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56个民族风俗和特点是什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特点,接下来编者将对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民族的风俗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24、壮族:语言使用壮语,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
25、仫佬族:语言使用仫佬语,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
26、瑶族:语言使用瑶语,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27、侗族:语言使用侗语,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编者就不一一对每个民族的风俗特点进行介绍了,但是笔者想说的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都值得传承,都需要尊重。
⑵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各自的特点,特色是什么呢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2)民族有哪些特色和故事简短说明扩展阅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⑶ 你知道哪些民族团结的故事,简要介绍一下,50字左右.
1 新疆布尔津县哈萨克族爱心妈妈--丽达常年帮扶各族贫困孩子。 8月9号,布尔津县第三小学二年级学生明梅像往常一样,来到哈萨克族阿姨丽达家中做作业,没想到丽达阿姨不仅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还请来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为她庆祝生日。
明梅的妈妈五年前离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亲捡破烂维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丽达听说了小明梅的情况,就经常给她买衣服、买零食、洗头洗澡、检查作业,每个月还要给她20元零用钱。
2 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3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 排长是个壮族的军校毕业生,我们部队驻守内地,2003年夏季中原各处大雨滂沱,淮河流域发生了洪涝灾害,上级领导命令我们连、外派一个排兵力,帮助地方抗洪抢险。壮族排长硬是把抗洪任务与我排抢了去,最后它们排立个三等功。从这事中,表现出壮、汉民族亲和友爱的佳故事。
5 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北上选遣队司令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在西康省冕宁县举行了名扬后世的彝海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弄族聚居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
拓展资料: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因此,必须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既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依法严厉打击和制裁分裂祖国的活动。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着名的《团结就是力量》,曾经擂响了各民族团结救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铿锵战鼓,吹响了各民族团结建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激越号角,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
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
⑷ 有关少数民族特色的介绍
景颇族的特点:主要聚居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同时也使用汉文。景颇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有创世纪神话、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多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词曲优美动听。景颇族崇信万物有灵。凡遇插种、收割、婚丧、械斗等均请巫师宰牲祭鬼。景颇族有着浓厚的平均主义习惯。传统节日是每年正月十五的目脑纵歌,一般称为目脑节,还有吃新节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舞蹈以集体舞为主,乐器有木鼓、牛角号、笛子、箫、口弦以及外族传入的鲜锣、象脚鼓、小三弦。
阿昌族的特点: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各地稍有差别。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户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饰,已婚和未婚的没有区别,均与附近傣族的很相似。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户腊撒的“过手米线”、梁河的黄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民间口传文学丰富。它们题材较广泛,有的反映宇宙与万物的起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来源及历史;有的歌颂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压迫的斗争精神;有的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等。
德昂族的特点: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德昂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德昂族文学以口头的民间文学为主,传统的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占很大比重。民歌中情歌比较发达。青年男女交往、恋爱,大都离不开以歌传情。这些情歌多属短篇即兴之作,但也有长篇悲歌,如《芦笙哀歌》。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满意请采纳。
⑸ 民族团结的故事有哪些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有哪些
1、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和亲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是一个历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
3、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汉乌和亲
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⑹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大全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谁也离不开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简短 故事 ,供大家参考。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1
在首歌中曾这样唱道:“家是一个家,国大是中国……”大概从秦时起我国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了,追溯着古老的记忆,翻开泛黄的历史书页,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逐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茫茫大漠,河西走廊中一支风尘仆仆的队伍在艰难西行。这是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正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环境恶劣,险象环生,但自此西域三十六国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条横跨西亚的丝绸之路贯通东西,各民族始通音韵,礼尚往来。
再看东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从此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了我国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追着唐人的步履,我们看到了布达拉宫中文成公主的身影,北魏孝文帝强劲的改革,再至康乾盛世中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悠悠千年历史,中华的发展伴随着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民族共识和凝聚力日渐增强。时至今日,中华民族正在展现着空前的世界影响力,这是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
可在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15”严重暴力事件中,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但也由此让生活在新疆等地的回、汉、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的人们更加明白和平稳定是多么的重要,使得民族一家亲的统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看川藏、青藏铁路的建成,我国的各项援疆政策的落实,各族人民相处融洽,我们的祖国也必将更为富强。在我心目中,民族团结的过程就是我们56个民族和谐共处,团结一心,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伴着这熟悉的歌曲,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少数民族同学,而我最先想起的就是我们班唯一的维吾尔族小伙伴——帕丽丹。
帕丽丹,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他的汉语说得很好,仿佛她就是汉族一样。她和我们相处得很融洽,而我们也没有因为她是少数民族而孤立她。在课间里,我们经常受到她的帮助。比方说这次,我和叶梓涵抱着沉甸甸的作业往班里走,路上碰到了帕丽丹,她一看到我们就走了过来说到:“我来帮你们抱吧。”她的热心深深的感动了我。她还经常在不是她的值日时,帮别人擦黑板、擦墙围、换水……,只要是她力所能及的她总是抢着做,而万老师也总表扬她乐于助人。在学习中,她虽然学习不太好,但她从没有气馁,她总是虚心好学,不会做的题,她都会向我们请教。就像这天,她有一道题不会做,她就开始问我,我仔细的给她讲,她也认真的听着,直到懂了才肯罢休。在体育上,帕丽丹也有突出的表现。跑步、跳绳、 跳高 都是她的强项,而且她在运动会的 接力跑 和跳大绳上都帮班级取得了荣誉……。我们和少数民族相处得很融洽,互相帮助就像一家人一样。但,最近本来和谐的民族之间被个别的----扰得不得安宁,希望这些矛盾早日化解。
我真心希望五十六个民族之间能像歌中唱的一样“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3
56个民族是一家,56个民族如果不团结,那么中华这个大家庭也不会那么强大,相反,只要56个民族团结起来,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强大。比如说:新疆的维吾尔族的葡萄是那么的香甜;云南省的傣族的孔雀舞是多么优美;彝族的火把节是多么热闹!相信大家都知道56个民族中,汉族是唯一一个人比较多的民族,其他的55个,都是少数民族,但是不能因为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非要按自己的民族习惯来做。
56个民族就像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样,如果不团结起来就很容易被灰太狼抓起来吃掉,如果团结起来就可以把灰太狼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团结的重要性。
每一个民族都在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每个民族的人都在努力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而这些千千万万的家园合起来,变成了一个叫中国的一个国家。所以,只要我们这些民族团结起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越来越美好!我们只要“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才能真正使各个民族共同拥有一个叫中华的大家庭。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4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经过了许多事情,有些事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被我遗忘,可是有一件事,他带给我的道理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那是暑假的一天,骄阳似火,我买了一瓶可乐在我家门前的树阴下喝了起来,也许是我不小心摇晃过了,我一扭开瓶盖,那可乐便如“火山爆发”一样喷了出来。把地上弄湿了一大片。我张开嘴,正准备喝时,突然看见我脚下的“可乐湖”中一些蚂蚁在垂死挣扎,于是,我好奇地观察起它们来。
在那对我来说很小的“可乐湖”对小小的蚂蚁来说却是庞大无比的。只见有些蚂蚁比较靠岩,便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爬向岸,最终死里逃生。而有些在中间的蚂蚁则没有那么幸运了。拼命的向“岸”边游去。却只游了一厘米左右就放弃了,觉得生还的希望太渺茫了。还有的拼了命,使劲向“对岸”游去,但就在快到边上时候被淹死了……看着它们没有一点生还的希望时,我不禁为这些蚂蚁感到惋惜。可是,就在我准备走时,那一瞬间我深深地被那小小的生灵给震撼了。只见里面的蚂蚁把那些靠边的蚂蚁往前推,你推我,我推你,最终,大部分蚂蚁都死里逃生。只有几只在中央的蚂蚁壮烈牺牲。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只要我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团结一心,什么事粉不成呢?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 5:和亲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 传说 ,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 6: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是一个历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 文化 交流。
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 7: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
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8 :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 9:汉乌和亲
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 报告 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族团结的真实故事10:周总理牵挂西藏
在筹备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过程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在当时只有少数领导同志和办事人员知道。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代表团由哪位领导带团的事。当时中央统战部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请中央决定代表团团长的人选。据说周总理看到这份报告后,立即表示他要去西藏。他说,我曾经答应过西藏的同志,自治区成立时去看望他们。现在自治区成立了,我还没有到过西藏,我要去看看。当时中央没有同意让周总理带团。据说是因为中央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不稳定,印巴正在闹边境冲突,周总理若去西藏公开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影响,再加上医生认为周总理的身体不宜去高原。周总理就说:“不同意我带团,我到那里转一转,看一看总可以吧!现在可以不做正式决定,也不公开宣传报道,到时我只在拉萨上空去转一圈!”
1965年中央代表团的进藏路线是从北京到成都,然后从成都坐飞机到西藏。总理专机的机组人员对这条航线和机场的情况不熟悉,就让他们先试飞。如果没有问题,总理便打算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那天,坐着飞机在拉萨上空转一圈。当时西藏的领导层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消息,总理不让他们传播,为避免万一去不了,会让西藏人民失望。后来,事有不巧,飞机试飞时出了问题。因为当雄机场跑道比较短,飞机在降落时冲出了跑道,有一个轮子陷入地里,飞机的翅膀倾斜了,碰在地上,弄坏了。怎么处理这架飞机成了难题,运回去吧,太大,整个飞机要肢解。就地 修理 吧,西藏没有设备。后来还是决定就地修理。在西藏的许多同志当时都曾看到当雄机场跑道的一端有一座很大的建筑,那就是为了修理飞机而临时搭建的工棚,它把飞机整个包起来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周总理生前一直为未能进藏而感到遗憾。这件往事也反映了他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中央对西藏的关心。
民族团结的简短 故事大全 相关 文章 :
★ 民族团结的简短故事大全
★ 现代民族团结的小故事事例
★ 关于民族团结的经典小故事
★ 民族团结的真实故事五篇
★ 民族团结小故事演讲稿
★ 关于民族团结感人故事事例
★ 民族团结故事八年级五篇
★ 民族团结故事演讲稿
★ 56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 小学生民族团结事迹范文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⑺ 56个民族的来历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色
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仫(mù)佬(lǎo)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⑻ 中国各民族的特色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更全面的 http://www.china.org.cn/ch-shaoshu/满意请采纳⑼ 少数民族的特色有哪些
1、传统节日方面,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都是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因历史、人文等因素,流传下来的节日,有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因为一些传说继而流传千古。2、礼仪方面,很多少数民族在接待客人的礼仪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和规矩,就比如藏族人接待客人是会赠送一条长长的丝巾,叫作哈达,赠送哈达是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是当今中国藏族敬献给贵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礼物。3、服饰方面,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本组独特的服饰传统,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少数引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