海观世音菩萨处,不料六耳猕猴乘孙悟空不在,化作孙悟空将唐僧打晕,夺走了行李。其他妖怪都是要吃唐僧肉以谋长生,只有他要去取西经。即使六耳猕猴真的取回西经,传的也是孙悟空的名,与他无干,为什么他还要如此呢?也许作者就是要提醒世人:“人有二心生祸灾”吧!真假猴王之争就是“二心竞争”,最后孙悟空消灭了六耳猕猴,也就是“剪断二心”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做是孙悟空的潜在意识,自己有一身好本事,去西天取经易如反掌,而在唐僧手下活得窝囊,所以孙悟空会产生这些念头也是人之常情的。真假猴王的最后的胜利来之不易,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战胜自我是多么不容易。
《西游记》利用降妖除魔的结构表现了社会的尖锐矛盾,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很多神魔小说无法比拟的。孙悟空经历八十一难,他就是英雄一样,他没有越不过的险阻,没有镇不住的妖魔,他顽固拼搏,在真假虚实的现实中随机应变,孙悟空这种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和他个性鲜明的精神相结合,呈现了他独特的光彩,他就是作者笔下光辉英雄,也是每个时代都需要人民英雄。
❾ 西游记的深层寓意
在《西游记》成书的时代(十六世纪前后),东西方在思想文化方面都有人集大成的现象,只不过欧洲集大成者是哲学家,而古代中国缺乏逻辑思维的传统,所以只能由小说家通过小说来完成。因此人们在《西游记》中看到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和作者对三者统一的表达,更深入地看还可以发现全书主题是赞扬人对世界的改造,并围绕着“我是谁”、“开端与终结”、“统一与区别”这三大哲学问题展开的。 根据记载,《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祖辈先为官后从商的家庭,他自小就聪明过人有博览群书,这些条件促使他成为文化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