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妙趣横生讲历史
历史从来都是有趣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可以说是用现代的语法带领大家走向明朝,共同了解那段三百年历史的兴衰。
其实历史并不想史书记载的那样古板,只是史书记载的东西甚少,都是总结性的,所以看起来就像一个呆板的老教授,难免让我们望而却步,但是如果我们有代入感的去了解历史,去讲历史,我们就是会发现历史只是在不断的重演,好像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看客,而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另外一个讲好历史的关键就是了解这段的历史,了解就是吃透这段历史,就像当年明月一样,他为了写明朝那些事儿,明朝的历史,野史,人物传记都有涉及到,而且信手捏来,对那一年那些事儿都非常清楚,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去让大家更好的了解那段历史,而不是像史书记载那样描述,只要读透历史,才能做到妙趣横生。
Ⅱ 读《吴姐姐讲历史》
吴姐姐讲历史是一套15册的中国通史,上自远古,下至明代中叶,通过历史中富于教益的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和富于情致的故事,作者原意是写给青少年学生的,却得到了成人和青年的一致喜爱。
我就是其中之一,原来收入这套书,是为了相对系统的将历史的时间、故事和人物串起来,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历史的源远流长,了解历史的兴衰更替,将日常遇到的一些成语,典故、诗词和地理,人物等等内容,放到历史的坐标上去理解和体会。我自己先读了一遍这套书,感觉受益良多。
书中的见解,持正严谨,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明辨忠奸善恶的种子,同时也会培养孩子多维度的理解和评论一件事、一个人,孩子喜欢问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人是多面的,人性也是最为深邃难测的,一个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亲子共读中,我们慢慢体会到,阅读历史,其实就是阅读生活。在品味故事时,会有一种代入感,感觉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某个人从本质上和历史中发生的的故事并无二致。因为人性是不变的,历史中的故事归根结底是无数历史人物人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Ⅲ 应该怎么讲历史故事
说到历史故事,似乎枯燥乏味是它的代名词,它给人的印象就是故纸堆里刻板冰冷的文字。
精彩的故事还是很多很多的,几千年中外历史真实的故事,往往比虚构的故事更好看。
怎么把精彩又蕴含丰富哲理的历史故事变得更受大众喜欢?那样电视剧的编剧可以直接从史书找素材,即使剔除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可以作为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素材还是很多。
以前的尝试是直接转发资料,这样的表述方式,简单生硬,没有多少人爱看。要是本来就比较冷门的历史,比如十六国,五代十国,读者更不会有兴趣阅读直接照搬的资料。
要讲历史故事,就得多看一些原版的资料,二手、三手资料在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错误,在整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先看资料,再把想转述的故事发展理清楚,简单地复述一遍,然后再细读,找出其中吸引人的点,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让人明白什么道理,围绕着这个有吸引力的点去叙述故事。
历史故事可以写成严肃正经的纪实文学,也可以往人性化的方向写成心灵鸡汤故事,让读者看到他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历史人物,去掉光环后,也会有和一般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这样会更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或写成短小精悍的哲理小故事,以简短的文字表述深刻的道理,引发读者好奇,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简单说,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分析,多变换几个角度去看,找到自己独特的视角。
Ⅳ 关于学历史的问题…谢谢
我以前的历史课可以说是不错.别的我不太清楚,把我的学习方式告诉你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首先我是不听老师讲课的,因为历史课不象别的,它所有的知识点都在书上,所以我根本就不太听他讲课,除非老师在讲故事.
我一般是把书拿过来当故事书看,但是看故事的同时有几点要求:
1、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主要是对于年代的记忆。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数字性东西,但最主要的还是年代,这是历史知识点中的一个难点。
2、对于名字的记忆力:每个事件的名字一般都需要记住,中国的还好办,对于外国的人名一般人是很头疼的。
3、事件或人物对于历史的作用:一般来讲在课本里出现的每一个故事或人物对于历史的前进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我一般是先看一遍故事,就当故事书来看,是在学习其他课累了的情况下作为调剂。看完故事后,将年代代入。比如说故事里讲的成吉思汗子孙攻打欧洲,那就一定是在成吉思汗的年代之后,大概是某某某某年,都有谁,从哪里打的,打到了哪里。对于欧洲和世界的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就OK了!
不要当成是学习,越当做学习记起来越困难!就当做是放松。学习其他科目累的时候的放松调剂!一个学期下来,你调剂的时间也够你把整本历史书里的知识点全部记住了!既放松了,有学习了,两不耽误,呵呵!
这是我当年的学习方法,不知道适合你不适合你!自己试着看吧!
祝你学习愉快,考个好成绩
Ⅳ 女人喜欢历史的原因是什么
喜欢历史的女人的性格
喜欢历史的女人的性格,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历史了,历史书上记载了许多皇帝的丰功伟绩和各项政策的实施,我为大家整理好了喜欢历史的女人的性格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一、理性沉稳
喜欢历史的一般都不缺乏理性,因为历史上有着数不胜数因为失去理性而酿成大错的案例。冲冠一怒、骄横跋扈、居功自傲等无不例外都是失去理性的代表,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人们常说好古之人身上都有一种沉稳的气质,毕竟那是被无形的岁月打磨出来,这也就导致他们临危不惧、遇事不乱,看似心中有一根定海神针,其实这都是历史的熏陶。
这种“毛病”造成绝大多数熟读历史的人习惯以史为鉴,不会时常心血来潮,也不会轻狂浮躁,这在许多环境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辩证眼光
有理性就会有辩证,不过这种“毛病”在当代却不常见。对于许多历史人们往往都是听而记之,甚至对于流传民间的故事也信以为真,最明显的就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出处,历史上的刘关张其实并没有结义。
因为历史存在考证,所以热爱历史的人并不会一味地认可其中某个版本的历史,毕竟有一句话叫做“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的亲历者才知道”,不过在考证清楚前,目前的历史还是不能随意否定。
也就因为历史上许多不完整的事需要重新探索、思考、考证、假设,所以也就养成了那些爱看历史书的人习惯性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某些事情,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于是我们会发现那些爱看历史的人又有一个“毛病”,例如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你如果问他们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绝对不会信口雌黄,这也就造成他们在生活中容易对一件事更好的权衡利弊,更好的明辨是非。
三、独立思维
独立主观是个“毛病”,人云亦云更是个毛病。只要是人,往往不经意间就掉入了人云亦云的陷阱中,而当今舆论的威力有目共睹,人云亦云更是大概率发生,当然古代也是如此。
《战国策·魏策二》中“三人成虎”的寓意更为明显不过。对于避免人云亦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哪怕喜爱历史的人也并非能做到完美,但是却能够做到将这种情况的发生降至最低。
至于为何能够做到有独立思维其实还是历史的关系,看历史相当于看书,书看多了就会潜移默化去思考,思考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不仅对事,还有对人。
拥有这份“毛病”虽然在有时候会让你成为一个群体的另类,不管是在科研领域还是文学领域,往往与大众的看法相差甚远,乃至引来嘲讽,但历史的进程不就是建立在他人的嘲讽之上吗?
四、胸有大志
看历史也就像玩一种模拟人生的游戏,而历史并不会随意记载碌碌无为的'人,于是在那些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中,你总会找到自己喜爱的偶像,例如“汉初三杰”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赏罚分明,粮草不绝”的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哪一位不是如今人们所喜爱的呢?
正因为如此,人们都会在历史中找到一个正面偶像,并向之看齐,俗话说“择其善者而从之”,于是渐渐的,心中那份志向也慢慢出现,因为一个爱历史的绝不希望自己是个碌碌无为的人。
这种“毛病”古往今来都在激励、引导着许多人积极向上。
五、妙笔生花
这个不是绝对,但也不是虚无,不过喜爱历史这个群体里有一部分确实是属于妙笔生花,因为当你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你的引用、文笔想不提升都难。
作文行云流水,赋诗豪情壮志,历朝历代的文学家都习惯引用历史典故,这也才有如今许多耳熟能详的诗句,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感叹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在历史的滔滔江水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若是不喜欢阅读历史文化类的书,又多少人有机会能够有“妙笔生花”的“毛病”呢?
六、学富五车
如今的时代,许多学习的都是历史的经验,许多知识也都是源于历史。喜爱历史的人虽然无法各个学富五车,但是却能够保证自己的知识储量,遇到问题并不会手足无措。
例如文学方面,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现时有人能够明白它的意思,清楚它的来源,但有人却是茫然不知,这,就是差别。虽然一件事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有时候却能客观反映出一种事实。
所以多读一些历史文化书,这个“毛病”总会成为你自信的因素之一。
七、憧憬未来
这个“毛病”大家都有,因为历史,所以我们更加的对未来向往,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也是过往云烟,成为历史中的沧海一粟。
结语:这些“毛病”或多或少都浮现在喜爱历史的人身上,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些“毛病”,让他们更加上进,更加出色。可见读书、读历史书是有多么的重要。
静下心来,每日读一段历史。静下心来,每日悟一次人生。
喜欢读历史的女人性格很内敛但是内心想法非常多。喜欢读历史的女人往往善于思考。通过读各种历史,他们会认真思考,为什么历史上会发生这些事,思考历史中人物的想法。他们会结合历史人物,通过和自己作对比,向优秀的历史人物学习,然后就变得越来越优秀。
她们的想法会很全面,思维能力也会变强。喜欢历史的人也往往善于学习。通过历史,他们会发现自身上的不足,然后去学习各种自己不会的东西,最后来完善自己。
(5)女生读历史故事是怎么代入的扩展阅读:
喜欢读书女生性格
爱好读书的人,感情会更加细腻,对待爱情会更加忠诚,很多历史书关于爱情无非就是痴男烈女,对待爱情专一,爱好读书的人不会背叛他的爱人,以为读书的人耳染目睹的都是那些感情专一的典故,喜欢读书的人,形成的爱情观会更加稳定,在恋爱过程中,会更加浪漫。
爱好读书人,性格更加沉稳,更容易干出大事,喜欢读书的人,通过历史典故,发生事物发展规律,会提高对人性的了解,增加对事物预测的准确程度,作为一个男人,倘若不读书,他的言辞会琐碎,会体现出一种市井小气的感情,而且这些不读书的人,喜欢炫耀,得理不饶人,以强凛弱,而读书的人,内心会更加善良,更加仁慈,会赢得身边人发自内心的钦佩。
Ⅵ 女生喜欢看的历史小故事
都可以吧、比如我就比就广泛,我比较喜欢皇帝啊、历史上的帅哥啊
1. 潘安:
潘安的名气实在太响,都已经成为美男子的代称了,称赞别人英俊的时候基本都会来一句“貌似潘安”。潘安此人,据说“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上了街就有不少女子跟着他,还有人因为难以接近他,就向他的坐车投掷水果,这就是“掷果盈车”的来历,吓得潘安不敢出去。美到这样的地步,不上排行榜也难。
2. 卫玠:
关于卫玠的美,《晋书》中用“明珠”、“玉润”等形容美女的词去形容他,他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后世的画家再怎么画隋炀帝,估计也不可能画到这样的地步。
3. 兰陵王:
关于兰陵王高长恭,我们只要知道一点,据说他的面相太过柔美,他自认为上阵杀敌的时候,会被敌人轻视,所以每次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据史书记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也就是说,他面相柔美,音色也好,还平易近人,这样的人物,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4. 子都:
子都是春秋时郑国的公子,据说是当时的第一美男子,他的帅气是有目共睹的。《孟子·告子上》里面说:“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意思就是,如果看不出子都是个帅哥,那你就是瞎子。孟子都生活在几百年后的战国时代了,难道还特意跳出来给子都做广告?说明子都真的是帅的人尽皆知了。
5. 嵇康:
嵇康不进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同时也非常英俊潇洒,别人形容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史书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有一次他去山上采药,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窥一斑。
6. 吕布:
吕布的名字,也应该算是家喻户晓了。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武艺高强,穿着也相当拉风,“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这幅打扮配他的长相,在今天完全可以一炮打响,成为当红歌星。而且他还骑了一匹赤兔马,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马是最好的马,人当然也不会差。何况他还纳了貂蝉,貂蝉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一点也为他加了很多分。
7. 韩子高:
韩子高是南朝梁朝人,身世微贱,以做鞋为生。据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乱卒挥白刃,纵挥间,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就是说他处于乱军之中,敌人挥舞长枪白刃疯狂砍杀,可一旦遇到韩子高,竟然会抛掉手中的兵刃,没有一个人舍得伤害他的一根毛发,可见此君貌美到了什么程度!导致很多纯情少女,包括陈朝公主,都疯狂暗恋子高,竟然因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8. 宋文公:
宋文公,也就是公子鲍。据《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子鲍是一个“美而艳”的大帅哥。后果很严重,被中年守寡、独居深宫而难耐孤寂的王姬看上了,“欲通之”。顺便说一下,这个王姬,是公子鲍的祖母。公子鲍要是不美得惊天动地,何至于让他的祖母对他生出这种念头?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长辈,她什么男人得不到?何况春秋时期早已礼崩乐坏,谁也管不到她了。可是公子鲍不愿意和祖母私通啊,王姬便千方百计的拍他马屁,连国家都肯送给他,这可以算是“不爱江山爱美男”的典型版本。
9. 宋玉:
宋玉和上面说的潘安齐名,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两大帅哥之一,光这一点隋炀帝就绝对比不上。
10. 邹忌: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帅哥,身型修长(身高八尺有余),而且形态“昳丽”。他的帅不仅是外在的帅,同时他又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比如,他不清楚和城北的徐公谁更美,就问自己的妻妾和门客,回答都是他本人更美。后来他亲自见到了徐公,发现确实不如徐公美。他冥思苦想,认为这是他身边的人为了讨好他,在拍他的马匹,往往会遮掩事情的真相。他就把此事告诉齐威王,齐威王接受他的建议,从此广开言路,齐国因此越加强大。邹忌能有广阔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更彰显了他的美。
另一种说法:
一、潘安
二、宋玉
三、子都
四、宋文公
五、嵇康
六、卫玠
七、韩子高
韩子高,梁朝会稽山阴人。据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韩子高貌美,美过中国少年瑰宝周小史,处于乱军之中,敌人挥舞长枪白刃疯狂砍杀,可一旦遇到韩子高,竟然会抛掉手中的兵刃,竟然没有一个人舍得伤害他的一根毛发,史说:“乱卒挥白刃,纵挥间,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可见此君貌美到了什么程度?他绝非仅有漂亮的脸蛋,他身材修长,善于骑射,形体俊美,肌肤诱人,实在是英武异常,令人痴迷而不能自拔。
八、兰陵王
九、慕容冲
这个小字凤皇的美少年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隽的幼子。五胡十六国时期倾国倾城第一人。短短二十几年的人生,如扫帚星行空,轰动之大把北国江南所有美女都比化了。可惜五胡十六国这段历史不出名,他也跟着被尘封。
后来苻坚因为影响不好,把慕容冲放了出去,等他稍大,安排做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十几年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慕容冲结集鲜卑人,趁乱而起,马踏关中,挥刀雪耻。曲折经历形成了性格的极端:外表阴柔,内心狂野,坚毅。
慕容家族以能征善战桀骜不驯着称,还有个特点就是外形好。出现慕容冲这么个集大成者,并非偶然。有趣的是燕国皇室选继承人时,脸蛋漂亮的极占优势。晋朝“以貌取人”的风雅被慕容鲜卑发扬光大了。
十、独孤信
独孤信,出生在一个鲜卑部落的酋长之家,原名独孤如愿。
后来,独孤如愿被权臣尔朱荣收编。尔朱荣见小伙子精于骑射,一表人才,立马提拔为别将。这时候独孤如愿才二十来岁,在军中人称“独孤郎”,讲究修饰打扮,又喜欢耍帅,曾在阵前匹马挑战,力擒敌将。单挑本来就少,这一回还是帅哥出阵,又有历史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某日,独孤如愿到郊外打猎,等到晚霞满天,策马回城,迎风急驰,帽子无意中偏到一边。第二天起来一看, 满城人都侧戴帽子,学习这个帅呆了的新造型。
Ⅶ 如何讲故事才能打动人
首先讲故事要有代入感,比如讲从前有一天换成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将时间具象出来,给人更真实的感觉。其次故事的主角尽量用第一人称,就算不是自己,也可以讲成某一个具体的人,如邻居老乡同学之类,这样更接地气,讲故事的时候注意语言要抑扬顿挫有节奏感,配合上肢体语言会更好,如果可能在配点音乐,就更能打动人了。
Ⅷ 如何写历史小说
我归拢了三种方法:
一是人物代入法。
就是以人物为中心,铺开故事情节,一般有一至二个事件让人物做出抉择,给人物制造艰难的选择困难,人物要按照当时历史,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这种方法使用的比较普遍。
一是事件代入法。
突出事件的迫切性,给读者制造紧张感,但历史故事可以打磨,不可以杜撰,要按照当时的故事进行,在描写上下功夫,不是乱来。
再一种是混合写法。
把握住一个点,融合人物事件层层叠叠地写,互相勾连,相辅相成。
写历史小说注意几点:
一要80%为史实,20%为杜撰;
二是人物关系要理清楚,不然会影响阅读;
三是一般以第三人称写,写起来更灵活。
历史小说,首推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读他的历史小说,既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历史知识,又可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启迪。
许多写历史小说的作者无不从蔡东藩的着作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