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街头巷尾有什么故事

街头巷尾有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23-02-18 03:08:24

❶ 瑞安老街的故事和背景

瑞安有许多老街,承载着历史,凝聚着沧桑,孕育着挥之不去的记忆。岁月变幻,老街在一天天变老中慢慢沉淀。营前街、九里汇、湖屿桥街、林垟老街……它们在现代文明的脚步声中,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它们,或丰满,或绵薄,以小桥、流水、窄巷、老店、古榕,描画了一幅幅古色古香、疏淡隐约的《清明上河图》。它们的街头巷尾流淌着市井故事和民俗,令人向往、怀念,仿佛老街上嘈杂的叫卖声并未走远。

四县通衢——

营前街

地点:位于营前乡营前村,距今200年左右。

位于飞云江干流与祭门溪交汇处的营前街,上个世纪80年代前,平阳、泰顺、文成、瑞安人都赶到这里集市。老街保存完整,中途有一个顺着河道的转弯。曾经喧闹的营前街带有传奇色彩。

以前到营前的人,大多乘船而来,街边河道的水面并不宽,更大的面积是平坦的河滩,也是老街集市的一个延伸地带。清中晚期,这里老街车水马龙,河端口头上载满货物的木船,鳞次栉比。2层楼房的店面,下面开市,上面居住。4余米的开间,用4块可拆卸的朱漆门板隔成。

然而在民国14年(1925年)山洪爆发,老街毁于一旦。当时国民党政府拨款重建。街边有一棵歪脖子大榕树,寿命300年以上,据说是当年灾民的救命树。洪水经过街头时,因这棵大榕树的遮挡,水势稍缓,灾民揪住树枝,被人救出水面,于是,此树被街坊老人誉为“神树”。大树至今枝繁叶茂,老当益壮地守护在古街口。

重建后的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一船船大米、地瓜丝、挂面运到瑞安,一担担海鲜挑回文成,最多时,老街接纳的日访客量超过千人。街面上,瑞安话、农村土话、闽南话不绝于耳。

街的南首是一个古渡口,上客点有一个古老的凉亭,过去凉亭边有人就地卖海鲜,现村民在此修建了一间观音庙。凉亭年岁已高,木质座椅都已被磨蹭得凹陷,现出清晰的木纹。当年用木船过渡,一支竹篙在清水里划拨,鱼儿时常跳出水面。现在因水库蓄水导致水面变宽,木船换成铁帆船。

老街上现在只有零星几间店铺,卖杂货或老式裁缝店。今年78岁的陈大妈,当年用100元钱买了一台西湖牌脚踏缝纫机,如今还能为村民做老式衣服。近15年来,老街的新房子不断盖起,村里年富力强的都走出山外,现只剩下妇女和老人30人左右。

入海商端口——九里汇街

地点:位于莘塍九里,距今约120年。

温瑞塘河从这里流过,因为众多水系均由街旁的伍公河汇入飞云江入海,“九里汇”由此得名。此处聚集着潘姓,号称“九里潘”。昔日,街沿河道里全是手划小船。采收农忙,走亲访友,置办日用,都穿梭河上。沿岸榕树、民居、石桥、祠堂、庙宇交相点缀。

九里汇老街长约300米,面河而建,但现在都被商户搭建的巨大雨棚遮盖,街头顾客稀少,卖的都是些简单便宜的小物件。九里汇走到今天,已变得陈旧、不起眼。

曾几何时,九里汇是飞云江入海口处的一个商业重镇。飞云江南岸、瑞安城、上望的居民都到九里汇来购买生活必需品。

在上望人还没下海捕鱼前,董田人就已将在海边滩涂上捕捉到的新鲜海鲜拿到九里汇集市叫卖。清晨,竹器店里的篾匠,抱出毛竹,放到青石板路上,用篾刀噼噼啪啪地将圆竹破开。在这清脆悦耳的破竹声中,老街开始忙碌起来。河端口头的长链上栓满了农民赶集的木船,街道上人流如织,摩肩擦背,九里汇天天是闹市,天天是大集。

“乾生”南货店里的香菇、木耳、糖果都是紧俏货,出现排队购物的景象,天天门庭若市。东街头的“同仁”药店,药杵声声,丹药飘香,学徒一大早就忙着中药切片炮制。准星细小精确的小秤杆在抓药者的眼里像是玩魔术一般,交易的银角子往抽屉里扔得啪啪地响,金元券大把地捆起,堆放在一起……

旧时,端午节和八月十五是老街热闹的巅峰期。且不说街市是如何的热闹非凡,单单就是沿街的河面上已是画船锦簇。30多米宽的河面上本来空阔,碧水纹丝不动,但只闻一阵锣鼓声传来,从上望过来的20多只龙舟潇洒游出,九里的30多只龙舟已备桨待命,董田的龙舟也在不远处的桥下锣声大作,不一会,河面上全部是龙舟,因为中间有强悍的划手正在比赛,其余的船只靠岸停歇,留下一条逼仄的小道让他们一决雌雄。岸上的小贩们甩着喉咙,叫卖莘塍五香干。

而八月十五,九里汇变得格外的斯文和喜庆,从“乾生”南货店开始,有许多书画摆出,手绘的,印刷的,一毛多一张,红彤彤的映红半边河水。

如今,街上还有一些做竹篾的、做圆木的,店堂狭窄拥挤简陋,整条街像是一个浓缩了的民间手工作坊。因为上望、莘塍都有大的农贸市场建成,老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没落了。

五地中心——湖屿桥街

地点:湖岭镇大同村,距今600多年。

湖屿桥街与瑞安、平阳、文成、青田、永嘉的距离都在70公里左右,曾为商旅云集、百业繁盛的着名村街。

湖屿桥街位于湖岭三十二溪畔,呈现的街道建筑为清末民初风貌,这是一条集聚郑姓的古街道。据《郑氏宗谱》记载,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就有郑姓人家在此居住。但至今保存的老街建筑可能为清末民初。

老街背靠溪水,自东向西约500米,两侧都是2层清末店铺,石木结构、四扇挡板店门,青砖黛瓦,店面之间有风火墙相隔,有徽派建筑韵味,老街在中途向右折了一个弯,显示了小巷深深。据资料显示,目前该街保存完整的民居计85间,另有祠堂、老宫、岳殿、将军庙等4座。

今年92岁的潘鹤龄老人介绍,民国元年三十二溪发生罕见大洪水,附近街道全部被淹。灾后,当时的政府拨款修建了三十二溪防波堤。27岁那年,他从桂峰黄林搬到老街,开了一家染布店,当时的三十二溪除了这条街,其余地方都是农田,街道远看像一个农庄。那时老街上布满棉花店、布店、南货店和盐店。

老街的格局和遗存,每处都透漏着老街的昔日繁华和富足。这里的老居民都记得,民国期间,这条街上最大的南货店叫“郑裕丰”。如今还可见到一家临街95-97号叫“郑永昌”的南北货店,分前后两进,前为店堂后为住家。二层是走马楼,临街挑出的额梁上雕刻精美花卉瑞兽,墙柱上浮绘着许多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

湖屿桥街的繁华中包涵着精致,在200号原“周太昌”布店旧址就能轻松找到注解。连接前后两进民居的是古老的月栋门,它也是这条街上最美的一处商用宅第,墙柱、栏杆、藻井都为镂空的花鸟,雕刻精细。店主的商贸兴隆、家大业大可见一斑,同时庭院的淡雅味道也可窥屋主的一点墨趣。

街上如今有很多陈旧的剃头店,使用的座椅和电推剪均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物,剃头师傅大多为60多岁的老师傅,刮胡子还用小刷子刷出肥皂泡涂抹。老街中途还有一家铁匠铺,两位皮肤黝黑的男子正在敲打一把镰刀。

这条街上走出过许多华侨,其中原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潘仲骞先生,8岁时就随祖父移居湖屿桥街。

街尽头有一座四角凉亭,其上一副楹联令人寻思: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少坐坐;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多谈谈。可见古湖屿桥人也并非不懂休闲和豁达。

一线街道——

林垟老街

地点:位于林垟林南村,始建于明清,现存为民国时建筑。

林垟的美,美在水云之乡、人文丰富。但在林南村还有一条古街道,实在令人称奇。古时候这里为万全(船)垟,与平阳县的万全平原同属东吴国造船基地,已然声名显赫。

因这里土地肥沃,是温州的粮仓,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林垟一直是商贾繁荣之地,古街道溢满浓浓商气。

林垟街,沿河邻水而建,狭长幽深,街铺屋檐几近相接,最近处不到一尺距离,屋檐挨着屋檐,店铺傍着店铺,被称为“一线古街”。有的老店仍采用木板店挞和挑帘的招牌广告。老店铺里都卖一些农家的土特产和风味食品,加工一些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少作坊仍采用传统的制作方式,连李毓蒙发明的弹花机在这里还可以见到。

村民不无惋惜地告知,这条街本来历史悠久,但不料在民国年间遭遇大火,一条繁荣无比的街道在大火中毁于一旦,今天所能见到的老店铺都是灾后重建而成。

如今“一线古街”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热闹繁华,但村姑们浆洗河端口头,小船悠悠往来的场景宛在。街头的大榕树高大挺拔,老房子较为完整的部分保存在16号一段。

据悉,老街过去是一个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地方,有街头卖艺的、赛龙舟、中元河灯等。传统小吃有风仙、巧食、白糖(麦芽糖)、姜糖、枇杷梗、炒米糖、芥菜饭、油鸡卵、咸饼等。

遍布街巷之中有许多老宅院,可以证明当时这里是飞云江南岸的重镇名村。小镇上还留存着陈宅、谢宅、柯宅、金宅等古屋。这些宅院如今尚有族人居住,他们依然保留着悠闲淡泊的生活方式,耕读和商读的气息浓郁。

尾 声

老街在慢慢变老,虽古韵宜人,含义凝重,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和商业财富,但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奋勇向前,老街的艰难固守,如果仅靠原居民的艰难支撑,不知还能坚持多久?老街的明天究竟在哪里?但愿老街留下的不仅是记忆!

❷ 街头巷尾是什么意思

街头巷尾的意思:泛指大街小巷。 街:街道;巷:胡同。

1、拼音:jiē tóu xiàng wěi

2、近义词:寻常巷陌、三街六巷、街头巷底、大街小巷

3、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师曰:街头巷尾。(白话文:老师回答:在大街小巷。)

4、引证解释: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上海的街头巷尾的老虔婆,一知道近邻的阿二嫂家有野男人出入,津津乐道。

(2)街头巷尾有什么故事扩展阅读

相关近义词

一、大街小巷

1、拼音:dà jiē xiǎo xiàng

2、释义: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3、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花放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白话文:等到黄昏后月亮上来,街道里弄,各处地方,开始点花放孔明灯,街道里弄,都能看到社火。)

二、三街六巷

1、拼音:sān jiē liù xiàng

2、释义:泛指大街小巷。

3、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若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只要是在大街小巷上,不管是谁,如果得罪了我倪二的街坊。就让他家离子散。)

❸ “街头巷尾”是什么意思

街头巷尾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大街小巷。 街:街道;巷:胡同。

一、拼音

街头巷尾[ jiē tóu xiàng wěi ]

二、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一:“师日:‘街头巷尾。’”

释义:

师傅说:(在)大街小巷。

三、例句

1、这些天,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场交通事故。

2、元宵节晚上,全城的街头巷尾,家家都张灯结彩,挂起了大红灯笼。

(3)街头巷尾有什么故事扩展阅读

街头巷尾的近义词:

一、三街六巷[ sān jiē liù xiàng ]

释义:泛指大街小巷。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

翻译:在这大街小巷,不管他是谁,只要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一定让他家破人亡。

二、大街小巷[ dà jiē xiǎo xiàng ]

释义: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翻译:城镇里的街道里弄,都有社火游艺。

❹ 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的故事

一、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二、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三、冬至吃“捏冻耳朵”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四、冬至馄饨夏至面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五、双七水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❺ 哪些野史流传的故事,在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

光绪之死,光绪是个不幸的皇帝,他所处的大环境和受的教育,让他空虚而充满热血,却无力回天。1908年11月14日,光绪死于慈禧太后之手的前一天,他在监狱里度过了38岁,后半生一直被监禁。为什么年事已高的皇帝突然离世?史学界对其死亡原因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光绪帝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忧郁不安,早逝的可能性很大。再者当时光绪的医官、当时的太医杜钟骏也在自己的着作中详细记载了光绪皇帝病情的相关记录,看起来一切都很意外。

然而,某年四川文玩市场突然发生了一起打脸事件,市场上竟然出现了大量明代的文物,甚至还有人还在兜售大西字的老虎大金印,后来此案被公安机关侦破,根据犯罪分子的交代,他们听信了传说,自费购买了大量潜水设备和金属探测器,到传说中的张献忠沉银的江底探宝,结果竟然发现了大量明代银元和部分金器,结果野史变成了历史。

❻ 什么是市井故事

就是流传于街头巷尾的平常百姓故事

◎ 市井 shìjǐng

(1) 买卖商品的场所

处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匡》

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料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水浒传》

(2) 街市

市井无赖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3) 指商贾

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为吏。——《史记·平准书》

❼ 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 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有哪些

1、故事一:游击队巧捉鬼子官。在麻峪村东西两个碉堡修好后,虽然日夜有鬼子兵站岗放哨,但也阻挡不住在村民们掩护下的游击队河东河西自由地往来。日寇在其既有武装驻防,又搞了“连环保甲制”的情况下认为万无一失,便在永定河东一些村子随便出行。孰不知在抗日情绪高涨的村庄里,老百姓、游击队已成一家,同时下地干活,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天下午(大圈儿)一名叫菊本的军曹和一个叫白连碧的特务从河边碉堡下来,去了保公所,村民看见了立刻通知了正在麻峪村工作的游击队长杜钢和队员李英。两人迅速背上背筐,带上除草的小薨锄,化妆成农民,尾随敌人其后。当鬼子和特务走到麻峪南“武道庙”时,杜钢队长从后面用没把的小猜锄顶住了鬼子菊本的腰,令其举手缴械,李英同志健步飞奔过去下了特务白连碧的手枪。抓住鬼子和特务后,将他们押在村中的进步户中。第二天,在过河干活的人群掩护下,把敌人押送到河西游击队根据地。事过两天鬼子发觉菊本和白连碧失踪,便派兵到各村寻找,他们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询问,人人都说“不认识,也没看见有一个日本官和一个中国人在一起”。无可奈何的日本鬼子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了。

2、故事二:活捉敌人翻译官。1943年春夏相交的一天下午,鬼子的翻译官身穿鬼子军装,头戴鬼子牛皮帽,脚下一双黑色牛皮大马靴,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麻峪村,到保公所找到保长,带他到一家吸鸦片的人家吸足鸦片后,又骑车回保公所。游击队安排的老乡发现了翻译官的行踪,立刻报游击队的炼星海同志。当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日本翻译官骑车走出东街要过大影壁时,被藏在影壁后的游击队员用河流石打了来,翻译官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游击队员抓住,并夺下了他的手枪,带回了“安全户”,换了农民的衣服押送到河西去了。第二天,日本鬼子来麻峪村,把人们都集中到西街一个叫“西口儿”的地方,临时找来北街杨某人的姑爷当翻译,说明翻译官失踪之事,让大家举报,众人全说不认识那个翻译官,也不知道他来之事,敌伪保长说他在下午太阳下山时已经回去了。敌人无法只得作罢。

阅读全文

与街头巷尾有什么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知道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情况 浏览:742
为什么一些人的爱情很难 浏览:6
安溪事业单位有哪些单位 浏览:629
兰蒂一家的幸福生活吧逗是什么犬 浏览:354
什么名画是美女 浏览:966
两位绝世美女你喜欢哪个 浏览:778
如何培养成年子女的经济意识 浏览:508
中国怎么样娶老挝美女 浏览:651
追求物质的婚姻怎么样 浏览:138
成年人的爱情怎么聊天 浏览:498
幸福满满是什么短语 浏览:118
飞机失事美女叫什么名字 浏览:964
丝路花雨故事出自哪里 浏览:436
二美女相冲是什么生肖 浏览:412
中国南部经济中心在哪里 浏览:631
健康证怎么样安全吗 浏览:845
74年虎男正月出生婚姻如何 浏览:368
爱情犯罪电视有哪些好看的 浏览:740
美女你是阜阳的哪里呢 浏览:696
美女裤内裤里面长什么样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