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有故事有道理的成语有哪些

有故事有道理的成语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2-15 17:33:45

1. 30个寓言故事成语和道理

1《买椟还珠》道理: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2《拔苗助长》道理:告诫人们凡事不要逃着急,而是顺其自然。
3《疑邻盗斧》道理: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4《黔驴技穷》道理:从驴的角度思考说明了如果没有任何真才实学,就不要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生活固然美好,也固然善良,但它有时候会很残酷,也会不留情面。总有一天,虚假的西洋镜会被无情的生活拆穿。面具再华美艳丽、威猛刚毅,也终究只是面具,不是自己的真实面孔。而面具一旦滑落,就会暴露出干瘪丑陋的本来面目,到那个时候才会真正明白,品尝苦果的到底是生活还是自己。
5《对牛弹琴》道理: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教施材。
6《南辕北辙》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实现做好计划,定好目标与方向,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事情的完成。
7《东施效颦》道理:不根据具体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结果却适得其反。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8《井底之蛙》道理:要多学习,多实践,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9《鹬蚌相争》道理: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10《塞翁失马》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事和坏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要胜不骄败不馁,常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当事情处于不好的一面时,要学会泰然处之。
11《狐假虎威》道理: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12《庖丁解牛》道理:想要达到对事物深刻、细致的了解,就必须摸准事物的根本规律,并且要懂得利用事物的规则,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最终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13《杞人忧天》道理: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没有必要去担心那些不会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些担心毫无意义,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这则寓言故事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14《郑人买履》道理: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2.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大全

大家曾经学习过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十分有哲理的呢?以下是我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一

【成语】: 大笔如椽

【拼音】: dà bǐ rú chuán

【解释】: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故事】:

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二

【成语】: 打草惊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索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索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三

【成语】: 寸木岑楼

【拼音】: cùn mù cén lóu

【解释】: 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成语故事】:

“寸木岑楼”成语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来,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后人用“寸木岑楼”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3. 50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50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如下:

鞭长不及、梁上君子、水滴石穿、星火燎原、过犹不及、杯弓蛇影、乐极生悲、擒贼先擒王、天翻地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画蛇添足、画龙点睛、事半功倍、千载难逢、拔苗助长、得过且过、得意忘形。

对牛弹琴、狐假虎威、车水马龙、半途而废、专心致志、哄堂大笑。双管齐下、栩栩如生、胸有成竹、熟能生巧、水滴石穿、百发百中、无价之宝、八仙过海、鹤立鸡群、四分五裂、一鸣惊人。一日千里、对症下药。

风吹草动、风雨同舟、负荆请罪、甘拜下风、以貌取人、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天罗地网、守株待兔、打草惊蛇、黄粱一梦、鸡犬不宁、骄兵必败、无能为力。

1、鞭长不及: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哲理: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2、梁上君子: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心地善良,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哲理: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3、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泰山之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哲理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哲理: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4、星火燎原: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赎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5、过犹不及: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样的。哲理: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样,都是不合适的。

6、杯弓蛇影: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乐极生悲: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8、擒贼先擒王:消灭敌人的骑兵先要消灭胯下的战马,要打败敌军先要擒住敌方的首领。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擒贼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制胜敌人的关键。

9、天翻地覆: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到南面去了。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地认识事、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1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成语介绍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4. 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哲理

关于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哲理有哪些呢?成语是语言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现实应用还是学术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哲理,欢迎阅读与借鉴!

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哲理篇一:举足轻重的故事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ò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è]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哲理篇二:以邻为壑的故事

大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土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带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江河通畅,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淹没的土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

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漏洞、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请去魏国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你说错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水都流进大海,与己有利,与人无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己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哲理篇三:反客为主的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5. 十个优秀成语故事写出悟出的道理

1、《朝三暮四》道理:一个人要有理想,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

2、《杞人忧天》道理: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3、《铁杵磨针》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4、《盲人摸象》道理:告诉我们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

5、《水滴石穿》道理: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6、《刻舟求剑》道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要墨守成规;

7、《井底之蛙》道理: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8、《画蛇添足》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9、《滥竽充数》道理: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

10、《引狼入室》道理: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麻烦。

6. 有哲理的四字成语故事

有哲理的四字成语故事

有不少成语故事都能教给我们一些哲理。以下是我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有哲理的四字成语故事一

【成语】: 至死不悟

【拼音】: zhì sǐ bù wù

【解释】: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故事】:

古时候,临江地区有一个人外出打猎,捉到了一只小麋鹿,心中十分高兴,便把这小麋鹿带到家中养了起来。这人平时爱好养狗,大大小小的狗养了好几条。过了一段时间,小麋鹿看到这些狗和自己都很友好,便也把这些狗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过了三年,小麋鹿长成了大麋鹿,它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一天,它独自走出家门去玩,看到路上有几条狗在互相打闹。它以为这些狗也和家里的狗一样会对自己很友好,便奔过去和它们一起玩耍。这些狗见了,不由又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这只傻乎平的麋鹿竞然如此大胆,竟敢自说自话地加入它们的队伍,和它们一起玩耍;高兴的是,这只麋鹿膘壮体圆,大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于是,它们一拥而上,你咬头,他咬脚,不多一会,路上一片狼藉,只剩下麋鹿的尸骸了。这只麋鹿一直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有哲理的四字成语故事二

【成语】: 志在四方

【拼音】: 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释】: 四方:天下。立志于天下。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成语故事】:

战国时,鲁国的孔穿(孔子第5代孙)去赵国游历,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和季节结成好友。孔穿回国时,邹文、季节送了3天行程,临别时,两人泪流满面,对孔穿依依不舍。但孔穿只对他们作了个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学生认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却不为然地说:我原以为他们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他们像女人一样。人立于天地间,应有'四方之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四海为家,怎么能像动物一样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学生不住点头称是,对老师更加敬重。后来人们将“四方之志”引申为“志在四方”。

有哲理的四字成语故事三

【成语】: 炙手可热

【拼音】: zhì shǒu kě rè

【解释】: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化。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化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着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二句。这二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

;
阅读全文

与有故事有道理的成语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事业编合同多久 浏览:404
经济转型要多久完成 浏览:822
中国有哪些经济王牌 浏览:286
爱情有两种是什么 浏览:343
重庆隆鑫通机事业部在哪里 浏览:996
脾气不好怎么维持婚姻 浏览:179
有哪些故事需要缓缓的诉说 浏览:20
为什么故事只讲事实的小部分 浏览:736
出轨后认识到错误了如何挽回婚姻 浏览:817
什么是健康保健师 浏览:929
想写一个故事怎么写 浏览:374
国学健康馆是什么意思 浏览:386
女性事业单位考哪个岗位好 浏览:946
长春市莲花山幸福村属于哪个区 浏览:90
事业单位年底分红大概多少 浏览:454
老公事业不顺我焦虑怎么办 浏览:960
心理健康维度纯白怎么理解 浏览:452
抖音怎么开通讲故事直播 浏览:539
有多少钱享多少福才是幸福 浏览:568
幸福花田小学怎么样 浏览:547