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鸿鹄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哪个历史典故)
1、鸿鹄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2、鸿鹄传书出自于哪里。
3、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4、鸿雁传书源自于历史故事。
1.鸿鹄传书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的就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
② 鸿雁传书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出自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
鸿雁传书起源于汉代,最早记载于《汉书》中,说的是汉朝的使者派鸿雁来传递书信给苏武。鸿雁指的就是信使,或者书信。这个故事流传以后,人们就用鸿雁传书来代指信使,或者传递书信,在不少诗歌中都会引用这个典故。
早期用鸿雁传书典故的诗
最早写鸿雁传书的诗,来自南北朝齐梁时期,齐梁时期的诗人何逊有一首《学古诗》。
当年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博望侯张骞中途被匈奴扣留,在外共历十三年。后又奉命出使乌孙,以功封博望侯。 诗的结尾处写到:欲因上林雁。一见平陵桐。
这两句明确地使用了汉书中鸿雁传书的典故。上林雁,是指汉昭帝在上林苑射下了带着书信的雁,而平陵桐是指汉昭帝的墓地(平陵)上的桐树。
③ “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3)鸿告传书出自哪个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抄本《苏武牧羊记》,全剧25出。《牧羊记》是一出历史故事剧。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
19年的牧羊生活,苏武吞毡啮雪、历尽艰辛。匈奴单于曾令苏武的好友、降将李陵前去探望,动之以情;又派“姑娘”诱之以色。但苏武正气凛然,李陵羞愧而回,“姑娘”自刎身亡。后来,汉皇见到大雁带回苏武的血书,派兵击败匈奴,苏武得以荣归。戏剧情节较历史记载有所增删。
《汉书·苏武传》所载,汉朝使者为了要求匈奴单于释放苏武,才编造了汉武帝在上林射雁得见帛书的故事。
④ 鸿浩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楼主 你好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鸿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事,后因以之喻书信。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⑤ 鸿雁传书是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出自“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在汉朝时期,奉命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扣留了十几年,匈奴多年来威逼利诱劝降苏武,苏武都没有投降;后来汉朝与匈奴和亲,要求释放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最后汉使设计欺骗匈奴说:汉皇射下的大雁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苏武未死。匈奴单于只能放了苏武。
鸿雁传书的意思
鸿雁传书也叫做飞鸽传书。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鸿雁原本是大型候鸟,每年在秋季时就会南迁,因此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一般用来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出处
《汉书》卷五十四: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 鸿雁传书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历史故事苏武牧羊,下面是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汉武帝时期,有个特别有名的人物叫苏武。苏武那时候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不过匈奴兵没有按来使的礼节对待苏武,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劝苏武投降。不过苏武并没有出卖汉武帝,这种态度惹得匈奴的首领非常气愤,但是他又不敢杀了苏武,就把苏武安排在北海边,让苏武放羊,有个非常出名的故事名字就叫“苏武牧羊”。
匈奴首领为了让苏武投降,用放羊的方式消磨他的意志,甚至从吃穿住行上面也是各种限制,可惜这样十九年过去,苏武依然没有背弃汉室朝廷。
在苏武牧羊遭受威逼利诱期间,汉武帝和他的臣子们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希望能把苏武救回来。但是中原地带距离匈奴何止千里,汉武帝几次派使臣希望对方把苏武放回来,但是匈奴一直回复的是苏武已经死了。
使臣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告知他苏武还没有死,只是被流放到北海放羊。于是使臣便告诉匈奴首领,谎称汉武帝在狩猎的时候射下来一只鸿雁,这只鸿雁的脚上有苏武写给汉武帝的书信,苏武肯定没有死。匈奴首领至此才承认苏武的事情,放苏武回去。
自此,鸿雁传书这个成语被人们广为传颂,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⑦ 鸿鹄传书出自那个典故
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新年快乐,如果帮到你,请记得采纳,O(∩_∩)O谢谢!
⑧ 高中语文选择题及答案
选择题主要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部分和阅读理解部分。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选择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1、“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A、苏武牧羊 B、文姬归汉 C、楚汉相争 D、岳飞抗金
2、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谁的文章?
A、文天祥 B、辛弃疾 C、范仲淹 D、苏轼
3、成语“半斤八两”中的“斤”和“两”是古代重量单位,其中一斤合现在的多少两?
A、六两 B、八两 C、十两 D、十六两
4、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
A、中榜人的名字 B、落榜人的名字 C、大山的名字 D、主考官的名字
5、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下列哪座城市?
A、山东济南 B、山东曲阜 C、山东泰安 D、江苏徐州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指的是什么?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时光 C、流淌的水 D、消逝的友情
7、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
A、韩信 B、项羽 C、赵高 D、刘邦
8、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是什么?
A、黄河 B、黄土 C、黄山 D、黄帝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诗的作者是谁?
A、杜牧 B、李商隐 C、李清照 D、王安石
10、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
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 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 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
11、《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着作?
A、神话故事 B、地理着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D、李商隐
13、下列地支与其生肖配对正确的是哪一项?
A、子——兔 B、巳——蛇 C、酉——猴 D、申——鸡
14、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A、辛弃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1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A、智者 B、廉者 C、仁者 D、学者
1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17、成语“差强人意”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A、差的让人不能接受 B、勉勉强强还说得过去 C、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18、成语“趋之若鹜”中的“鹜”是指哪一种动物?
A、马 B、乌鸦 C、野鸭 D、老鹰
19、“满江红”被用作词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什么东西?
A、水生蕨类植物 B、浮游动物 C、乔木 D、菌类植物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色?
A、春色 B、梨花 C、雪景 D、雨景
2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谁之口?
A、荀子 B、老子 C、孙子 D、孟子
22、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
A、《中庸》 B、《尚书》 C、《春秋》 D、《左传》
23、“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24、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下列哪一部?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D、艾青的《大堰河》
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
A、知天命 B、耳顺 C、不惑 D、耄耋
26、与下列成语相关的人物配对错误的是哪一项?
A、举案齐眉——孟光 B、囊萤映雪——孙敬
C、击楫中流——祖逖 D、枕戈待旦——刘琨
27、“黔驴技穷”这一寓言故事的作者是谁?
A、庄子 B、柳宗元 C、韩愈 D、荀子
28、“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这幅对联描写的历史人物是谁?
A、岳飞 B、辛弃疾 C、范仲淹 D、陆游
29、下列作者与作品配对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契诃夫——《套中人》 B、卡夫卡——《变形记》
C、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D、莫泊桑——《死亡与罗盘》
30、“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D、华山
31、李白诗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广陵”是现在的哪里?
A、广州 B、扬州 C、福州 D、南京
32、唐人诗句“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作者和句中人物分别是谁?
A、白居易、杨贵妃 B、李商隐、武则天 C、李贺、嫦娥 D、杜甫、王昭君
33、鲁迅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哪一部?
A、《阿Q正传》 B、《狂人日记》 C、《孔乙己》 D、《药》
3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中的“杜郎”是指谁?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D、李白
35、“落花流水”一词的本意是形容什么季节的景象?
A、深秋 B、寒冬 C、残春 D、盛夏
36、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下列哪一部?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D、《新华字典》
37、“五四”初期的白话文中,男人、女人、物品都称“他”,后来谁创造了“她”和“它”?
A、鲁迅 B、钱玄同 C、刘半农 D、郁达夫
3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 )”。
A、山 B、土 C、静 D、海
39、“丑小鸭”这个形象来自于下列哪部童话集?
A、格林童话 B、伊索寓言 C、安徒生童话 D、郑渊洁童话
40、在“网开一面”的典故中,“网”是用来做什么的?
A、捕鸟 B、捕鱼 C、捕兽 D、捕虫
4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句语出自谁?
A、托尔斯泰 B、培根 C、高尔基 D、莎士比亚
42、下面哪一句作为“梨花院落溶溶月”的对句最好?
A、柳树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4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周敦颐称赞什么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莲花 D、梅花
4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诗的作者是谁?
A、李白 B、龚自珍 C、关汉卿 D、歌德
45、曾使“洛阳纸贵”的是下列哪一部作品?
A、司马相如《子虚赋》 B、曹植《洛神赋》
C、左思《三都赋》 D、张衡《归田赋》
4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句语出自谁?
A、魏征 B、陆游 C、顾炎武 D、魏源
47、欧洲文学史上有一个人物叫于连,请问他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A、《雾都孤儿》 B、《悲惨世界》 C、《红与黑》 D、《百年孤独》
48、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是谁?
A、达芬奇 B、但丁 C、歌德 D、莎士比亚
49、张君瑞和崔莺莺是下列哪部戏曲中的主要人物?
A、《西厢记》 B、《望江亭》 C、《红楼梦》 D、《窦娥冤》
50、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分别是:波兰哥白尼、意大利但丁、英国( )和中国( )。
A、雪莱 鲁迅 B 、雪莱 屈原
C、 莎士比亚 鲁迅 D 、莎士比亚 屈原
51、“投笔从戎”的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
A、秋瑾 B、陆游 C、班超 D、项羽
52、古代的“会稽”在今天什么省?
A、浙江 B、江苏 C、山东 D、安徽
53、成语“无稽之谈”中的“稽”解释为什么?
A、准备 B、计划 C、价值 D、查考
5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二十四桥”在今天的哪里?
A、镇江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55、“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解释为什么?
A、空闲 B、等待 C、轻易 D、无所谓
56、“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是对哪位诗人的最好评价?
A、范仲淹 B、辛弃疾 C、陆游 D、杜甫
57、“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请问这副对联说的是谁?
A、孔子 B、司马相如 C、屈原 D、鲁迅
58、“叹为观止”本意是赞美什么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A、文章 B、风景 C、音乐与舞蹈 D、建筑物
59、中国古代的书籍叫“简册”,其中“简”是用于书写的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简册”。简册是怎样书写的?
A、用毛笔写 B、用刀刻字 C、先用毛笔写再用刀刻 D、用火烤字
60、“高屋建瓴”一词中的“瓴”是指什么?
A、瓦 B、屋檐 C、坛子 D、瓶子
61、下列“堵塞、确凿、阐述”的三组注音中正确的是哪一组?
A、dǔsè quèzuò chǎn shù B、dǔsāi quèzáo shàn shù
C、dǔsè quèzáo chǎn shù D、dǔsāi quèzuò chǎn shù
62、下列三个字中笔画数说得正确的是哪一项?
A、“像”字14画 B、“婢”字12画 C、“嚓”字17画
63、下列词语中,“雀”字用错的是哪一项?
A、雀巢鸠占 B、欢呼雀跃 C、鸦雀无声
64、下列各组中,数字使用正确的是哪一项?
A、白发三干丈、二十挂零、公元前八世纪
B、48岁、550名、八月十五中秋节
C、十月革命、一二·九运动、10几天
65、有一首词的上阙是这样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请判断这首词的词牌是哪一项?
A、声声慢 B、苏幕遮 C、江城子 D、念奴娇
下一页查看>>>高中语文选择题答案
⑨ 语文知识题目求解
1农历九月九日 重阳节
2无锡东林书院
3A祭典礼服B诸葛亮专用C邋遢男专用D古代女子
4“世家”,它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相当于诸侯王的人物事迹。
5苏武牧羊
6晴雯
⑩ “鸿鹄传书”一词,源于哪 个历史故事
苏武(公元前140-公元前60)【典故】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